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知青文学(17)

点击数:453更新时间:2016-07-02

  知青文学(17)

  2016.6.25星期六(17)

  爱的味道

  ——为党庆生也为尹淑春创作的剪纸赋题并跋

  姚福生

  适逢党的生日之时,知青作者尹淑春、马红岩、肖向红等纷纷主动创作诗歌、剪纸等作品,颂扬党的丰功伟绩,抒发对党无尽的感恩情怀,值得一提的是年近古稀的尹淑春大姐特意剪了一幅庆贺党的生日的剪纸寄给本刊,使这一期为党庆生的专刊红红火火。

  剪纸多在南方以江南为最,北方虽有但不多见,尤其出自知青之手又为精品更加极为罕见。

  林中有鹿,如果是野生的,那一定是儿时的印象,尹淑春大姐以其深刻的记忆,娴熟的技艺,剪出如此天真的一对小鹿,不仅叹为观止,亦应可喜可贺,那是因为剪纸丰盈了大姐的晚年生活,大姐又把自己丰盈的晚年生活分享给我们。我想,我情愿是大姐手中那两只小鹿中的一只,痴痴地瞪着率真的眼睛窥视大千世界,满脑子都是爱的味道……

  党啊 亲爱的妈妈

  剪花伊丽(尹淑春)作

  党啊 亲爱的妈妈

  我爱你

  在你九十五岁生日里

  我抚摸着鲜红的党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童年的歌又在我耳边响起

  母亲只能生我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忘不了

  当我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

  入队 入团 入党

  老师那三大政治生命的教诲

  点燃了人生之初理想的希翼

  十一岁的我

  把中国共产党章程

  天天捧在手里装在书包里

  忘不了

  当我戴上团徽的那一刻

  我懂得共青团员是党的忠实助手

  刘胡兰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早已成为立竿见影的印记

  二十一岁的我

  在知青广阔天地里

  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了党书记

  忘不了

  当我在党旗下举起右拳的那一刻

  永不叛党的庄严誓词

  幸福的暖流融进血液里

  时间定格在一九八六年六月二日

  非凡的三十年拼搏不息

  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坚定的信念从不言弃

  党啊 亲爱的妈妈

  我爱你

  我亲吻着鲜红的党旗

  回首九十五年的光辉历程

  哪一步不是你的英明指引

  那一页不闪烁着你的丰功伟绩

  你是新中国的开拓者缔造者

  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

  党啊 亲爱的妈妈

  我爱你

  我偎依着鲜红的党旗

  炯炯目光面对恶魔爪牙狂呼乱叫

  你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

  任凭四海波涛风浪起

  你的反腐倡廉治国战略

  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顶天立地

  党啊 亲爱的妈妈

  在你九十五岁生日里

  我捧一束最美的鲜花献给你

  我唱一曲最美的赞歌祝福你

  愿你的身躯永远挺拔刚毅

  愿你的容貌永远庄严美丽

  我自豪 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骄傲 我行走在无产阶级先锋队伍里

  (作者:尹淑春:于1968年由黑龙江省伊春市美溪中学(原黑龙江省伊春林业七中)赴美溪抗大农场,曾任三连三排(女排)排长、场部文书,1971年选调到苔青水泥厂当工人,1984年转干,1986年入党。2003年退休后,回到美溪故乡,2012年搬到伊春市区北郡小区。由于自幼受到祖母剪纸艺术熏陶,一直喜剪不缀,其本人为伊春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伊春作家协会会员,其剪纸艺术于2010年列入伊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七一

  (开心果)

  ——纪念建党95周年

  滔滔长江水,

  茫茫珠峰冽。

  举目九十载风云,

  回首暴风雨岁月。

  “斧头镰刀”飘,

  中华解放业——

  不尽征程,

  号角阵阵接 。

  华史崭新卷,

  史册翻新页。

  “国际歌”“苏维埃”,

  遥相应  步怎歇?

  黄埔滩头十二人,

  为缪斯  立新则。

  ——当初人少数,

  浩荡后来者。

  忆往昔,

  怀先烈。

  庆党辰,

  万众悦。

  望红旗前赴后继时,

  往事又重阅。

  此情此心,

  怎不问“共产党宣言”?

  思马列。

  谁叹无前路,

  道难测?

  观潮落潮起,

  点星明星灭

  正道沧桑话曲折。

  信有做为处,

  江山不负约。

  曾闻狂言“终结”,

  咒语“沉没”——

  堪笑一丘愚劣。

  扶天傾,

  补地缺。

  除祸灾,

  警覆辙——

  自有真理在

  诗心坚如铁。

  唤岷山绿水,

  踏草地积雪,

  且看新行列。

  当此时,

  云退却。

  余也幸哉,

  与诸友同诵前华章,

  再读史揭帖。

  推窗迎晓日,

  我辈不松懈。

  火红的七一,火红的党旗

  作者:马红岩

  火红的七一,火红的党旗,

  今天是党的生日,谁能忘记?

  党——您经历了九十五年战斗洗礼,

  峥嵘岁月里您一直凛然正气。

  风风雨雨您走过的路十分艰辛不易,

  为祖国的伟大事业一直精心奋力!

  中华儿女——今天向您敬礼!

  曾记否?秋收起义的号角吹起!

  曾记否?八一起义枪炮声响起!

  曾记否?遵义会议发生的故事人民铭记心里!

  曾记否?井冈山上的红旗插遍祖国大地!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延安的窑洞灯火通明光芒四起;

  枣园革命火种点然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砸碎日寇的铁蹄所向披靡;

  蒋家王朝覆灭,跑到台湾去!

  新中国成立,人民顶天立地!

  中华民族从这天起,

  耸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显得格外爽气!

  今天,是您的生日,

  中华儿女给您祝寿礼。

  九十五年来,您呼风唤雨,

  唤醒了中华这只沉睡的雄狮;

  唤醒了中华民族整个经济增长率。

  您披荆斩棘,斩去旧中国腐烂毒瘤一个,

  您高举铁锤,砸碎五千年封建枷锁一只。

  您高举永不褪色的红旗,

  推翻一个旧中国,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您高举永不褪色的红旗,

  把一个红彤彤的中国国旗,

  插到联合国上去!

  您高举永不褪色的红旗,

  把一个一穷二白的中国

  建设成里一个美丽富饶的中国;

  您高举永不褪色的红旗,

  带领中华儿女继续前行,

  去实现中国伟大的宏愿——“中国梦”

  走向世界前列!向世界强国跨去!

  火红的七一,火红的党旗,

  您高举红旗,红红彤彤飘万里!

  今天,中华儿女为您敬献寿礼!,

  感谢亲爱的党,我们的母亲——您,

  您把自己一腔鲜红的热血,

  洒进您儿女的血液里,

  您的儿女的血与您的血液融合在一起!

