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知青文学(25)

点击数:450更新时间:2016-08-23

  知青文学(25)

  2016.8.20星期六(25)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日记》(17)

  高  颖

  1973年9月21日

  9月15日,来旗参加学习十大文件会   议,担任社队干部的知青代表参加。

  旗委副书记郭光明讲:通过这次学习,组织一支庞大的宣传队伍,向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宣传贯彻十大路线,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辽宁省组织学习会议精神。辽宁省委陈锡联司令员讲党的十大:8月24日至28日召开,共5天,由伟大领袖毛主席主持,主席身体非常健康。代表中年龄最大的88岁,董必武;最小的22岁,朱克家。党的十大开得很保密,伟大领袖毛主席很高兴,说明我们党是有纪律的。外国有4 000名记者,都未得到任何消息。总理讲到朝代时,主席带头鼓掌。当总理讲到中国是块肥肉时,主席带头鼓掌。关于学习问题,中央36号文件,主席已圈阅,要学习,注意抓大事。

  1973年10月5日

  近日利用秋收、护场劳动之际先后同青年队知青边全有(10月1日)、大队赵书记(10月2日)、三队老党员杨青山(10月4日)等谈话,征询他们对各方面工作的意见。

  我在生产队后园子遇见队干部喝酒。

  今天上午,我去第三生产队后菜园子,碰见公社来大队工作队的干部、大队干部和三队的社员在喝酒。他们见我后十分紧张,不好意思,因为我几次在会上讲过不赞成大小队干部劳动时间喝酒。其中一个干部一定要拉我一起喝,我十分不讲情面,不仅拒绝喝酒,反而当场指出这样做是错误的。看得出几位都很不自在。我认为社员都在劳动,一旦知道队干部喝酒,会挫伤积极性,影响也不好。大家就这样不欢而散。

  我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分?

  1973年10月6日夜

  因参加公社在那吉来大队召开的卫生工作现场会而来那吉来大队。静下心来简要回顾一下近期工作情况。担任大队支部副书记以来,工作和劳动明显比过去紧张。

  9月13日晚,召开我分管的三队队干部会议。参加人:公社工作队刘万臣、袁希刚,队部殷会春、李林、殷荣华、赵玉清、李明、殷会谦、孙树江。3项任务:

  1.贯彻十大精神;

  2.搞秋收(打草);

  3.整顿领导班子。

  生产队一把手当晚因醉酒而未能参加会议。我在会上当众点名批评。看得出,静静的会场大家猜想着队长会怎样。批评归批评,毕竟是老同志,第二天我徒步去坎上“南胡同”,找这个队干部做工作,而且说明在全队社员大会上还要批评这一做法,他表示同意。

  9月14日,召开第三次生产队社员大会,除安排学习十大文件、秋收生产、整顿班子外,我再次当众指出作为生产队干部不应在农忙时喝大酒。会后一些社员私下议论:队长会不会被撤职。

  我不同意撤换生产队长。我虽然在大小会点名批评这位队长农忙时喝大酒的错误,但并不同意包括工作队干部在内的要求撤职的意见。农村的宗族关系复杂,这个干部不是本地人,过去对农村工作有贡献,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做通了他的工作,要他首先检查,然后继续挑起队长担子。果然,既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也使一些社员干劲倍增。

  1973年10月7日

  推广那吉来大队办农村合作医疗经验。

  公社副书记周子勇同志讲,公社党委决定在那吉来开现场会,主要研究解决两个问题。

  1.研究计划生育工作。主席讲,中国人口到8亿就是问题,现在是八亿七八,近9亿,问题是大的,翁牛特旗1948年是17万,现在是30多万。

  2.旗委要求1975年必须全部实现合作医疗。公社卫生助理张文汉传达辽宁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辽宁省39 000多名赤脚医生,其中不少都是下、还乡知识青年,起了很大作用。

  有一笑话:一农家有12个小孩,在一炕上睡觉,早晨查脑袋11个,大人着急了,原来有个孩子在当院睡着了。

  贯彻党的十大精神,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周总理讲,“合作医疗道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农村赤脚医生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每大队要种3至5亩药材,重视从知识青年中选拔赤脚医生。那吉来1970年10月16日实现合作医疗,开始群众不认,办不起来,社员有病近去玉田皋公社、红山,远去敖汉、乌丹,黑医乘机骗钱。

