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岁月如歌(三)

点击数:467更新时间:2015-08-31

 三、我在小盘岭的五个月

  我在小盘岭的插队生活只有五个月。当年的八月一日我就离开小盘岭到向往已久的防川大队插队。这里谈谈我在小盘岭插队的一些情况。

  小盘岭名为大队,其实只是个只有十三户朝鲜族人家、五、六十口人、二十来个劳动力、抬头见山,低头见沟的只有几十晌旱田的相当穷困的小生产队。

  下乡的第二天,除了留二名女同学跟"阿妈妮"学做饭外,其余的便在一位朝鲜族社员的带领下上山割苕条、砍茅柴。北方的三月天气非常的冷,呼呼的西北风卷着纷飞的大雪,刮得人简直睁不开眼睛迈不开步。走不多远每个人的身上便开始出汗,棉帽也有些戴不住了,但每个人的帽檐下、眉毛上、口罩上都结了一层冰霜。到了山上,大家都是气喘吁吁的,一双"王八鞋"成了二只大雪球。我们顶着寒风,踩着一尺多深的雪割苕条、砍茅柴,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不一会儿大家手上戴的白手套磨破了,好几个人的手被镰刀割破了。汗水湿透了内衣,粘在身上真不是滋味。中午时分,那社员拣了一些枯树枝,在山坡上燃起一堆火,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将带来的冻得梆梆硬的玉米窝头放在火堆上烤着吃。没有水喝,就学着社员的样子抓把雪吃。我们连续二十多天上山劳动,备足了一年的烧柴。劳动结束时,每个人的手上都挂了"彩",手变得相当粗糙,脚上的"王八鞋"也都彻底报销了。

  刨粪、起圈是东北农村冬季的主要农活。到牛棚、猪圈、场园里用镐头刨与杂草、土块冻在一起的猪牛粪,需要体力,更需要技巧。社员们一镐头、几镐头下去可以刨起一大块,而我们几镐头、十几镐头下去只刨起一小块。尽管是寒冬腊月,我们男知青只穿条绒衣,仍都是干得汗流满面,粪渣、尿冻子还不时地崩到我们的脸上、嘴上和脖领里。十多天下来,累得连胳臂都抬不起来。晚上躺在炕上,人象散了架子似的。

  下乡后的一个月,生产队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决定卖掉几头牛,要集体户派两名知青与一名社员一起将三头牛赶到珲春县城去。集体户经过讨论,让我和陈德豪去。我们俩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我们俩与一位社员冒着风雪,赶着三头牛,从早上八点来钟出发,步行六十多里,在傍晚赶到了县城。当晚我们住在这位社员的老乡家里。第一次在雪地里连续行走了六十多里路,人确实又冷又累,鞋也湿透了,老乡热情地招待我们吃住,帮助烤干鞋子。第二天将这三头牛卖掉后,我们便乘车回到了小盘岭。

  东北的冬天相当寒冷,夜晚风大雪大,气温常常在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好多知青的手上、脚上、耳朵上都生了冻疮,奇痒难忍,挠破了便溃烂,很长时间不愈。很长时间好多知青还水土不服(我也是如此)浑身痒,发疹子。当时的农村跳蚤、虱子多,一咬身上就起包,常使人坐立不安,彻夜难眠。

  北国的春天姗姗来迟。当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盛开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中旬。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开始了。队里没有拖拉机,翻地起垄全靠用老牛拉犁杖,送粪用牛车,施肥靠人工用铁锹撒,或用土篮子装上肥料用手抓了撒 。小盘岭的几十晌旱田分布在公路两侧的山坡上,地里的石头甚多,大的如脸盆,小的也有拳头大小。当地的社员有"一块石头四两油"之说,地里石头虽多也从不拣走。种谷子、玉米、大豆时,在牛犁杖趟过的垄沟上,一条垄沟后面跟着四个人干活:第一个人在刚趟出的垄沟上用脚踩出印子,第二个人在印子里撒种子,第三个人用脚将土覆盖上,第四个人再用脚将土踩结实。为了防止人在垄沟上站立不稳和省力,除第二个人以外,其他三人都手持一根小木棍子当拐杖,这农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干不一会儿,鞋子里袜子里便进了不少的沙土,又不能停下来收拾。垄沟七高八低,地里石头又多,人在垄沟上走就象扭秧歌,还得集中注意力,否则很容易跌倒。如此播种,每人每天少说要走三四十里的垄沟。十几天下来,大家的脚脖子都肿了,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解放鞋和袜子都磨破了。

