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知青文学(10)

点击数:513更新时间:2016-05-17

  知青文学

  201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5)

  高  颖

  1976年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节,上午给新闻单位写稿子,中午盟旗领导来玉田皋。有盟委副书记崔明山、盟组织组小杨、作家王栋、旗革委会副主任张晓辉、党办主任于文仲等。下午,同去红山水库引水工地参加竣工劳动。晚上,召开国庆座谈会,讨论国庆社论。大家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主席遗志。

  毛主席去世了,首都的游园活动取消了。

  1977年10月1日

  翁牛特旗粮食局(隔离审查点)。

  今天是国庆节。

  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也对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坚信不移!永远相信党,热爱祖国。

  1977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国庆社论标题为:

  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八周年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走过了28年的光辉历程。在欢度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个国庆节日的时候,喜看祖国大地,阳光灿烂,亿万人民,心情欢畅。我们深深感到,这一年的变化是多么迅猛,多么深刻!英明领袖华主席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领导全党粉碎了“四人帮”,紧接着又提出并实施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局面。“四人帮”造成的“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为之一扫,人民群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被“四人帮”搞乱了的路线是非、思想是非正在澄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正在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各条战线热气腾腾,农业生产情况良好,工交战线捷报频传,财政收入有较大增长,商品供应增加,物价稳定,国民经济新的跃进高潮正在到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蓬勃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竞赛热火朝天,一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正在迅猛兴起。我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决心为建设我们伟大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1978年10月1日

  今年国庆节在翁牛特旗看守所监号内度过。

  号内人等神态不一:哭的、愁的、呆坐的……

  我虽有些麻木,但心还是向着祖国。

  我盼着获得自由那一天。

  国庆社论题目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1979年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节,和去年一样是在监号内度过的,有所不同的是地点由乌丹来到赤峰,前几月有刚进到号内的人悄声议论:要给柴春泽平反。我不敢向这些人细问,但我知自己的心一直是向着祖国的!

  盛大的国庆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厅主席台上并排悬挂着毛泽东同志和华国锋同志的巨幅画像,画像两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宋庆龄等出席招待会,同4 000名我国各族各界人士和来自五大洲的外国朋友一起欢庆建国30周年。

  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讲话结束时,宴会厅里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乐团奏起《团结友谊进行曲》,出席招待会的中国同志和外国朋友怀着喜悦的心情频频举怀,热烈庆祝中国各族人民的光辉节日。

  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联欢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群众两万多人欢聚一堂,共庆节日。

  晚上7点30分,联欢晚会开始。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军委负责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来到群众中间,一起观看文艺节目。

  1980年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节,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政策得到落实,我不仅获得人身自由,而且由公安部门做出平反决定,党组织为我恢复了党籍,昭乌达盟盟长办公会议决定按知青政策招工到辽河工程局。昨天收到盟劳动局全民单位固定职工录用通知书。

  中央对庆典活动进行了多次改革,上千人的大型国宴改为400人的招待会,邀请外宾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爱国侨胞参加。《人民日报》在报眼上发了一篇短评——《于细微处见精神——国庆纪念活动改革有感》。

  1981年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节,我现在已是辽河工程局的一名职工,有了自己的两室楼房。处里为职工买了电影票国庆节看电影。国庆社论题目为《迈着更稳健更强劲的步伐前进》。

  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大常委会、国务院,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9条方针政策。其要点是:

  1.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4.台湾现行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来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9.挚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提出建议,共商国是。

  1982年10月1日

  今年的国庆节在电大班度过,今天和侯传文老师去二中见他同学蒋效晋并借书一本,用于学习参考,要以好的学习成绩报效祖国。

  国庆社论题目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

  收到玉田皋一位知青的来信,关心我回城后情况。

  1983年10月1日

  作为昭盟电大直属班学生会干部,我组织了今年电大班国庆展览。今天在学校见到孙校长和钟飞辰老师,他们很关心国庆展览的筹办工作。

  国庆社论题目为《扎扎实实   奋发向前》。

  应该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与同在玉田皋下乡的王钟共贺国庆。

  1984年10月1日

  今年国庆节看电视——国庆阅兵式。

  国庆社论题目是《大鼓劲 大团结 大繁荣》。

  今年大事:中英达成香港回归协议。

  今年的国庆阅兵,是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

  这次接受检阅的部队10 370人,各种作战飞机117架,导弹189枚,坦克装甲车205辆,火炮126门,火箭布雷车18辆,轻武器6 429支(挺),汽车2 216辆,组成46个方(梯)队。其中地面方队42个,包括一个仪仗队,6个军事院校方队,5个步兵方队,水兵、 空降兵、女卫生兵、武装警察各一个方队,两个302反坦克导弹方队,7个炮兵方队,一个火箭布雷车方队,一个523轮式装甲输送车方队,3个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方队,6个坦克方队,一个海军导弹方队,两个地空导弹方队,一个战略导弹方队,男女民兵各一个方队。空中梯队共有4个,最大的机群为9机编队,比国庆10周年空中编队增加4架飞机。各种接受检阅的武器装备共28种,全部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其中19种是新装备,具有现代水平,有的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反映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10月1日10时,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坐阅兵车出天安门,过金水桥。阅兵总指挥秦基伟乘检阅车,请邓小平检阅部队。邓小平首先检阅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仪仗队,而后依次检阅各方队。

