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知青文学(64)

点击数:541更新时间:2017-04-11

  知青文学(64)

  2017.4.8星期六(总64)

  致青春·再起航

  首届全球知青人峰会

  将于2017.4.29在大连开幕

  知青是中国一代最了解农村、最懂农业、最心疼农民的城里人。

  这群人为曾经落后的边远农村和艰苦的边疆带去了城市文明。回到城里后又在各个岗位担负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这群人勤奋、担当、敬业、守信、爱国、爱党。这群人形成的知青文化值得传承、知青精神值得发扬!这代人已经逐步步入老年,但一直活跃在社会各个岗位,一直在坚守信仰,默默地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使各地知青有很好的交流、为了更好的服务知青群体;更好的在知青群体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知青后代以及年轻人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使关爱知青的健康工程、关爱知青度假工程、关爱知青养老工程、关爱知青文化工程得到落地与规模化实施,关爱知青促进中心特联合关爱知青公益产业联盟举办“首届全球知青人峰会”

  届时将有旅居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北京、上海、天津、台湾等全国各地的知青组织代表云集现场。

  见证后知青时代新的历史时刻将隆重启航,参会知青人领导、知青带头人手模将收集珍藏到即将敞开大门的“中国知青人创业历史博物馆”,为传承知青文化和弘扬知青精神做出新的不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届时,知青人家专为全国三千万知青量身打造的APP平台将届时启动;

  关爱知青公益基金会筹备暨知青人创业历史博物馆启动、中国知青小镇启动;

  为全国三千万知青提供公益服务;为失独、失能、特困、空巢、留守农村等情况的知青给予帮扶;给予知青提供志愿者服务、公益养老、公益医疗等支持;

  爱知青公益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洽谈会等一并启动;

  互联网社群+传统产业群 构建知青人生态圈启动;

  只要您是:酒店、旅游、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医疗、通讯、影视、电视、服装、食品、饮用水、酒庄、保健品、出版社、餐饮等传统产业合作,打造全新的互联网社群生态圈商业模式,整合各界资源,满足知青群体健康、度假、养老、文化的强大刚需,共同服务于全国三千万知青,共创、共建、共享、共赢!

  知青人事业普惠知青:知青企业家以及知青组织领导人、知青个人可参与此次投资,将直接参与到知青人事业中来,拥有原始股,分得上市红利。(此次股权释放仅限于知青内部、股权可以继承,非知青请勿参与)

  您将在会议期间欣赏到特邀全国知青艺术团演出的精彩节目,并将通过陆续汇演精选知青艺术家,组成“中国关爱知青爱心艺术团”,将代表中国知青为关爱知青公益基金全球募捐巡演。

  主办单位:关爱知青促进中心

  关爱知青促进中心 大连分中心

  承办单位:知青人(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知青人(大连)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妇旅集团大连中妇旅国际旅行社

  媒体支持:大连晚报、唐山劳动日报、大连电视台、大连广播电台、大连新商报、辽宁老年报、半岛晨报、腾讯、优酷、搜虎、网易、爱奇艺……

  战略合作:国际知青村柴春泽网站联盟

  募捐账户:深圳市东风关爱知青促进中心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八卦岭支行

  募捐账号:4425 0100 0021 0000 0129

  募捐提醒:您每次爱心汇款请记得备注“关爱知青”字样,以便准确识别款项信息。

  咨询热线

  0755-26402515;0411-39358028(本刊讯)

  柴春泽日记

  作者:柴春泽(天津)

  1974年7月4日

  昨天上午,参加辽宁省计划委员会在中华剧场召开的机关干部、职工、知识青年及家长2 000人大会并讲话:下乡经历,建设农村。

  今天下午,盟知青办恰森同志从赤峰赶来沈阳找到我,落实我参加辽宁省知识青年代表会并做大会发言一事。心里一直想着大队的事,分别给公社书记黄珍、大队副书记赵清志等同志写信。

  主要内容:

  1.许细介绍来省开会情况,说明不能回大队的原因;

  2.关于吸取“毁林种地”事件教训,支部一班人理论学习问题;

  3.合作医疗和夏锄等问题。

  接到团省委通知:为参加团省委召开的座谈会,近日由2号楼搬到4号楼263室。《辽宁日报》记者告知:本月7日左右由《辽宁日报》发出我给全省应届中学毕业生的信,以此配合动员全省应届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