  亲爱的党,我们热爱您,

  中华儿女永远和您在一起,

  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满江红 盛世昌

  作者:肖向红

  阴晴变幻,大风狂,春去夏来,争风光。满山遍野,五彩摇扇,山河一派披绿装,大地泥土翻身爽,绿忙,花开鸟儿叫,舒心肠。

  松花扬,桃花香,春播种,夏清昂,杨柳汇呈祥,小苗出士,稻花庄稼齐比畅,人旺业兴迎朝阳,心澎湃,夏日作天梯,盛世昌。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日记》(11)

  高  颖

  1972年8月26日夜

  今天召开五队团员大会。

  根据8月19日的选举,宣布大队党支部批复。团支部由5人组成:书记柴春泽,副书记李贵,委员吴素兰、王钟、柳景喜。

  薛建清传达8月19日大队整建团领导小组会议的几项内容:

  1.向公社团委报纳新团员31名,批29名,两名未批;

  2.向公社报玉田皋大队团总支成员:韩世荣、孙少彬、李鸿奎、于庆友、郑玉林、刘慧贤;

  3.公社9月8日至10日开团代会。

  代表比例4∶1,五队22名团员6名代表。条件是:政治历史清白,思想良好,政治进步,新老团员及年龄不限。为迎接团代会召开,需进一步做好共青团工作。知识青年工作应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重点,通过团推动知识青年工作,调动了积极性,知识青年又会在农村青年中起到骨干作用。

  1972年8月28日

  今天,三、四、五3个生产队在四队召开传达中央批林文件片会。公社和大队的同志传达完中央文件后,就整建团以来全公社和玉田皋大队的形势问题提出意见:

  1.整建团工作中,知识青年中的团员成为骨干,知识青年中的非团员成为农村全体青年中申请入团最积极的部分;

  2.知识青年在农村扫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五队扫盲班办到了家庭炕头上,办到了田间地头上,一些一字不识的人开始练习写信;

  3.知识青年在用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文艺阵地方面起到了骨干作用,五队的“五七”战士子女王丹群等发挥了很大作用;

  4.知识青年在春耕夏锄等方面都起到了骨干作用,实践证明知识青年到农村来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5.知识青年中有问题,应看作前进中的问题,有毛主席路线指引会解决的。

  以上这些评价不是出自我们知识青年之口,如出在我们口中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出现在社队干部和贫下中农口中,因此,真使我高兴。

  1972年9月3日

  近日,白天开会,晚间护秋看地。8月28日至9月1日,在公社参加传达中央关于批判林、陈文件会议,重点是学习毛主席致江青的信。前几天借整建团中建立各生产队团支部的东风,在青年点普遍进行总结经验、宣传先进、加强纪律的教育。形势进一步好转,青年点方面最艰难的工作已经过去。今天召开全大队知识青年会议时,大队会计韩世荣同志给我看了《中共玉田皋公社委员会关于玉田皋大队团总支的批示》,其中写到由我担任大队团总支副书记。我问韩会计:“行吗?”他说:“行,干嘛!”在学校从事学生工作,比较容易,下乡后做青年点知青工作尝到苦头,这工作并不像学生工作那么容易。现在又兼做共青团工作,用主席的话讲,“人贵有自知之明”,解剖一下自己,真是与职务不符,学习不够,路线斗争觉悟不高,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不妥的,能力也是差劲的,怎么办?“职务不能给人以智慧”,这话很对,职务变了,永远为人民服务,甘当群众小学生的思想不能变,要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要努力工作,让玉田皋大队的广大共青团员                    在1973年玉田皋大变快变中发挥巨大作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972年9月6日

  9月4日晚,生产队班子会议,知识青年中我和高峰、王钟参加。决定了这样几件事:

  1.北山打瓜熟了,几次被人偷,需派得力人员看瓜,吃、住在山上,派高峰上山看打瓜;

  2.护秋任务重,增派王钟和薛建喜护秋看地。

  今天,我第一次下水沤麻。沤麻,需下到齐腰深的水中,把成捆的麻秆浸泡到水中。队长特批买了一瓶白酒,下水的人喝几口以防寒。我喝了一口,下到冰凉的水中,感觉不到喝酒能防寒的作用,心里默念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两个小时后上到岸上,冻得牙齿咯咯响。这是一次考验和锻炼,所谓“考验”即是在苦、累面前是否低头、退缩。没有低头、没有退缩就是经住了考验!所谓 “锻炼”即是像打铁一样经过“锻造”或“磨练”,以更坚强。我不能退缩,因为我已是团干部,别人看着我。

  1972年9月14日

  今天的五队班子会决定,增加我为护秋看地人员。原因是近期连续出现偷盗庄稼现象,玉米地失盗尤其严重,“棒子”还未全熟就被连连盗走。近日,盟里召开全盟电话会议,盟委副书记赵杰、赵坚司令员(盟军代表)分别讲话,特别指出“三秋”生产中已出现的问题,强调大灾之年要以贯彻中央批林文件为动力,搞好“三秋”生产。翁旗革委会副主任郭光明强调:“今年歉收,明年是荒年,防止敌人造谣,防止瞒产私分。”公社、大队则专门研究了加强“护秋看地”的问题,也许是这些原因,我这个大队团总支副书记,五队团支部书记必须上“护秋看地”第一线啦,这可是个得罪人的差事。大队党支部书记赵清志在会上讲:“党团员要在护秋中发挥作用,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要经受考验。”

  1972年9月24日

  近日,各队连连出现偷盗玉米的案件,大小队连连开会,批评护秋人员。五队也被盗了,我为什么没发现?

  我发现,偷盗行为大都出现在中午,这是护秋看地人员的吃饭时间。今天中午我虚晃一枪,假装回到青年点吃饭,然后顺村东迂回到渠南玉米地内,我用柳树枝围到头上模仿电影中埋伏在公路两边的战士,盯着玉米地。一个小时过去了,毫无动静,蚊虫爬到脸上、身上,真难忍受,正当我想撤退时,听到玉米地传来哗哗的响声,我屏住呼吸,警惕地看,一个,两个,3个,4个,原来是4个家庭妇女,每人挎着大筐,向大渠边走来,临近了我大喊一声“站住”,那4个家庭妇女惊呆了,其中一个吓得把筐掉在地上,“棒子”散落一地。我让她们排好队,将她们送到五队队部,一些社员跑来围观。有的说:“这知识青年真行,能抓住偷棒子的。”队长和民兵排长来了,“赃物”存放库房,让偷盗者的队长来领人,决定晚上开路线分析批判会。