  10时23分,分列式开始。行进在最前面的是由陆、海、空三军指战员组成的仪仗队。他们护卫着八一军旗,率先进入天安门广场。军事院校方队、步兵方队、水兵方队、空降兵方队、女卫生兵方队、武装警察方队和男女民兵方队,依次进入天安门广场。军事院校方队由军事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和石家庄陆军学校组成。学员们身着新式军服,正步前进。步兵方队进至天安门前,由肩枪齐步走变为端枪正步走,整齐划一。水兵们身穿白上衣、蓝裤子,手握冲锋枪,分外威武整齐。接着是空军空降兵方队、女卫生兵方队、人民武装警察方队、民兵方队。 徒步方队之后,反坦克导弹、炮兵、火箭布雷车、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坦克、自行火炮、地空导弹、战略导弹等摩托化机械化方队接踵而来。

  在空军防空导弹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空中第一梯队领队、师长徐水香驾驶着轰6型飞机领航,向天安门上空飞来,8架歼教5型飞机分列两旁,由轰6型组成的第二梯队18架飞机紧随其后。在空中第一、第二梯队受阅的同时,战略导弹方队的9辆大型牵引车,载着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战略导弹首次公开展现在人们面前,特别引人注目。这时,空中第三梯队的32架强5型飞机分编为4个中队,低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着,第四梯队的35架歼7型飞机分编为5个中队,飞越天安门上空。

  1985年10月1日

  看望电大毕业生。看电影《中国革命之歌》。

  国庆社论,题目为《中国的优势》。

  今年大事:中央设中顾委。

  9月18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胡耀邦致《团结奋斗,再展宏图》的开幕词。赵紫阳就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草案)作说明,邓小平、陈云发表重要讲话,李先念致闭幕词。

  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7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关键性的时期之一。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1986年10月1日

  筹备1986级普专班开学。

  今年的国庆节是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的。电大1986级普专班能否正常开学,就看我们的工作如何啦!

  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回顾和讨论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全会还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邓小平在全会上讲话,他说:“自由化是一种什么东西?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现行的政策引导到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自由化,就会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987年10月1日

  今年的国庆节期间,我们面临赤峰电大和市行干校两校合并。

  国庆社论题目是《让伟大祖国更加生气勃勃》。

  1988年10月1日

  今年的国庆节期间接到一些知青朋友的问候电话,因为8月份《红山晚报》刊出马守喜的文章《今日柴春泽》,后有十几家晚报转载;9月《沈阳青年报》刊发王冬梅的文章《柴春泽的沉浮》。

  国庆社论题目是《我们的力量在于群众》。

  1989年10月1日

  在市文联工作的王震宇电话:在文联新址,市文联主席王栋国庆节约请到山上市文联松风阁一聚,看电影《八十年代灰姑娘》,与辽宁几位知青朋友通话,互祝节日。

  国庆社论题目是《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前进》。

  1989年国庆节花坛,从天安门城楼往南看为“旭日东升”图案,还有工农兵知识分子的大型雕塑。

  新华社发邓小平和钱学森1989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会上照片。

  1990年10月1日

   今年国庆节到校加班,写中国革命史教案。

  呼市一家刊物约稿——《上山下乡的日子》。

  国庆社论题目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待续)

  回忆与思考(5)

  毛德宝著

  ——纪念原旅大市首批知青下乡昭乌达盟40周年

  座谈会很活跃,相互之间不断插话,大家取得共识:扎根是前提,扎根农村是无条件的,扎根不能仅仅有个安乐窝,必须要大有作为,大有作为要看贡献。最后,就这个问题我做了小结,着重讲了扎根要扎什么根,怎样处理年龄大了怎么办的问题,要充分体现党提出的“三晚”政策。会上,我提出这个问题我5年后再考虑。

  之后,又讨论了“扎根农村不能入党怎么办?”“扎根农村遇到大批抽工招生怎么办?”“将来青年点发生变化怎么办?”“扎根农村遇到困难挫折怎么办?”大家一起讨论着,争辩着,逐步达成了共识。虽然已经深夜了,但每个人都感觉意犹未尽。

  这天的《集体日记》是这样记载的:“参加座谈会的有,毛德宝,王东琳,马宗春,杨寿芝,王月美,陆炜,刘维霞,史淑莲,来秀风,孙维红,裘云。一群20来岁的男女青年,对扎根的焦点问题不回避,敢于探讨争论,敞开心扉,这难道不是扎根农村在思想上的飞跃吗?记住吧,记住这天晚上的大讨论吧!”

  这年正月十三青年点给旅大市知青办、团市委写了一封慰问信,表达赴昭盟知青的良好祝愿。

  正月十四,又有10多名探亲的同学回来了,他们楞是没有在父母身边过“正月十五”,而是回到了农村,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在青年点召开的两次现场会

  业绩是一切,荣誉不足道。

  ——[法]歌德

  第一次现场会。

  1974年10月22日,即下乡插队到前进大队仅两个月零10天,中共克什克腾旗旗委,在青年点召开了全旗知青战线(批林批孔现场会)学习小靳庄经验交流会。

  刚一踏上农村这片土地,我和团支部同学在带队干部丛满林的指导下,在全面加强青年点建设上下功夫,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激发和调动了同学们艰苦创业的积极性,青年点以良好的对外形象,得到了大队党支部和广大贫下中农的一致好评。恰逢秋收大忙季节,创业队员不仅特别能干,能打硬仗,还在学习小靳庄活动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弥补了农村文化缺陷的短板,带来了新鲜气息,赢得了口碑,上上下下反响比较好,很快引起了旗委和旗知青办的重视。

  这年10月中旬,接到旗里通知,旗委要在青年点召开现场会,我和全点同学都非常惊喜和兴奋,觉得来农村时间不长,工作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上级组织这么重视,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在思想上有压力。大队党支部程书记、李主任他们更高兴,旗里的现场会能够在我们这里开,提高了前进大队的知名度,是一件为大队争光露脸的大事、好事。

