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知青文学(15)

点击数:417更新时间:2016-06-15

  知青文学(15)

  2016.6.11星期六(15)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9)

  高  颖

  1972年1月26日晚

  本月24日参加了公社“五七”领导小组会议,参加人王指导员、陈学燕、李士信。我和郭士昌同志分别汇报了到各青年点的情况。

  会议还确定了各大队“五七”领导小组的知青代表:玉田皋大队朱素芹,孤山子王中首、陶美荣,那吉来王春生。

  昨晚,公社召开筹备会,决定1月26日上午在孤山子大队召开知青工作现场会。看来公社已把孤山子大队确定为全公社知青工作的典型来抓,玉田皋大队怎么办?我们不能落后,人家先进咱要学,但不能甘心落后啊!

  今天上午,在孤山子大队召开玉田皋公社知青工作现场会。孤山子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国青同志介绍经验。“五七”战士孙守成同志(原东北局巡视员)讲如何看待玉田皋问题。公社革委会主任高一同志讲话:“五七”战士来两年多对我们教育很大,知识青年的到来对我们帮助很大。现在看来抓不抓青年工作也是个路线问题。高一主任代表公社宣布,柴春泽和在孤山子大队下乡的陶美荣为玉田皋公社“五七”领导小组成员。按前一天筹备会的决定,我在会上代表各知青点负责人发言。中心讲了决心在公社领导下做好知青工作。

  会议决定春节知青放假,蜡月十五至正月十五。

  1972年1月28日夜

  刨粪一天,晚间再次与王钟彻夜长谈。下乡一个多月时间,遇到了下乡前想不到的一些问题。八九个人组成的一个个知青点,几乎同一时间在生活、劳动、团结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我们所在的点也不例外,既然下来就应当走好这条路,兄弟点队在努力,我们也不能落后,首先是自身要稳住,要团结,要处理好与贫下中农、社队干部的关系,这样,才能让母校放心,让家长放心。不但要自己做好,还要做好同学们的工作。

  我们主要围绕3个大问题交谈:

  1.如何认识新工作(在校时只是做学生工作)。

  2.如何解决同战友关系的问题(必须团结)。

  3.立足本职,胸怀全国,放眼全世界。

  在主要问题上我们观点一致,要共同奋战在农村广阔天地!

  1972年2月12日

  春节期间回市里有3件重要工作:

  1.走访知识青年家长。

  2.对王钟、王士奎、乔玉平3同学入团外调。

  3.把下乡到玉田皋的同学填好的15份入团志愿书交给学校徐尔曼。

  今天学校工宣队于素兰师傅转来短信如下:

  春泽:

    你和张金祥外调情况不知怎样?如调完希你把王钟、王士奎、乔玉平3同志的志愿书(在徐主任那)和调来的材料一齐交给徐尔曼,让党支部审批,并望你代我把情况向徐主任汇报一下,最好年前办好!如有什么新情况可以来找我。

  这项工作一定认真做好,关系到同学的政治生命。1970年王钟因家庭出身未能首批加入红卫兵,拖到第二批,这次入团又需外调,一定要认真负责做好。春节回来,每天不着家,母亲不高兴了。没办法,还是工作第一吧!春节回城期间计划去六十几家。同时还要去看一些老同学。

  1972年2月19日

  今天跑了一整天,去了十几家。到张国兰家访问时,她提出青年点在烧柴、菜钱等方面遇到的生活困难:旗里说不要钱,可是为什么又要扣我们的工分。类似意见回去后要向公社反映。

  到今天为止,已去过的玉田皋公社知识青年家有:牟景祥、高峰、王钟、刘美英、赵风平、陈月侠、于振海、郑玉林、刘英、李东舫、彭素贤、张文华、邱玉田、海明泉、郝庆华、边全友、刘慧贤、程沙红、哈日根、柴兴杰、赵繁荣、徐淑贤、张红军、司玉环、单风华、王士奎、乔玉平、赵艳武、刘桂侠、杨桂荣、李秀珍、陶美荣、单德民、白絮文、刘长存、陈丽华、马爱芹、赵晓风、赵捍东、张晓光、王中首、单德礼、毕建忠、边立岩、张永芳、崔亚芹、段晓波、王玉珍、王春珍、王春生、张树清、张国兰、贾桂芬。

  没有去的家:柳桂侠、李秀芹、李桂荣、刘桂荣、刘淑贤、杨玉峰、朱晓军。

  家长的主要意见:

  1.青年点团结问题(百分百的家长都关心);

  2.经济条件差的点,希望社队改进;

  3.大家都关心下乡2年后能否招工回城问题;

  4.家长关心,2年内别出问题,2年后顺利招工(一些家长不明说,意思是这样的)。

  1972年2月20日

  完成了市内工作任务,回到青年点,脑海里还时时出现知识青年家访的情景:

  2月8日访赵繁荣、边全有、纪河红、单法礼、单风华、张红军家。

  2月14日访刘桂侠、杨桂荣、司玉环、陈丽华、马爱芹、海明泉、边立岩家。

  另到在其他地点下乡的知识青年家,如赤峰县河南营子公社两间房大队六队关艳秋、张连平、王淑秋、孙玉珍家。

  有一件趣事。2月9日去见市红代会老师,获悉市革委会召开传达中央(1971)4号文件,让我也去听一听,也习惯了,下乡前这类会没少参加,因此,与会者对我也不陌生,还热情打招呼:“来啦。”岂不知,我是借春节回家之机参加此会的。

  会议主要精神:

  1.同林彪的斗争性质;

  2.为什么会出现林陈反党集团;

  3.怎样通过这场斗争鼓舞革命斗志,提高3个觉悟。

  批林的重点是批“五七一”工程,这是林的纲领。春节期间,围绕尼克松来华,对人民进行一次国际形势教育。这是县团级召开的会,我在赤峰市里比翁旗的社、队同志先享受到这一路线教育了。

  1972年2月24日晚

  本月20日回到青年点后,便发现偷盗未成事件,当即组织大家讨论:统一认识,阶级斗争的反映,知青要投身“三大革命”实践,黑板报要利用起来。22日开始参加大队学习中央四号文件会议。23日继续参加大队批判林陈反革命集团会议。今天下午大队决定,明天以批林为纲促备耕生产全面铺开。五队领中央四号文件。文件保管人薛队长,责任是保密,不准丢失。中央文件落实到基层,各生产队4至5天集中开展学习批判活动,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老头儿、老太太也要参加。尼克松来华的反应,要及时上报公社。原来不准听文件传达的一律不准听传达,遵守保密纪律。

  1972年2月26日晚

  青年点无柴烧了,队里决定,由青年自己出人来牧区捡牛粪。这里人烟稀少,几里地才有一个蒙古包,每户牧民都存放了可供一年做饭用的牛粪。停车刚捡了几堆,远远看见有牧民骑马、手持套马杆向这边跑过来。“不好!牧区不让外来人捡牛粪,快躲起来。”记不清是谁喊了一声。怎么躲?一片无边的大草原,我们决定留下两人赶车,装作从此路过,其余向相反方向走去,就说去乌兰牧都青年点看同学。我留下来赶车。奇怪,那几个骑马拿套马杆跑过来的牧民,理都不理我们,继续向前奔跑。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找跑掉的马。大家虚惊一场,继续捡粪,天黑下来了,已装满了一大牛车。到附近一个蒙古包说明来意:需住一宿。那蒙古族牧民很热情,不但留我们住,还拿出炒米、奶豆腐给我们吃。下乡后第一次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温暖。

  1972年3月7日晚

  近日,接到大队通知:市“五七”办通过盟“五七”办与翁牛特旗“五七”办联系,要我回赤峰市一趟,参加市里组织的动员青年下乡工作。公社负责知青工作的郭士昌受公社领导委托,到青年点找人做工作,一定要按通知回去一趟。这是上级交给的任务,青年点的工作安排一下别人做。因此,今天下午召开全体知识青年会,向大家说明外出的原因。王钟、王文彪、陈月侠、陈玉华等就青年点的学习、生活管理提出建议:节约烧柴,节约粮食,互相帮助,坚持政治学习。其实,我并不愿回去动员那些青年下乡。

  1971年夏季,发生在市革委会院内的事件,仍使我记忆犹新。120多名老三届毕业生因年龄大(有的已结婚、有孩子仍无工作),听说市里有招工指标,集中到市革委会中间会议室要求工作。整个场面十分混乱,革委会分管常委宗跃先出面解决不了。军代表、革委会主任康占财由警卫员跟随来到会场,算是平息下来。当时通知红代会去一人,我不知情到了会场,有人喊:“红代会主任下乡不?如不下乡,别进这屋!”这次回去动员,会有好结果吗?

