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检验上山下乡运动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什么?

点击数:803更新时间:2014-05-27

  检验上山下乡运动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什么?

  李继明

  1955年,毛主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此,国家开始号召城市知青上山下乡,一批知识青年,率先走上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进一步明确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自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运动,掀起高潮。10年时间,全国有1000多万知青奔赴全国广大农村,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知青在广阔天地里也锻炼了自己。文革后,中央提出不再搞知青上山下乡,这一运动宣告结束。

  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华大地前后经历了2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声势浩大的青年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远离我们30多年了,今天,我们回顾、研讨、评价那段历史的功与过,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标准呢?大家站在不同角度,各抒己见,虽结论不一,但持肯定态度者还是占大多数。

  作为亲历那个年代的老知青,现在,我要提出自己的标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加以分析。

  我认为,人们评价和检验上山下乡运动是否正确,其结论和他对知青运动的认识程度,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相一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检验它是否正确的标准,应主要放在是否促进了当时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对建设边疆,巩固边疆,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和国家安全,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知识分子劳动化,锻炼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否有利;我们只有从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高度和角度,评价和检验知青上山下乡是否正确,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毛主席治国具有大胆略、大气魄、大智慧,非寻常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能比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治国、强国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过,成绩与问题是十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问题,不影响知青运动功绩的主流。在今天看来,知青运动的实践经验对国家的发展,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干部队伍的防腐,干群关系的改善,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我认为,上山下乡有利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可以从4个方面加以阐述:可以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可以培养实践能力,可以丰富人生经历,可以培养健康情感。

  一、可以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

  劳动创造了世界,但自古以来,历代统治阶级都鄙视体力劳动。孟子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遗传下来的传统观念。毛主席非常注重体力劳动对思想的改造作用。他强调,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共产党人需要永葆劳动人民本色。什么是劳动人民本色?首先是不脱离劳动。干部队伍劳动人民本色的缺失,一定是先从脱离劳动开始的。共产党只有永远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而不是置于人民群众至上,当官做老爷,作威作福。毛主席把干部参加劳动看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这是一句重若千钧的话。干部只有通过参加生产劳动,才能深入群众,密切接触群众,放下官架子,了解情况,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才能和群众心连心,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全党干部和群众争当劳动模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终于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劳动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干部参加劳动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毛主席不但这样要求全国广大干部,而且身体力行。建国后,北京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毛主席在百忙中还安排时间去工地参加劳动,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国家领导同志也和水库全体民工一样铲土挑担。毛主席在1968年10月5日明确指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放劳动。”从时间上看,毛主席这个指示比1968年12月22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还提前发表两个多月。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两项指示为什么在短时间内集中发表,这证明毛主席两个指示是同一个战略措施,就是用劳动改造干部和知识分子思想,防止特权阶层产生,缩小三大差别,进一步促进社会平等。

  毛主席对自己的子女也很注重劳动教育,如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主席并没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留在中央机关工作,而是让他到农村参加土改,参加劳动,让毛岸英上“劳动大学”。李讷(nè)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儿,大学毕业后,1970年毛主席同样让李讷到井冈山“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认为,毛主席就是让他们去劳动,去吃苦,去锻炼,去和劳动群众相结合,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成长。这是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措施。毛主席这是对青年,对国家子孙后代的真爱和大爱。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不明白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家长千方百计让孩子在顺境中、在溺爱中、在物质丰厚的舒适环境中成长。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子女的爱,这是大错特错的教育理念,它可以使众多娇生惯养的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毁掉孩子的前程。这样沉痛的教训,家长有责任,社会也有责任。因为,劳动观念现已在我们中头脑中逐渐淡漠了。

  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要吃苦的问题,毛主席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有这么一段话:“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相互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摩擦,但是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知青在下乡参加劳动时要吃苦,要遇到许多困难,这是毛主席早就告诫知识青年要经历的过程,也是今天知青表述最多的过程。一部分伤痕文学,伤痕影视剧更细化了这个过程,这是不奇怪的,不吃苦中苦,怎知甜上甜。

  我们今天应反思一个问题,吃苦是不是人生的必修课。蜜罐式教育后代的方式,对青少年成长是否有益?还要反思我们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和我们干部脱离劳动,是否存在很大关联?