  10月18日,为迎接现场会,青年点召开了动员大会。大队分管知青工作的李主任和我都讲了话,强调现场会在我们这里召开的重要性,要求全体同学都紧张起来,并对要做好的几项准备工作进行了布置,提出了要求。一是准备好大队党支部和青年点工作汇报材料,另一个就是准备汇报演出的文艺节目,第三个是要立即清理好内、外环境卫生,打扫长期不用的大队礼堂。

  前一天晚上,大队放电影,团支部同学都没有去看,坐下来集体研究汇报材料内容。

  大队党支部汇报材料,也是几个主要领导碰头研究,副书记张慧兰主笔,我协助。

  10月19日,旗里领导提前进驻青年点,旗文化馆3位老师也来到大队指导青年点排练节目,其中的刘老师还带来了手风琴,真是太好了。

  10月22日,现场会正式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旗委书记张进、旗知青办、团委领导、各公社主抓知青工作的领导和带队干部、部分青年点点长,共计60余人。会前,全体代表参观了青年点宿舍、伙房、科研室、图书室等。会议由张进书记主持,并做了总结讲话。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1974】25号、26号文件,旗知青办常文进主任就全旗知青战线批林批孔,学习小靳庄的情况作了通报,程书记和我分别代表大队党支部、青年创业队作了工作汇报。

  会后,青年创业队为参加会议的代表作了文艺汇报演出。

  大合唱是40名创业队员齐上场,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同学们唱起了《创业队员之歌》、《青春献给伟大的党》、《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汇报演出中,不仅有陆炜的独唱,王东琳,刘嘉平,贾玉梅,耿玉进等同学的舞蹈,还有京剧《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段;节目不仅有歌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以及批林批孔方面的内容,还注意联系农村实际,自编自导了一些快炽人口的节目,如:山东柳琴《歌唱我们的十大员》、山东快板,颂扬身边的好人好事等。

  虽然同学们相识才2个月,在一起排练节目的时间不长,但相互之间磨合的很好,文艺汇报演出很成功,赢得了旗委领导和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第二次现场会。

  1975年12月7日,盟团委在青年点召开了全盟共青团学大寨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这年10月24日至11月16日,在盟团委点名要求下,我参加了盟团委组织的青年学大寨巡回报告团,到各旗县农业学大寨现场作讲用。结束后,盟团委领导找到我,说盟里要派人去你们那里采访,总结前进青年点集体扎根,艰苦创业学大寨的先进事迹,你回去后要搞好配合。

  11月16日我回到克旗,向旗团委汇报了这次出去讲用的情况,得知公社党委书记张国存在旗里开会,又向张书记作了汇报。

  11月17日,我和当时的盟团委宣传部长,后来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的郭明伦,旗团委副书记,后来任赤峰市民政局副局长的李益民,《辽宁青年杂志社》老王,一同回到了青年点。

  他们在点里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打成一片,交为朋友。期间,召开了若干个座谈会,找了很多同学和当地干部谈话采访,了解情况,一个星期后,他们回去了。

  之后,接到盟团委通知,要在前进青年点召开全盟共青团学大寨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这么高层次的大型现场会在青年点召开,我做为原点长和带头人,无疑在思想上压力很大。下乡不到一年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上级组织却给了我们很多荣誉,我深感不安。我当时所想的是: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党的期望和要求,把集体扎根的大旗扛到底,借现场会东风,推动青年点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12月4日上午,盟、旗团委的领导都来到了青年点,为7日召开的现场会做准备,青年点好热闹。

  中午,点里召开了全体同学会,布置了现场需要我们做的若干准备和接待工作。

  上次郭明伦和李益民从青年点回去后,将收集的素材,撰写了《40棵火红的心》——介绍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知识青年集体的事迹材料。这次他们带来了若干正式打印件,并以给全盟团员、青年第二封信的形式,在现场会上发放。盟团委提出,要向宣传柴春泽一样宣传前进青年点的集体先进事迹。

  根据领导的意见,晚上,青年点召开了全体会,学习了这封信。然后大家讨论,统一认识。我在会上讲:上级组织把我们推到了前台,这是斗争的需要,现在人家在学我们,我们怎么办?要求全体同学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找差距,看不足,鼓干劲,把压力变动力,决不辜负无产阶级的希望,党和人民的重托,再做新贡献。会上,同学们都信心十足,决心非常大,场面很热烈,催人奋进。

  这次现场会,青年点唱主角,盟团委要求点里出一个集体材料,另外几名同学从不同角度再分别作汇报。

  白天事情特别多,根本坐不下来研究材料。晚上,我和刘嘉平,赵龙义,王东琳,张画一,王月美,陆炜同学一起研究集体和个人汇报材料的内容,一直讨论到晚上12点多。因为最近大家连续几天熬夜到后半夜1点,所以都非常疲劳,困的厉害,研究时就有人睡着了,效果不好,我决定立即休息。下半夜2点钟,我到老贫代房间,惊醒了已合衣睡着了的张画一,他见我来了,立即爬起来写汇报材料,而在会议室里,王东琳他们还在排练节目,看来这一宿是不能睡觉了。

  我在12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太有意思了,今天晚上,我们几名同学又在一起碰稿。刘嘉平、王东琳、陆炜几个人都困的控制不住了,不管怎么说,眼皮就是睁不开,我怀着舍不得的心情去轻轻推醒,他们立即说,‘唉,我怎么又不知不觉睡过去了,’说着就出去清凉了。可一会就冻的头皮发凉,但困魔还是赶不走,真是困到了极点,我们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不高了,我的压力太大了,后天的盟里现场会将听我们的发言,但这不能去责怪大家,同学们都拼到劲了。现在已经是半夜12点多,为明天的工作必须要休息了,我决定明天早上5点钟再起来研究材料”。