  1972年3月9日晚

  根据旗、盟“五七”办的通知,于昨天下午乘车回市里来做动员下乡工作,吃住在市革委会招待所,每天工作听从市 “五七” 办的安排。

  近日,了解到全市各城市公社和中学的毕业生数量。南新街红星城市公社历届毕业生426人,已下乡9人,未下乡417人。三中街历届毕业生344人,已下乡75人,未下乡269人。永巨、东方红历届毕业生143人,进工厂87人。盟直、市直363人未下乡。共有千余人需动员下乡。现在千余人已形成一种势力,如果同时到市里要求工作会出问题。

  分管常委宗跃先讲:

  去年毕业2 100人,不到两个月动员下去1 200多人,目前市直还有四五百人。

  新结合到市革委会任副主任的辽宁省“五七”战士宁涛主任,在动员会上讲:

  下一步继续动员上山下乡,再难也要继续搞,关键是搞好宣传工作,要明确上山下乡这是个路线问题,那么多人在城里晃,那叫安置吗?这次市革委会下了决心,各城市公社、街道,按系统统计人数,上报市革委会,分片包干做好动员工作。

  ……

  “五七”办的领导同志对我讲:“这期间要安排几个已下乡的代表回来,讲讲下去的情况。”

  我的发言稿突出两点:

  1.原来是红代会负责人,带头下乡了;

  2.下乡两个月的收获。

  这使我真为难,刚下乡两个月有什么好讲的(铡草、堆粪、刨粪、捡粪),个人服从组织,这也是革命需要。

  1972年3月17日晚

  今天下午,我按计划提前半小时于1点钟到文革公社西屯办事处参加会议。会场空无一人,便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时见已有几人。我问知道来开什么会吗?他们说不知道。其中有一个问,你也是没下乡的吧?另一个看了我一会儿说:“啊!我认识你,是连长,我是执勤连的。”他说的“执勤连”是指赤峰市红代会执勤连。1970年5月4日,赤峰市在全面整顿红卫兵组织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市红代会,我被选为红代会副主任,为配合市交通队维持交通秩序,在全市抽调红卫兵排以上干部350人组成执勤连,我兼任连长,每星期六、日上街协助军代表、交通队维持交通秩序,有大型文艺演出还要担任警卫。

  时间不长,到会的人逐渐多起来,会场很乱,吵吵闹闹的,还有几个抱着吃奶孩子的。安书记大声宣布开会,首先让我传达中央批判林彪的文件。不知是谁还拍了几声巴掌,接着一些人哄堂大笑。“大家严肃些!”主持会的同志大声喊道。会后,我同几个未下乡的青年交谈,问是什么原因没下乡,他们说,最大的意见是有不应分配的,通过后门分配了,应分配的报上去又“黄了”,所以参加会想见领导找一找,实在不行找个近点的地方,弄2年招工再回来。

  1972年3月26日晚

  今天回到玉田皋五队青年点。在此结识的新战友——宁安生(辽宁省“五七”战士宁涛之子)为我买汽车票并起早到盟汽车站送我。离开青年点18天,现在回来与战友们一道战斗在春耕生产第一线。怪了,怎么与战友们似乎有了些距离?是不是因回市里做动员工作?耳闻:近一时期青年点内又有些矛盾。目睹:情绪大都不是太好。社队同志也对我队青年点有些议论,“五队变成后进了”。 我们即使承认这点,也不能甘心落后,气可鼓而不可泄,局面一定要扭转!以路线教育为纲,举旗抓纲,抓纲带目,深入在五队青年点进行思想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今天下午第一个会开得比较成功,从即日起继续抓下去。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青年是社会缩影,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知难而上,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

  1972年3月30日晚

  在赤峰忙(先后参加几个城市公社、街道的几十次大小动员会议),回到玉田皋更忙。两个月前类似那吉来青年点的问题在这里出现,有人说:后院着火了。自己的点都搞不好,怎么能做好别的点的工作,更不用说回市里动员。因此近日连开几个会,还有10余次的个别谈话工作,总算稳住了阵脚。

  昨天下午,参加大队党支部革委会扩大会议。主要内容是深入批林,联系实际,促进备耕生产。

  4月3日坝上修大渠开工,1 600方土,全大队35%劳力上山,剩下的人平整土地。

  今天,公社高主任、王指导员来玉田皋大队召开学习、批判会,要求玉田皋大队要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工作。

  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近期,上午开会下午劳动,下午开会上午劳动,白天开会晚上夜战。

  1972年4月4日

  今天是坝上18华里大渠开工的第二天。顶着风沙步行几里,来到工地。大家都愣住了,昨天挖出的2米深的大渠被一夜风沙几乎填平了。怎么办,还要继续挖吗?挖了会不会被风沙再填平?我问队长这样修渠行吗?回答是:“上面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吧,反正每天都要给大家记工分。”

  3月2日,玉田皋大队全体知青集中开动员会,军宣队胡排长参加,赵书记主持。学习了《人民日报》关于春耕生产的社论,辽宁省委关于生产的指示,还有阿旗马英青年点沈阳知青的事迹,请大家讨论。无人发言,看来事先缺乏准备,我发言介绍回赤峰18天的工作,并表决心。

  昨天,大渠正式开工。公社领导要求红旗招展,结果又遇到一个大风天,旗杆断了,旗子刮出几百米,几个青年费好大劲才追回来。

  昨天中午,第一次在工地吃饭,饭里吹进不少沙子,这总比红军长征吃草根强,大家保持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精神。今天的任务,清除昨夜风沙埋住的渠道,又推近十几米,但愿明天不被风沙埋住。 (待续)

  回忆与思考(11)

  毛德宝著

  ——纪念原旅大市首批知青下乡昭乌达盟40周年

  当年的12月20日,大队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公布了秋收决算情况,社员代表给大队干部、教师及工作人员评定工分:大队干部每天11.5工分(10个工为1元钱)。这一年我出勤了345天,一年可挣400多元钱,这在70年代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特别是在农村。对此我心里很不安,拿起笔给公社党委写了一份思想汇报,再次提出不要高工分,坚持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和青年点同学一样评工记分。但党委没有同意。认为做一名青年干部能严格要求自己,精神可嘉,但如果同意了我的意见,涉及面大,会影响其他干部的积极性。

  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

  下乡那年的11月底,我虽然还没有入党,但大队程书记却叫我写大队党支部的年度总结,并给我找来了一大堆参考材料。半夜,伙房老沈师傅从小窗里递过来一大碗红烧牛肉(大队办公室和伙房是一壁之隔,之间有个小窗,不出门就可以将伙房的饭菜送过来),说:“毛书记(我是青年点团支部书记),程书记安排的,怕你写材料饿着,给你准备的,吃了吧!”当时我觉得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就谢绝了,在推辞不掉的情况下,接过了这碗红烧牛肉,但放在桌子上没有动。当时同学们都分散居住在社员家里,青年点开会学习或搞活动,都在大队的小会议室里,也是与大队部一门之隔。那天晚上同学们在排练文艺节目,高春义同学进门见我写材料,旁边有一大碗热乎乎的牛肉,悄悄说:“真香啊!老毛,你怎么不吃?”“你吃了吧!”我摆摆手,小声说。他看看左右手没有人,便说:“你要不吃那我就真吃了”,他端过去狼吞虎咽的吃了下去。70年代,是物资非常匮乏的时期,人们都吃不饱饭,城市吃肉得凭票,不像现在,那时能吃上这么一大碗牛肉,真是过年了,好福气啊!