  六、七月份铲地,尤其是铲头遍谷子是最累人的。为了抢农时,每天天蒙蒙亮就起来劳动,每人一条垄沟,弯腰橛腚用一把仅一尺来长的朝鲜族式的小锄头给谷子除草、间苗、松土。长长的垄沟一眼望不到头,长时间的弯腰劳动使人腰酸腿痛。此时此刻多想直起腰来歇一歇,但看到我们身边的社员一个个只顾埋头快铲,我们谁也不好意思直起腰来。东北的夏天气温最高时也有36-37度,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铲地,人就象放在蒸笼里蒸,玉米叶子还不断地划伤我们的手臂。

  下乡的第一年,我们的口粮由国家供应,品种有高粱米、玉米和少量的大米和面粉。我们吃的是高粱米饭或用高粱米和玉米、少量大米混合做的"二米饭""三米饭",用玉米面做的"锅贴",还有用碎米烧的稀粥。我们还吃过当地社员用稗子米做的饭。第一次看到稗子米做的饭,我们还以为这是喂鸽子的饲料呢。

  头一年,不少社队为知青准备的蔬菜不足。我们从上海带去的数量不多的肉松、香肠、咸肉、豆瓣酱之类很快吃完,以后每天吃的就是土豆、萝卜、大白菜加上海带、山芋粉条做的汤。每人每月三两油,根本不够吃。尤其是四、五月时,知青普遍缺菜吃,当地的群众看不下去,有时给我们送点咸菜来,但集体户人多,每人几口就没了。后来,社员们带领我们到山上采集野菜(有小根蒜、橘梗之类)并帮助腌制成咸菜。但这种咸菜不能多吃,吃多了有毒,人会浮肿。

  朝鲜族社员喝一种用黄豆制酱后烧成的"酱木里"(汤),据说很有营养。他们帮助集体户做酱、烧汤。他们还爱吃生大葱、生大蒜、生辣椒,逢年过节他们还吃生拌牛肉、生拌狍子肉、生拌鱼之类, 还常常请男知青去"扎波朔"(朝鲜族语"吃")。开始我们谁都不敢吃生鱼生肉之类,但经不起社员们的盛情,便硬着头皮吃上一小口,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朝鲜族社员一年四季习惯于喝从机井里压上来的凉水,据说喝凉水能败火、助消化,还可漱口。时间长了,我们也习惯了喝凉水。

  到农村后一切要自己动手。一男一女知青轮班做饭。做饭烧的是大灶头,烧的是我们自己从山上砍来的柴禾。用大灶头做饭并不容易,开始都没有经验,柴禾烧了不少,但灶头不起火,还倒烟,呛的人直流眼泪。烧的饭不是夹生,就是焦糊。还是当地的朝鲜族"阿妈妮"手把手地指点,使我们学会了做饭。

  衣服脏了自己洗,破了自己补。尽管洗得不那么干净,缝补的针脚七歪八斜。有时偷懒,衣服上、裤子上有破洞,干脆用伤筋膏贴上。被子脏了也自己拆洗,然后自己再缝上。朝鲜族有女主内,男主外,男人不做家务的风俗习惯。朝鲜族的女青年以及"阿妈妮"(妇女)"阿曼"(老太太)看到我们男知青大多自己动手洗衣服、洗被子和缝被子,都感到惊奇。每当看到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被子和缝被子时,她们都会抢着帮我们洗衣服、洗被子和缝被子,使我们感到很不好意思。个别男知青有叫女知青帮忙洗衣服、洗被子和缝被子的,也有女知青主动帮助男知青洗衣服、洗被子和缝被子的,但我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不愿这样做。

  生产队里没有浴室,冬天在集体户里洗澡简直是不可能。每天劳动后回到集体户,能用点热水擦擦身子就不错了。时间长了,与当地社员一样,好多知青的身上也长有虱子。天气转暖后,我们男知青便到河边、小溪边找个僻静处用河水溪水洗澡。顺便洗洗衣服。

  到延边农村,我们住的基本上是朝鲜族的土坯房,睡的是炕。刚开始我们都不习惯,一是嫌进屋就得脱鞋,太麻烦。二是嫌睡炕太热,好出汗。但时间长了就知道,在东北农村,冬天非得睡炕,如果不睡炕,非得关节炎不可。

  当时的农村都没有自来水,用的是手压式的机井。取水时先将一勺水倒入井头,然后快速按压铁手柄,水就被不断地压入井旁边的死鬼水缸里。不过,要压满一缸水也不容易,非得付出一把力气,远不象在城市里用自来水那么方便。