  1974年7月7日

  今天的《辽宁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是《深入批林批孔支持子女上山下乡》,内容是省直机关27名局以上干部、旅大市革委会机关118名干部、旅大警备区师以上干部带头支持自己的子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今天的《辽宁日报》头版第二条标题是《用革命的实际行动向孔孟之道宣战——柴春泽同志致一位应届中学毕业生的信》。

  辽宁省委召开的批林批孔座谈会,于今日开始报到,住沈阳辽宁省革委会一所2号楼263室。今晚,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团省委书记李素文,团省委书记魏礼玲,副书记郑秀英、宋庭章等与前来参会的赵兵、杨营等座谈时,我提出:“外出开会时间太多了,连开了几个会影响大队工作。”李素文同志说:“可在省团委座谈会上发个言,立即返回大队,省知青讲用会发言时再来。”我说:“这样太好啦。”昭盟团委来省参会的副书记庞文生和明伦同志计算了一下时间,省知青讲用会是本月14日报到。我认为,还要准备发言材料,返回大队逗留不了几日又得再来省里,所以,我决定硬着头皮留下,参加完省知青讲用会再回大队。

  新闻单位刊发我给父亲那封拒绝回城工作的信后,全国各地知青和应届毕业生给我写信,提出一些毕业下乡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还有的直接给《辽宁日报》编辑部写信。恰好这时编辑部要求我根据各地来信内容,写一封给广大毕业生的复信,目的是动员辽宁省1974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

  1974年7月26日

  7月15日至7月22日,在沈阳参加辽宁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批林批孔讲用会。大会发言的有:刘香玉、战凤梅、何灿、张强、朱白、朱振和、杨文秋、王银刚、戈克俭、王冬梅。昭盟代表团由盟委副书记周明同志领队。他很关心我在大会上的发言试讲。

  我十分感谢盟委领导安排全国劳模赵斌同志去玉田皋指导工作。他还建议我认真对待一些知青代表请我签字。

  原计划今日无论如何要回到大队,但旗委领导决定需到旗干校讲一讲,故留一天。以为明天可以回大队,真不巧今天又开始下雨,路坏了,汽车不通。真是急死人。也正是今天下午,我下了决心,轻装借件雨衣徒步200里赶回玉田皋。盟报社摄影记者孙发同志计划和我同行,他劝说我放弃徒步方式。在旗革委会收发室里,黄凌云同志说,明天找车一定让你走。(待续)

  我曾经的坐骑

  王银刚(上海)

  王银刚,上海知青,在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热水公社插队,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

  当年我插队落户在昭盟克什克腾旗半农半牧山区,两年后结合进了大队领导班子。大队所辖范围非常广,边远的两个生产队之间相距二三十里,下队往往需要骑马。尤其是领导班子集体行动,许多事情就是大家骑在马上边走边讨论便做出决定的。

  那个年代一匹马只值500多元,如果压出“走”来(调教马匹行进时同侧前后肢一起起落)就能卖到600多元。大队干部骑马,不仅是出行需要,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为集体资产的增值承担一份义务。

  这项义务,为我的插队经历增添了一份难忘的记忆。而且从此以后只要视听中出现马匹,便会情不自禁想起我曾经的两个坐骑。时逢甲午马年且略记一二。

  我的第一个坐骑是匹成年枣红马。它原先归大队民兵营长专用,因为他懒得亲自经营,于是提出与我这个兼任民兵指导员合用一匹马。大队其他干部又怕我将马骑回集体户,被其他知青弄出毛病,更怕摔坏知青没法交待。于是枣红马平时便留在大队所在自然村。那是一匹具有锡林郭勒西乌珠穆沁旗地方品种特点的蒙古马,个头高大,腰略显弓形。它不仅短途速跑能力强,长途持久耐力也属上乘。