  还有一次,那是75年9月9日,晚上,大队班子开会到深夜,散会后,因沈师傅已睡了,我在伙房里找到了剩的稀饭吃了半碗,第二天我跟沈师傅说了,并交了1两粮票和3分钱。“吃这点饭还交钱?算了!”他感到很意外。我说:“这不行,不能多吃多占,钱粮票是一定要交的”。中午时,点里有一名同学在大队吃了半碗多菜,我知道后找到他,要他向伙房交钱,开始本人有点想法,不以为然,觉得就是吃点菜。我对他说:“当地老百姓就是从这一桩桩小事上来看待我们知青的,这不仅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最后他还是把钱交了。

  75年5月份,我带领大队100多人,参加了由旗里统一组织的在新井公社修干渠大会战,3天的任务完成后往回返,途径旗政府所在地景棚镇。参加会战的青年男女占80%,中午都到饭馆去吃饭了,还有人买了不少零食吃。我觉得不是太妥,虽不差钱,但还是和几个岁数大的社员坐在大马车上,吃着自带的火勺,喝着从旅店里要的白开水,觉得挺不错的。当时就一个念头,我应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76年7月份,公社高中的学生要毕业了,党委领导叫我去给他们讲讲个人来农村的工作情况和体会,我觉得应当突出整个青年点,于是介绍了青年创业队的同学们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做法。结束时已到了中午,学校郭校长非要留我吃饭,挣扯了半天,只好去了。吃完饭后,我要交粮票和钱,他说什么也不让交,一会说集体拿了,一会说他给交了,我说这肯定不行,必须要交。最后在我的坚持下,他很无奈的收了粮票和钱。

  在衣着上,我是不讲究的。冬季不论是下队干农活,还是到盟、旗、公社开会,一般都是穿下乡时从旅大带来的半截斜插兜、带翻领的黄色军棉袄。这是姐夫给我的。因为款式好,穿着舒服,我非常喜欢。破了,我买黄色布自己缝补,也有女同学帮助缝补了多次,买了多少米布我已记不清了,反正是一层一层的。当时有人对我的衣着和穿旧黄棉袄,抱着一种赞叹,说:“真朴素啊!挣那么多钱,该买一件新的了”。好心的人怕我冻着,要给我买件皮大衣。但也有人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好像我不买件新的穿,就和他过不去似的,对我穿上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黄棉袄反感,看不惯,觉得没有必要,是在做秀。这使我也很生气。说句心里话,道理很简单:讲漂亮,讲穿戴,来农村干什么?回旅大去!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再分神,要集中精力干好工作。当然,有不少男女同学也都挺喜欢这件黄军棉袄的,有时也穿着它。后来,这件棉袄里的虱子和虮子太多了,虽经常抓,但仍不能斩草除根,无奈在冬天拿到外面,挑在木杆子上,在零下-20~30℃的天气里冻,也冻不死。现在,当我翻看下乡的老照片时,爱人和孩子都笑了,说我那时穿的太破了。我看了看,是啊!是有些对不起观众,但那时竟浑然不觉得差。

  刚下乡时,见到骑马的,青年点里的一些男同学眼睛就放光,按奈不住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曾有的同学偷骑生产队的马,也没少挨批评。他们的骑术挺高,就是没有鞍子,抓住马鬃子,骣骑也要过一把瘾,这既影响不好,也易出事。因此青年点提出要求:未经许可,一律不准擅自骑马,做为一条纪律,我更应该带头执行。当了大队干部后,到公社开会、到旗里办事比较多,凡不是特别急的事,我一般坚持不骑马,骑自行车,或搭顺路马车或步行。

  当年12月14日,公社党委要在十队召开批林批孔、学习小靳庄,提高粮食产量现场会,大队李主任让我到十队,找杨队长研究汇报材料和接待事宜。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董风廷、张桂兰也在那里。回去时,他们备好了马让我骑回去,我觉得不太好,自己今天刚入党,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我多次在青年点会上要求同学不准随便骑马,自已应起带头作用,再说回去也没有特别急的事情,全当锻炼身体了,于是我牵着马往回走。途径七队,我拴住马,进小队部帮助他们办了一会宣传专栏。青年点王东琳同学也在七队,他看见我牵马不骑马,便悄悄把马骑走了,结果骑术不行,从飞奔的马背上摔了下来,摔的鼻青脸肿,嘴唇都翻翻了,我知道后,从屋里跑出来,见他这副惨状,又痛又气,责备他不该这样。

  在后来的青年创业队学习小靳庄赛诗会上,王东琳作了一首检讨诗:“只因心中无纪律,自己私自把马骑,鼻青脸肿留教训,今后制度要牢记”。

  东琳是一位非常要求上进的同学,吃苦耐劳,特别能干,在青年点入党,后来是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是一名国家级科学家。他回大连我们相见,谈起往事,已成为甜蜜的回忆。

  当然,我也有过从马上摔下来的经历。

  有一次,公社党委要在上午召开各大队书记紧急会议,因大队离公社有30多里路,为了不耽误参加会议,李主任给我在五队借了匹马。早上,我到马棚去牵马,看见点里饲养员王东琳:“都整好了吗?”“好了”,他说。我俩都没有经验,我应该再检查一下嚼子、肚带和镫,这是骑马的“三要素”。东琳没有把马肚带紧正地方,结果我牵过来上马就走。马有个毛病,见到陌生人骑它,撩起蹄子狂奔,我紧拽着马嚼子让它停下来,但根本无济于事,等跑到四队,我发现马鞍子已移动,我都快骑到马脖子上了,无奈,只能从马上扑下来,结果摔的不轻。手掌都破了,出了不少血,因大会战刚刚修完路,是用碎青石子铺的。整个马鞍子从马脖子上掉了下来,这时马也老实了,不再跑了,而是围着我身边转,用鼻子嗅我,好像在说,怎么样,服不?给你个下马威!好在我腿,胳膊的骨头没有事,真是幸运。我从地上爬起来,重新放好鞍子,紧好肚带,这时马非常听话,有节奏的跑而不是狂奔了。

  进了公社大院,马可能饿了,它也可能知道马槽子在房子后面,便又狂奔起来,并贴着右边房根的电话线杆蹭过去,我赶紧把右腿一扭,差一点撞上去,否则右腿膝盖必碎无疑,我当时就惊出一身冷汗。就是现在我回想起当年那个情景,也是非常后怕的。之后,我到公社卫生所把手包了。进了会场,党委领导、各大队书记都问:“怎么回事?”我不能说是骑马摔的,否则,那样就太没有面子,也太丢人了,忙说是不小心碰的。

  沉下去,不飘浮,保持工农作风,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劳动,这是我给自己立下的准则。由于经常外出开会,参加劳动时间少,使我心里焦虑不安,特别是外出或会期再长一点,心中就感觉空荡荡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回到大队或青年点,我就立即拿工具下地干活,或到同学们中去。以76年为例,全年我外出224天,参加劳动136天,这是大队干部中最多的。另外,那时候省、旅大市、盟、旗、公社各级领导,学校老师同学都频繁来青年点慰问、检查指导工作,新闻单位来点采访,兄弟青年点带队干部和战友来青年点交流学习,我都要经常回青年点接待和汇报工作,这占用了我不少时间。我一般采取如能晚上回去汇报的,白天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不事事都全程陪同,好在领导们都很支持、很理解。