  现在参加合作医疗1 888口人,筹备资金2 000多元,大家都说农村合作医疗好,赤脚医生好。

  1973年10月9日

  到一队处理护秋员偷盗粮食问题。一队两名社员身为生产队护秋看地人员,竟然于10月8日夜间偷盗生产队粮食,在广大社员中造成很坏影响。当日上午,大队赵支书接到电话:一队团支部书记在地里发现两个社员盗窃的粮食。支部决定由我和旗工作队刘同志协助小队班子调查处理此事。案发地是该队玉米地,有4个埋粮大坑,东坑两个,其一长3.4尺,宽1.5尺,深1.5尺;其二长4.5尺,宽4尺,深1尺。西边两个坑,深1.5尺。被盗玉米埋在坑中:两个麻袋,两个面袋。他们利用护秋员身份,将成熟的玉米埋入坑内,计划找机会运回家,不料被巡查团干部、民兵发现报案。对这2人提出要求:

  1.书面写出做案过程;

  2.交书面检查;

  3.听候处理。

  近来各队均发现粮食丢失现象,全公社已达几千斤,这是一股歪风,一定要刹住,以保护集体经济不受损失。更危险的是一些群众对偷盗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甚至说:“老秋老秋,连捡带偷。”这怎么得了!

  1973年10月10日

  不能因家庭出身影响战友的前途。王钟是我中学同班同学,共同的班级工作,使我们彼此了解。因家庭出身,他未能第一批加入红卫兵,我专门做过他的工作。后来下乡入团时又需外调,现在又面临入党等问题。今天公社党委书记黄珍与我谈王钟的材料问题,要求可以用于参会讲用和介绍,要有具体事例:如何艰苦创业,有哪些物质成果,如何带领知青、民兵学习,个人如何坚持学习。标题是《扎根农村》。青年点内要有更多的战友不断做出新贡献,因为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领导上重视发挥知识青年的作用,作为知识青年本人也应自觉配合,实心实意在这里干一辈子。

  1973年10月11日

  秋收季节人倍忙,最近忙得团团转。随时参加劳动,不能因担任了大队副书记,就借口脱离劳动,脱离劳动就是脱离群众,因此,养成走到哪,就干到哪,会开到哪,谈话进行到哪的习惯,群众还算满意。

  团员甚至团干部中出现偷盗生产队粮食财物现象,由大队团总支召开现场分析批判会,一定要刹住偷盗风。今晚一、二队联合开会,力量不够,调知青队参加。正风、正气上来了,那些说“不偷白不偷的人”又说“多亏我没去偷”。

  青年队工作除需要抓学习、批判外,秋收、打场、造林、平地、生活、搬家、吃粮、烧柴、冬菜等都要抓。今冬缺草10 000斤,烧柴缺20车。“知识青年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了!”过去主要是接受动员和号召,现在不少人成了队干部,管不好,还怨贫下中农吗?

  1973年10月13日夜

  我不能到公社去做脱产专职干部。今天上午,我正在三队场院劳动,大队郭永泉找到我,通知要我去公社。公社党委书记找我谈话,通知我旗委和盟里批准我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同时还谈到,按“五四”干部待遇,每月工资27元,作为公社脱产专职干部。我心情激动,不知如何表态,只觉得此事突然。看来组织的事和自己的事,事先并非能完全预料。前些日子说来“考核”,我并不太明白“考核”是怎么回事,认为无非是了解一下任大队副书记的表现情况。

  夜,不能入睡。我该怎么办?我不能离开大队,不能去公社当挣工资的专职干部。战友们都在这里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劳动。我要向组织上写报告,申请坚持在大队,坚持和战友们在一起。