  二、可以培养实践能力

  我认为,人生要读好两本书,一本书是学校的文化课,另一本是社会大学的实践课,两本书都要读,两本书同样重要,偏一不可。学生不出学校门,读书读到博士后,仍然是幼稚的,不成熟的,这样的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人任何创造发明的灵感都来源于实践。上山下乡,有利于知识青年在劳动大学中、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知青通过参加农业劳动,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他们知道了粮食是如何种出来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懂得了爱惜粮食,不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知青面对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也激发了改变农村的志向,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青在农村,生活上要烧火做饭,挑水打柴、洗衣服,缝缝补补等等,都需要自己动手,也需要互相帮助。这些都增强了知青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知青平时常写家信和同学间书信往来,谈农村生活,倾诉思想情感,反映农村真实生活,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知青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写作的能力。现在有些知青珍藏书信编辑成书,读起来有快乐、有痛苦、有志向、有担当。知青过年独自或结伴回家,大家都有很强的家庭观念,那时知青虽经济条件有限,但都惦记着回家要给父母买一些东西,给兄弟姐妹带一点特产。在回家的路上,知青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信息,增加见闻。有时还要和社会不同人群打交道,这些都增强了知青的办事能力。

  知青在社会实践中,首先实实在在学到的是人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和劳动能力,这也是知青群体潜在的发展能力。很多知青在下乡劳动中悟出了人生道理,初步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在青少年时期是非常关键的。知青在进城后的工作和仕途发展上有了思想根基。通过下乡使知青这一代人变得更成熟、更能吃苦、更现实、更有责任感,这些都是人生中更重要的学习。

  很多知青通过下乡实践,对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他们在劳动之余挤出时间自学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化课程。总之,边学习、边劳动。这些知青有被社员选送上学成为工农兵学员,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也有很多知青参加高考被录取成为新一代大学生,学习、实践、再学习的知青都有了更好的发展,没有继续求学的知青也都成为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一代劳动者。

  现在学生在学校参加体力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是零,一些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难就难在缺乏实践。大学生毕业后创业能力差,差就差在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和胆识差,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胆识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应试教育如何改革,也许我们可以在上述知青上山下乡的实践中得到一些借鉴。

  三、可以丰富人生经历

  人生经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人发展和教育后代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农村劳动经历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经历,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要在仕途方面有所发展,去农村工作仍有其必要性。可以说没有农村劳动经历、不懂农村工作的人,其仕途发展也往往受到影响。中国现在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50﹪的人口在农村,现在很多农民还没有富起来,我认为,主要原因不在政策,而在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现在真正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很缺少,三农工作的干部如果不在农村基层摸爬滚打数年是锻炼不出来的。一个农村好干部能带动一方农民富起来的实例很多,农村非常缺少能力强、有见识、和农民心贴心的带头人。农村需要有像邢燕子、董家耕、柴春泽、张刚等一大批铁心为农民服务的知青式基层干部,要使农村更快实现小康,国家加快培养能下得去、站得住、用得上、德才兼备的农村干部仍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

  如果是一位国家高级领导人,农村的人生经历就更重要了。现在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有农村生活经历,他们在农村调研时,不管是盘腿坐在农家的炕上和农民交谈,还是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土壤墒情和苗情,让人看着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在行。他们到农村调研深入到农民中间,掌握的都是第一手资料。这就是具有全局能力的国家领导。人的能力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古人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说,这也是讲人要有所作为,需要具备多种人生经历,受各种磨难,才能胜大任。

  知青与共和国同命运,建国六十多年,国家在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沟沟坎坎知青都经历了,人生经历打造了知青群体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性格,他们挺直腰板,勇敢面对人生,国家在改革中前进,知青一代奋斗不止。

