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记述知青李正清感人事迹 弘扬北大荒知青精神

点击数:484更新时间:2015-05-22

  记述知青李正清感人事迹  弘扬北大荒知青精神

  ——兼悼哈尔滨知青孙文章战友

  朱崇明

  是1968年隆冬发生在黑龙江兵团五十团二连的事情,已历40多个冬春过去了,许多往事已成云烟,当年的痕迹都已消逝于历史长河,而此事我始终是不能忘记和释怀的。现在我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还历历在目、还如临其境、还感慨万分,说是刻骨铭心也不过分。我有责任记述这个史实——上海知青李正清到连队不久的特别感人之事。怀恋当初李正清的精神世界,以一并弘扬北大荒知青精神,同时悼念哈尔滨知青孙文章战友。我想这在现在李正清年届花甲,我也古稀之年,也无疑是我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一、第一冬的知青纪事

  我大学毕业,从南京分配到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垦局绿色海洋农场一队。后来该队在1968年组建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五团四营二十五连,1970 -1976年为五十团一营二连,现为查哈阳农场海洋分场二队。当时以农场系统组建兵团,连队领导不是现役军人,营部主要领导是现役军人,团部以上有很多现役军人。

  在1968年秋,连队先进入上海和哈尔滨二批城市知识青年,后来又进入北京、天津等城市知青。这些知青中,有1966年的高中生到1969年的初中生(即老三届和小69),我比他们大5—10岁,和他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受再教育,成为兵团的战友、北大荒的荒友、黑土地的兄弟姐妹,心中有一种浓厚而难忘的知青情结。特别是知青一到连队,很快就面临黑龙江冬季农村生活和劳动等方面的冰火考验,这第一冬的居住、吃饭、劳动、知青中的矛盾、知青中的好人好事等等,我永远难忘。

  说居住,第一批上海知青不到30人首先到达连队,开始住的还不算拥挤。待到大批知青很快到达连队后,限于当时面临冬天的条件,只能将原来农场的修理所改成知青男宿舍,分上下两层,上面是木板大通铺,下面是南北两铺大火炕,这个大宿舍可以住上百号人。室内用两个半人多高的大油桶改造而成的取暖大炉子,外面零下三、四十度,为了房子暖和不断加媒、或者不断捅炉子,早晨起来被子上吹起一层灰土,而脚头的被子却冰冻在霜墙上。

  说吃饭,连队成立了知青大食堂,粗粮多于米面,另外是白菜和土豆。吃一口大查子、小米饭或窝窝头,要喝上几口苦涩的冻白菜汤才能咽下去。查哈阳种植水稻,团部的粮食加工厂,用老式的机器加工大米,草子和沙子很难去掉,但有时还能吃上大米饭,这是难能可贵的。记得我的一个同学(老家在江南)从另外一个团场来看我,正赶上我们食堂吃大米饭,我去买菜窗口准备先买菜,我的同学高兴地叫我不要买菜了,来三大碗米饭就行,他告诉我一年没有吃米饭了。由于米里草子和沙子多,部分女知青用筷子挑米饭里的草子和沙子,刮在饭碗边上排成一圈队。大部分人吃大米饭,也顾不上这些草子和沙子,就吃下去了。

  说劳动,第一冬大多是修水利和脱粒。三九寒天修水利,一般女知青拿不动镐,男知青拿镐东一下西一下,刨了很多次,都刨不出一块冻土,有的还刨到自己的脚上。老职工手把手教知青,镐要拿稳打在一个眼上,没有几下就刨出一块大冻土。冬天出工劳动只吃早晚两餐饭,中午在工地不回来,对上海等南方人吃惯三餐饭很不适应。下午四点多下工回到宿舍,脱鞋时袜子连垫子冰冻在鞋底上脱不下来。冬天晚上夜班大豆脱粒,冷的不说,灰尘呛人难以接受,一场下来满脸黑灰,鼻子嘴巴里弄出很多黑浆糊似的团团灰尘。