  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从前在学校时,许多人有一种远大理想,有一番抱负。然而,当他们从学校走入实际社会之后,看到实际社会与自己理想相距如此之远,而且单枪匹马,力量如此之小,多的便灰心丧气了,放弃了改造社会的志向,而且有意无意地适应社会了。也有人经过几番奋斗失败了,数次,屈服了。真正能够自觉地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在困难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决不回头的,到底是极少数,而这极少数才是真正的闯将——职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

  在农村插队期间,我在大队副书记岗位上干了近2年,在大队书记岗位上干了1年零40天(1976年7月25日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这对一个第一次从校门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说,我得到了历练,相对于同龄人,这是一个偏得。

  在大队当副书记,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工作压力还不是很大。因为主抓一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多请示汇报,在思想上依赖性较大,遇到大问题由书记、主任拍板定夺。

  当大队书记,主管全面工作,主要是抓好上级任务的贯彻落实,对重大事情做出决策,拿出处理意见,对我来说,这已经没有退路了。我虽然注意发挥一班人的作用,特别是依靠老主任李忠魁同志,但农村基层工作面临着大量的请示汇报及日常工作中的繁杂琐事,而且都必须是要及时答复和妥善解决好。

  我心里清楚,上级党组织任命我当了大队副书记、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但周围的人未必都从心里服你。因为你没有农村工作经验,行不行?还需要实践检验,更何况你还是一个“飞鸽牌”,所以办事说话总有人挑剔,对你品头品足。你做对了九件事都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有一件事没做好,就会有人说城里来的年轻人没有经验。因此,我必须多看多思,以勤补拙。11个生产队,2000多人,干部之间、社员之间,很多都是亲戚套亲戚,人际关系错纵复杂,表态或处理问题不能不动脑筋,没有人会告诉你该怎么办。特别在担任大队书记后,思想压力确实很大,逼着你向实践学习,尽快进入角色。我每天对工作都要在头脑里过“电影”:上级布置的工作是否都落实了?下个阶段大队工作的重点是什么?该抓该讲的事情是否都做好了?还有哪些人需要找谈话?哪个队的班子还有什么问题?还需要召开哪些会议?当前,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大队干部主要是两手抓。一手抓人头,不仅要抓好对广大社员群众的宣传教育,还要重点抓好各生产队班子建设,而这方面牵扯的精力最多。同时要抓好对各种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抓好计划生育;动员社员拆大炕,为积肥提供肥源;迁坟,为修路和平整土地让路;抓缩大院,自留地作价等等。另一手抓农牧业生产。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进纲要”、“跨黄河”、“过长江”是头等大事。从年初抓春汇地、耙耢地,到种子调剂,种植品种、亩数的核定;从抢墑播种,抓苗齐苗壮,到夏除管理;从组织拉练估产,到男女老少齐上阵,抓收割、拉地、打场到送公粮;从抓秋翻地,往田间送肥,再到组织农业大会战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抓紧抓好。虽然有农业主任,各生产队队长,但做为大队书记,必须要心中有数,不懂农业要尽快熟悉,在干中学,不能说外行话,长期做外行,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否则,人家会瞧不起你,你也根本无法履行好职责。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农村工作是在1975年12月23日,那时我刚入党,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不久。那天晚上,我跟大队副书记兼民兵连长董风廷到五队召开社员大会,处理一社员把集体财产化为已有,搞投机倒把一事。在听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批判分析后,我讲了话。做为第一次亮相,我上纲上线,讲的慷慨激昂,义正严词,足足讲了半个多小时。期间,有个别社员可能不愿听了,扭开收音机听广播,我挺生气,点名道姓进行了批评,这个人才把收音机关掉。社员会结束后,我主动征求几个小队干部的意见:“这么讲行不行,还有什么问题”?结果大出我所料。他们说:“毛书记,你讲的挺好,声音也洪亮,但讲的太快,我们听不太懂”。这使我看到了差距。自己确实缺乏农村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农民式的语言,缺乏对生活的了解,贴近实际少,言之少物,我还是太嫩了。

  从这以后,我开始注意程书记,李主任他们的讲话。琢磨为什么他们讲话,干部群众就能听的那么全神贯注,也观察为什么有的生产队干部,在我看来说话是哼哼呀呀,没什么水平,听时间长了都是一种煎熬,但社员群众听起来却是津津乐道。我明白了,这不仅是他们有资历、有威望,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的农村社会实践经验,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愿意听什么,有群众语言,能够抓住群众的心理和神经。

  在大队工作,我既跑面,又到各生产队蹲点,一般都是10天或半个月。与社员群众同吃(派饭)、同住(住小队部)、同劳动,晚上参加社员会。

  十队是公社学大寨一面红旗,前政治队长杨风山病故后,新上任的是一名青年毕业生郭风祥。75年3月,我原在七队蹲点,程书记叫我到十队去,要着重帮助新的小队领导班子开展好工作,使其在原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待续)

  知青陆续选调,我坚守青年点

  1972年底,我们天顺营子知青点由最初的9个人,剩我自己了,那8个人回城的回城,招工的招工。我的插队生活也到了最艰苦的阶段,我当时是生产队的团支部书记,思想进步,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经常向大队党支部写思想汇报,决心扎根农村。我带领生产队青年用业余时间植树、积肥、搞科学实验田。我们用种实验田得来的部分收入,办了团支部图书室,添置了篮球,自己伐树请木匠制作篮球架子,用空闲的场院做篮球场,开展体育活动。可以说那时我们团支部的工作搞得还是有声有色,曾被公社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争取加入党组织,是我那时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奋斗动力。

  我曾到大队的创业队,开山炸石,砌涵洞,修干渠,每天的劳动都很繁重和危险。抡大锤,扶钎子,打炮眼,用炸药炸石头。引爆雷管同样使用导火索,几乎每天都会遇上排哑炮高危险的事,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为了表现自己,在危险的时刻,我经常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排哑炮,好在有惊无险。我离开创业队后,听说创业队石场因排哑炮也出过事故。以后每当提起那段经历自己也觉得后怕。

  1974年 7月,又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我入党的事从党支部的培养对象,升格为重点培养对象。这已经是我插队的第7个年头,也是我一个人坚守青年点2年了。我也从一个不满16周岁的少年成长为22岁的青年,不论在思想上、生理上、身体上都成长和发育成熟,再继续干下去真要面临扎根农村的问题。说实话那时我对扎根农村并没有多少抵触情绪,对柴春泽提出扎根农村60年的口号也很认同,自己有一种干事业的冲动。但我对当一辈子普通农民心不甘,我比较清楚地看到,要想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在科学种田上下工夫。我当时只是区区的生产队团支部书记,又能有多大的话语权呐,自己很多想法只是空想,我也在思索自己以后的出路。

  这时大中专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工作开始了。上边派来招生小组面试,大队推荐我,哥哥也来信说服我,让我把握好这个机会。我报了名,根据大队推荐和面试,我上学的问题基本定了。最后我被赤峰卫生学校中专录取,在校学习了两年多的基础课,在校期间我还收获了爱情。毕业后分到基层医院工作。

  1978年10月我结婚,1981年7月可爱的女儿出生。1994年我们一家三口从赤峰返回北京,我在北京丰台军休办下属干休所工作,直到2012年退休。爱人在一所中学工作,她2008年退休,我们老两口都有稳定的退休金,跨入了幸福的老年生活。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留学机构工作,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我虽退休,仍然关注农村,关注三农。农安天下,农业稳,社会稳;农民富,国家才叫富。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农民,要感恩农民。我1998年、2008年下乡30年、40年时,分别回到天顺营子两次。2014年是我们上山下乡45周年的日子,我和哥哥在家人和朋友的共同资助下,为天顺营子村民捐资建造一座“北京知青桥”,解决了村民劳动和出行不方便的问题。实际也是以这种方式回报和感恩村民当年对我们北京知青的那种情份。我现在依然看到农村的发展大有潜力,农村不富不在政策不宽,是农村还缺乏人才,农民还缺乏有效的组织。我坚信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有志青年的用武之地。