  1972年9月27日

  在叫骂声中前进,在与歪风邪气斗争中成长。本月24日,看地抓住4个偷生产队玉米的家庭妇女,王钟看地没收了一人筐内的粮食。近来,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方面,近期各队均未再发生粮食被盗现象,社、队领导和一些社员都很赞成。另一方面,当面、背后有一种势力——不正确的势力。有的甚至说:“生活困难才去盗窃。”还有的说:“不是盗窃是偷摸。”还有的说:“什么偷、摸,只不过是去拿。”真是谬论。还有的说,××那小孩原来看上去不错,现在“学坏了”。我认为无论什么原因,也不应该去偷拿集体的财产。如果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那全体社员都随便到地里把“棒子”拿到自己家里好啦。什么叫“得罪人”?我理解无非是认为在别人身上自己有了“罪”。到底谁有罪?我坚持认为,偷摸抢砸,损公肥私、破坏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这是在犯罪,对这样的人进行制止,进行斗争、打击这是千真万确的,是人间正道,谈何罪与否,你反对也好,咒骂也好,造舆论也好,“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共青团员——向前冲啊!

  1972年9月28日夜

  我今天早晨才知道公社领导派我和公社的徐友才同志去乌兰敖都公社搞外调。任务是调查×××投机倒把、卖马等问题。

  上午,在生产队借人民币贰拾元,另借点内同学0.90元。在公社等片刻便乘乌丹至海日苏的班车驶向乌兰敖都。

  在乌兰敖都公社,换了介绍信,找到了白音敖包大队书记青木斯楞同志,他说不知此事,中午在他家吃饭。下午,我们只好向西步行,在途中碰到需要找的人,名字叫“跑不了”,他向我们提供了线索。下午步行赶回白音敖包,找到支部书记去×××家打了证言。

  天色已晚,吃住的地方还没有。大队支书说去生产队“园子屋”住吧!“园子屋”是种菜看园子人住的地方。有地方住算是不错了,吃饭怎么办?我们打听到在这干活的玉田皋公社孤山子大队社员的住处,在那里吃了一顿饱饭。

  后来,接触到一些蒙古族社员,也许是听说我们是来搞外调的,因此,对我们十分冷淡,不如前几个月青年点来牧区捡粪时找蒙古包吃住时那些人热情。听说,前几年归内蒙古时挖内人党伤了一些人,所以不少牧民烦搞外调的。

  1972年10月6日

  今天有两件趣事。

  其一,中午和薛建喜在渠南看地。本应回家吃午饭,想到防盗便和薛在大渠边隐藏起来。玉米地传来哗哗的响声。“有情况”,我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难道又有人偷玉米?过了二十几分钟,一头大猪从玉米地窜了出来,我们俩忍不住大笑而归。

  其二,当晚在青年点安排明日做饭人员,方知已无米下锅!点内人大都不在家。看来这差事历史地落在了我的身上。我把刚分到的“棒子”弄到室内,足足用了一小时搓够几日用粮,先去两家借箩和簸箕,因均已睡下,无奈去赵支书家才借到。我背起玉米,连同簸箕、箩,还要带上灯笼。一个人开始“抱棍”碾压,做了辛苦的准备。正巧社员赵凤祥用队里的骡子压面,我便借光压完,这时全村人都熄灯了,我还要争取最后的胜利,背着压好的面,提着灯,仍用头顶着簸箕、箩,硬坚持回到青年点。想到近两日有吃的了,很高兴。

  战斗,前进!

   艰苦生活何所怕,

    定在农村把根扎。

   誓把“妖怪”全打垮,

   北冰洋上红旗插。

   一心革命不掺假,

   紧跟主席走天涯。

   高举战旗闯四海,

  地球处处是我家。

  1972年10月10日

  今天收到父亲来信。我写了回信:

   敬爱的爸爸:

   您好!工作一定很忙吧!

  我于10月10日接到您10月3日来信。爸爸,您对我各方面的关心,我完全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情,特别是您提到我妈妈很想念我,我也明白和理解。爸爸妈妈惦记着我,我也非常想念爸爸妈妈。您在信中说了您的两点意见,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爸爸您谈了“不要在这边搞对象”问题,我百分之百地赞成。爸爸,您的儿子,不是那种鼠目寸光的人,由于党和毛主席的培养,由于您对我的教养,我不会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期望。在这里由于领导和贫下中农的信任,我担任生产队团支部书记和大队团总支副书记,团的工作压力很大,领导上又准备让我参加公社团委,我一直为工作碰到困难而着急,知识青年思想波动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哪能想个人搞对象的问题,请爸爸您放心吧!

  关于爸爸的第二个问题,即转回赤峰县青年点的问题,为的是解决工作。对此,我知道爸爸您考虑得很全面。从家庭客观情况等方面考虑,这里有一个我个人关心和照顾咱家的问题。记得在我下乡前,您同我说过这方面的意见。我违背您的意见,已经在这里战斗了10个月了,领导和同志们寄予很大希望于我,玉田皋的七八十名知识青年在注视着我,战斗在各旗、县的赤峰市1971年下乡的知识青年战友在注视着我,盟、市、旗领导在注视着我,我的行动确实存在着影响。爸爸,我这样说决不是把我说得如何了不起,的确也是有这么一点,党组织找我谈话,要培养我入党,我不能辜负党组织对我的希望。爸爸,您是具有27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27年来您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您现在应该适当考虑自己的意见是否符合党的利益。爸爸,我作为您的儿子,这样说我想您一定不会生气的,如果有什么不妥,敬请爸爸批评。

  近来,我们青年点动荡较大,有两名下乡2年的知识青年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招工)。公社团代会将召开,新团委将建立,旗团代会可能于12月份召开。事情比较多,时间也较紧,暂不能回家。

  以上写的如有不妥之处希爸爸指教。

  1972年10月13日

  再次智擒偷盗人。

  昨天,突然接到队里的通知:当晚开始夜间“护场”。“护场”就是夜间看护存放在生产队场院中的粮食。至此,我完成了自9月24日至10月12日共计19天的护秋看地任务。

  傍晚,我到场院转了一下,最显眼的是堆放的玉米,我选好了夜间看场时守候的几个“点”。在饲养处,一个社员听说我晚间看场,凑到我面前说:“这是个好活儿,别太死心眼儿,转几圈儿可到屋里睡觉。”我故意说:“是吗?看来你有经验。”其实我早有所闻,前几天队里讲,已拉进场院的粮被盗。我下决心:“一夜盯住,不打瞌睡。”