  当时的农村大多没有象样的厕所,更没有抽水马桶之类的卫生设施。在猪圈旁边挖个坑,搁上两块踏板,四面树几根木杆,围上板皮子或草帘子,便算是很不错的厕所了。农村的简易厕所也不分男女,因此上厕所"方便"一定要留心,否则会相当尴尬。冬天上厕所动作要快,否则非把屁股冻麻木了不可。遇上闹肚子就麻烦了。在地里劳动,只能找机会就地"方便",谁要是怕羞、讲究,那就得有本事硬憋着。

  当时的农村相当多的地方不通电,小盘岭虽然通电,但经常停电。因此集体户里都要准备煤油灯。农村也没有电视机之类。我们收听广播用的是从上海家里带去的小半导体收音机。社员家里都按装有小喇叭,由县广播站转播延边人民广播电台的朝鲜语节目,我们都听不懂。晚上,大家点起煤油灯,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信或"晚汇报"(当时一种每天必搞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形式,大家集体背诵毛主席的几段语录,再跳一段表示向毛主席献忠心的 "忠字舞"。每天早上也要这么搞,称为"早请示"。一直到1971年9月13日林彪自我爆炸后不久,全国性的"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之类现象才逐步消失)

  冬天经常大雪封门,交通、通信中断,那时又没有那么多的电话,谁有急事要挂个长途电话,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公社,而且经常是挂不通。有时半个来月邮递员才送一次报纸和信,每当收到家里的平安家信,别提多高兴了。

  在农村很少看到电影,公社的电影队要二、三个月才来一次。哪怕是冰天雪地,电影都是在露天放映。一个大队放电影,邻近大队的社员都成群结队赶着来看。头戴棉帽,身穿棉大衣,脚穿"王八鞋",坐在雪地里草堆上看电影(基本上是看过多次的"革命样板戏"或"地道战""地雷战""列宁在一九一八"之类的电影)倒也别有风味。

  当时的农村确实相当艰苦,好在自己下乡前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自己在上海时也过惯了艰苦的生活,总的来讲,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我除了坚持正常地参加劳动以外,还用学到的一些医学知识为当地的群众和集体户的同学们服务,受到大家的欢迎。

  四、几则知青笑话

  我们初到东北的延边农村,闹出好些笑话,这里根据回忆写上几则。

  (1)"硬撑"。初到延边农村,社队的干部曾经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当地朝鲜族群众的风俗习惯,要求我们尊重。这些风俗习惯大致有:进屋要敲门,看人要问候,上炕要脱鞋,坐时、吃饭要盘腿,男女不同席,筷勺不乱放,给啥就吃啥,别人请客,你吃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等等。朝鲜族社员是相当好客的,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好事,总要请客,也常邀请男知青去吃喝。初到朝鲜族社员家作客,知青都是老老实实如同和尚打坐似地盘腿席地坐在炕上,吃饭时也是如此。尽管时间不长大家就感到腿痛脚麻,但谁也不敢叉开腿来。他们请我们吃打糕,但我们吃不几块便肚子饱了。但听说朝鲜族有客人吃得越多主人便越高兴的风俗习惯,明明吃不下,还一个个"硬撑",直到肚子发涨。朝鲜族习惯:客人饭吃好了,将筷子、勺子等交叉放在桌子上即可。而我们不懂,饭吃好了仍将筷子插在打糕上,勺子仍放在汤碗里。社员以为我们还没有吃饱,又给我们端来了一碗碗"打糕"和"酱木里",一再请我们 "扎波朔"。朝鲜族社员有饭后喝凉水的习惯,喝不喝,喝多少,都随意。我们不懂,将主人端来的凉水一饮而尽。主人又端来第二碗、第三碗凉水。结果大家吃了不少"打糕",又喝了一肚子的凉水,好多知青拉肚子,这滋味也够受的。

  (2)"出国旅游"。延边地区的一些社队与当时的苏联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一些地方与朝鲜仅隔一条图们江。冬季,图们江封冻了,中、朝两国的汽车、拖拉机、牛车、马车、爬犁等都在江上行走,两岸的群众均可以在江面上刨冰打鱼溜冰玩耍,但未经批准不可以上对方国家的岸,违者作越境处理。下乡初期,在珲春县插队的数十名上海知青,抱着好奇的心理,过江上了对岸。他们兴致勃勃地沿着公路朝前走,看到了朝鲜的乡村、商店、饭店、电影院等,还到一些商店游览了一番。有的在一些商店想用人民币买点纪念品,但营业员没有理睬。有的还到朝鲜农民家要水喝。玩够了他们就从原路返回。如此"出国旅游",当时竟无人过问。