  1973年10月15日

  今天公社副书记受黄书记委托,找我谈话并向我介绍公社有关情况。

  公社党委委员:黄珍书记、周子勇副书记、王义副书记、于顺友、高富、张国清、王志。

  公社革委会委员:孙学良、李玉珍、张文彬。

  水电助理:张有。

  文教助理:刘才。

  青年助理:张文彬。

  卫生助理:张文汉。

  林业助理:姜运昌(“五七”战士)。

  工交助理:杨继光。

  财贸助理:王俊清。

  公安助理:孙学良。

  税收助理:杨宗生。

  组织委员:孟广光(“五七”战士)。

  宣传委员:郭士昌。

  妇联主任:李玉珍。

  我向公社党委提出口头申请,不做脱产的专职干部,坚持在大队。我当日给旗党委写了信,提出我的要求。

  中共翁牛特旗委: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组织上汇报一下我的思想。

     10月13日,公社党委通知我,经旗委和盟里批准,让我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激动的是党的信任,激动的是组织上为我更多地为人民服务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但是,我又感到有压力,感到不安。在公社党委领导找我谈话时,谈到“工资问题”。我简直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我的心情。我只是向敬爱的党组织请求,让我坚持“工分制”。组织上把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担子交给我,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感到我不应该伸手接受“工资待遇”。

    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为了给我们创立翻身求解放的理论,在19世纪40至80年代几十年的岁月里是何等的困苦啊!他有时不但没有钱买稿纸和邮票,甚至连最起码的个人生活都难有保障。然而敬爱的伟大导师还是为革命奋斗了一生。这动人肺腑的业绩,怎能不使我们新中国的热血青年热泪盈眶呢?

    革命老前辈在那艰苦岁月里,爬雪山,过草地,南征北战,枪林弹雨,流血牺牲,他们为共产主义而战,他们没有拿什么工资。

    现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刚刚二十几年,世界上还有2/3的阶级兄弟姐妹没有得到解放,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再说,全国6亿农民、几百万知识青年战友为实现共产主义战斗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拿的是工分,没有影响工作,也没有影响大有作为。(待续)

  难忘知青岁月(1)

  毛德宝

  毛德宝,1954年4月生于大连。1974年中学毕业后下乡到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1977年12月回城分配到大连染料厂工作;1984年12月调入大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1993年6月被派到大连市人民银行(市纪委驻金融系统纪检组)工作;2000年4月被派到大连市农村信用联社(后为大连农商行)工作。2014年4月退休。1986年于辽宁师大政治专业本科毕业。

  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1974年8月9日,原旅大市首批119名知青下乡到昭乌达盟插队落户。其中沙河口区7所中学的40名同学来到昭盟克什克腾旗半农半牧的红光公社前进大队,组建了前进青年点,我有幸成为第一任点长。

  从一开始,大队党支部就对这些来自渤海之滨的青年学生很重视,将我们作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新生力量,大胆使用,注意发挥知识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使得前进青年点和大队党支部取得了双赢效果。

  大队主任亲自抓青年点工作,还选派了11名老贫农代表进行传帮带,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青年点统一管理,组建创业队,实行独立核算、自给自足、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大队拨给青年点创业队200多亩地(后来达到300多亩),一个约有2000棵沙果树的果园、5亩多菜地、70多只羊、8头牛、12头猪、1辆大车、2辆木轮车、1辆轻便车,这些都为我们在农村创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青年点里人才济济,既有干部子女,也有工人子弟;既有知识分子子女,也有部队首长的孩子。在40名同学中,共青团员多达35人,其中不少人还在学校和班级担任过学生干部,不仅能说会干,还能歌善舞,整体素质比较好。由于同学们都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谁都不甘落后,都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因此下乡不久,35名团员向大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5名同学向青年点团支部递交了入团申请。

  我作为点长和团支部书记,就如何尽快打开青年点工作局面,把青年点建设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等问题,在思想上有压力。记得还在赴昭盟的列车上,我就在思考:一定要把来自7所学校的同学们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变优势为胜势,树立整体形象,建设所在地区最棒、最有特色的青年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一直朝这个方向使劲,同时也不断地通过言谈举止,把这个意图传递给同学们。