  前半夜还可以,到了后半夜,又困又冷,只好看群星,看北斗,下决心抗寒霜,枕胳膊躺在场院上,可还是感到秋风冷,牙骨响,浑身颤。想起党,力胜天,黎明前是真黑暗啊!我正在谷堆内打盹,突然听到呼的一声,有人从墙上跳进场内。为防暴露,我一动不动盯着玉米堆附近,只见一人,正往口袋装白天搓的玉米。怎么办?要看准。那人装满了口袋扛起就向墙根走去。我诈喊一声:“薛队长,有人偷粮。”那人一听,咚地将口袋放下站在那里,走进一看,原来是本队的×××。我令他把粮食扛到队部,他很不情愿地背起那袋玉米,放到了队部。天已经蒙蒙亮,车老板起早来套车拉地,我让他们找来队长、会计。人赃俱在,那人不得不承认,这已是第二次偷粮。这事又在队里引起轰动,大多数赞成,也有人为我担心。薛建奎抄送我一首诗:

  人生在世文武消,

  枉在民间半日熬。

  生世心恒深文武,

  绝望之中智取豪。(待续)

  回忆与思考(13)

  毛德宝著

  ——纪念原旅大市首批知青下乡昭乌达盟40周年

  到底要不要贯彻公社、大队的意见,把种青贮放在平地上,我还是耐心的做陆队长和班子成员的说服教育工作。

  首先,我们是半农半牧地区,方针是农牧并举,丢掉哪一方都是不对的。因此,必须把种青贮做为发展牧业,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来抓。

  其次,由于这些年来我们的畜牧业发展很快,草场已适应不了其快速增长的需要。以我们大队为例,现在牛马羊已达8000多头(只),对草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往往是秋天打完草,冬天附近地带就没有地方放牧了,牛马羊吃不到草,吃不饱,春季接羔时会造成大批死亡,特别是耕牛吃不足草,严重影响种地。各生产队年年都拿钱去外地买草,结果造成在克旗种地,到林西(县)拉草的情况,要扭转这个局面,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种青贮。

  第三,我们这里人少地多,打草的季节又是秋收和农业大会战的时节,相互争劳动力,我们在几亩地上抓种青贮,既解决了草料不足问题,又节省了劳动力,花少量代价换取了更大成果,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事。

  第四,有人说不种青贮种小麦不是更好吗?这不全对。前六队相对其他小队,平地还是多的,不是就缺这9亩地,问题是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好土地,没有坚持精耕细作,科学种田。从推动农牧并举,促进新生事物发展的角度看,9亩平地种青贮实在是比种小麦意义大、效果好。

  我坚持认为:社员群众的怀疑是可理解的,因为过去从来没有这么干过,走自己的路,最有说服力的是秋天见。

  最后,陆队长和班子成员还是执行了大队下达的任务。这年秋天,全大队的玉米长势很好,人们尝到了种青贮的甜头,开始接受新事物了。到1977年,全大队种青贮360亩。

  我在前六队蹲点,感受颇深。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使我看到了在农村,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是根深蒂固的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就拿学大寨,建设大寨式的大队、小队来说,上下已经商定的事情,但在抢墒播种的关键时候,有人还在打滑,根本原因是干部的思想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欺上瞒下,抱着侥幸的心里去执行。往往是喊起来气势汹汹,拿措施方案时松了一半,真正干起来还是老主意、老办法,这样下去,何时能够大变呢?我是在小生产的汪洋大海中学游泳的。

  我在4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对下面生产队和青年点的工作我按照上级组织意见要求,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说实在的,在思想上也是有压力的。有些人,也包括青年点里和我一起战斗、志同道合的同学对我有看法,认为太认真,有点过了。到底该不该这样?最近几天,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一个青年干部,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而不能陷在小生产的思潮里,顺大流,跟着跑,人云亦云,丢掉革命的棱角,特别是在青年点工作上,我们一定要创新路,迈大步。创业不在多,而在新,要在农村工作上打开一条路子,并且具有指导性的,不能为了日工分1.4元钱而束缚住创业的思路和步伐”。

  我深知,自己还是广阔天地里一个新兵,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但并没有畏首畏尾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人的能力和经验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谁都经历由经验不多到较多的过程,重要的是要敢于实践。我不怕出错,摔跟头,知错就改,摔倒了再爬起来,没有什么。有人劝我,你还年轻,是名新干部,工作上要稳一点,批评人要看火候,还要多考虑今后工作和自己的退路。这真的不符合我的性格。我喜欢挑战,不甘平庸,做人要坦诚阳光些,不要龌龊处处算计;做事要敬业,有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对荣誉不要看的太重,否则你会太累;对问题要敢于担当,不然人家会瞧不起你的。

  有一次,我在四队蹲点,随社员到东沟去打杏核,到了梁顶,看见一群羊,却不见羊倌,翻过梁看见羊倌正在打杏核,因相隔一条大沟,距离挺远,我就大声问是哪个大队的,他说是前进大队的,我就火了。放羊是不准搞副业的,特别是在黄岗梁后放羊的羊倌,经常是合帮放,其他人挖药材,使羊吃不到草,都很瘦,群众意见很大。为此,大队曾多次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各小队认真解决好,发现了要严肃处理。于是我就下山越沟走到跟前,见是青年点放羊的羊倌,我很生气:“大队早有要求,放羊不准干副业,你撂下羊群不管,出了问题你能负起责任吗!”他一见我这么说,也火了:“我打杏核是为了春天给羊洗身,我放羊连鞋都走破了,你这么说,我不干了”。我一听他是为创业队的羊打杏核,知道自己没事先调查好,误会了,挫伤了老羊倌的积极性,让他不要火慢慢说,他干脆不听,把放羊的鞭子交给我,坚决不干了。我好不容易把他拉到山顶坐了下来,承认自己没有调查,批评错了,并把最近不少羊倌撂下羊群干私活的事跟他讲了,他才稳定下来。最后他高兴了,说你这样工作负责是对的,我也不应当火。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买了个教训:凡事不能急,了解清楚再讲话、再批评,方法不对头,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事后,我给家里写信,买了双39~40号的高腰农田鞋送给了羊倌。

  在大队工作期间,我参与处理了一些党员和干部违法违纪的问题。

  75年1月,七队一名党员乱搞两性关系,使未婚女青年怀孕。此问题反映到大队,程书记让我去调查处理,这对我一个从校园出来的青年人来说真是个新课题。经过几天的调查取证,搞清楚了问题的真相,做到了证据确凿,对违纪党员进行了处理,还缩小了影响面,防止该青年发生意外,并做好了善后处置工作。最后,上上下下对这个问题的处理都比较满意,达到了教育与惩处的目的。

  77年,大队有两名老党员出了问题。一个是九队的政治队长、大队党支部委员周祥,这个老同志在大队很有影响,举足轻重,因与女社员乱搞两性关系,被人捉奸,造成恶劣影响,向上级汇报后,在公社党委的直接介入下,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另一个是原驻青年点的政治队长,1947年入党的老同志曹永贵(后调回生产队当政治队长),强奸养女,触犯法律,开除党籍,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农村的亲属关系很复杂,人情味也很浓,这给严肃执纪带来了困难。