  (3)"手被井把冻住了"。延边农村大多使用手压式的水井。社员家的井基本上按在家里,而集体户的井却大多按在屋外。隆冬季节,有几个上海女知青到屋外打水准备洗衣服,由于没有经验,一个女知青用湿的手去按井的铁把,结果手掌一下子被牢牢地冻结在铁把上,拉也拉不不下来,女知青吓得哇哇大哭,其他的女知青也束手无策。幸好这时有一位朝鲜族的"阿爸依"(老大爷)从这里走过,一见此情景,他马上从集体户的屋子里取来一瓢冷水,慢慢地浇在女知青的手上,方得解脱。原来冬季屋外的铁器都上冻,人手上如有水,摸上去立即冻结。此时千万不可硬拉,只可请人用冷水慢慢浇,使之解冻。如果硬拉,非撕下一层皮肉不可。以后大家有了经验,便不再发生这样的事。

  (4) "驴话"。在延边农村,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碾房,社员们用毛驴或牛拉磨,给谷子(小米)脱粒。下乡头一年,知青的口粮由国家供应,品种有高粱米、小米、玉米和少量的大米。从第二年起,口粮由生产队供应,品种有谷子、玉米、水稻之类。起先由生产队派人帮助脱粒,后来一些女知青也学着用毛驴拉磨脱粒。集体户一个女知青用毛驴拉磨脱谷粒,见谷子已经全部碾好,便用上海话大喊一声"停喔来!"但毛驴毫不理会,仍然一个劲地围着磨盘转,越转越来劲。女知青发急了,一边用小鞭子抽打毛驴,一边连连大喊"停喔来!停喔来!"但毛驴仍然置若罔闻。女知青无法可想,只得去叫来一位朝鲜族的"阿爸依"(老大爷)。"阿爸依"(老大爷)来到碾房,对毛驴轻轻吆喝一声"吁---",毛驴马上乖乖止步。女知青见状,情不自禁地称赞"阿爸依,您真行,还懂驴话!"" 阿爸依"听了,捋着花白的胡子,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

  (5)"牛打架"。初到农村真是少见多怪。记得有一天中午我们劳动后收工回来,路过生产队的牛圈时,看到还几头牛在相互追逐,有的牛还爬跨在别的牛背上,互相撕咬着。我们一见此情形,以为是牛打架,一面大声呼喊驱赶,一面让一个知青跑去叫负责养牛的"阿爸依"(老大爷)快来。"阿爸依"来后只是笑笑,也不去管,只是叫我们快回去吃饭。于是一路上大家议论纷纷,都认为"阿爸依"工作不负责,看到牛打架也不去管。有的还愤愤不平地表示,要向生产队长反映反映。事后大家才明白,这那里是牛打架,而是牛在干那传种结代的事儿。嘿,说来我们都是十六、七岁,二十来岁的上海知青,上过初中、高中,却连这个也不懂。

  (6)"革命虫"。现在的年青人,尤其是城里人,想必见识过"虱子"的甚少。但三十多年前,我们在东北农村插队、从事修理地球这个行当时,见得可多了。那时我们不叫它为"虱子",而尊称它为"革命虫"。大家不以长虱子为不卫生,而以长虱子为荣。当时,当地农村绝大多数的社员生活相当艰苦,卫生条件又差,尤其在冬天,人们很少洗澡,很少换洗衣服,因此,几乎家家户户、每个社员的身上都有虱子,只是多少的程度不同而已。

  在上海时,我听说过虱子,但没有见过它的真实面目。到农村后不久,便开了眼界:每当干活休息时,在懒洋洋的阳光下,社员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谷草堆旁,或抽烟,或闲聊,更多的人则是脱下棉衣、绒衣或棉帽,仔细地搜索虱子,有的还拿捉着的虱子给我们看,那神情很是得意、自豪。有的小青年还搞恶作剧,乘人不备,将虱子塞到知青的衣领里,知青惊慌失措,社员们则开怀大笑。这也给枯燥而辛劳的农村生活带来一点乐趣。

  那时农村会多,什么大批判会,讲用会,汇报会,评比会等等,一个星期开三、四个晚上的会是常有的事。而且会大多是"马拉松"式的,支持者讲个没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接着讲,还要照顾我们这些上海知青,有人将朝鲜语翻译成汉语。不过,时间一长我们也就习惯了。坐在热乎乎的地炕上,打瞌睡、小声地吹牛说笑、看小说,甚至不动声色地玩扑克等,都无人干涉。女同胞们更是充分利用时间,或打毛衣,或编织各种饰物,更多的人则专心致志地捉虱子。有的人不光自己捉,还发扬风格帮助别人捉。社员们身上的虱子可谓多矣,很多人头发里有,身上有,裤管里有,甚至袜子里都有虱子。捉着了便要手指甲揿死,有的还将虱子放在嘴里用牙咬,发出"哔哔"的声音,看了真叫人恶心。每当这时,知青们自然而然地避开。开始社员们不说什么,时间长了他们便有意见,认为知青太娇气,看不起贫下中农。集体户的贫下中农户长还特意组织知青开会,郑重其事地要我们讨论"为什么贫下中农不怕虱子,而知青怕虱子?"要我们自觉地"斗私批修",与贫下中农找"差距"。