  12月7日,现场会召开了,我和大队程书记、青年点点长刘嘉平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代表青年点汇报了集体扎根农村,艰苦创业学大寨,建设新家园的体会,刘嘉平、赵龙义、王东琳、张画一、王月美、陆炜等同学,从不同角度作了个人汇报。盟团委下发了《普及大寨县,青年怎么办,学习前进创业队,拼尽全力做贡献》——给全盟团员青年的第二封信。

  信中说:“去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给你们发了一封信,介绍了柴春泽同志继续革命的事迹。现在,当普及大寨县的伟大群众运动蓬蓬勃勃开展起来的时候,我们给大家寄去第二封信,向你们推荐一个学习柴春泽的先进集体——克什克腾旗红光公社前进大队知识青年创业队。

  这是一个集体扎根,艰苦创业的典型。

  这是一个思想革命化,特别能战斗的集体。

  知识青年在普及大寨县运动中,怎样扎根、创业、学大寨?三者关系如何?前进大队知识青年创业队战士们,以深刻的认识和生动的实践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普及大寨县,青年怎么认识怎么办?怎样立志怎样干?前进大队40名旅大知识青年为我们做出了样子。

  团的各级组织,在新的跃进形势下,怎样进一步加强建设?怎样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前进大队青年点团支部就是很好的一例。

  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对我们每一个团的组织,团的干部,每一名团员、青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同志们,让我们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像前进大队知识青年那样,以火一样的热情,火一样的斗志,火一样的精神,冲上第一线,为普及大寨县而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的口号是:‘普及大寨县,青年怎么办?学习前进青年创业队,拼尽全力做贡献’”。

  参加会议的有各旗、县团委领导,部分知青带队干部和青年点点长,以及回乡青年典型,计50多人。盟团委曾组织的学大寨报告团成员、回乡青年典型李国春、李桂英也来参加了现场会,见到他们,我非常高兴。

  为开好这次现场会,大队杀猪宰羊,为伙食方面的后勤保障忙的不亦乐乎。

  当时,正值全国开展反右倾翻案风,批走资派还在走的斗争,盟团委第二封信下发不久,有人提出质疑,说这是毒草。因为报导中没有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反潮流精神,没有反映出知青同农村中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斗争的内容,青年点小资产阶级的人情味挺浓。如点里杀猪,猪倌吴清华同学都掉了眼泪,这更谈不上斗争精神了等等。在这些压力下,听说盟团委将“第二封信”收回了。

  时间已过去了40年,掏句心窝话,前进青年点之所以能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重视知青工作的大队党支部,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们与大队党支部、广大贫下中农有着非常融洽的儿女之情和鱼水关系,我们除了感恩、感谢,还是感恩、感谢,这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怎么可能去抓什么走资派呢?谁是走资派?除非他心术不正。对这事,我和同学们是耿耿于怀,不服!

  会议期间,盟团委几位领导见到我说:德宝,你比前阶段瘦多了,脸色也不好,叫我注意身体。我真的很感动。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身体是我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本钱,我要把这本钱无条件的献给党。本钱总是攥在手里不花,又有什么用呢?花掉个人全部本钱,去获得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何谓不可!我知道这一个阶段每天睡觉只有几个小时,头昏、心慌、发虚,但我拼尽全力去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时,感到是多么高兴和愉快啊!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苦得其所,其乐无穷”。后来,李益民在我这天的日记后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德宝同志,赠鲁迅话一句,‘真的猛士,将更奋勇而前行’”。(待续)

  1977年

  4月9日 ,昭乌达盟知青办、建委、团委等单位,将知青柴春泽做为“四人帮”及其死党在昭乌达盟知青战线的黑典型进行批判。4月29日,柴春泽被捕。

  8月,昭盟在审查处理“三种人”期间,柴春泽、王银刚、王冬梅等知青被关审。

  是年, 在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巴林左旗仍有7个青年点达到粮油菜自给。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下府公社青年点,亩产水稻600斤,不但粮油菜自给,还向国家交售粮食2万多斤。克旗新井公社红旗大队48名旅大青年,生产粮食7万多斤。阿旗查干诺尔公社新发大队沈阳青年点,生产粮食10万余斤。

  1977年末统计:昭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乡村入党的843人,入团10162人,结合到各级班子2662人,其中公社以上77人;还有赤脚医生251人,拖拉机手141人,民办教师461人。全盟青年点832个,房屋8451间。

  1977年底:全盟知青在本年度招工2678人;升学167人,参军247人,提干64人,回城治病62人。

  1978年

  2月5日,昭乌达盟党委、盟行政公署联合召开春节慰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会。

  2月21日至2月25日,昭盟召开全盟知青工作座谈会。旗县区知青办主任,带队干部负责人,知识青年代表,团干部,新闻媒体,共67人参加会议。会议目的搞调查研究,为5月份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做准备工作。25日,盟委常委、盟革委会副主任金显波到会讲话。

  2月,昭乌达盟赤峰市三中街道办事处有待业知青近500名。自2月起,举办劳动后备讲习所,开办文化补习班,聘请师资讲课。对于表现好的青少年,讲习所向有关部门推荐,帮助就业。街道办事处党委办食堂、托儿所、木工组、刻字部等小型企业,90%以上待业青年得到安置。

  4月10日,昭乌达盟教育局,共青团盟委,盟知青办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知识青年业余学习的通知》。《通知》要求:以青年点为单位组织补习班,重点补习初中、高中的基础课程,也可以自修大学或中专课程。开展函授教育,辅导教材由盟教育局统一编印,知识青年自费购买。

  4月25日至29日,昭盟革委会召开全盟知青工作会议,传达辽宁省知青工作会议精神,研究1978年城镇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与下乡知青生活自给等工作。盟委副书记白俊卿到会讲话。