  知青的故事说不完

  李俊峰

  李俊峰,1950年12月25日生于天津市红桥区南头窑街。1964年入西青道中学读书,于1969年10月到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先锋公社新立大队下乡插队。1974年12月分配到昭乌达盟卫生防疫站。1984年参加成人高考,被包头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录取。1989年调入赤峰市卫生局,从事卫生防病管理。1998年调赤峰市职业病防治所任副所长,2002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10年底退休。

  1969年我初中毕业,从天津下乡到昭盟阿鲁科尔沁旗先锋公社新立大队。5年的知青生活留下了许多记忆,令我终身难忘。

  春季修河

  1970年4月,旗里下达了海哈尔河修河任务,从各个生产队征调民工。我所在的第五小队有4个名额。我们几个知青商量,一来出民工可以吃现成的,不用自己做饭;二来每天记10分工,还有两毛钱补助,于是就报了名。邻居大爷一家对我们知青关爱有加,家里做什么好吃的都忘不了我们。听说我们报名,大娘劝道:“不能去。你们城里娃咋受得了那苦。”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我是知青,没有吃不了的苦。大队对知青出民工很重视,委派我做副领队,兼管伙食。

  修河工地位于坤都镇以北的荒原上,距离我们村有140华里,我们乘坐马车第二天中午到达。到工地后第一件事是搭建窝棚和伙房。我们先选择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划定窝棚的大小,铲净地面的杂草。在窝棚中间挖出一条宽约2尺,深1尺多的沟,沟底作为窝棚的地面,两侧的地面就是炕面。将4根长木杆分别在窝棚的两头斜叉着支起埋牢(相当于山墙),用5棵檩木连结起两侧的支架,覆上苇席,一个窝棚就建起来了。老乡大都带着羊毛毡子,有人还带着皮褥子,我们没有那些东西,就到附近山上捡些薄石片用来隔潮,又在石板上厚厚地铺了一层干草。把棉褥子铺在草上,躺上去也很松软。我们5名天津知青,正好一铺炕,对面炕是村里其他民工。

  4月的荒原,寒冷还没有退去。夜里温度大都在0度上下。凉风穿透苇席,从四面八方钻进窝棚。我身体蜷缩成一团,紧紧地裹严被子,还觉得头皮发凉,身上直起鸡皮疙瘩。睡不着就找出绒衣绒裤穿上,头上还戴顶帽子。折腾了半宿,第二天早晨醒来,感觉腰和腿发麻。吕凯说:“我腰不舒服,恐怕要得风湿。”小贾搭话道:“我也是。浑身不得劲。”我催促大家起床,小胡懒懒地说:“再躺一会儿。被窝外面太冷了。”好在我穿着绒衣绒裤,试探着撩开被子,走出窝棚在荒野里跑起来,一直到全身发暖。

  次日一早,我们来到工地。一条大渠有四五丈宽,由北向南,望不到尽头,渠坝上插着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民工们穿梭忙碌,俨然电影里大会战的场面。挖土并不累,难的是要把挖出的土运到渠坝上。从渠底到坝顶已经有3丈多高,1:1的斜坡,两人抬着土筐根本无法行走。民工们都是用肩扛着土筐,沿挖出的马道一步步登顶。我也不示弱,将一筐土扛到肩上。这筐土重约百斤,走平道还可以,步步登高就难了。还没到顶,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我从来没干过这么累的活,感觉真吃力。我想,挖土装筐轻快,应该换换。跟谁换呢,他们有的比我年轻,有的比我矮小。我虽然也不强壮,但毕竟19岁了,应该像男子汉一样。我索性甩掉外衣,赤膊上阵,筐底的柳条直接和肩头接触,咯得肉皮生疼。我强忍疼痛,坚持把土扛上坝顶。看看其他民工,很多人头顶着盛粮食的帆布口袋,有的在筐底绑块羊皮,避免筐底与肩头直接摩擦。我和领队商议从老乡们带来的羊皮中借几张垫筐底,解决了筐底的问题。

  收工了,我先跑到伙房,喝下一碗米汤,往炕上一躺,吃饭都不想起来。午休的时间很长,下午身上又有了力气。一天的土方量有五六个小时就能干完,工余时间没有扑克等玩具,很多人喜欢玩四斜五虎消磨时间。晚上没有灯,天一黑就钻被窝聊天。一天,聊起梅花党的故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囫囵半片。我读过梅花党的手超本,就添油加醋地讲了一遍。次日晚,几个人一致要求我讲故事,我就讲了三侠五义的片段——三吃鱼。自那以后,他们竟然听上了瘾,听故事成了每晚必不可少的活动。我就把读过的书讲给大家,先后讲了《东周列国志》和《三侠五义》,后来,连看过的小人书也编成故事讲,象《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岳飞》等。

  下雨了。领队告诉我们,这天不出工也照样记工。我们拿铁锨清理了窝棚四周的排水槽,就躲在窝棚里享受雨休。雨越下越大,窝棚开始漏雨,我们把行李摞在一起,放到不漏的地方,在滴水处用脸盆接水。听着滴滴答答的响声,我索性找出口琴,吹奏了一曲采茶灯。室友们有的敲打脸盆,有的敲打饭盒,形成一支奇特的打击乐。乐声压过哗哗的雨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跳跃。忽然,门被打开,进来一个高大的青年,还没看清面目,那洪亮的声音已经响在耳边:“哥几个,好乐呵!我也凑个热闹。”吕凯认得,急忙招呼,向大家介绍,“这是董海,王家段村的领队。”我打量着董海,见他长得眉清目秀,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已经有了几分好感。寒暄过后,董海说:“你们家天津人多,都是高家段的吗?”他要过口琴,放在唇边,吹起一首新歌——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大家敲打着拍子附和,我拍着手,连声夸赞。董海说:“我在学校是宣传队的,经常参加演出。回到家后,很久没摸乐器了。”临走,董海提出借口琴玩两天。两天后,董海来请我们吃饭,我和吕凯、王世华随着到了他的窝棚。他为我们每人盛满一碗小米饭,从军用挎包里掏出一包白糖,不无歉意地说:“啥菜都买不到,买了一包白糖,不成敬意。”

  一天,旗里来领导视察。指挥部的人员招呼停下手中的活,列队站好,介绍道:“这是旗革委会主任、武装部政委,昭那斯图同志,大家欢迎!”人群中响起掌声。政委挥挥手,向我们讲了修河的重要意义,勉励我们多做贡献。当听说我们是天津知青时,亲切地和我们握手,询问我们的生活情况。得知我们每餐以咸盐汤就饭,立即对身边的人说,“告诉指挥部食堂,每天中午多做点菜,打给天津知青。”政委的话让我们心里暖暖的。政委又问:“工余时间有啥活动啊?”有人回答摔跤。政委颇感兴趣,说:“好啊!摔跤是项好运动。我们蒙古人最喜爱,年轻人都喜欢支把两下,但是要记住,要讲友谊第一,不能逞强,不能斗狠。”政委的话使我倍感亲切。政委忽然想起什么,问工作人员,“细粮补助发了没有?”有人回答刚接到通知,政委指示说要抓紧落实。

  6月初,天津市知青慰问团来到阿旗,公社通知我们返回青年点。一个半月的修河生活结束了,那些艰难困苦的生活和超强的体力劳动,锻炼了我的筋骨,磨砺了我的意志,使我从一名娇生惯养的学生迅速成长为吃苦耐劳的男子汉。

  外出打工

  农民工,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群体。其要素有二:一是务工者(非农林牧渔业),二是农民(非城镇居民)。我在知识青年下乡期间,曾到旗工程队等处打工,符合以上二要素,每想起来,我都笑称自己是上世纪70年代的农民工。