  76年7月23日,大队党支部召开会议,研究处理大队一男教师与本队女社员乱搞两性关系,造成怀孕问题。这名教师的哥哥是大队党支部委员,也参加了会议。本来这个问题事实清楚,在处理上不难,但因为有这层关系,而变的复杂了。会上,这名支委不以为然,说他弟弟如果不是当教师,就可以不给处分,但怕上面追究,群众不满意,提出搞个折中方案,既可应付上面和下面,又不影响当教师。有的支委也帮腔说情,说算了吧,给个团内警告处分就行了。真是太过分了,我当时就提出不同意。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处理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太不严肃、太不正常了,没有做到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党支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必须跳出亲属朋友的圈子。为什么我们大队屡屡发生这类问题,就说明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太软,解决不力有关系。最后,这名支委在会上主动认了错。党支部一致同意,给其弟开除教师队伍,留团察看处分。话虽好说,归根到底还是得罪人的。

  农村的事情繁杂,无论什么工作,做为大队干部都要事必躬亲,亲自去抓去干。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那年代,国家提倡一对夫妻一对孩。但由于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旧的传统观念影响,没有男孩的,总想再生个男孩,或躲到外地的亲属家生孩子,因此,计划生育主要抓绝育和人流工作,其阻力和难度很大。75年4月,大队党支部同志都放下手中活,全力以赴抓这项工作。

  五队农业队长陶树行家里有两个孩子,其爱人必须做绝育。这件事需要和他商量,而他又带领社员在长兴大队干活,如果他不带头,五队计划生育工作无法进行。怎么办?我想大队班子中属我年轻,虽然今天风大雪大,还是应当把他叫回来,于是,我提出到长兴大队去找他。经过4个小时的路途,最后在长兴三队找到,把他叫了回来。

  在回来的路上途经一队,听杨队长说,有一户社员家里思想不通,难度挺大,攻不下来,我便做这户人家夫妻俩的工作,最后也通了。

  回到大队,程书记,李主任表扬了我不顾疲劳干工作的精神。

  76年6月,八队政治队长刘景兆反映,本队因个别“刺头”捣乱,一些工作难以开展,请求大队帮助。

  7日这天,我和李主任俩人去了八队,当天晚上就召开了社员大会,就生产队无政府主义问题,讲事不点名的进行严肃批评,表明了大队党支部的意见,一下子就把那个搞捣乱的家伙治倒了,以往那个嚣张气焰劲没有了。

  第二天,由于下雨,社员没有出工,我们借此机会找干部和群众谈话,了解情况。群众热情很高,有的主动找我们反映情况,但也顾虑重重怕解决不了问题。在掌握了情况后,下午,又召开社员大会,来了70多人,这是小队开会从来没有的现象。当场处理了几件过去一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把那个“刺头”非法占用生产队的东西,让他回家去取,当众拿到会场,交给生产队,赢得了群众的一片拥护。这是砍的第一刀。

  砍第二刀、第三刀就是解决违规套大院和自留树作价问题,一个上午全部搞定。其实,社员群众是听话好管理的,上面叫怎么办就怎么办,主要还是我们干部工作不得力,才积累下这么多问题。那时候各家各户都在暗地里进行扩大院竞赛,你家院大,我比你更大;有的为了给子孙打基础,乱占地,栽了很多树。通过讲清政策,说明道理,实行干部带头,工作进展很快。我和李主任现场监督,干部前面折院墙,群众就在后面缩自家大院。

  自留树都主动交给生产队统一作价。有一位郭大爷,种了一片小杨树,长的非常好,已经成林,听说要作价上交生产队,他没有意见。说:“就是树归集体了,我也要继续饲养好,还要不断修枝打杈,让它长成材,支援国家建设。”多好的语言啊!我都很受感动。

  那时,为提高粮食产量,对积肥工作非常重视,要求每亩地逐年增加农家肥量。肥源除了人粪尿、牲口粪和沤青草外,另一个就是取农家火炕里的土和草木灰,它是一种含钾素较多的肥料,可作基肥、种肥或追肥。因此,扒火炕纳入了大小队抓积肥工作的日程,大队每年都下任务指标,我曾多次到各生产队去抓落实,进行催办。一般是今年你家扒,明年他家扒,既是一个任务,也是一种劳动报酬,小队给扒火炕的社员家增加工分。

  迁坟。农村是土葬,乱埋现象严重,随着平整土地和规划道路的需要,死人要给活人让路,迁坟或深埋就势在必行,但上岁数的老人,对迁移祖坟,思想抵触情绪很大,这需要做说服教育工作。我到生产队抓落实,与社员一道挖坟迁移或深埋的事也是常有的。仅75年春季,全大队迁坟或深埋的就涉及社员85户,迁坟348个,深埋63个。

  搞破坏,是当时农村阶级斗争新动向的一个反映。我先后在75年、77年两次解决七队、三队集体草垛被人点着火的事,都因为被及时发现而扑灭。我依靠生产队领导班子,广泛听取广大贫下中农的意见,挖线索、找疑点,也曾锁定了目标,都因没有造成损失,经大队研究就没有动,但这个过程,对我确实是个锻炼。

  农村工作是艰苦的,有件事我记忆犹新。那是1976年6月10日,公社党委召开由各大队书记参加的党委扩大会,我代程书记去参加,内容是听取各大队工作情况汇报,布置下个阶段工作。因任务急,需要马上传达贯彻,所以还没有散会,我就和程书记通了电话,定明天早上召开大队支委会。

  党委扩大会开到晚上7点半才结束,恰好大雨也刚停,我必须连夜赶回去,我骑上马,走在泥泞的山村路上十分困难。因刚下过雨,马腿都时常陷在乱泥里,很容易打前石,真是举步维艰。更遭的是,天阴,黑的伸手不见五指,能见度只有几米,但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驱使着我,因为明天召开支委会的通知已下了,大家在等着我。一直走到晚上9点多,30多里路才走了五分之二,来到了光明青年点,最后,马干脆走不动了,无奈,只能在光明青年点住一宿了,明天早上再赶路。见到旅大市中山区下乡昭盟的知青战友,那是非常的亲切,该点点长,好朋友赵世平把他的被窝让给了我,好在人家不计较我身上虱子多。

  第二天早晨,天刚亮,我就爬起来赶路,早上6点钟就回到了大队,吃完早饭,立即召开了支委会进行了传达,并研究了大队落实措施。

  农业大会战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1975年12月27日中午,我正在吃饭,突然接到电话,大队在九队组织的大会战出现了塌方,有人死亡,4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有大队程书记。人命关天,我放下饭碗,骑上马就往九队跑去,马一路跑的飞快,但我还觉得慢,急的我浑身是汗。