  5月2日,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积极组织今年报考高等学校的知识青年复习文化课的通知》。《通知》要求,知青所在的生产队、农场,应热情鼓励符合条件的知青报考高等学校,应本着劳动、复习两不误的原则,每天给他们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他们复习功课。

  6月30日, 昭盟革委会印发《关于做好一九七八年城镇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动员安置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今年全盟有城镇中学九年级毕业生9450人,动员下乡3500人。

  7月29日  昭盟知青办发布《关于外市知识青年全部撤出昭乌达盟申请接待经费的报告》。《报告》提出:本年6月26日省知青办召开市地盟知青办主任会议,传达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沈阳、旅大、抚顺、鞍山、本溪、阜新等市在昭盟下乡的1.5万多名知识青年通过招工、病退、转点等全部撤回市的意见。要求从7月中旬至9月末撤完。经请示盟党委同意,责成知青办组织,抽调专人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9月19日 ,昭盟委组织部、盟革委会知青办印发《关于选派1978届知识青年带队干部的通知》。《通知》要求盟直机关派驻赤峰县带队干部86名,派驻巴林右旗带队干部28名。

  9月19日至24日,昭盟革委会召开全盟知青工作会议,传达省知青会议精神,典型经验介绍知青建点布局和青年点财产处理事宜。盟委副书记曹万高出席会议并讲话,盟知青办副主任王汉卿做了会议总结。

  1978年统计:全盟共有842名知青入党,10162名知青入团,有2660名被选入各级班子,有3638名知青担任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技术员等。有2.8万多名知青被选送到工厂、矿山、部队、机关和大中专院校。

  1978年,抚顺市带队干部为230名。沈阳市带队干部为158名。

  1973年至1978年末,昭盟共安置知青47824人,下拨经费2393万元,建房18126间。

  1979年

  4月底统计:全盟共有知青14633名,青年点604个,房屋18126间。

  6月18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劳动就业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使待业人员逐步得到适当安置。要继续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防止在知青中刮“回城风”。

  7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的原有行政区划,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8月31日,昭盟召开知青工作会议,由盟计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重点研究今年城镇动员工作和农村的安置工作任务,还有应届毕业生留城政策和宣传教育工作。盟委副书记张广经到会讲话。

  9月14日 ,内蒙古自治区知青办发出《关于下达1972年以前老知青专项招工指标的通知》,着重解决老知青工作安排问题。

  12月21日至25日,昭盟先进知青代表座谈会召开。盟委副书记张广经到会讲话,副盟长高再堂作总结讲话。

  是年,赤峰县太平地公社酱房地大队党支书、知青王继才,带领社员植树造林,实现了大地林网化,粮食产量大增,受到了联合国15国考察团的好评。

  是年,敖汉长胜公社马架子大队知青张琦,先后研制成了“五四〇六”菌肥,白疆菌农药等22个项目;培育成玉米杂交等18种优良产品。

  是年,赤峰市下乡知青祖凤岐,搞蔬菜科研20多项。

  是年,敖汉旗知青窦凤珍,自制教具20多种,一、二年级学生成绩均在90分以上,合格率达100%,被旗评为优秀教师。

  9月14日,内蒙古人事局、劳动局、知青办印发《关于在公社以上机关担任干部工作的下乡知青定职定级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定职定级人员必须是在公社以上机关担任脱产干部 2年以上的下乡知青。担任一般干部工作的定行政二十五级,担任公社主任、副主任以上领导职务的,可定行政二十四级。

  7月21日,昭盟知青办、盟劳动局《关于招收已婚青年有关问题的答复》中规定,下乡知青和农村社员结婚,在招工中,原则上招收下乡青年本人。

  10月10日  昭盟赤峰县革委会决定:自本年起,所有城镇应届初高毕业生全部留城安置。

  12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并有关部门研究柴春泽问题,认为他不够“新生的反革命分子”,宣布无罪释放,公安部门同时宣布当时逮捕他是错误的,给予平反。

  是年,全盟通过全民、集体招工安置知识青年10244人,占青年总数的70.1%,其中安排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1252人(大部分已婚)。

  是年,内蒙古自治区计划知青下乡30750人,到10月已下乡7479人,占计划下乡总人数的24%。昭乌达盟计划下乡4000人,已下乡412人。

  1980年

  1月25日, 昭盟知青办发出《关于春节下乡知青放假回城几个注意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一、认真组织好慰问活动;二、将下乡知青学习活动安排好;三、安排好青年点看守工作;四、做好及时返点工作。

  3月8日,昭盟知青领导小组召开知青工作会议,传达内蒙古知青工作会议精神和汇报全盟知青工作情况,讨论研究了1980年知青工作动员和安置任务。

  4月30日,经共青团昭盟直属机关批准:在昭盟知青办建立团支部,孙雁光同志任书记。

  5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人所难。往下面安排,到郊区也不是长期办法。有些工业必须吸引农民劳动力,农民劳动力没去处是个大问题。

  6月,柴春泽被恢复中共党籍。柴春泽提出申请,并经昭乌达盟知青办同意,作为中国最后的一名知青被安排到翁牛特旗广德公公社插队。

  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从即日起不再动员知青上山下乡。从此,历时25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1980年末统计:全盟一共接收安置下乡知青61052人,其中本盟40053人,北京1116人,天津2724人,上海603人,辽宁等地16556人;其中招工转干47499人,招生2227人,参军1612人,迁往外地城镇4365人,由外地迁入本盟1355人,因病回城1497人,死亡99人,总计5.87万人。至本年,全盟尚有插队落户知识青年2522人,至1981年6月,基本安置完毕。

