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习近平陕北插队情结侧记

点击数:760更新时间:2013-10-06

  报告文学连载:习近平陕北插队情结侧记习近平: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报告文学连载: 陕西是我的根   延安是我的魂 ——习近平陕北插队情结侧记(一) 张思明        无论后来者将以怎样的目光和心情阅读我们祖国历史上的这一页,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或将来决不会象我们曾经生活过的那样去生活。 ——题记  序:历史的深奥

  1966年至1968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连续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完成正常学业。据不完全统计,仅京、津、沪三市应届毕业生就积压到了134万人之多。1968年7月,毛主席发出:“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主要是到农村去”的指示。

  1968年9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同志,接到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个电话指示:北京,在年底前后将安排近3万名高初中毕业生到延安去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请你们做好思想上、物质上的接收准备。

  李瑞山,这位陕北延长县祖籍的高级领导人,他刚从湖南调往陕西不久,接到这一指示心情十分激动。家乡多少年来贫穷落后,这一批北京娃娃被安排延安插队,这将对陕北生产生活、精神文明定有一个大的促进。

  他马上告诉办公室:“立即通知延安地区革委会负责人,明天到省城来参加重要会议”。

  1968年10月,北京铁路局负责人,也接到铁道部一个同样指令,在年底筹备20列客车,准备自北京到铜川搞专列特运。

  接着,车辆处、调度处、机务处开始了积极安排运作。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立即掀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北京市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在这一最新指示感召下,再次群情激昂,壮怀激烈。写保证、表决心,面向毛主席像表忠心……

  同学中,有的和家长商量;有的想商量,父母却远在“五七”干校;有的被划为“黑五类”的同学更无权和父母商议;有的就没打算和父母打招呼……

  同学们都在默默地作着出发的准备。 第一章  奔向延安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聚集发祥地。从三十年代起,成千上万名知识青年奔向这里,通过这座革命大熔炉的锻炼,走上了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最前线。而今,又有近三万名北京知识青年将要奔向延安。

  1968年10月初,接到省委指示的延安地区革委会主任许效民同志,紧锣密鼓地向各县安排接收北京知识青年来插队事宜,从运输车辆到人员分配,从住宿到饮食。他向下要求,对此项工作安排的好坏,要提高到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忠与不忠的表现上来认识。

  他在讲话中说到:“这次大批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是外地人大批来延安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第一次是1935年不到3万人的中央红军。

  “这次,我们要把这三万多名北京知青安排到我区14个县中12个条件较好的县,分配到129个公社,1284个生产大队和2667个生产队。

  “迎接北京知青要敲锣打鼓扭秧歌,像当年迎接中央红军那样,场面要隆重,气氛要热烈。”

  虽然当时延安地区和有的县革委会才刚刚成立,有的两派还正在大联合,全区的武斗还没有完全结束,各派群众组织有的刚倒旗、解体,有的资产阶级派性还十分严重,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不稳定因素,生产和生活秩序尚未完全恢复,各种事业百废待兴,可以说正处在一个举步维艰的阶段时期,但是延安地区革委会班子成员仍然勇敢承担了这一任务。延安人民仍然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那样,坚决支持党中央,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份责任,并且把北京知青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对待,妥善安排……

  12月15日,延安地区革委会派出王福海、高明池等63名同志,组成“迎接北京知青来延工作团”,直接进京迎接。并协同北京市工作,他们走访了部分家长,了解了不少同学,并按计划,在北京就将2.66万名学生直接分到各县、社、队;同时在铜川、延安设了两个转运站。

  1969年1月7日,北京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锣鼓震天,彩旗飘扬,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中学的知青乘第一趟专列。站台上,数千名师生、亲友聚集在一起。说不完的叮嘱话,洒不尽的分别泪……

  人群中,来自北京中学一名年纪最小的学生,他叫习近平。当年才15岁,他眉清目秀,两眼炯炯有神,个子长的不算低,但身材显得单薄。习妈妈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想松开,不知叮嘱过多少遍的那句话,“孩子,你还小怕照顾不了自己,你要改变主意这次不去的话,妈妈下一次亲自送你到延安去,行不?”      “妈,您就别为我担心,我一定能照顾好自己,请您放心!”