  四、可以培养健康情感

  谈到情感,我很想先讲邢燕子、董家耕两位老知青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一些感人故事。1964年12月下旬,邢燕子、董家耕作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邢燕子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开会时,是毛主席拉着邢燕子的手走上主席台。邢燕子作为知青,在农村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并非惊天动地的大功劳,毛主席对邢燕子的礼遇之高令人感动。会议期间,恰逢12月26日毛主席71岁生日,工作人员在大会堂为毛主席摆设了三桌生日宴,参加宴席的人员有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一些国家领导同志,还有邢燕子、董家耕两位知青及陈永贵、王进喜等一些工农代表。毛主席没让自己的子女参加他的生日宴,毛主席是这样和在座人讲的:“今天没让我的孩子来,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不下乡,不配……。”毛主席让邢燕子坐在自己的右手边,让董家耕坐在自己的左手边,两位知青坐在主席的两旁,毛主席在席间怕两位青年吃不饱,还给他们夹饺子和烧饼。我看了邢燕子、董家耕和毛主席这段故事后感慨万千。在毛主席的心中,下乡的问题是何等的高又何等的重啊!在毛主席一生有数的几次生日宴中,这样安排人员座次,我想也是有很深含义的。毛主席对董家耕说:“在农村有这么多文化可以办点事。”这也是在鼓励全国知青在农村发挥作用。毛主席对知青有着深深地厚爱,有着浓浓的情感。

  情感很重要,一位领导如果对农民兄弟有很深的情感,待农民像亲人,他会全身心投入为农民服务,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之所需,绝不会做出伤农害农的事。人民现在呼唤焦裕禄,我认为,焦裕禄精神的宝贵之处在于他对群众的情感到位,焦裕禄待群众像亲人,情系群众,做事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生甘做人民的公仆。

  我清楚的记得40多年前,我们插队时,有一年,上边领导号召知青留在农村过革命化春节。我们响应号召留在农村过年,进了腊月,生产队长怕我们知青吃不好饭想家,就安排我们吃派饭,一日三餐,轮流在村子里生活条件比较好的社员家吃饭,社员都是做最好的饭菜给我们吃,那时只有下乡干部才能吃到派饭,从生产队长到社员对我们知青真是情谊不薄。

  我还清楚的记得,1970年的初冬,村子里有一位妇女,在旗(县)医院住院做手术需要输血,消息传回村子后,队长动员村里年轻人去旗(县)医院验血,我们知青也都报了名,在医院验血后,有两人血型和病人相同,其中,有一名就是我们知青,也是我的表哥,他献了400cc的O型血,大夫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这位妇女术后恢复很好,不久又可以参加劳动了,知青为贫下中农妇女献血的事,那时在村子,在公社也传为佳话。

  在人生的记忆中有很多事是可以忘记的,但我们知青和乡亲们在劳动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却至今让人难以忘怀,我们返城后,每隔几年都要回村看看乡亲们,这是一种情感牵挂。2013年是我们插队45周年,我们几位知青捐资十几万元,在村子的碧柳河上建了一座桥,当地村民起名“北京知青桥”。乡亲们还在桥的一侧立了一个碑,碑文是这样写的:“1968年9月,北京知青曾在天顺营子插队,45年后,他们感恩回报村民捐资建造此桥,以桥见证北京知青和天顺营子村民的情感和友谊,村民命名北京知青桥。”这座桥就是老知青和村民情感的见证。

  我们知青这个群体在文革后陆续返城,众多知青虽然人离开了农村,但仍心系农村,他们定期不定期地回农村看望乡亲,为第二故乡无私做奉献,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为农民奔小康仍在尽力。这都是知青对农民的情感,是社会的正能量,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出的硕果。这些都充分证明知青下乡的正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主席这一英明论述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以上种种标准汇成一句话:知青这一代人是听党的话、跟党走、克己奉公的一代人,是拥护社会主义,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一代人, 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一代人。知青的奋斗史锤炼出知青精神,那就是:“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克己奉公的大局精神。”我们愿知青精神世代相传,永载史册。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