  到农村后,我意识到夯实青年点的基础工作最重要,各项工作都必须抢前抓早。为此,我和团支部同学反复研究,确定要抓好6项重点工作。

  首先,实行军事化管理。向解放军学习,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加强组织纪律性,不拿社员群众的一针一线,打造一个密切联系当地群众的良好环境。实行出早操和经常性地紧急集合,起床、熄灯、上下工都是以吹军号为令,营造了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这对于一个由7所学校的同学组成的青年点来说,通过实行军事化管理,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精气神提起来了,使得青年点有了良好的点风点貌,赢得了大队上上下下的称赞,说这些旅大知青是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

  其次,开展了“六大活动”,成立了“十大员”。让青年点每名同学都参与其中,使人人都能找到位置,都有事干,进而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三,于下乡当月组建了前进青年点文艺队。文艺队利用劳动休息间隙到田间地头给社员群众演出,还帮助、指导各生产队排练节目,为活跃当地文化生活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弥补了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的短板,给偏远的乡村带来了欢歌笑语,带来了新鲜气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第四,建立了青年点图书室。为做到知识共享,营造学习氛围,团支部提出了“掏尽红心为革命,献出图书办书室”的倡议,在同学中开展了捐书活动,很短时间内,书室内藏各类图书2000多本。

  第五,创作了前进青年点的《创业队员之歌》。(歌词见本书《青春咏叹》部分——编者)

  第六,建立了《集体户日记》。通过书写《集体户日记》这种形式,来记载青年点每天发生的事情,记载同学们劳动、学习的生活,记载青年点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集体户日记》每天一篇,先后由5名同学执笔,从1974年8月18日至1977年4月24日,共写满了整整9大备课本,约19万字。

  40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阅《集体户日记》,青年点里发生的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虽然日记内容比较简单,好似一本本流水账,但还是能透视出在那个年代,一群20岁左右的旅大知青以饱满的热情、冲天的干劲,从事着艰苦的创业生活。应当讲,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在今天也是一笔财富。

  青年点还创办了《前进战报》,主要刊登同学们写的各类小文章、评论、好人好事、点里大事记等,并制作了一面“前进青年创业队”大旗。

  经过两个多月的农村生活锻炼,我和同学们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看到农村发展缺少机械化,购买农用机械又需要指标时,我就与带队干部和团支部商量,在征得大队党支部同意后,以前进青年点40名同学的名义给省团委写信,提出申请一台拖拉机的采购指标,同时简要汇报了下乡两个月的体会,表达了要扎根前进、改造前进的决心。不久,接到有关方面通知,已批准给前进大队一台60马力胶轮拖拉机的采购指标。第二年春天,拖拉机开进了大队,大队党支部决定选一名青年点知青当拖拉机手。这台拖拉机在大队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点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社员群众的高度评价,也很快得到了上级党、团组织和知青部门的认可。下乡两个月后,中共克旗旗委在青年点召开了全旗知青战线批林批孔、学习小靳庄经验交流现场会。大队书记、主任高兴地说:“旗里现场会能在我们这个小山沟里开,这提高了大队的知名度,是为大队争光露脸的大好事。”

  下乡4个月后,青年点就开始了讨论集体扎根农村的问题。我和团支部同学提出了集体扎根60年、做一辈子农民的议题,在青年点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因此展开了4个多月的大讨论,最后,逐渐统一了全体同学的思想认识。可以说,“集体扎根”是前进青年点的代名词。

  现在回想,当时促使我做出这样的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个是,由于受党的教育多年,在我的内心世界里,立志、献身、报国的愿望是强烈的,所以在毕业时,选择了到辽宁最偏远的昭乌达盟,当时就没有想再回来,既然如此,就应当去带动更多的同学来共同扎根。另一个是,抓住集体扎根农村这条主线,就抓住了青年点管理工作的根本和关键。如果同学们都表示要扎根农村,那么日常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不是在混日子,等着抽工招生了,而是在不断自我加压,时刻都在“用特别的劳动和功绩来证明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可靠”,践行着自己扎根的诺言,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青年点工作的管理层次和水平。

  真正促使青年点集体扎根农村的,是点里有一大批立志扎根农村的骨干,这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些同学素质好,从下乡那天起,就抱定了要在农村干一辈子的决心,并滚雪球似的带动了其他同学,逐渐形成了愈来愈浓厚的扎根氛围。“扎根”在点里已成为工作、学习和思想交流的中心议题。通过大量工作,“集体扎根”成为全点同学的共识,甚至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当时,为了落实好集体扎根这项工作,我和团支部同学做了大量的、周密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准备。(待续)