  那时,我在阿鲁科尔沁旗先锋公社新立大队下乡。一天,我们青年点的贾祥盛去公社粮站买粮回来,说旗工程队招收季节性临时工,每天1.64元。我们立即动了心思。生产队领导说,只要向队里缴纳劳动日款,同意我们外出务工。我们村4名知青顺利到了旗工程队。

  上工第一天,我被分配在公路道班工地,具体活计是供砖。我和小陈把砖抬到脚手架旁,将砖扔上脚手架。一开始,我扔不准,扔出去的砖不是高就是低,甚至在空中打转。上边的人接不住,砖就掉下来摔在地上。小陈一次次示范,我慢慢地掌握了要领。为了提高效率,我抢着多干,让小陈把砖递到我手中,我不用猫腰,左右开弓,一块接着一块往上扔。

  下午,手指磨得很痛,我没怎么在意。一天下来,手被磨破了,右手中指最严重,指肚露出里面的嫩皮,一层一层可见三层,轻轻按压,鲜血仿佛要渗出来。小贾为我缠上了胶布。第二天,一抓起砖手就疼。小陈说,一块一块地扔砖最划手了,如果一次扔四块,砖和手指的摩擦减少,对手的伤害就小。他扔了一次,便让我试扔。我想,四块砖也就是十七八斤,双手搬起来离地已经一米,再往上扔二米高,从力量上讲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四块砖扔出去保持不散。我又看小陈扔了两次,就上阵试,接砖的人也鼓励我,并嘱咐我注意自身安全。我搬起四块砖,找好最佳位置,扎稳马步,腰间发力,向上撒手,四块砖好似一块飞向半空,至一定高度,砖自然下落,上边的人此时将砖接住。成功!我忘记了疼痛,继续干起来。

  脚手架上的工友下午没来,师傅喊道:“你们几个,上来一个。”下面的几人面面相觑,竟没一人应答。我想,无论什么活计,不学不会,做建筑工人,迟早要上脚手架。于是鼓起勇气大声说:“我试试!”脚手架由三块六七寸宽的脚手板铺成,总共二尺来宽。初次上去,不敢迈步。我叉开双腿,试探着站稳,就开始接砖,把砖一块块码在脚手架上。正干得起劲,听师傅嚷道:“干嘛?你想把脚手架压塌啊!”我听出他在模仿天津话,虽是挨训,也感觉有些亲切。休息时,师傅主动和我拉话。他说:“你干活挺虎啊。刚来就上脚手架,不孬。料要少上勤上,能供上用就行。”他从腰间取下烟荷包递给我,一下拉近了和我的关系。谈话中我得知师傅叫梁财。几天后,梁财被调到旗医院工地,他和道班工地负责人讲,把我带去做他的助手。

  旗医院工地要建设门诊部,从东到西,三十五间的跨度。测量划线工作已经完成,梁师傅的任务是领人挖地基。工人都是临时工,干一天算一天,上班下班都要点名,他让我负责记考勤。30多名临时工各拿镐头铁锹,等着师傅派活。忽然有人通知梁师傅回队部。梁师傅让我先领着干,就匆匆走了。我想,如果安排不好,肯定要窝工,不能大家挤在一起,应该每人分一段。分多少呢,记得一个工日3方土,那么半天就是1.5立方。地基深60公分、宽80公分,3米长是1.44立方米。我就按照每人3米长分配任务,另外找出4个力气大的小伙子,帮助女工刨土。一个多小时后,梁师傅回来,大部分人开始挖第二层了。临近中午,30多人全部完成任务。梁师傅非常满意,夸我是当工头的料,下午还让我派活。

  一天,女工小赵袋子里装了一本书,被我发现了。我死乞白赖地要借读。她反复叮嘱不许外传,并说家里还有几册。在工程队干活一天8小时,工闲时间我们自己做了一副象棋,晚饭后几个人就在院子里轮番厮杀。当时文学书籍被禁,我能借到书,如获至宝。发工资了,手里捏着40多元,激动的心情久久难平,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挣钱,而且还这么多。吕凯邀我去饭店,要了一盘锅包肉,一斤饺子。我问他多钱,他伸出俩手指。天啊!相当于一周的伙食费。我说:“咱们以后还是在食堂吃吧。攒点儿钱过年时回家用。”

  砌墙时,我给梁师傅当助手,他砌墙面,我垒墙里。墙砌起有3米高,需要打圈梁。这可是大活,工地总指挥崇师傅做战前动员,鼓励大家中间不能停顿,要一鼓作气,各环节环环相扣,各负其责。我的任务是将灰筲从地面拎到脚手架上。浇筑开始了,两组从南面正中分别向两侧浇,一筲筲混凝土被拎上脚手架倒入圈梁。我们这组沿南墙向西,很快浇筑至西山墙。和我共同承担拎灰任务的工友突然把腰扭伤,梁师傅无奈地让他下去休息。崇师傅走来安慰我说:“你一个人先顶一会儿,我想办法安排人。”我深知圈梁不能中间停顿,只有提高速度,一个人才可以顶俩人。怎样才能提高速度呢?往常往上拎灰筲,操作者两手倒把,每把提升一米左右,灰筲离地后平稳上升,需要三至四把达到高度。我大胆尝试,准备时弯腰俯身,尽量缩短手与灰筲间的距离,第一把尽最大努力将灰筲提至一人多高,绳子被脚手架横杆挡住,将灰筲荡起,此时我借灰筲荡起的力量,顺势倒手,将灰筲提过脚手架横杆。崇师傅又来巡视,对我说:“哎呀小李,实在找不到人,你辛苦些吧。”见我大动作拎灰筲,忙嘱咐说:“小心,注意安全。灰筲荡来荡去的,别洒了灰。”我解释道:“这样荡起来只需倒两把手,比那样拽快多了。”负责接筲倒灰的工友插话:“这阵子,小李一个人不比俩人慢。”崇师傅高兴地说:“不愧是知识青年,会使巧劲儿,我给你多记半天工。”我们浇筑到北面正中,看看东面那组,距我们还有十多米远。梁师傅掏出烟荷包,说:“咱们比他们少个人,还赶前头了。”圈梁合龙时,12点半。崇师傅说:“好。比我预计得还要快。下午休息。”

  阿旗的冬天来得早。立冬过后,夜里有冻,露天施工结束,我们又回到青年点。4个多月一共挣了200块钱,生活费花掉40多块,交生产队80块买工分,还有80块钱。回天津往返路费需要40块,余下的钱做一身衣服,还能给父母和弟妹妹买些礼物。想着想着,心里对未来满是憧憬:明年在生产队忙完春耕,我还来旗里打工。(待续)

  多地知青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重又带上红领巾,重温入队誓词,鼓舞自己过好晚年生活,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

  沈阳老铁着意撰写了诗歌,抒发重新佩戴红领巾的内心感受,请欣赏

  红领巾又飘扬在前胸前

  又一次庄严地把红领巾系在前胸,

  我们的热血如波涛一样奔流汹涌,

  虽然头发花白已经不是少年儿童,

  可是我们这些资深老队员们的心依旧鲜红。

  曾记得第一次入队那天万里晴空,

  五星红旗下我们少先队的旗帜迎风飘动,

  刚刚佩戴上红领巾的我们右手高高举过头顶,

  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我们知道——

  没有革命先烈洒热血哪里有今天的和平繁荣,

  我们知道——

  没有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哪里有东方红太阳升,

  我们知道——

  没有扎实用功学习怎能接班继承光荣的传统,

  我们知道——

  没有理想和实干精神就不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那以后——

  我们的汗水让田野里捧出五谷丰登,

  从那以后——

  我们的干劲让铁轨上奔驰一条条巨龙,

  从那以后——

  我们的热血让边疆铸就铜墙铁壁钢铁长城,

  从那以后——

  我们的智慧让浩瀚的碧空腾飞起两弹一星……

  五星红旗像妈妈就在我们的心中,

  那温暖会驱散风霜雨雪一切困苦和寒冷,

  红领巾就像是围绕太阳的亿万颗星星火种,

  奉献毕生给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

  今天我们的快乐的歌声多了几分自豪和从容,

  今天我们的幸福的朗诵多了几分坚毅和深情,

  六一儿童节里我们老队员们相约又重逢,

  敬礼!长满老茧的右手高高举过头顶!