  还有知青中的矛盾,第一冬也很突出。由于不同城市和地域,特别是“文革”的派性,知青间存在着团结的大问题。在知青中,常常有种种斗闹表现。生产劳动中看笑话,食堂不很好排队。晚上睡觉不安静,上铺向下铺时而有仍臭鞋袜等的现象。

  第一冬最值得纪事的是连队的知青死亡事故。因为年龄照顾我住下面的向阳南炕。记得炕头是上海知青任永青,我离炕头不远。我右侧是哈医大毕业生张亦农,隔一位是哈尔滨知青孙文章。因为睡觉离的近,加上孙文章人缘品质好,是个帅小伙,我们格外亲近。平时孙文章不多言冒语,文质彬彬,爱学习,喜欢文艺,会多种乐器,也很喜欢体育。当时连队有很多马,印象中哈尔滨不少知青都喜欢骑马。孙文章就是在连队骑马不慎而摔死,刚来连队没有几个月的知青出了死亡事故,震惊连队、营部、团部。

  这事发生在1968年12月深冬的一天下午(具体日期记不清了)。听说孙文章利用休息也去学骑马,由于骑马不熟练,从马背上掉下来,头摔到了坚硬的冰冻土地上。当时哈尔滨的知青将他扶起来问如何,孙文章还回答有点头晕没事,知青扶他回宿舍在北炕躺下来休息。吃晚饭时,孙文章没有到食堂,有知青到宿舍去叫他。可怎么叫,孙文章也不答应,也叫不醒,还是鼾声如雷地睡着,这样惊动了不少人。当得知孙文章是骑马掉下来的原因,知青们赶紧抬孙文章到离宿舍不远的营部医务所,很巧张亦农大夫还在班上。张大夫了解孙文章骑马摔了头后,摸头上有个大包,又昏睡不醒,就当机立断,一边抢救一边安排向营部要汽车,张亦农和几位知青随车送孙文章到55团医院。团部医院检查说赶紧送齐齐哈尔医院手术,张亦农和几位知青又随车送孙文章向齐市奔去。在送往齐市医院的半途中,孙文章停止了鼾声,停止了呼吸,一位豆蔻年华、花季少年、活泼可爱的知青结束了生命,随车的几位知青放声大哭。张亦农他们尽了最大的责任,无回天之力,只得又和几位知青将孙文章的遗体拉回连队,此时已经快半夜了。

  翌日上午,不少人去看孙文章的遗体,有连营领导,有知青,还有老职工。我去时和上海知青李正清走在一起,当我们一眼看到孙文章的遗体时,都吓呆了。孙文章的帽子、头上、脸上、衣服上到处是凝固的血。俗话说,人头血如山头水。孙文章头伤死亡,七窍流血,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还听说,已经去电话要孙文章的父母亲来。李正清对我说,孙文章亲人来怎么看得啊!我说是啊,亲人看到这样,惨上加惨、痛上加痛,如果有城市殡仪馆人员妆容处理就好了,不知道连队老职工有没有这样的人?李正清听我一说,马上去打听有无这样的老职工,回来告诉我没有,并积极主动提出我们自己可不可以将孙文章的遗体处理一下。我迟疑回答,这需要有胆量和办法。李正清对我说,想过了,只要你参加,我不怕。当时李正清也就是十几岁。在李正清的积极主动要求下,考虑了孙文章不是什么传染病,又是零下几十度的大冬天,经连队领导同意,得到哈尔滨知青的支持,李正清和我两人准备为孙文章的遗体妆容。

  首先,在房外组织人员警戒,不准他人再看望孙文章的遗体。这很快得到知青的同意,组织了警戒人员,这些警戒人员也为李正清和我两人壮了胆。第二,准备好孙文章的干净、好一些的外套衣服。这也很快得到知青的帮助,拿来了尚好替换的兵团战士服装。第三,由李正清向女知青要一些化妆品。第四,哈尔滨知青准备清洗的热水、毛巾等等。在一切就绪之后,李正清和我两人开始工作。