  ㈡ 寻梦

  温玉峰(内蒙古)

  中巴车进入巴彦温都,大家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在车里东张西望,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年知青住的土房、蒙古包、生产队、生产大队所在地以及我们熟悉的牧民的家。能不能见到我们熟悉的牧民?能不能找到我们放牧、劳动的地方?因为我们计划直奔罕山林场,第二天再返回,所以路上没有停车,只能东张西望到处寻找。到了沙布台大队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这里是一队和二队的分界线,有的说没到呢,有的说已经过来了。很多地方我们都不认识了,牧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面目全非,几乎一切都变了!“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贺敬之的《回延安》道出了我们的心情,只可惜我没有他那只生花妙笔把我们的寻梦描述出来。

  罕山林场

  1998年发大水,河道宽了,公路改道了。原来的罕山林场连影子也见不到了,建立了高哥斯克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局,原来的平房全部拆除建了办公楼,还建了旗宾馆的分馆,接待能力较强。还有两天旗里要在这举行祭敖包活动,还要举办那达慕大会,旗、苏木派了不少人来这里筹备这项活动。

  沙布台浑迪(沟)

  晚饭后大家冒着雨,急于想到当年我们放牧的沙布台浑迪(沟)看一看,走了四里多路天黑了,而且公路两侧泥泞下不去,只好无功而返。第二天起大早乘坐一辆越野车下了公路,横过一条当年的小河,现在已变成100米宽了。来到了沙布台浑迪(沟),这里是原来沙布台大队的配种站。现在沟口有个防火站,沟里已经禁止放牧,中间那条小河水还是那样的清,但是比过去宽了一些,配种站的围栏、棚圈连影子也见不到了,大家看了一会儿,经过讨论确认东南一块比较高的平地就是当年配种站所在地。沟里的草很茂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马树新指点说这儿、哪儿是蘑菇圈,到跟前儿一看确实有白白的圆圆的蘑菇,有的还枯萎了。

  沙布台浑迪(沟)合影,自右至左温玉峰、马树新、温玉祥、张敬军

  登高远眺

  原计划早饭后登罕山,因为头一天下大雨,道路泥泞,中巴车根本上不去,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决定放弃登罕山,到罕山林场东南边的一个沟里,这条沟水草丰美,南侧的山峰比较高,大家兴高采烈一口气登上山的顶峰,极目远眺,附近的景色尽收眼底:巍峨的罕山莽莽苍苍、白云带帽,宛如一个披上乳白色面纱的少女;苏吉高勒(苏吉河)河弯弯曲曲,恰似一条银色的飘带;碧绿的草原郁郁葱葱,繁花点点,浑如一幅提花大地毯!空气是那样的清新,心情是那么激动,景色是那么美好,大家几乎醉了。

  远眺罕山

  回到山下,遇到附近旅游点一个人牵着马,攀谈起来,他是沙那生产队的一个牧民的儿子,他热情地请大家骑马,胆大的骑马跑上一圈,胆小的牵马拍张照。(待续)

  叶儿赋

  作者:王文贤(辽宁)

  寒冬归去,当人们希望春光明媚的时候,叶儿悄悄的为这春渲染着清新。山,因为叶儿的新生而披上一层薄薄的绿纱;水,因为叶儿的轻舞而碧波荡漾。人们争相走入春的怀抱,那是叶儿的诱惑;江山万物生机,那是叶儿的无限情怀。尽管有些花儿先于叶儿绽开,但人们还是盼望绿叶儿的点缀,“红花还得绿叶配”一语道破四季天机。

  叶儿一片一片的生长着,繁茂翠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它们遮蔽着阳光炽热,人们在它的遮蔽下休闲、乘凉;它们吸收空气中的浊污,吐出新鲜的氧气,让人们在它们簇拥的环境中延年益寿。尽管它在风雨中飘摇甚至脱落,但动摇不了它们为那枝干装扮作冠的那份痴心。           ­