  由粤海知青Q群主办的2016《我心飞扬》粤海知青Q群文艺汇演暨联谊活动于5月27日晚上拉开了帷幕,首场欢迎晚宴在万豪东江鸿星酒店举行,大会由粤海知青Q群群主宝姐及黑衣主持,粤海知青网的胡向东、陈向东、蓝蓝、宋晓琪、卢申等核心组成员也参加了欢迎晚宴,来自重庆、汕头、湛江、徐闻、香港以及广州市的知青近400多人参加,大家载歌载舞,互赠礼品,穿插的抽奖活动,惊喜不断,最后的集体舞和即兴生日祝贺更是把晚宴气氛推向了高潮。第二天在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的晚会《我心飞扬》Q群大汇演,由各地知青演出队表演了歌颂祖国,表现知青情怀的精彩节目,近三个小时的演出获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喝彩,汇演十分成功和振奋人心;第三天;演出结束后的知青们相约登上白云山上知青集资建造的知青亭,并探望前几年种下的橡胶树苗,随后到了白云山激情大家唱歌台和广州群众互动演出,佩戴红领巾的知青们唱起跳起儿时的歌舞,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少年时!

  两年前,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群的部分农友曾经到四川重庆,广东汕头市,潮州市聚会联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平时网络上的互动交流也十分密切频繁,大家相约像兄弟姐妹般常来常往,促成了这次的联谊活动。岁月的流失,让我们不再年轻,美好的相逢,让我们重拾当年的记忆,努力、刻苦、珍惜,这就是我们的知青精神,它曾记载着我们的兵团生活。回首当年我们把豆蔻年华献给了祖国的橡胶事业,开荒垦殖,长期奋战,吃大苦,耐大劳,当年道不尽的艰辛,现在说不完的友情,任凭岁月远去,知青岁月风雨同路结下的情谊,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我们举杯祝福,各位身体健康!多保重,来年再相会!

  百廿宽韵颂伟人

  贺振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黑夜沉沉世路朦,中华苦难啸苍穹。

  内忧外患危犹甚,人祸天灾乱未终。

  卖国逆奸成粪土,捐生忠烈见英雄。

  一颗红日光东亚,万缕霞光耀宇空。

  华夏兴衰呼正道,韶峰灵脉出骄公。

  少年立志雄心树,击水辞乡信念忠。

  马列风吹豪士振,湖船灯亮坦途彤。

  秋收起义惊雷滚,旗卷狂飙暴雨隆。

  万丈缨长擎茧手,千年枷破倚刀弓。

  三湾整典明方向,九域航标指大同。

  革命武装光闽赣,政权民主属农工。

  斧镰辟出江山赤,枪炮争来气象丰。

  虽有浮云难蔽日,更无暴雪再威风。

  轮番围剿蒋军压,成败兴亡路线恭。

  纸上谈兵浮幻想,瓮中捉鳖显神通。

  群龙得首旌旗艳,孤帅弄权鲜血红。

  痛失摇篮思北斗,保存主力过江东。

  潸然十送鸣悲戚,转战三军脱困笼。

  日落湘江飞断雁,蒋封云贵堵苍龙。

  故园血泪洇芒履,遵义霞光镀赤戎。

  舵转危航劈浪进,蹄翻夜岭踏歌冲。

  谋求合作鸿门走,劲咏英豪锐志融。

  走笔龙蛇超柳体,沁园春雪胜苏翁。

  赴汤蹈火豪情畅,箪食壶浆劲旅崇。

  蒋邦逆驶强攻阵,我党还击狠惩疯。

  内战遍燃枪炮响,紅流破竹浪涛汹。

  柏坡领袖凝情壮,武略文韬展智雄。

  战地频传擒虎捷,山村屡举庆功盅。

  神兵三役棋初胜,蒋氏王朝技已穷。

  百战倾情写精彩,千篇真理解迷蒙。

  布衣说破周期率,陋室知通执政经。

  赶考京城肩负重,答题卷里笔张弓。

  天安门上飘红帜,巍伟神州沐劲风。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奏乐眼中彤。

  重天霞色辉都美,菊影悬丝衬旆红。

  五亿丹心星普灿,百声礼炮鬼惊懵。

  蒋朝已作云烟灭,华夏方今政道逢。

  紫禁楼头欣聚首,江山万里掠飞鸿。

  红旗升起五星耀,新政结成万庶崇。

  领袖洪声传海外,人民浩志刻眉中。

  巨龙昂首东方屹,赤县山河紫气充。

  局面初开行大政,狼烟告急护边戎。

  图强施略抓经济,抗美援朝派将兵。

  花蜀葵

  作者:开封蓝天白云

  力助邻邦昭正义,诚投骄英显豪胸。

  英魂夺得和平稳,铁骨垂成社稷隆。

  英烈满门为大众,中华遍地敬骄公。

  复苏神速强经济,建设辉煌跨骥骢。

  生产互帮国有制,公平普割剥削脓。

  狠抓教育驱愚昧,勇克高科攀顶峰。

  各族和谐同意系,人民自治共心通。

  神州百姓清平乐,赌毒娼妓恶迹终。

  土改推行三五反,力防堕落两条躬。

  五年计划初敲定,一纸蓝图重脱穷。

  连作耕收桑梓悦,合营创业产商隆。

  励精善政谋经济,艰苦勤劳抓技工。

  立党为公凝誓语,为民沥血驻豪胸。

  黎元自古为根本,民瘼从来无缓轻。

  白纸穷书华夏盛,山河重整曙光浓。

  马毛思想救中国,民众丹心歌党风。

  巨手擎旗奔阔路,洞察墙内起污痈。

  毛公讲话析矛盾,全党整风求意同。

  右派攻击初越界,左倾滚涌愈趋瞢。

  审时度势衡天越,继往开来跨岭嵩。

  三面红旗飘域灿,一怀豪志炽情融。

  鼓足干劲同飞跃,扬起征帆共勇冲。

  谋求世界和平稳,永葆神州颜色红。

  携手前行三世界,并肩战斗一壕丛。

  语陈国际朋邦赞,位复联坛世界崇。

  祖国江山飘韵彩,光辉思想指途通。

  东方紫气骄阳照,历史长河重笔丰。

  烽火几经天地变,桃源屡教鬼神躬。

  激扬文字千秋史,指点江山万物隆。

  内外和谐天浩浩,城乡兴旺景融融。

  三千里路云和月,百廿年间彩与虹。

  一代雄鹰争搏击,千秋后辈勇前冲。

  百年沧海论英杰,一座丰碑述始终。

  义盖云天扶社稷,功昭日月映苍空。

  躬身国计浑无我,致力民生独有公。

  若许忠贤能再世,神州何处不春风。

  往来谁个论勋绩,唯有斯人耀彩虹。

  先哲英灵魂魄逝,导师思想日光充。

  伟人纵有三分误,黎庶皆无一度懵。

  可笑缘槐群蚂蚁,甚嘲撼树小蜉虫。

  虽穷秽物摇唇事,难撼英贤绝代功。

  莫道浮云时日蔽,欣闻大地满江红。

  中华昌盛慰先烈,世代人民颂泽东!