  1980年末,全盟有知青场(厂)队6个,农副业基地17个,安置知青858名。

  1981年

  1月5日至7日  昭盟知青办召开全盟知识青年财务、统计会议。会议对全盟知青经费的使用情况及1981年度预算、1980年度决算进行安排布置。

  2月25日至27日  昭盟知青办、劳动局联合召开全盟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工作座谈会。

  5月10日, 经昭盟行政公署批准,建立昭乌达盟劳动服务公司。

  6月,安置知青到全民所有制单位792人,集体所有制单位91人,技工校53人,子女顶替150人。知青场队安置678人,回城做临时工752人,在乡知青还有6人。

  10月,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二十五年来知青回顾与总结》。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基本看法: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实验,它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瞒,也损坏了上山下乡的声誉。

  10月30日,经中共昭乌达盟委、昭乌达盟行政公署批准,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与盟劳动局正式合并为一个机构,对外挂两个牌子。对内,盟知青办作为盟劳动局的一个科室,与盟劳动服务公司合署,定行政编制8名。

  1982年

  内蒙古自治区将招收职工中下乡插队满5年的知青列入调资范围,但不涉及计算工作年限和工龄。(王沭文整理)

  历史永远铭记

  ——昭乌达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况概述

  刘军凤

  那段历史蹒跚着渐行渐远,它沉重的轨迹与追思却永不泯灭。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风起云涌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震撼全国,世界瞩目。仅在“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国下乡知青达1700多万人,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堪称空前绝后。一批批城镇青年学生,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贫穷落后的农村牧区插队落户,用喷涌的热情和血汗谱写了共和国永不磨灭的知青历史。他们悲欢离合、艰苦奋斗、求荣发展的历程,势必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昭乌达,祖国塞外一片广袤、神奇的大地,同样洒下了数万知青滚烫的血汗与泪水,同样留下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深重的足迹,同样回响着他们壮怀激烈而历久弥新的青春之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源流始末

  追本溯源,中国知识青年有着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开启了中国知识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的先河。当时赤峰、乌丹、喀喇沁右翼旗等各地学校的师生举行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痛打日本翻译,赤峰籍青年韩麟符在天津参加和领导了学生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赤峰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留学苏联归来的王逸伦,深入民众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无以计数的昭乌达青年不辱历史使命,冲锋向前,付出了伟大的牺牲。从延安奔赴塞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安波、海默、严正、洛文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在赤峰创办鲁迅文学艺术院,与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民大众相结合,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人才。

  新中国建立之初,广大知识青年更是满怀豪情壮志,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随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星星之火开始点燃了。

  一、         春水微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潮

  从1954年到1966年,可称作知青下乡的初期兴起阶段。起初由国家出面,动员家住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务农,掀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第一页。

  1955年春,中共中央批转青年团中央《关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中宣部颁发有关宣传提纲,号召家住农村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如不能升学或在城镇就业,就必须返乡参加农业生产或进行自学。这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亲笔写下热情洋溢的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6年1月,《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首次提出了“下乡上山”的概念。继北京市郊区知青杨华等人率先行动之后,天津、上海、河南、河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组织“青年垦荒队”奔赴农村,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待续)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巴图是我的学生,年龄和我相仿,我认识他有四十多年了。

  一九七五年春季,我刚刚从校门出来就在亲戚的安排下,怀揣着内蒙古建设兵团的调令,踏上飞奔的列车。一路上,我没有大城市知青告别家乡父母的悲悲戚戚,反而有一种庆幸感,我终于摆脱了笼罩心头多年的“黑五类”子女的阴影,那平日的矜持和顾忌挥之而去,我体验着青春年代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和快乐,心情激动得像一匹挣脱了羁绊的马驹,酣畅淋漓地奔驰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畅想着在广袤的土地上开拓出美好的未来。不由得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那心,恨不得一步跨向那遥远的地方。

  没有想到的是,经过两天的跋涉,眼前的一切把我的激情击得粉碎,恍若置入冰窟之中。这里没有蓝天白云,漫天笼罩着乌云般的沙尘,空气中弥漫呛人的泥土气息;这里没有绿色的草原,却是茫茫黄沙,波浪起伏,一望无边;这里没有美丽的蒙古包,只是一块块土坯垒砌的连队宿舍,低矮、简陋;一片不知名的小树在呼啸的狂风中摇弋、挣扎;显得这片土地是那样空旷、荒凉、死寂。同来的几位报道者和我年龄差不多,看到此景不免暗然神伤,偷偷哭泣起来。

  “呸!呸!鬼日的天气!”长得敦敦实实的连长扛着铁锹从外面归来,他一边骂,一边吐去满嘴的泥沙,在灰尘飞扬的连队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连长说:“建设兵团很快就会转制为国营农场,大部分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的知青想方设法回去了。回不去的一部分在泡病号,闹情绪,不好好上班。连长希望我们新战士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传统,坚守好这片阵地,建设好祖国的边疆。”连长不等看完我的简历就抬头看着我的脸,问:“你刚高中毕业?” 我点点头。 “那你给连队小学代课好了”。连长说代课老师回北京了,一直没有回来。也许看出我的一丝犹豫,他说:“没有经验不怕,慢慢学。最重要的是,管住这些娃娃,不要乱跑就行。”我从连长嘴里得知,连队职工有几个小孩前几天在沙漠里跑迷了路,连队费尽周折才找回来几个,至今还有一个下落不明。

  所谓的连队小学是一间大房子里,摆着几排桌椅板凳,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全在一个课堂上,老师走马灯似的讲课,讲到哪个年级,那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其他的学生自习。全校加起来不足十人。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那位和我差不多十七八岁的样子,个子比我还高,他叫巴图。后来我知道,巴图是县城蒙语中学毕业的回乡青年,家住在离连队一山之隔的牧区。由于汉语基础差,他就趁家中放牧不太忙时,每天骑马来回几十里路到学校,从汉语拼音开始学习汉语。巴图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里,无畏艰苦,热衷于学习,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