  以后,每当生产队里开会或组织学习时,大家便硬着头皮与社员们挤坐在一起,有人捉虱子,大家围着看,有时还帮着捉。每天劳动后出汗,偷得换洗衣服,加上洗澡困难,很快我们身上也有了虱子。俗话说"虱多不痒",其实并不是那样,身上长虱子,哪怕只有一、二只也可以痒得你不安宁。于是,每当夜晚临睡前,集体户里可热闹了:我们关紧房门,脱下衣服围着小油灯捉虱子,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有人感到身上有虱子在爬,一声惊呼"有虱子!",连忙起身打开手电筒在被窝里捉起了虱子。一人捉引得全体挑灯夜战,不用说,必有收获。

  再到后来,我们也习以为常了,不仅不以长虱子为不卫生,为耻辱,反而以长虱子为荣。因为贫下中农都长虱子,这可是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重要 "标志"啊!于是这内容出现在不少知青的讲用稿里。虱子的身价高了,被尊称为"革命虫""侬有'革命虫'吗?""有,我们都有'革命虫'!"于是我们也开怀大笑。

  有的知青惟恐父母家人不知道"革命虫"为何物,回上海探亲时特意将捉到的虱子放在火柴盒里或青霉素药瓶里带到家,父母家人看了头皮发麻,浑身发痒,连连招呼:"快扔了!快去浴室洗澡!不要把虱子带回家!"

  (7)"红烧闹钟"。当年的知青平时很少改善伙食,平时吃肉的机会很少。只有到逢年过节生产队杀猪杀牛时,分给集体户一些猪肉牛肉,知青才有机会改善伙食。由于平时很少有吃肉的机会,知青个个嘴馋,只想快快吃肉。某集体户分到一些猪肉,当晚知青们便将所有的猪肉放在一口大锅里炖红烧肉,锅煮开后知青们便迫不及待地不时地掀锅盖,看肉炖熟了没有。正在这时,突然遇到停电。负责煮肉的知青摸着黑将大半桶酱油都倒进了锅里。过了不一会,知青们估计肉应该熟了,便每人盛了一大碗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几个胃口好吃得快的男知青,很快就将一大碗肉消灭了,还用勺子在大锅里捞,希望再能捞点肉吃。结果从锅里捞出一只闹钟。原来在停电时,仍然有好几个知青不时地掀锅盖,不知道是谁不小心,将放在锅台上的闹钟给碰到锅里了。由于酱油放多了,大家吃完肉后又都喝了不少的凉水。到了下半夜,个个闹开了肚子,男女知青们走马灯似地抢着上茅房。由于闹肚子,第二天大家都无法出工。

  (8)"如此方便"。初到农村,相当多的知青集体户连个简易厕所也没有,知青们只能借用附近社员家的厕所。到了夜晚要起来"方便",男知青还好办,女知青总有点讲究。记得一年的冬天,我们集体户的几个女知青半夜结伴起来"方便",她们摸着黑到附近某社员家找厕所,见那家后面有个一尺见方、三面围着草帘子的洞,以为这就是厕所,便轮流在此"方便"。谁知道这并非厕所,而是社员家的菜窖。第二天社员进菜窖拿菜,只见窖底一片尿迹,气得骂骂咧咧。恰好被集体户的那几个女知青听到,一个个窘得面红耳赤,连连咋舌,老半天不好意思出屋。

  五、到"反修最前哨" - 防川插队

  我在前面说过,在下乡前几天,在上海沪东工人文化宫我曾经听过当时的吉林省珲春县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军代表(姓康,名字记不得了)给即将到珲春县插队的知青作的珲春县的情况介绍。军代表向大家介绍了珲春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文革"开展情况、工农业生产及风土人情等情况。他特别提到珲春县有个叫"防川"的地方,那地方处于中、苏、朝三国交界处,是"反修的最前哨",实行军民联防,全民皆兵,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够到那里插队多好!