  作者简介:

  贺振祥 男,汉族,河北张北县人,1948年出生,先后在县教育及党政部门工作与任职。2002年离岗隐退后,潜心学作古体格律诗词。至今已写出1700多首,其中近400首被市县报刊采用。160多首被国家、省级诗社书刊收录。有22首诗作在市级以上诗词征文中获一等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张家口市诗词协会及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与理事,张家口市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张家口市辞赋家联谊会副主席。辑印及出版有诗词集《芳草天涯》与《寸草韵屑》、《原上诗草》。

  离别情

  烟火消,路茫茫,书飞笔折皆下乡,

  校园一纸光荣榜,户籍不知落哪方。

  父扶头,母泪汪,兄弟分手诉衷肠,

  难断何日是归程,饱暖苦乐会啥样。

  欢送会,情意长,送别文章空荡荡,

  扎根农村一辈子,呼喊举拳火气旺。

  车轮动,隔窗望,离别城市去远方,

  ]双亲挥手送儿女,老泪一行令儿伤。­

  小车站,锣鼓嚷, 几杆红旗随风扬,

  男女社员站台聚,迎接知青来僻壤。

  车入站,铁轮锵, 知青专列汽笛长,

  走下绿衣壮青年,神情纯朴气宇昂。

  高梁红,玉米黄,漫地接天青纱帐,

  一条小路曲曲弯,不知端头通哪乡。­

  大马车,鞭儿响,知青嘻语心情爽,

  老板笑问庚几岁,十七十八年正芳。

  欢迎会,棉球亮,社员老少挤院场,

  支书演讲几句话,扎根口号呼得响。

  念名单,分队忙,帮抬行李又搬箱,­

  知青分散进农户,从此驻扎小村庄。

  煤油灯,茅草房,漆黑夜幕闪星光,

  屋外四野是农田,方知自己离故乡。

  相对望,气叹长,惦念兄妹想爹娘,

  低头不语含泪涕,房东抹泪在一旁。

  二、    苦乐情

  东方白,秋收忙,知识青年改农装,

  一把镰刀一根锄, 天地作纸写新章。

  朝割豆,午收稖, 傍晚夜战粮谷场,

  马车运回大红薯,掐下高梁入席仓。

  黍米饭,葱蘸酱,三碗两碗吃得香,

  放下碗筷挟镰刀,割罢东坡盼午晌。

  月儿挂,屋顶唱, 一把胡琴曲悠荡, ­

  苦乐和弦味难定,遥望夜空凝遐想。

  西风冽,透棉裳,挥臂举镐战冻凼,

  无耐地薄土作肥,震裂虎口手生膙。

  主席话,记心上,擎灯夜读寻方向,

  学习心得写一页,明朝再啃玉马荒。

  入新春,新提倡,知青得令守农庄,

  与农同乐革命化,杀猪一口齐举觞。

  宣传队,自编唱,巡回颂扬不择场,

  东乡喜饮水豆腐,西村饱餐粉肉香。

  鹊啼春,开犁耩,破土踩格忙保墒,

  禾苗展露绿一片,欣慰一年好时光。

  除杂草,背汗淌,入垅一锄五里长,

  歇间冢头一袋烟,田端收锄日正当。

  党拨款,建新房,夹篱围墙畜自养,

  屋前新开压水井,男乐女喜心欢畅。

  痴未了,莫彷徨,作为并非撸锄杠,

  空来习读老课本,盼有一朝派用场。

  政令下,有希望,优秀知青进工厂,

  欲争欲让无所措,有心人探支书房。

  两人去,留一帮,扎根是个何志向,

  三年五载时光去, 风雨铸塑铁臂膀。

  三、    留恋情

  一段情,终不忘,,春梦秋思回那厢,

  村头老榆依然绿, 绕村小溪仍清凉?

  留恋情,驱人往,,未入村口心似慌,

  此地一梦七年整,一草一木在心上。

  寻故地,变模样,青年点做磨米房,­

  彼时茅屋全不在,村中盖起砖混房。

  炕头坐,窗明亮,与老房东话家常,

  房东大嫂已做婆,不见老奶唤鸡忙。

  问春妹,嫁他乡,早改旧时小模样,

  几个娃娃门槛站, 仿似春妹扒门框。

  老房东,刘大娘,话题那年夏少粮,

  送来一盆大地瓜,硬棒小伙尽扫光。

  异乡情,沁心肠, 谈笑之间热泪汪, ­

  当年知青英姿照, 如今仍挂白墙上。­

  三十年,梦一晃, 知青志酬各一方,

  成功失败终无悔, 笑谈风雨慰自强。

  子牛,姓名王文贤  ,1949年出生。1968年9月插队辽宁省锦县 谢屯公社,1971年入锦州师范学校,1973年毕业后先后任教师,法官,现退休。

  老知青,在年轻人的眼里

  是那么陌生,那么遥远

  他们那曾知道

  这代人的苦甜酸辣

  无处不动人心弦

  出生在祖国最困难的年代

  大练钢铁、除四害

  三年自然灾害时

  也吃过糠、咽过菜

  可他们跟党干革命的信念

  始终都不变

  就是这么一代平凡的人

  为党的事业可以

  上刀山、下火海

  意志坚定,永往直前一一

  抖掉文化大革命的征尘

  又开赴广阔天地的前线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战天斗地,奋勇当先

  金训华、张勇、陈越玖……

  多少鲜活的年轻生命

  为了心中伟大的信念和目标

  倒在了广阔天地的前沿……

  返城大潮风起云湧

  新的考驗又摆在面前一一

  他们遍佈城镇的各条战线

  为祖国的强盛

  起早贪黑,扎实肯干

  为革命事业流血流汗

  下岗在就业的难题

  又放在了他们的面前

  没二话,祖国的需要

  就是这代人做事的宝典

  ……

  如今都近古稀之年

  可雄心和热情仍依然不减

  他们越话越年轻

  笑看夕阳,活力四射

  拥抱着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我的童年,是一首清纯的歌,

  我用稚嫩的手,把我的童年

  谱出一串串美妙的乐符和欢乐的歌;

  我的童年,是一条清澈的河,

  我用明亮的心,把我的童年岁月

  汇成碧绿清晰的河……

  我的童年无忧无虑,

  是在温暖阳光下生活着。

  我虽然经历过文革时期磨难、洗礼,

  但我时时刻刻受亲人保护着……

  我喜悦在幼儿园里,

  与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打滑梯;

  我喜悦在放学的路上,

  与小伙伴不停穿梭在果园里……

  我放下书包,

  与伙伴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游戏。

  我跑进菜园里,

  与她们一起调皮捣蛋做鬼脸游戏;

  我跑进花房里,与她们捉迷藏;

  躲在花后面不让伙伴抓住,

  却被美丽的花朵吸住,看着了迷……

  我就像一只百灵鸟

  唧唧咋咋到处乱飞、乱跳,

  一会儿跑到假山上追蝴蝶,捉蜻蜓,

  一会儿爬到树杈上打秋千,

  一会儿跑到草坪上,玩“丢手绢”游戏: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到今天,仍然没忘记这个游戏……

  白云从我头顶上飘过,

  小河从我身边轻轻窜流不息。

  绿油油的小草朝我微笑,

  摆动着柔媚的线条向我示意;

  花草们戴着不同颜色的帽子

  向我彰显它们的靓丽。

  我和小伙伴们也不甘心示弱,

  想和花朵比美丽,

  所幸跑到它们身边,

  把它们的帽子摘下去,

  戴在自己的头上张扬起自己。

  冬天我们照样无忧无虑,

  搓嘎啦哈,堆雪人,玩爬犁;

  缝布娃娃,过家家游戏。

  一年四季,我的童年都是在欢乐中渡去。

  我每天像布谷鸟声声地欢乐笑眯眯,

  我每天像婀娜树柳的舞动着身姿;

  我的笑声像稚气的歌声,

  在童年岁月中徜徉,

  我的欢乐的笑脸,像美丽的花朵

  开放在童年的岁月里……

  这就是我的童年,到现在没有忘记,

  这就是我的童年,无忧无虑、快乐无比……

  少小无猜一同行,手牵手到克林,风雨同舟度时艰,铸就一生情。百艳露才能,笔尖酣畅写人生,两鬓斑白相拥,毫无矫饰比热情,纵有夕阳志,若谷最从容。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