  记得我第一次给它搭上鞍子牵出来遛遛就领教了个“上马威”。一会儿它蹭墙前行,我赶紧从马蹬抽出腿蹁到另一侧,墙土刮出道道印痕;一会儿它从矮树杈下钻过,我赶紧俯身挂鞍躲在一侧,树上飘落片片老叶。好在那时身手敏捷,一番折腾,只是让边上的人为跑出他们视线的我捏把汗。当我和它都出了一身臭汗,牵着它慢慢溜达回来的时候,它已经喜欢上了我。从此,办公学习间隙、开会讨论休息,我都会到马厩去看看它,牵它去饮水,给它添点草,偷偷给它喂把料。每次看到我,它都显得那么亢奋,我理解了“好马是盼望有人骑着奔驰的”。只是它有个先天缺陷,肩部比胯部矮了四五公分。当地人用房子两头的山墙作比喻,称它是“前山矮”,所以迟迟找不到买主,尽管不留意的人很难察觉。

  与它深交是初夏出场。每年春耕播种之后,大队都会将各队的牛马散畜和大部分役畜集中赶到兴安岭北的牧场上去。那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青苗刚露头的时节,一大早我骑着枣红马来到指定地点,各队放夜牲口的牧工已经陆续将畜群赶过来。五六百匹马、千余头牛浩浩荡荡沿着嘎拉德斯汰河的支流河套溯源而上,老马倌在前头压住阵脚控制节奏,各队汇集修缮牧场窝铺的泥木工跟着辎重牛车断后。其他马倌分列两边防止畜群践踏台地上的庄稼,更防止恋槽的牛马迸群逃回家。等我能在马上熟练舞动长长的套马杆的时候,枣红马也完成了它的角色认同。只要套马杆一指,它便趟荆棘闯灌木超前出现在想钻进小沟岔潜逃的牛马跟前,然后小跑到另一个水冲湾绝壁的高台上休息瞭望。此刻它会静静地矗立,与我组成一尊威武的雕像。可惜那时没有摄影者站到我设计的位置构图留影:蓝天白云映衬马肚下远处兴安岭茫茫林海、近处慢慢行进的牛马和附近山坡上的羊群。

  傍晚在接近防火瞭望站的地方安营,解鞍让枣红马归入马群。这整整一天,我仅下马解了几次手。它仅在我手心舔了几口水,嚼了我小半块干粮。那夜,围着篝火,我兴奋得不能入睡。耳边是林涛阵阵,抬头是伸手可及的满天星星。不时可见四五匹狼闪烁的目光,传来它们离去后心有不甘的嗥叫。天蒙蒙亮时,看到马倌已经把枣红马赶过来,它静静地站在马鞍前。翻过高高的兴安岭余脉洪高梁,林缘漫甸上远比农区丰腴的牧草,使大部分牛马断了溜号的念头。一遛下坡行进速度大大加快,我可以远远的观察,不用紧张拦截。甚至可以解下枣红马的嚼子,在草好的地方让它也美美地吃上几口。(待续)

  溪栁

  【中吕·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

  作者:诸葛文竹(黑龙江)

  东风摇曳疏绦,开眼舒眉唱晓。莺歌燕舞

  桃花笑,道是枯枝绿了。[过]问声溪水方

  安好,目送银波过小桥。唱一曲杏花红,跳一段琵琶舞,赋一首爱情谣。溪岸瞧,阿妹脸似春桃。

  展开理想的翅膀飞向蓝天

  作者:马红岩(辽宁)

  我的人生,

  一直是伴随着理想长大。

  理想––––牵着我的手

  一步步前行,一步步升华。

  娃娃时期的我,

  母亲经常牵着我的手

  来到一望无际的林海雪原,

  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迈着磕磕绊绊的脚步,

  好奇的用手–––指这儿、问那儿。

  母亲告诉我:绿色的森林

  它有自己美丽的理想,

  它的理想是:为人类、为大自然造福。

  森林里的动物们也有自己的理想,

  它们的理想是:在自己的王国里

  自由自在地奔放,

  唱着婉转迷人的歌,给自己歌唱,

  给大自然歌唱,给人类歌唱……

  少年时期的我,

  经常站在高山上,

  俯视着蓝天,望着红日冉冉升起。

  红日––––穿过清澈碧蓝的天空,

  穿过飘逸洁白的云层,

  折射出五彩缤纷瑰丽的彩霞,

  它每天给大地带来温暖、生机勃勃。

  蓝天、白云、阳光告诉我:

  这是––––它们的理想。

  它们在点示着我,我理想是什么?