  事情竟是这样的巧:下乡第一年的七月间,从公社传来一个消息,公社要挑选十名上海知青到"反修最前哨"的防川大队插队。愿意去的上海知青可以向公社报名。消息传开后,我所在的公社四百多名上海知青中有三百多名报了名,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所在集体户同时报名的还有男知青陈德豪和女知青沈佩珍、韩红艳。由于报名的知青多,而名额只有十名,究竟能否去成,大家都没有把握。为此,我特意请了假到公社找了当时负责知青工作的朝鲜族干部老金,向他表达了自己坚决要求到防川去的决心,我特别谈到自己的特长: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能够当"赤脚医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搞通讯报道工作。老金表示理解,让我回去耐心地等消息。七月三十一日公社的下达了通知,我们集体户报名的四名知青都被批准赴防川大队,我的愿望实现了!同时被批准的有本公社二道泡子大队三队的陆浩亮、沈新璋、孙卫平(女),九沙坪大队的章正辉、回龙峰大队的杨水荣、叶秀莲(女)。出发的时间就定在八月一日(建军节)。

  八月一日上午,集体户的知青们和小盘岭的社员们欢送我们去防川。尽管我们在小盘岭只有五个来月,但对这里的社员和集体户的知青结下了一定的感情。集体户的其他知青一直把我们送到公社的所在地--二道泡子大队,在分开时我们都流了泪。

  这天中午,公社领导为我们召开了简短的欢送会。我们在公社吃了午饭后,由公社派出一辆卡车将我们十名知青连同行李送到位于公社圈河大队水流峰下的莲花洞边防站。下午,在边防站几名解放军同志的护送下,我们乘坐部队的汽艇从图们江顺流而下,经过大约二个小时的航行,到了向往已久的防川。在我们上岸后,受到防川的社员和已经在这里插队的珲春、长春和辽宁知青(只有一名叫崔英的女知青,她当时跑到沈阳军区要求参军未被批准,后来被安排在防川插队)的欢迎。大队还召开大会欢迎我们。

  防川位于珲春县的最东端,座落于《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62页提到的张高峰下,与朝鲜一江(图们江)之隔,与苏联接壤。每年图们江封冻后,从圈河大队水流峰下的莲花洞到防川,要紧贴苏联的铁丝网走五十多里狭长的路,其中有二段路由于长期被图们江水冲刷,国土流失,只能走苏联"借"过我们的"让道处"(其实这都是中国的国土,为苏联长期占领的)所以,当时的防川在地理位置上是个总面积为十四平方公里的"陆地小岛"。从防川下行十五公里就是日本海。

  抗日战争时期,防川曾经发生过苏联红军与日军激烈的张鼓峰战斗,日军损失惨重。五、六十年代防川还在我国控制之下,那里还居住了一百多户的朝鲜族居民,但后来上级以"军事要地,不得居住"为名,让所有的居民都迁回内地,结果防川有七、八年没有住户,而苏联乘机向我方挪铁丝网,蚕食防川。一直到一九六五年,敬信公社有二十八户朝鲜族社员又迁回到了防川。这年的八月,防川遭遇特大洪水,将防川淹得只剩下一个小山包。一百多口人和牲口都挤在小山包上。张高峰的苏军指指点点,幸灾乐祸,以为洪水会将中国人都撵走。但这些社员并没有被洪水吓倒,在当地边防军的大力支持下,在洪水退后,立即掀起生产自救,在防川站住了脚。

  珍宝岛事件后,苏军在防川一带活动频繁,日本海上还经常有苏联、日本的军舰活动。每到晚上,苏军的探照灯将防川照得很亮。还不时可以听到苏军的打靶声、飞机坦克的轰鸣声。由于战备的需要,防川实行全民皆兵,民兵与边防部队一起站岗、放哨。也由于是战备的需要,防川当时是省、地、县三级的战备与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防川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姜泰元还成为党的"九大"代表。一名民兵代表还到北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的观礼。

  防川从1968年起有珲春、长春和辽宁(只有一名女知青)的二十七名知青到这里插队,组成一个集体户。上海知青到珲春插队后,当时的上海赴吉林省上山下乡慰问团向有关部门建议,让上海知青也能到防川插队,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防川的。并插入同一集体户。因此可以说防川集体户当时是吉林省最大的知青集体户。

  防川的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防川一边靠山,一边靠图们江,风沙很大,冬天特别寒冷(一般都在零下二十多度),图们江上结的冰厚达六、七十厘米,江上都可以开汽车、跑拖拉机。而夏天蚊子、长虫(蛇)、跳蚤、草爬子又特别多。我们吃的是杂粮(虽然防川产大米,但人们很少吃,而是以吃玉米做的窝头为主),而喝的是"酱木里"。白天搞农业生产,晚上搞战备(主要是挖战备山洞),的确相当辛苦。

