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智能方案

<试论素质教育内涵的哲学思考>高 颖

点击数:1304更新时间:2013-04-02

  试论素质教育内涵的哲学思考

  高 颖

  (内蒙古 赤峰学院 文学学院  024000)

  【摘要】这篇论文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提出了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规律 的关于受教育主体发展的开放性教育的观点,进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从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从人的非均衡发展的角度,从人的分阶段 发展的角度深刻、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内涵 哲学思考

  当今,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的揭示有两种不科学的倾向。 一是过宽的倾向,以为素质教育是“全能教育”。一种是过窄 的倾向,以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 因此,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才能整体科学地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从哲学上把握素质教育,就是要从人的生成和发展这一更为广阔,更为根本的视野中,辨证地、唯物地、历史地、系统地从整体上对素质教育加以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从而科学地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不是针对哪一种教育形式,哪一种教育诠释提出 来的教育,也不是“全能教育”,素质教育应当是对整个教育如何满足人与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要求,以及教育如何引导和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整体反思后确立的科学的观念和教育新模式。因此从哲学的广度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规则的,关于受教育主体发展的开放性教育。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它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必然既是符合目的,又是符合规律的。发展人,使人在人的意义上不断地充实、完善,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发展人的过程又是在规律,诸如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等的约束下,能动地进行着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符合规律的发展性教育,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人类发展来看,马克思把人类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 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在这一阶段,人是通过血缘或地緣的自然纽带结合于某种形式的人群共同体中,人是群体的附属物。这时的人是以族群主体的方式存在着;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的关系不再仅仅是通过血緣或地緣的自然结合,更主要的是通过“物” 这一中介实现在更广泛的联系中的社会性结合。人是具有自主性的独立的个人,这时的人从独立主体的方式存在着。三是“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拙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成了全面发展的人,成了富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时的人是以自由主体的方式存在着。

  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普遍的独立主体的时代。但就我国的 实际来看,普遍的独立主体尚未真正形成,封建宗法制的漫长发展历史,造成我国从未形成过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状况使人不得不屈从于自然支配之下,封建示法的政治文化传统又牢牢地把人系在自然血缘纽带之中,儒家的人伦道德几乎扼制了人的一切个性。封建国家不过是放大了的人伦家庭,天地君臣父予夫妻兄弟无一不被纳入礼教规范之中。现代由于若千年来,我们实行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即少数人拍板决定多數人服从照办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个人不可能普遍地获得发挥创造才能的独立性。这一切反映到教育中来,就是教育者把受教育者视为接受知识的机器,视为规范的奴隶,受教育者的一切思想行为都须在“规范”的约束 下进行,在教育者的控制下进行,一句话,受教育主体的发展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政治体制的建立,打破了那种固定化的人身依附关系,建立起个人间的全面和相互的依存的关系,打破了自然形成的那种狭隘的联系,代之以社会性的普遍联系,打破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先天束缚,赋予人以更大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打破了人格从属的等级关系, 把人置于对等地位,使人获得彼此平等的关系。面对人的解放, 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来说,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条件,必须培养具有自立、自主、自律、自由的独立主体和由这些独立主体组成的群体以适应,更主要的是引导和推动人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人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素质教育新体制,以变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弊端,以煥醒人的主体的自觉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素质教育中,受教育主体是一个个的独立主体和由这些独立主体组成的集合,即群体主体或集体主体。独立主体是能动的学习主体与行为主体,独立主体通过能动的学习,把他人包括前人创造的社会实践能力内化为自己可以运用的能力。独立主体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选择自己的命运,负责自己的行为。独立主体能主动作出目标定位,变革性地作用于环境,而后又通过变革性的作用变革着自身。集体主体是由一个个独立主体组织而成的共同的学习主体与行为主体。在这样的集体中,受教育主体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彼此主动地表达各自的个别的、个性化的认识,彼此切磋,以求掌握所学内容。

  独立主体和群体,主体是辨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就人的发展来说,独立主体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一方面群体主体的一 切创造是要給每个独立主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群体、主体创造的一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手段,维护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恰恰是为了创造适合于所有独立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独立主体的所作所为,必须首先在有利于主体本质发展的同时,还要有利于群体,要对群体负责,独立主体的一切创造和创造的一切,都要有益于群体的发展。反映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上,就是说,教育首先应该被作为完善和发展独立主体的一种手段,教育始终把独立主体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使每个独立主体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它决不忽視对群体的教育,它讲究对群体主体的发展有作用、有意义,并且要培育集体主体中自觉的、共同学习的集体的力量,建立并发展自主平等的关系,以全面提高每个受教育主体学习的质量,总之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于独立主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上,以独立主体的精神发展为基础,来实现独立主体和群体主体发展的统一。