  青春时期的我,

  常穿梭在绿色草原里,

  那里是我成长的地方。

  绿色的草海,让我产生美好的梦想……

  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健康、

  绿色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希望。

  我常常仰视着蓝天,

  望着天空上的雄鹰在飞翔。

  雄鹰在追逐着自己的理想,

  它让我像它一样,展开翅膀

  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向去翱翔。

  中年时期的我,

  常穿梭在工作岗位上,

  穿梭在人间社会上……

  我的人生轨迹已经有了方向。

  悠悠岁月,飘逸的白云,

  牵走我孩提时,童稚的歌谣;

  人生中,汹涌的江水

  载着我青春纯真的理想,

  让我像雄鹰展翅,像灿烂的云霞,

  带着我––––这个追梦人加速奔跑。

  老年时期的我,

  理想仍在继续奔跑,

  她就像我生命中的蜡烛,

  时时燃烧着我生命的每分每秒。

  她推动我前进,

  点亮我生命中黑暗与迷惘。

  我的理想就像一本翻不厌的书画,

  她让我忍不住的回味无穷、浏览……

  哪怕我生命截止,在那最后一刻,

  也要绘出一张,人生最绚丽多彩的画。

  我在展开理想的翅膀飞翔,

  不管前方有多么泥泞,多么艰辛,

  我都会勇敢地飞过去,

  去追逐明天升起的太阳,

  去追逐蓝天中的希望……

  (注:我出生在黑龙江)

  清明,梨花开(钗头凤)

  作者:姚福生

  梨花又,白舒袖,半山涂遍羊脂釉。眸中泪,杯中和,一帘凄雨,满天悲彻。驀、驀、驀!

  光阴走,身筋朽,掩鬚抚鬓寻豆蔻。那时节,移山壑,日虽西下,暮曦偕色。乐、乐、乐!

  等我长大了就把农民当

  ——我的知青岁月

  作者:杨金会(辽宁)

  俗话说:二十三,灶升天。

  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杀年猪。

  二十六,煮年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蒸供花。

  二十九,糊香斗。

  三十晚上守一宿。

  这些旧时的年俗,在破旧立新的那个年代,早已不见了踪影,但是年味,还是越来越浓了,杀猪的、蒸饽饽的、做豆腐的、赶集置办年货的,都在村子里悄无声息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些性急的年轻人,已经绑上了高跷,在村子里勾搭起了同伴,练习了起来。时不时地也会出现一两声鞭炮的响声,春节真的临近了。

  关于“年”民间有很多传说: “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挂红灯笼、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构成了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结晶。从原始农耕社会,古人对自然神的崇拜至天文历法知识的产生发展,节日民俗活动,从祈福禳灾到人鬼共享,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成为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古人把谷子的秸棵上,连接两个生长的阶段,也就是长叶的地方,称为“节”。古人认为,时间和谷子一样,也有一些连接两个生长阶段的日子,这些日子就叫“节日”。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年”,是一个肩上扛着谷子的人,所以《说文解字》里记载:“谷熟,谓之年。”那么,“年”自然就成为古人生活中最大的节日了。

  如此看来,中国最早的节日,应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农耕社会,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祖先,把人类和自然万物视为一个整体的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概括为中国的古典哲学“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节日,正是在这种古人对自然神的原始崇拜,力图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生生不息的关系中诞生并逐步完善的。因此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节日”产生的思想基础。

  节日的成立,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翻阅古代文献中关于节日的记载,可以发现,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定,是以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为基础的。因此说,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是“节期”选定的科技基础。

  丰富多彩的节俗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那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人们所对应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那些时日,被认定为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而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因此说,特定的民俗活动是“节日”形成的社会基础。

  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正是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人们对人寿年丰,如意吉祥的不倦追求,借助各种古老的原始信仰架设桥梁,在各个岁时节日里,集中而强烈地表达出来,代代相习,演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因此说,祈福禳灾是传统节俗活动的文化心理基础。

  我国的传统节日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有鲜明的农业文化色彩;二是充满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三是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待续)

  穿越爱的丛林

  更名为 离群的孤雁

  作者:幸运(河北)

  “一认了就得来往,要是让他这俩老的知道了,该伤心了,爸那个老头啥狠事都能做得出来,尽量别惹他们,他们都已经六十多岁了,等他们没有了,我再找亲爸亲妈去,那个时候亲爸亲妈还不到五十呢。”

  “他们住哪儿?”