  我们两人都是南方人,初来对黑龙江的冬天体会不深。万万没有想到,被深冻的遗体,用热水毛巾难以清洗面部血迹。这些凝固的血迹,用热水一边清洗一边又冻上,多次反复清洗没有好效果。在着急中,我们想到用酒精试试。我去营部医务所向忙碌的张亦农大夫说明情况,要一些酒精,还给了脱脂棉和镊子等一些工具。酒精清洗效果很好,不仅清除了血,眼睛和嘴巴也闭上了。由于遗体冻僵很硬又肿胀,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脱去外面的血衣服,并换上兵团战士服。最后戴上单军帽,再施以淡妆,脸上红扑扑的,整个如人在安然睡觉。

  经过二个多小时才全部完成任务,请连队领导和知青进一步看看还需要做什么,都说很好,这样能大大减轻孙文章亲人来看时的痛苦。是的,在孙文章父母亲来到连队知道这件事后,特别当面感谢李正清和我两人。我们说,兵团战士如亲兄弟,是应该做的,不要感谢。连队认真接待了孙文章父母,并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和说明,包括今后如何保证知青安全的问题。连队又用好木料打了大棺材,厚葬孙文章于查哈阳农场东边墓地。对此,孙文章父母对善后处理总体上比较满意。

  二、无限追思无尽启示

  在回忆这一史实,悼念孙文章战友的同时,深深感到连队正确对待这次“骑马”事件,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今记述其历史精神,勿忘“知青岁月”,使其凝固在人们的记忆里,也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通过“骑马”事件连队把保证知青安全摆到相当的高度

  吸取了深刻教训。连队领导要我一起参与这次“骑马”事件的总结、上报、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等有关事项,我体会很深刻。连队当时在内部分别召开了多种会议,进行了认真总结,包括行政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干部责任心的问题。从这次“骑马”事件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主要是吸取知青死亡的深刻教训。

  提高了思想认识。这次“骑马”事件,连队上下统一了知青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思想,把保证知青安全的认识和责任措施进一步摆到高度。

  加强了制度措施。在吸取血的教训、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连队内部专门制定了有关保证知青安全的制度和责任措施。

  (二)正确对待“骑马”事件有助于稳定连队知青及其父母之心

  对“骑马”事件,孙文章父母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在今天是不可思意的。这是与孙文章父母的思想觉悟以及连队正确对待“骑马”事件有关。

  由于连队正确对待这次事件,不仅有助于稳定孙文章父母之心,也无疑有助于稳定连队的哈尔滨知青及其父母之心。推而广之,也无疑有助于稳定其他城市知青及其父母之心。

  大批知青到连队,稳定知青和知青家庭,这是难得的重要大事。除了孙文章,连队其他知青,都相安无事地经受了第一个冬天的考验。

  (三)通过“骑马”事件促使知青加深情谊和加强团结

  在“骑马”事件后,连队虽然没有对上海知青李正清进行嘉奖(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当时连队所有领导、知青和老职工,内心都非常佩服李正清。特别是哈尔滨知青,尤其佩服和赞扬李正清,亲热称呼李正清“哥们,好样的”。对我也一样亲热称呼哥们。

  这次事件后,哈尔滨和上海两城知青的情谊进一步加深了,知青的团结进一步加强了。斗闹没有了,晚上睡觉安静了,食堂排队谦让了,生产劳动互助了,知青间关心了,等等。这些良好的情况,不能说不是李正清的事迹及其精神的影响作用。

  现在从网络上的“二连小屋”看,原二连的哈尔滨知青和上海知青联系相当紧密,这一方面是某些重要人物的作用,如方存忠等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上海和哈尔滨两城知青最先到50团1营2连,后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关系有相当的作用。

  (四)历史应记住知青李正清的事迹及其精神

  上海知青李正清到连队不久,和后来到营部宣传队任队长工作,都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在二连“骑马”事件中,我当时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事,还有些胆寒。而李正清才十几的小小年岁,就不怕吗?这不是怕和不怕的问题,这是有很高的思想认识,这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持。李正清的这种特别感人之事及其精神世界,历史是应该记住的,也是应该大力弘扬的。