  刚到防川时,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屋里有跳蚤咬,我浑身皮肤搔痒,成天坐卧不宁,身上布满了用手抓出的一条条血痕。虽然吃过各种抗过敏药,还打过葡萄糖酸钙,但都不见效。由于浑身搔痒,晚上很长时间都难以入睡,白天人感到相当疲倦,但还得坚持参加每天的农业劳动和战备劳动。

  防川的农业劳动主要是种植水稻、大豆、玉米。水稻是一年一季,每年约在五月初插秧。当时推广水稻带土移栽,挑秧是最辛苦的活。一个人挑上两大板带土的秧苗,少说有一百来斤,还要在一尺来宽的田埂上一步一滑地走上数百米,确实不容易。我们男知青除了参加挑秧,就是参加插秧。五月初东北大地刚开始化冻,水田下一尺处还是冻土,脚踩上去就象猫咬,一会儿就冻麻木了。绝大多数的知青过去从来没有插过秧,弯着腰插秧,不一会儿便感到腰腿酸疼。几天下来,走路、上炕都有困难,好多人的食指、中指都肿了。插秧要赶季节,因此风雨无阻,有时下起大雨,只好一边劳动,一边用一块塑料布遮挡。塑料布难以遮挡大雨,人往往被淋得透湿。水田劳动,男女知青和社员混杂,四周又没有什么遮挡,想要"方便",有时也很尴尬,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参加插秧劳动,真正感到大米饭来自不易。

  集体户有三十多名知青吃饭,做饭是件大事。户里规定,每天留一男一女两名知青负责做饭,一个轮次为十天。具体分工为男知青负责挑水、劈柴、烧火,女知青负责做饭做菜。集体户没有水井,水要到200多米远的大队水井去挑。防川属于砂质土,到处是沙丘,一年四季经常刮大风,人迎着大风挑着两桶水,一步一拐地踩着黄砂地走,简直象跳芭蕾舞。等到到集体户,两桶水至少洒了一半。冬天,挑水的难度就更大。每天男知青至少要挑十几次水。当时集体户烧的是大灶头,烧的柴火是从山上砍来的树,每棵树至少有小碗口那么粗,要用斧子砍断(每段一尺多长)劈开(每段再劈成二至四片)也相当不容易。轮到做饭,男知青的确相当辛苦。相比较女知青的话要轻松些:做的饭大多是玉米面做的锅贴,或是玉米碴子高粱米饭,而且是定量供应。做的菜大多是白菜萝卜粉丝(或海带)汤,除了逢年过节,生活改善的机会是很少的。


  在防川我边参加劳动,边运用学到的一些医药知识为当地群众服务,受到群众的好评。不久,经贫下中农的推荐,我正式担任大队的"赤脚医生",配合一位从延边医学院下放到防川的朝鲜族的李英三医生开展医疗工作。大队规定,我每天半天劳动,半天行医。在繁忙的劳动工作之余,我最大的爱好还是看书看报,练习写作。但当时除了"红宝书"外,其他方面的书很少,我是想方设法找各种书看,还坚持每天记日记(可惜只坚持了二年多便中断了,加上以后几次调动搬家,日记本都遗失了)。一九七0年六月二十八日,我写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稿"做贫下中农的好医生"为当地的《延边日报》发表,在大队引起较大的反响。由于防川大队当时名气很响,大队常有宣传报导的任务,很快我被吸收参加了大队的报导组,经常为县报导组写各种稿子。稿子写好后给大队领导看一下,他们同意了就通过边防站的电话传到县报导组(这里读那里记录,一般在一、二天里就能见报或在县、地区、省的电台广播)。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首歌仍然是人们非常喜欢的歌,经常在电台、电视台播放传唱。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倍感亲切,不由得又想起在防川的日子。