  陈效富告诉我他父母去银川支援三线建设,是军队编织,穿军装,不戴帽微领章,他哥哥姐姐下乡以后都调银川去了,都在他爸那里挣工资。

  “你爸叫啥名字?”

  “你问这干啥?给他们写信呐?”

  又被他猜中了,我也就不问了。

  眼下正是打稻子的时候,场院可忙了,每天很晚才收工,要赶在没下雪之前就把稻子脱完,该分的分,该入库的入库,稻草也是按人头分,按户分,分完之后,剩下的稻草一毛钱一梱,谁爱买谁买,有搞付业的打草绳买,两梱半打一盘,买二元五角,成上算了(很划算)。

  “我也想打绳买!”

  “你可别扯了!看好孩子就行了,我不需要你挣钱!”

  “闲着也是闲着,多挣点是点,孩子也需要钱呐!”

  “我不给你买打草绳的机器,看你拿什么打!”

  我们有粮食补贴,一年一个人补一百五十多元,俺俩三百多,想吃什么买什么,从不为难。

  立冬了,陈效富买回一千斤白菜,我把掉了的菜帮子拾掇出来,包大菜团子,八刃大锅蒸了满满的一锅,八十多个,在我家玩的赶上了就吃呗。

  正吃着,同学们推门进来:“秀舫?你做的啥呀?这么香!”

  “闻着味儿了是咋的?”

  “可不!”

  “那就吃吧,客气啥?”你拿一个,他拿一个,亏了我先给陈效富拿一个,一阵儿全拿没了,大伙一边吃一边说笑着好不热闹。同学们也挺够意思,菜团子吃没了,他们就把食堂的饭打过来,我哪吃得完呐,又给拨回去一半。

  青年点食堂包饺子,会包的都去包,每人40个。青年们,不管男生女生都来给我儿子送饺子,你给十个,他经八个,一会就收了一盆饺子,上顿下顿吃饺子。

  场院的活忙完了,也都收拾利索了,同学们还没回家,等着开完资再走。白天青年点不暖和,都爱上我家来呆着。有一天阴天,下小雨,有个女同学问:“秀舫,你家有包米面没?”

  “有,干啥?”

  “咱们做点汆汤子呗,连吃带喝的多暖和!”

  “做呗!可是我不会做,我也没吃过。”

  她们说:“我会做,我做。”女青年下地了“谁吃?报名预约,不报的没份。”

  呼啦啦全都举起手来,她们切了一棵大白菜,我刷完锅点火,先烧多半锅开水,锅台后还有一盆凉白开,把开水掏到水桶里等一会再用,盖上盖,包米面倒在盆里,用暖瓶水烫了三分之二,待晾得能下去手了就开始揣面,盖上盖省着,烧火,呛锅,我舀了一勺子猪油,放上葱花,倒上白菜就炒,白菜炒倒了放醔油填汤,半桶开水全倒里了,只留一点脏水根,把锅台半边那盆水也倒上,盖上锅盖开始烧,焼开了,大伙围着锅台馔汤子。大伙拿碗盛上就吃呀,真好吃,可筋道了,女同学吃,男生也来吃,没那么多碗,就自已拿自已家什去,没地方吃,他们就自已盛,盛完了端走上宿舍去吃,没在家的同学听说跟我说:“没吃着,怪遗憾的!”

  “没事,等哪天天冷咱还做!”从这以后,我总买些包米面预备着。

  青年们放假回来后,不论男生女生都有礼物给我儿子,饼干、玩具汽车、枪、喇叭,女同学给买衣服的、买饭单(护兜)的,买裤子的,炕上都摆满了。

  农闲的时候,我让陈效富去我二舅那里弄点木料打家具。陈效富到我二舅那里正赶上二舅家盖房子,他就帮着干话,整整待了四十天,我二舅家的房子全弄好了,里外全收拾利索了,他才回来。我大表弟也跟来了,二舅把盖房子剩下的木头锯成木板和木方,钉了个大木箱子,走邮局,由大表弟一路通关,托人情,三叩九拜,总算邮到了盘锦,等陈效富回来找马车去提货时,只一宿的工夫木料全被抽走,只光剩下一个木箱子了。

  陈效富跟人家理论,人家说:“你写的木箱一只,没写里面装一箱子木料哇!”(待续)

  我的父亲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