  叶儿由绿变红了,它经历了春到夏,完成了它为树干的生长吸收阳光的职责,开始展示自己那华丽而雍容的风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是叶儿为大地布绘的美好景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是叶儿留给后人的千古绝唱。 ­

  叶儿黄了、枯了,脱落了,纷纷坠叶飘香砌;旋转着落在小溪中,像一叶轻舟顺江而下,随着鹅鸭的嬉戏,勾画着人们童年时的梦想;落在沟壑、山坡的土壤上,象厚厚的被,温暖着它们的先辈,蕴育着明年的万物复苏。因为它们知道,自己也会一天天腐烂,为它们的母体的成才和一切需要养分的植物的繁茂留下营养。 ­

  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少不了叶儿的身影;在画师的水墨里,总是映衬着叶儿的容颜。那文人墨客少不了的对红叶的眷恋,那情男痴女搁不下的对红叶的秋思,让人望极春秋,泪水相伴。                     ­

  这就是叶儿。 ­

  爱叶儿吧!不能把它全部揽来,只采来一片,珍藏在你的书中! ­

  (写于2007年2月)

  兰亭望月

  作者:马红岩

  独坐兰亭思馨月,

  钩兔月光洒画帘;

  鱼龙戏水风华尽,

  高歌弹弦咏诗泉。

  兰亭  佳人,

  月似听琴弦,

  乐曲  知音,

  皎月寄相恋。

  风月  俏人,

  远方挂家人;

  玉树  何在?

  相思共缠绵……

  风花  酌酒,

  念他  我醉;

  挥笔书诗璇歌曲;

  醉赏月光思家人。

  望月  对歌,

  琵琶奏秋夜,

  酌酣畅淋漓,

  望月盼君还。

  童年趣事.偷瓜

  记得是十一二岁的时候,学校放暑假,天气热,在村西头水塘里洗澡,凑齐了6个小伙伴,有咱班的杨拥彬,杨殿忱,杨和荣,三个杨加三个笨蛋,上身背心,下身裤头。也不知道谁召唤一声,咱们上铁架上玩去!于是就奔夏卜子大铁架去了。铁架子有60多米高,大概是导航或者测绘用的。先上去的人已经爬到顶端了,我和几个晕高的爬到四层楼高腿就哆嗦了。先上的忙三火四往下来说那边有一片瓜地咱们偷瓜去。从高处往下看可不玉米地过去真有瓜地。等到我们下了铁架子先头的已经把瓜抱回来,当时我也没多想跟着去吧,跑到瓜地差点和前来追赶的看瓜老农闯个满怀。两位手持镐把看瓜老农押着三个“俘虏",不时还吼叫着;"小兔崽子敢跑就打断你们的脚!"当时我们都吓懵了。这要是让人知道多丢人啊!心想。被押送的情景和电影里日本鬼子押运民工差不多少。被弄到村里不是大队部就是生产小队部,山墙上挂着一张小黑板,桌子上放着电话。来了个看似有文化的人,叫道:“都给我站好了!说出你们家大人的名字!让他们拿钱💰 领人!”被审问的第一个是老代家小三子学名叫代有海,比我大上一岁。“你爹叫啥名?”这小子真滑,答道:“代有铎。”我心想,三子你瞎编,代有铎是三队队长和他论是哥们。第二是我。“快说你爹叫啥名!”那人喝道。我想怎地也得比他大一辈,顺口答道:“叫代天?”心想,天知道咱村里有没有这么一个人,也算胡弄过去。最后一个是我的叔伯弟弟张信会,但见他腿直哆嗦,上来首先告密揭发我:“他爸不叫代天?是张永宽!”给我心气得,心想,你个叛徒,回家看我怎么收拾你!后来这伙审问的人态度好了一些,告诉我们:“别害怕以后可别干这事。回家吧,事后我想我爸当时是养前村支书也许提到他事情就不了了之了。香瓜一个也没偷着,什么味的都不知道,稀里糊涂被当小偷抓了,真丢人啊!

  (作者:张信久,生于1953年,1970年中学毕业。之后当兵5年,从医6年,任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养士堡乡文化站长<省级先进文化站>6年,任辽中县图书馆党支部书记至退休。)

  知青漫画家黄老邪(重庆)作品欣赏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