  到了那里,现场已经清理完,除死1人,另有2人骨折,好在程书记没有大碍,否则损失就更大了,我和生产队干部立即进行了善后处理。公社党委领导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连夜坐车来看望死者亲属和受伤人员。第3天,大队在九队召开了追悼会,我主持了大会。

  为社员群众办事说话,必定会赢得他们的信赖和拥护。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事在头脑中已模糊,但有些小事却铭记在心,不能忘掉。

  那是75年末,我在五队搞路线分析已经10多天了,时间虽不很长,但和广大社员群众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见面总是问寒问暖。那些天,路线分析会都开到晚上12钟左右,由于没有月亮,天非常的黑,都看不清眼前的道,虽然从五队回青年点不到1里路,但他们还是怕我不安全,总是挽留我住在小队里,我谢绝了。他们又坚持要送我回去,我也没有同意,每天都是这样撕撕扯扯,使我很受感动,真的感受到了真情,心里热乎乎的。他们的热情,更激励着我努力工作。

  蹲点四队,处理张棚问题。

  我担任大队领导三年,处理四队政治队长张棚,是最大的一件事。(待续)

  回忆海日苏工程二三事

  宁 志 超

  宁志超,1949年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上海敬业中学,1969年下乡到昭乌达盟翁牛特旗海日苏公社,曾任海日苏中学教导干事、中共翁牛特旗委宣传部干事、旗文化局副局长、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政治处副主任兼团委书记。1978年调回上海后,曾在街道办事处、南市区委组织部和人事局等单位工作,曾任黄埔区市政委党工委书记、调研员,两届区人大代表和4届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摄影协会会员。

  1976至1978年,在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东部的海日苏西拉沐沦河畔,曾经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6000人大会战,这就是海日苏水利枢纽建设工程。如今,那24孔总长260米的拦河闸、两岸各3孔进水闸和水电站以及长1000米的拦水堤坝,静静地躺在宽阔的西拉木伦河床上,上游被拦截的库水犹如一面平镜,正在按计划地流经引水渠道,造福草原;下游200米处新建的一座大型公路桥上,大小车辆不时地飞驰而过,这显然是既确保了大坝的安全,又弥补了当年设计中对工程交通功能的难以估计到的不足。

  今夏,我们上海知青携带家属和亲友,一行26人重返“第二故乡”海日苏,专程参观了拦河坝和启闭机房,再次目睹了按下电钮后,那一股带着黑色淤泥的库水从闸底喷泄而出、奔流直下的壮美情景。作为当年的一名建设者,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欣慰。

  1976年1月,上级批准翁牛特旗建设海日苏工程。我当时正在旗委宣传部工作,1月25日,由我起草的《翁牛特旗海日苏灌溉枢纽工程宣传提纲》脱稿,2月15日印发全旗。3月初,6000名民工、10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分批开赴工地现场。作为刚刚从海日苏调到乌丹工作不到半年的我,眼瞅着在那里将要发生一场巨变,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经过几次主动争取,6月23日,刚任旗文化局副局长的我被抽调到工程指挥部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团委书记,以加强工程建设中的政治宣传工作。当时,我们政治部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党团建设、宣传鼓动、安全保卫等项工作,我负责分管团委和宣传工作。

  在6000会战大军中,青年人占三分之二以上(包括相当一部分下乡知青),入场时有共青团员近千名,工程期间先后发展了434名团员(截止于1978年4月)。应当说,在“学雷锋、当先锋”活动中,在揭批“四人帮”、学习《毛选》第五卷的热潮中,在整个工程的九大战役中,广大团员带领青年日夜奋战,大干快上,苦干实干加巧干,努力实践着工程的会战口号:“高举红旗学大寨,翁旗山河重安排,奋战二年锁沐沦,育人建闸治沙海。”仅在第一年里,就有327名(人次)团员受到指挥部通令嘉奖,18人荣立三等功,29名团员光荣入党。在建设工地这样的大熔炉里,“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学习得好,看谁干劲足,看谁贡献大”成了各连队青年民工的基本风貌。度过春夏秋冬,经历风雨世面,数千民工在翁旗英雄儿女的创业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紧张艰苦的工地生活之余,除了吃饭、睡觉、休息恢复体力以外,还迫切需要有些精神文化食粮。在当时的条件下,除了广播,别无他法。1976年夏,指挥部决定组建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边劳动、边演出,为广大民工服务,以丰富工地文化生活。8月底,领导上一面向全旗各农牧业公社抽调文艺队员,一面派我到上海、苏州采购宣传队所需的演出服、乐器和用具。10月上旬,我回到乌丹和海日苏,同旗文化馆派出的业务指导员曹雪英一起,开始带起了这支20多人的队伍,后来有人称之为“第二乌兰牧骑”。

  这年的9月9日,是全中国人民悲痛的日子。此后,“继承领袖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庆祝粉碎“四人帮”、揭批“四人帮”、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成为不断推动整个工程建设的政治动力。我们的文艺宣传队坚持一半时间参加各种劳动,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另一半时间用于排练和巡回演出,很快就名声大振,深受欢迎。

  在组建初期,以排演现成的歌舞节目为主;不久,我们就开始了自编自演,用各种形式反映建设工地的火热生活。这些节目源于生活,工地气息浓厚,表演生动活泼,广大创业战士受到很大鼓舞。工地指战员反映:“咱们文艺队演的都是咱工地上的事,看了就觉得特别亲切。”在近30个创作节目中,独幕话剧《报捷之前》,快板书《英雄会战合拢口》、《增产节约好处多》,表演唱《选镜头》、《四大妈参观闸门厂》,群口数来宝《条条战线传捷报》等,都是较好的节目,有的还成为每场演出的保留节目。至今,我的档案库里还珍藏着那本自己亲手刻写蜡纸、编印而成的创作节目选辑——《战地黄花》。

  大众文化的定律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来也奇怪,从未学过演艺专业课程,全靠小时候拿影视剧本当真的去看的我,居然也在宣传队里当了几回导演。记得有两个戏印象最深:一个是宣传计划生育的独幕话剧《幸福花》。在当年的农村,像我这样一个还没找对象的小伙子,领着一群差不多年龄的青年男女,排演这个生儿育女的节目,还真不知道有多“难为情”呢!最后,节目硬是排成了,男女老少看了都说好。有了这个经验,接下来我的胆子就更大了,居然还排成了一台由中国话剧团金振家、王景愚创作的五场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那是1977年9至10月间,我回上海探亲,兼办公事。此时正是庆祝粉碎“四人帮”一周年。有一次,我偶尔在居委会“向阳院”的电视里看到了这出反映党领导人民粉碎“四人帮”的长达两小时一刻钟的《枫》剧,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当时全国各地争相排练、上演最多的一出戏。正好又从新华书店买到了《人民戏剧》第6期,里面全文登载了这个剧本。于是我就萌生了回去给文艺队排演的想法。回昭盟之前,我有幸又看到了一次电视播出,正巧我母校广播室的老师帮我录制了一盘演出录音,就靠着这么两样东西和一点记忆,我回去当起了导演。