  “他的主意已定,您就别再劝了。但千万记住,要学会照顾自己”。大哥摸摸他的头说。

  “你这么小,真让家里人放心不下。你去了一切都好,免得家人挂念。”姐姐含泪说。

  全列车上的学生都在哭,习近平坐在窗口还在笑。姐姐问他:“你怎么还在笑呢?”近平说:“我要是不走才得哭,我走这不是好事吗?”姐姐破泣而笑。

  列车启动了,亲人们向他挥手,习近平对姐姐说:“请你们放心,我一定记住你们的话。姐姐,我只有一个愿望,请你们多照顾好爸爸……”

  机车拉着长长的汽笛,近平坐在窗前挥手告别北京,告别北京,向延安奔去……      暮色中,习近平静静地坐在车窗前思索着,无论同学们“叽叽喳喳”的慷慨陈词,还是响亮的“语录”歌声都没有打断他的静思。

  站台上分别的场景,亲人们的恋情、泪水,他都忍住没让眼泪流出来。因为这次行动,完全出自他的志愿。他常常以爸爸和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成长。让他遗憾的是,爸爸远离北京,说在是洛阳拖拉机制造厂任职,不如说是去“监督改造”,没能回来送别。

  延安,习近平早在书本里、电影里见到过不少;父亲给他讲过他亲身在延安战斗过的不少故事。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少奇、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居住战斗过十三个春秋的地方。是中国青年向往的地方。抗战时期,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无数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和封锁,冒着生命危险奔向延安,直接参加抗战,血洒疆场,不少青年为国捐躯。他们的爱国壮举和光辉业绩足够我们这一代青年学习一辈子的。

  想到这些,近平心情激动万分,想到此次去延安插队,只不过是去劳动锻炼,多吃些苦罢了,有什么了不起!就是真要去上战场,也要象父亲说过的那样,“不皱一下眉头!”

  父亲习仲勋,自幼生长在陕西富平县。1923年他在三原中学读书时,就追求革命,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他才15岁。当年,父亲在学校领导了反对封建奴化教育的游行,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送入西安监狱。后经知名人士担保才放出。习仲勋小小年纪多次被捕入狱,吃尽了苦头,自小就锻炼出革命的坚强意志。后来他冒着杀头的危险,结识了民族英雄刘志丹,从他身上学到了民族的骨气,共产党人的正气。1930年,父亲离开故乡,到甘肃两当县担任了地下党委书记。21岁时就和刘志丹在一起工作,父亲和刘志丹均担任着陕甘边区领导。

  总之,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的英勇气质让人一辈子也学不完。

  火车在黑夜间继续朝前驶着,不少同学已进入梦乡。习近平一点也没有睡意。在此,他想了很多,也想的很远……      列车天亮时驶进铜川站,一下车他被编乘上了贴有延川县标志的卡车上。他没有多问,把简单的行李往身下一放,一屁股坐稳,但把那两只沉甸甸的书箱紧紧放在身边。

  汽车艰难地翻越过他们从未见过的四座大山,下午终于颠簸进了延安城。

  “快看,宝塔山!”

  大家顺着一名同学的叫声方向望去,果然是宝塔山。看到了,看到了!魏魏宝塔披了一身尤如战后的烟尘,它正在笑迎着我们的到来,它仍然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

  接着,街道上响起一片锣鼓声和陕北唢呐声。群众夹道欢迎的队伍中,打着“热烈欢迎北京知识青年来延安插队落户”、“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等横幅标语。穿着彩服的秧歌队在知青队伍前头跳着、扭着、开道着。此时知青全部下车,他们前头打着红旗,怀抱毛主席画像,个个感到何等的荣耀自豪,尤如当年红军进延安城时的雄壮气氛。

  这里,习近平多么想往革命旧居,想早日一睹为快。此时正好有几名同学向带队干部提出,想参观革命旧居。干部说:“先别急,等你们住稳了,参观的机会有的是。”

  听了此话后,近平觉得也是,既然来了就一定有机会。

  到了延安接待站小憩后,同学们第一次吃了顿二面馍(玉米面和白面各半),虽说有点扎舌,但大家吃的很饱、很香。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