  我很佩服巴图的执着劲,课堂上他把小河流水读成“小河牛水”,“河中有鱼吗?”读成“河中有(雨)吗?”语音生硬,音调不准,常让人啼笑皆非,惹来阵阵哄笑。然而,巴图只是羞赧一笑,继续读下去。 巴图,在蒙语中为英雄的意思。望着这个脸上已有淡淡的唇玼,眼神纯朴的蒙古小伙,我怎么也找不到那种叱咤风云,气冲云天的英雄气概。

  一次生活险遇,让我和巴图拉近了距离,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四月的内蒙古高原,仍然料峭春寒。一天早上,我从昏睡中醒来,听见窗外面操场叽叽喳喳的声音,小学生到校了。仓忙中,我匆匆穿起衣服,刚一站起,眼前一黑,瘫软在地,当即失去知觉。 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告诉我,你已经昏睡两天了!原来,那天早上我中了未燃尽的煤炭所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毒气。医生告诉我,一氧化碳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就如同卤水点豆腐一样,转瞬间就把血液凝固了。好险那,再晚一会谁也救不了我啦!多亏巴图有经验,他破门而入,把我抱在怀里,骑马送我到医院。巴图在我的病床前,他的眼睛布满了红红的血丝,我知道,那是为熬红的,我这个孤独的远离故乡的游子,能有这么一个素昧平生的学生,不!应该是兄弟,我不由得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一把握住他的手,紧紧地,久久不肯松开……

  一次生死之交,相互关系非同一般。闲暇时间,我常让巴图教我骑马,在茫茫的沙漠中我纵横驰骋,忘掉了所有的烦恼,欣喜之余,我说这里要是绿色的草原多好,巴图沉默了。他指着一棵马兰花说:“过去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到处开满了色彩缤纷的马兰花,他和阿爸经常来这里放牧。自从乱垦乱伐后,破坏了草原的植被,播种的庄稼也颗粒无收,反而使这里的土地严重沙化。他的眼神告诉我,没有什么比家园遭受重创更让人忧伤的了。他是多么渴望这里能够恢复往日的容颜,天蓝蓝,地碧绿,水草丰美,牛羊遍野,生活无忧啊!

  倏地,巴图在我的眼前变得高大了。

  让我深感折服的是一次那达慕大会上,那天受巴图之约我参见了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视为交流会的意思,会上设赛马,摔跤,射箭等项体育比赛活动。我第一次翻越阻隔我和巴图的那座山,仅仅一山之隔,山那边,巴图的家乡真是别有洞天,蓝天碧云,绿草如茵,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把草原装点得绚丽多姿,分外妖娆。好一个巴图,白色的蒙古袍,黑色的马靴,红色的发带,格外的英气、飘逸、俊朗。赛马场上,马背上的巴图身姿矫健,像一束射出的箭,风驰电掣,一马当先,在喝彩声中,把他的同伙远远地抛到后边,他成为当天的英雄,小伙子们合力把他抛向高空,美丽的姑娘的手捧哈达,笑盈盈地为他献上美酒……

  我和巴图已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生活上他像一个兄长,我反而像一个不喑世事的小兄弟,我甚至盟誓,愿与巴图在未来,共同来实现建设家园这一夙愿。

  然而,我没有兑现承诺。艰苦的环境使我成为这里的匆匆的过客,通过关系我调离到城里。当我与巴图告别时,看到他那目光里流露出的一丝惊讶、怅然的神情,我感到自己像一个不守信诺的小人,像一个逃兵一样羞惭地躲避着巴图的目光。分别哪天,巴图还是来了。他和所有的学生跟随送我的马车,一直送到很远。马车渐行渐远,滚滚沙尘中,我仍然看到巴图那翘首瞭望,依依不舍的身影,我不由得在内心里呼喊起来:保重吧,真诚的巴图,我的挚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不会忘掉你……

  恢复高考时,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寄给巴图,在巴图精神的鼓舞下我终于在第三年考上了大学,巴图也如愿考进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毕业后,巴图由一个草原工作站的工程师做起,成长为市畜牧局局长,成为当地有名的草原治理专家,后来巴图当上了政协副主席,主管畜牧。

  阔别四十年后,我接到巴图的邀请,从南方城市回到内蒙古,在一个约定的酒店门口,一辆黑色轿车停在我的面前,车上走出一位身材高大且十分健硕的蒙古人,我一眼就看出来,那是巴图!岁月荏苒,当年那诚挚、纯朴的巴图已经满脸犁刻着岁月的沧桑,不变的是眉宇间那奋发向上的英气依然。走在身边的是一位装扮新潮,帅气、前卫的年轻人,那眼神和脸型一看就知道是巴图的儿子。几杯酒落肚,酒桌上的巴图畅谈起来。他说,这些年他一直在重建草原和牧区实施科学放牧上奔波,大部分草场恢复了,草原重又披上了绿色的盛装,他异常欣喜地告诉我,当年我生活过的,没有一天不发牢骚的那快沙漠也已治理好了,每年夏天,那里鲜花盛开,五彩斑斓,中国乃至世界的游客络绎不绝,沙漠逐步萎缩,反倒成了游人争相浏览的奇观。 “蒙牛”、“伊利”和“圣牧高科”等几个大型乳业集团在草原上芝麻开花节节高,优质的牛奶成为国民乃至世界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营养饮品,近些年来,万亩葡萄园,万吨红酒厂比比皆是。巴图兴致勃勃地说,“鬼见愁”沙漠,已成为财富,市政府最近签约两个大型发电厂,就是利用乌兰布和沙漠的光能为人们提供廉价的清洁能源,好多开发商还想在那里建高尔夫球场等饮食、购物、休闲、娱乐场所……

  巴图在草原建设方面已成为专家级人物,经常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前些日子还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畜牧业发达国家。对儿子,巴图寄予厚望,儿子在读研究生,子承父业,专攻草原管理,现在在巴图单位实习。明天他们要参加一个国家级的沙漠治理工作会议,巴图说,这些年他研发的用于治理沙漠的牧草品种已经完成了试种阶段,如果他的提案能够通过并加以完善,进而大面积播种的话,用不了几年,影响北京、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源地就将得到彻底治理!