  二、从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来看,人有着双重本质的存在。

  一是生命本质,一是社会的本质。前者是自然生成,后者是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生成的。人的本质是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这两者的内在统一。人的本质的发展是通过人的各种具体素质的发展表现出来的,如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能体现人的本质的素质是本质素质,否则是非本质素质。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这两个方向性上的对立统一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两个方向性上的素质的发展。 这两个方向性上的素质大体上可以概述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 社会文化素质这三个主要方向。从自然素质到心理素质再到社会文化素质,反映了人的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文化的发展以自然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并反过来,促进心理素质和自然素质的发展。然而在发展人的本质,发展人的本质素质的实践中,却存在着某些缺陷,甚至是客观存在的。如传统教育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东方强调教育要教人做人,做人的价值高于做事的价值,在方法论上,东方强调行为的价值高于知识的价值; 在理性的把握上,东方强调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而在西方,这一切都相反。另外在教材内容的编辑上,东方更多是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社会和个人的责任等,而在西方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关注自我,自我独立,表现个性,强调竞争等。这就导致东西方教育在发展人、提高人的本质素质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片面性,久而久之,形成痼疾,发展到今曰,东西方各国都纷纷奏起了教育改革的大合唱,改革的整体发展趋 势是朝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素质的全面而充分的方向发展。

  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不是否定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教育, 去一味全盘接受西方的个性教育,而是在弘杨本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新教育的合理因素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去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使人的本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辩证的,全面地获得发展,而不是从一种片面性发展滑向另一种片面性的发展,失去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

  三、从人的非均衡发展来看,体现人的本质的素质主要有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但其内容极为丰富。如自然素质,包括解剖生理特彺、生理机能特征等。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而各个具体的素质又有许多内容。如生理机能特征包括运动素质、反应速度、适应能力、抵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科学素质包括语言、教学、逻辑的知识和枝能、科学理论、科学信念、世界观等。因此要使受教育主体各方面的具体素质和素质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这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是难以实现的。退一步讲就是要求所有受教育主体在校所有各门功课都达到全优和高分,这一平均发展的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然不排除少数尖子生是可能达到的。但即使各门功课都达到高分,也只不过反映了受教育主体所学知识考试分数的量度,并不能完全准确体现受教育主体的发展水平。再说,有人有音乐的耳朵,有人有绘画的眼睛,有人有建筑的双手等等。固然这些能力是能反映人的本质的素质的, 但不是每个受教育主体都有一双好的音乐的耳朵,好的绘画的眼睛,好的建筑的双手等。如果硬是强求每个受教育主体都要具有这些能力,并且要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这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根据各个教育主体的素质差异一方面有重点地发展其音乐的耳朵或是绘画的眼睛或是建筑的双手等,并且要发展到较高水平,甚至是相当髙的水平都是可能的,在实践中也是可以操作的。另一方面,有重点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但发展的水平不要整齐划一,更不能要求过高,而是要根据受教育主体的特征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地发展。素质教育着重要考虑的是经过怎样的教育使受教育主体的素质的本质素质在可能的范围内得到最优、最充分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受教育主体各方面素质均衡地发展,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主体健康地发展,而且也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多样化的人才。

  四、从人的分阶段发展来看,人的本质、体现本质的素质是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两个方向性上不断地分阶段地发展着的,就学业阶段来说,关于受教育主体的素质教育大致可分为:学前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中学教育阶段,大中专以上教育阶段等,而且各阶段素质教育的内容及侧重点都不相同。教育的内容从量上看,变得越来越丰富,从质上看,变得越来越深刻,并且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筒单到复杂不断地发展着的。素质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各阶段的素质教育都必须培养受教育主体内在的、长期起作用的、用于生活准备的品质,但必须考虑到这些品质是有层次和水平差异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依据受教育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素质发展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素质教育目标,绝不能硬是把高级阶段的教育内容移到低级阶段来,这样才能保证素盾教育的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发展性教育,也是一种开

  放性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开放型社会需要开放型的人 才,而开放型人才则需要由开放型教育来培养。现代社会要求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开放型政治、经济体制和生活模式具有开放型思维方式,多维智能结构的人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构建起来的素质教育必然是开放性的教育。表现出了教育时空的巨变:在时间上,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形成一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完整的教育序列;在空间上不 断向较短延伸,出现跨区或跨国界教育,教育手段多样化,兼收并蓄各种教育成果,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