  指挥部的领导很支持我的想法,考虑有三:一是《枫》剧的内容和形式都好,会受欢迎;二是文艺宣传队经过一年锻炼,长进不小,有需要、也有可能通过排演大戏,从而进一步提高队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我们不但可以建造出大的工程,也可以排演出大的节目来。

  说干就干。我先花了整整几天时间闭门造车——琢磨剧本,听录音,过电影;理清剧情结构和发展脉络,分析统计演员上场时间和次数,设计必须的舞台布景和服装道具;选定演员角色和剧务人员分工;用单面复写纸抄写剧本,并在空白的反面编写动作、场记和排练要点。就这样,12月10日进行动员,我讲了“八个关系”和具体要求,从12日开始了正式排练,边听录音、边背台词、边练动作、边走场。在演员紧张排练不到10天的时间里,剧务人员按照分工,请工程木工厂制作简易布景和道具,借的借、买的买、做的做、画的画,两条战线一起忙开!23日下午,联排完成,晚上顺利通过了审查。第二天开始,就在建设工地简陋的广场舞台上正式公演了,24至26日连演3个晚上,能容纳1000多人的广场上,观众是一场比一场多!此举如此成功,出乎了我们的预料。

  海日苏工程排演了一台大戏的消息传到了乌丹,而后突然接到通知,叫我们为全旗的三级干部会议和青年先代会做专场演出。12月29日到了乌丹,紧接着就在当时的俱乐部(旗委大礼堂)进行了公演。巧妙的剧情和认真的演出,换来了很好的效果。有人提议:“既然来了,你们就多演几场吧。”甚至有人出了个大胆的建议:“这么好的戏,可不能白看,你们可以卖票嘛!”经这么一说,我还真的动了心——要知道打从文革开始,大家到俱乐部看戏看节目全都是发票的,从未花钱买过票。这时候我们也不怕什么长“资本主义尾巴”啦,说干就干,公演卖票!记不清当时到底多少钱一张票了,后来当时的宣传队员们聚会,有的说一毛五,有的说两毛,还有说两毛五的。后来才想明白,那是根据不同的位置定的不同的价。除了第一场票没有全卖出去以外,后来连续6场竟变成一票难求了,最终只好紧急叫停,风风光光地回到了海日苏。因为有了点收入,我把队员们的补助标准提高了两毛,再加三毛钱的夜餐补助,五毛钱在当时可是很不少的了。现在想想,我们排演《枫叶红了的时候》,而且到乌丹城卖票公演,真的很有意思。

  工程结束以后,我们文艺宣传队的许多人被重新安排工作,有的进了乌兰牧骑,有的进了文化馆,如高志新现任旗文化馆馆长,田亚芝现在赤峰是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头人,那天晚上在赤峰市政府广场,我正好看到了她们的互动表演。

  在海日苏工程的时间里,留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当时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战天斗地的情景。我们的各级领导,开会时是领导,开完会就是民工,很少有官架子,同群众打成一片。那时,文艺队经常演唱的就是一首“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记得1977年冬天,大部队放假过年了,只留下少部分施工人员和干部。我的日记显示:2月7日至24日我在工地值班,期间包含春节。大年夜,旗领导铁钢等人到工地来慰问,同留守的20余人一起吃年夜饭。他带来了“十大名酒”中的三瓶——茅台、汾酒和竹叶青,给不管男女老少每人都满上一小盅。那些话务员、打字员们不敢喝,他说“喝不坏的,放心!”于是每人都喝了这三样名酒。我也是头一回喝茅台,那酒的神处真是的——酒足饭饱之后,过两小时,一打嗝,肚子里返出来的竟然还是一盅下肚时的那股清香味!虽然以后我也喝过几回茅台酒,但是再也没有那样的味道和感觉了。

  红色之旅韶山行

  作者:段德臻(黑龙江)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踏访伟人故里,瞻仰伟人风采,我心向往已久。

  初冬时节,我和老伴踏上了红色之旅,来到心慕已久的韶山,在激动与臆想中,感受着她的魅力与神奇。

  韶山位于湘潭与湘乡、宁乡交界处,距湖南省会长沙90公里。

  那日中午,我们乘坐的火车从长沙抵达韶山站,然后坐汽车进入韶山的群山环抱之中。此时这里仍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芬芳四溢,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走下汽车,我心訇然涌起万般情愫,是兴奋?是激动?是幸福感?我说不清。像一股热流推着我疾步前行,直奔毛主席故居。

  毛泽东故居座落在三面环山绿树成荫的韶山冲里,坐南朝北,青砖泥墙和黒木灰瓦的建筑呈“凹“型。这里层峦叠嶂,松柏葱茏,翠竹依依,风景秀丽。传说这里的山脉间暗藏着“龙脉”人称

  风水宝地。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故居前有一池塘。池塘岸边绿柳婆娑,塘里长着荷花,此时已是冬天,花已凋谢,但池中的水却非常清澈,平静如镜,四围青山屋影清晰可见。参观故居的游人如织似潮,但大家都好像怕打扰了什么似的,却是那样的安宁与恬静,迈着庄严的脚步,缓缓走进这向往已久的农家小院,“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走进故居横屋,右边是父母卧室,墙上挂着二老的遗像。里处是毛主席卧室,墙上挂着一幅他与母亲文氏弟弟毛泽民毛泽潭的合影,室内床上放着一布棉被支着蚊帐。转过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可看到毛泽东的全家照,日常器皿和各种农具以及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其中陈列着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扁担、水桶、锄头等。横屋书房客厅,毛主席曾先后在这里组织农民学习革命理论发动农民运动,并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7岁时他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首诗告别了父母走出韶山冲,奔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探求真理,立志救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苦难,走上了社会主义幸福大道。其博大胸怀,丰功伟绩,彪炳千秋

  睹物思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就是从这极其简朴、平常的农舍中,竟然走出了一位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开国领袖。那一物一景都会能勾起你对历史的追溯而万分感慨,给人予心灵深处的震撼。得以踏进这块孕育伟人的圣地,心里自然感到无比的自豪。