  巴图无愧是蒙古人民的儿子,他的根深深地扎在生他养他、培育他成长的那片土地,他用他的理想、抱负在不断地反哺他深爱的父母。

  望着眼前的巴图,我真不敢相信,他就是当年在课堂上把汉语说得像唱蒙古歌曲似的小学生?我记起的不仅是我俩的师生情谊、兄弟情义,我更领悟到,英雄绝非一触而就,那是“1+1=2”,“‘雨’、‘鱼’,‘流’、‘牛’”一点一滴集腋成裘,久经沙场而立于不败之地的众望所归。

  我的家乡翁牛特

  作词:白立平   作曲:吴恩

  演唱者:蓝哈达组合

  我的心中珍藏你古老的传说

  传说中的玉龙降临在翁牛特

  家乡从此成为龙乡故里

  龙的儿女千年守望 爱在翁牛特

  西拉沐沦流淌你的传说

  灯笼河上飘荡吉祥的云朵

  我的家乡翁牛特啊翁牛特

  灵山秀水神圣的天地

  天下玉龙传承华夏脉搏

  我的心中 装着你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的故事化作家乡的赞歌

  龙的气象福荫龙的儿女

  春风万里云蒸霞蔚魅力翁牛特

  木叶山上松柏在早春吐翠

  其甘湖水在仲夏荡起轻波

  我的家乡翁牛特啊翁牛特

  各族儿女共绘愿景

  执手相牵走向锦绣壮阔

  执手相牵走向 锦绣壮阔 锦绣壮阔

  希望是什么

  作者:马红岩

  希望是什么?

  是一首春天的歌,

  她唱出春天里万物复苏和萌芽。

  希望是什么?

  是一首夏天的歌,

  她唱出夏天里的花朵

  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希望是什么?

  是一首秋天的歌,

  她唱出秋天里的收获

  硕果累累,让人们喜悦怒放。

  希望是什么?

  是一首冬天的歌,

  她唱出冬天里的孕育

  孕出新的生命,

  来年复出在世界上。

  这首四季歌,

  她唱出人们在四季里

  绚丽多彩的生活。

  希望还是什么?

  是雄鹰展翅,

  她让人们像雄鹰一样

  在浩瀚无垠的蓝天里自由飞翔,

  去寻求自己的梦想。

  希望还是什么?

  是一条生命的小舟,

  她让人们在惊涛骇浪里

  驾驶着生命的小舟,

  勇敢地乘风破浪

  向胜利的彼岸驶航。

  希望还是什么?

  是一片和熙的阳光雨露,

  她让人们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希望还是什么?

  是黎明前耀眼的曙光,

  驱散黎明前的黑暗,

  她指引着人们阔步迈入光明的方向。

  希望还是什么?

  是人们心灵上一团烈火,

  燃烧着人们的心灵深处,

  她让人们心灵上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希望还是什么?

  是一股冰天雪地里的暖流,

  她鼓舞人们在艰苦环境里

  战胜严寒,勇敢坚强!

  希望是什么?

  是茫茫原野里盛开的鲜花,

  绽放着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愿,

  她让人们的心愿如愿以偿。

  希望还是什么?

  是一颗思想意识的种子,

  种在人们生活里,

  种在人们心田上,

  渐渐长出一棵参天大树,

  她开出理想之花,呈现出国色天香。

  希望还是什么?

  是生命的舞台,

  她让人们在这个舞台上

  按照自己的美好意愿,

  舞出人生的色彩芬芳。

  希望还是什么?

  是一条涓涓奔腾不息的河流,

  波澜起伏,直入大海;

  时时涌动人们的心扉,

  她让人心潮荡漾……

  我的希望是什么?

  是浸沁在这些希望诗句里的

  一首生命的歌!一条美丽的河!

  适当地煮食米油(称浓米汤,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纲目拾遗》载:“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随息居饮食谱》亦说:“补液填精,有裨羸老。”尤其是对八、九十岁的老人,最为适宜,既不需要咀嚼,又容易消化吸收;既滋养补虚,又补充机体水分。

  稀粥俗称稀饭。无论粳米粥或是糯米粥,老年人皆宜食用,因为二者均有极好的健补脾胃,滋养“后天”的作用,前人对此颇多赞誉。《本草经疏》誉粳米为“五谷之长,人相需赖以为命者也。”清代医家王士雄认为:“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医药六书药性总义》还说:“粳米粥为滋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尤其是老年人食粥,更是一种养生之道,正如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一首“食粥”诗中所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锅巴

  为烧干饭时所起的焦锅巴,古代又称锅焦。有补气、健脾、开胃、消食、止泻的作用。尤其是老年人脾虚便溏,慢性腹泻,食欲不振者服食。《梁侯瀛集验良方》曾介绍:“治老幼脾虚久泻不愈:锅焦四两,莲子肉四两,同为末,白糖四两,共和匀,每服三、五匙,日三次。

  重庆知青漫画家黄老邪作品名欣赏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