  仅从二连“骑马”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时李正清的上海知青精神,纯洁的世界观。他为战友情谊而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为知青亲人而忘我的精神,他为知青大局而不分城市区域的五湖四海的精神,他不顾世俗偏见而为连队树新风的精神,他不怕死人不怕议论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在一般人不愿做的事情方面而积极主动的精神等等,是值得传颂的。

  当时知青李正清的精神是新社会高尚道德的体现。习惯的世俗观念,迷信怕死人邪气沾身,看见死人一般都远远躲避。习惯的世俗观念,死人恐怖又脏又恶心,非常使人嫌弃。习惯的世俗观念,为死人妆容殡仪人员,低下而被人瞧不起等等。总之,如何对待死人问题上,有不少习惯的世俗观念。在北大荒,知青李正清的精神,对世俗观念是个巨大的挑战,支撑了新社会的道德观,是新社会的高尚道德和新世界观的明显而具体的体现。北大荒知青李正清的事迹,是后人有时候也难以想象的,给人有无限的追思,给人有无尽的启示,其精神资源丰富而深厚,其精神内涵深刻而宽广。

  三、大力弘扬北大荒知青精神

  多年来说到知青精神时,有些人心思细腻而凝重,沉甸甸的。对知青精神的论证、评价,产生的争论,目前设有一个定论,但主流观点是明确的。由于年代、记忆、经历、视角、特别是文化层次的不同,说法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国家,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我们的民族,善于传承历史精神、大力发扬传统精神。现在当务之急应广泛宣传总结知青精神,将知青精神在社会上再提升到新高度。很多地方的知青网、知青文艺、知青论谈、知青联谊会、知青小屋等,都是好事情。要知道很多老三届的知青面临退休,要有历史紧迫感啊。

  知青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很多如李正清的事迹充分证明了这个观点。我不是知青,但我对知青成长的精神历程,身同感受,心仪久矣。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有几个家庭、家族中没有知青?知青的名字在我国城乡回响了十多年。知青为社会做出了巨大奉献,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牺牲。知青为国家、为社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和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在长期而艰苦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发展、形成和铸就了知青精神。知青和知青精神的成长过程,就说明知青精神不应该和什么“文革”与“红卫兵”混为一谈。现在应让知青精神造福于今后的社会,而不再让知青运动的历史重演。

  至于什么是知青精神,其概念和内涵我想会有人去高度概括,我没有进行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直观感受是深刻的。我以为,知青精神,就是这些过去一代特定而理性的知青主体及其优秀知青代表的主流思想境界和品格风范的活力表现,是恒久普适的超凡动人事迹的记忆凝练,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对振兴社会具有积极而深刻影响的时代特质。是知青个体精神去其消极的糟粕,取其积极的精华,而凝练成群体知青精神的精髓。

  随着不同城市知青到不同的地域,特定的环境造就知青精神有共性和个性的表现。北大荒的知青,和北大荒的转业官兵、老职工在一起,互相影响很大。开始转业官兵、老职工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了知青。所以北大荒的知青精神,当然是受到北大荒精神,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哺育、滋养而形成的,是和北大荒精神相联相承的,是北大荒精神的延伸和再现,但和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历史和内涵特质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几十年我在北大荒的体会,北大荒知青身上最突出最强烈地体现了以国家社会为神圣使命和公而忘我牺牲奉献的精神,从全面看北大荒知青精神还有其他方面的极其丰富的内涵。从全面看,北大荒知青,在大局职责方面——国家社会为己神圣使命;在品格意志方面——朝气蓬勃而又坚毅顽强;在环境心态方面——面对艰苦团结挑战恶劣;在工作敬业方面——英勇奋斗不断开拓前进;在价值取向方面——公而忘我敢于牺牲奉献。当然这些表述也不能概全,还是很粗浅的,需要有关专门研究人员去进一步凝练。

  北大荒知青精神已经载入了黑龙江有关单位的多种史册,不会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消失。进入后知青时代,知青老了仍活跃在社会各个层面,有国家、省市各级的领导人和专家与专业人才,有基层的普通劳动者,仍在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知青精神仍光辉灿烂,仍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全国的知青精神一样,北大荒知青精神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应大力弘扬传承北大荒知青精神,使其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为造福今后社会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芒。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