  走出毛主席故居,我们来到韶山冲凤凰山下的毛泽东纪念馆,该馆建筑现代化设计风格优美,气势宏伟,肃穆庄严。步入大厅,一尊毛主席塑像赫然入目,满面慈祥,亲切自然。展厅共收藏有关毛泽东生平和韶山人民革命斗争的文物、资料、照片有上万多件,充分的反映了毛泽东生平和光辉业绩。展厅里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每个人都将庄重与激动写在自己的脸上。每一件文物都让我感到亲切,都使我心生敬意,每一件文物都有不寻常的背景和历史,见证了我们人民领袖的崇高与伟大。走在纪念馆里,给人感觉是走进革命传统教育艺术的殿堂。

  离开纪念馆,我们又去参观毛泽东铜像广场。在广场入口处有一墨绿的青松掩映着一块巨大的橘黄色岩石,形状很像我国的地图,上面刻着八个鲜红的大字:“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广场南北约有两百多米长百余米宽,地面用花岗岩铺成。四周群山环抱,两边绿化植物错落有致,花卉点缀其间,姹紫嫣红,争芳斗艳。苍松翠柏间竖立着六块形状各异的天然岩石制成的诗碑,上面镌刻着毛主席手体的诗词。广场上到处都是来此瞻仰的人群,穿过这些人群,清楚地看到,金光闪闪的毛泽东铜像背靠韶峰,座南朝北,高高地耸立在多层台阶之上,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周围摆满人们敬献的花篮。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气宇轩昂,展示了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风采,再现了这一伟大光辉的历史瞬间。

  听导游讲,毛泽东铜像是1993年12月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而建。基座高4.1米,寓意他老人家执政41年;像高6米,通高10.1米,暗寓国庆10月1日,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导游还讲述当年运送毛泽东铜像时,曾发生几件极为奇妙的事情。一是1993年12月铜像铸成后从南京启运,行至井冈山时车子忽然抛锚久修不好。因天色已晚,有人提议,井冈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闹革命时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和主席有着特殊的情感,就让他老人家在这里住一晚上吧!于是决定全部护送人员留宿井冈山。次日一早在没有任何修理的情况下,车子居然恢复正常启动!二是铜像如期抵达韶山后,更为神奇的现象又接连出现。原本春天开放的杜鹃花竟在寒冬天争相怒放,如同一团团红色的火炬,映红了韶山,笑迎主席归来。三是在江泽民同志为毛主席铜像揭幕时,蔚蓝的天空突然出现了日月同辉的景象,仿佛日月有眼,花木有情,令在场的众人万分激动。是奇迹还是巧合?无从解释,这让韶山原本就灵秀的地方更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也引来更多人来追寻主席他老人家的光辉足迹。

  此时,阴沉的天空飘起了淅沥小雨,整个广场更加肃穆庄严。《东方红》《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乐曲不时响起,在韶山冲久久回荡。伴着乐曲,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的仪式连续不断。大家怀着一颗崇敬之心,表达对伟人的深情怀念,自觉的在毛泽东铜像前排列整齐向他老人家鞠躬致敬。还有外国朋友也来瞻仰主席的铜像,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眼睛湿润了,是泪水?雨水?分不清了……

  在毛主席铜像前,人们纷纷拍照,我俩也合影留念,终于了却了我的多年夙愿,心中不禁荡起阵阵涟漪……

  傍晚时分,太阳露出红脸,我们恋恋不舍的告别韶山。

  巍巍韶山,美丽风光,伟人风范,永励后人。

  韶山之行,红色之旅,感恩之旅,感慨万千。伟人虽去,其物犹存,无不引起我们对伟人的深切怀念。伟人的博大情怀和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里。

  【作者简介】段德臻,男,1969年5月“上山下乡”到林场小工队,拖拉机手至退休。伊春市作协会员。

  草原,萦绕心头半个多世纪的画卷呈现眼前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游记

  半个多世纪前,老师就在我一张白纸的脑海里泼满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画卷。一晃,古稀已向我招手,我想,我的缺憾绝不能在儿孙辈重演,谁料,一经提出,全家响应,外孙贴在耳边对我说:“爸妈不让你有遗憾!”

  今年春夏之交,在两个女儿和外孙女、外孙的陪伴下,由沈阳出发,经承德避暑山庄一路北上,再行车七个多小时后,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就呈现在眼前!

  外孙还不能理解“风吹草低现牛羊”究竟意味着什么,但面对茫茫草海还是目瞪口呆,连连惊叹:“太大了!”

  两个女儿接连跃入空中,发自内心的欣喜若狂,连呼:“老爸,快拍照!”。此时,我才体味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绝非仅是景象的描写,而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热爱!

  说到爱,谁会比蒙古族同胞更珍惜爱呢?悠扬的马头琴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一群身着蒙古族服装,手捧哈达的青年男女迈着轻盈的舞步款款而来,先是道一声:“贵客万福!”而后,又是奶酒又是哈达,令人应接不暇。不瞒你说,我还认真地瞅了一眼姑娘和小伙,他们的脸上已经没有《农奴》电影里爬满皱纹的皮肤,相反,和我们内地人一样细皮嫩肉,尤其是语言和谈吐,标准地道不说,随口而出的都是格言成语,即易懂又倍感亲切。

  纵深60公里,但见,芳草连天,山花烂漫,蒙古包如同银色的星星散落其间,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无垠的高原上竟然横卧着一汪碧湖,蒙古人给她起了一个忘不了的名字叫“姑娘”,这名字再恰如其分不过了,从心说,好一个人见人爱的美丽姑娘!姑娘和蒙古包前的牧民们一道频频向我们挥手致意。

  穿过一片白桦林,犹如大山般的沙丘横亘在眼前。导游说,草原沙化后普遍如眼前的沙丘,蒙古人很聪明,他们在治理沙化的同时特意留下几款沙丘,既可浏览、游戏又警示后人,真是一举多得。正说着已有导游带着滑沙板并坐上去示范给大家,小外孙乘坐滑沙板,从山上直泻而下,“咯咯”的笑声在空中飞荡。草原的天,孩子的脸,刚刚还是阳光灿爛,转而大雨倾盆,奇怪的是谁也没有一句埋怨,相反都咧嘴笑着往车上跑,我细品了一下,原来这雨也是极干净的。没等跑到车上,雨就停了,转瞬间,湖面升腾出一道七色彩虹!大家惊叹着,欣赏着,赞美着。导游说,在草原,彩虹虽不罕见,但也绝非人人可见,据说,那是七仙女拨开云彩窥视人间时不经意间漏出的七彩光环,谁见了都会交好运呢!

  但愿吧,我年近古稀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孩子陪伴身边,外孙和外孙女在还不到我当年的年龄就饱览了草原风光,谁说这不是交了好运呢?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