  六、我终于加入了团组织

  1969年的10月,防川大队开展整团。由原来的团县委书记、县委农村工作队的成员严锡彬负责此项工作。此时我向大队团支部提出了入团申请。在一次由严锡彬主持的整团会议上,我谈了自己过去要求入团而受到阻挠的经过,谈了对共青团工作的一些意见。由于我的话可能讲得比较直率,当时严锡彬听了很不高兴。他对我讲:"你不能因为自己过去入团受到过一些挫折,就全盘否定团的工作和成绩。"在大队团支部开会表决通过入团人员名单时,好多团员都举手同意我入团,但严锡彬表示不同意,他说"小阮对团组织的认识还有问题,我建议在他提高认识后再考虑发展"。经过他这么一说,我入团一事又没能解决。事后我才知道,由于我看过好几份有关大队战备的典型材料,材料上有些写的内容与我看到和听到的有相当大的出入,我感到在大队战备典型材料的宣传上,有的不实事求是,而是人为的拔高。在一次社员大会上,当县委农村工作队成员之一的县武装部的崔副政委讲起大队战备材料中的几个典型事例时,我当场向崔副政委提出了意见。我说,根据我的了解,你讲的典型事例有的与事实有出入(如"铁姑娘"某某、知青王某、白某的事迹,如战备洞里的设施设备情况)。崔副政委听后相当恼火,连连说:"你这个小青年太傲气,太傲气!你到防川插队才几天就知道这么多?"并将这事告诉了严锡彬。严当时对我缺乏了解,也认为我比较傲气,讲话"冲",冒犯了崔副政委,而且我"对团的认识有问题",加上有一次大队派我参加公社卫生院举办的医疗救护培训班,我去后感到所培训的内容我早已掌握,而且那几天珲春下起暴雨,我想到防川防汛工作一定相当紧张,在征得正在公社的集体户户长王某的同意后,我向公社卫生院负责办班的医生请了假,然后冒雨与王某一起回到了防川。但事后王某受到了表扬,而我却受到批评,(大队一位领导找我谈话,认为我没有自始至终参加公社卫生院举办的医疗救护培训班是"不谦虚","组织纪律性不强",我向他解释但他不听)因以上原因,不同意马上发展我入团。但由于我早有思想准备,也愿意接受团组织的考验,我并没有为此灰心。以后,我仍然积极努力地参加劳动,还利用学到的一些医学知识为当地的群众服务。我当"赤脚医生"热心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事迹还上了当地的《延边日报》,在当地群众中有很好的印象。到1971年的6月,由我们集体户的大姐、在大队广播站工作的崔桂淑(朝鲜族)当介绍人,我终于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我调到县知青工作后,与仍然担任团县委书记的严锡斌有一定的接触,他也改变了对我的一些看法。在我结婚后女儿不幸夭折后,为了改变环境,方便上班,他主动提出与我家换住房,我们也同意了。)

  七、当"赤脚医生"的事上了当地的《延边日报》

  我在防川大队插队的两年多,一直担任"赤脚医生",并做出了一些成绩。一九七0年六月二十八日的《延边日报》发表了我写的题为《做贫下中农的好医生》的体会文章。现将此文打印如下作为留念:

  做 贫 下 中 农 的 好 医 生

  珲春县敬信公社防川大队"赤脚医生" 阮云宝

 
  当"赤脚医生"给贫下中农治病,也要治自己思想上的"病"。有一次民兵连长老严的爱人患重病,几次发生休克的现象。我在治疗时心里很紧张,让老严请大队的医生来陪着。老严却说"小阮,大胆地治吧,治好了,就给埋葬帝、修、反增加了一份力量。治不好,你也能积累经验,以后好为其他贫下中农服务。"看,贫下中农的思想品德是多么高尚。就是贫下中农的这种崇高的精神鼓舞着我前进。

 
  替代我参军的刘忠和也没有到延边军分区宣传科工作,而是被分配到和龙县服役,也没有从事宣传工作。他在1971年夏天回珲春探亲时曾回到防川,他对我说"我是替代你去参军的,原来以为是到分区宣传科,结果是到了和龙县,也没有去搞宣传。当时你如果能去多好"。但是我没有这个"如果"。

  

  几年后,在我的婚姻介绍人金玉子家里的一次饭桌上,我又见到了他,原来他还是金玉子的亲戚。饭桌上他诚恳地向我道歉,说过去对你不了解,有成见,不同意你去参军。后来他又笑着说,幸亏当时没有让你去参军,要不你怎么能找小邵这样的对象?说得大家都笑了。这天我和崔副政委喝了不少的酒。

  九、一篇改变我知青命运的"讲用稿"

  1970年年底,珲春县革委会发出通知,准备在1971年3月召开"五、七战士首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份子代表大会",我们集体户作为先进单位被推荐参加会议,集体户的知青一致推荐我写"讲用稿",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由于平时我比较注意观察和积累素材,又通过开知青座谈会和个别了解的办法掌握了些新的材料,加上自己每天与集体户的知青劳动、生活在一起,有真切的实际生活感受,又一直相当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因此写起"讲用稿"来相当顺手,只用了二天的时间就写出近万字的题为《扛枪扛到帝修反彻底灭亡 站岗站到全人类完全解放》的"讲用稿"。稿子写好后在集体户和大队相关的会议上一致通过。很快,大队将这份"讲用稿"送到县的有关部门。

  大约在春节后,大队接到县知青办的电话,说是报送的"讲用稿"县里基本通过了,请通知写稿者到县知青办进一步修改此稿。大队党支部姜书记亲自来集体户通知我这一消息,让我准备准备明天就到县知青办去修改"讲用稿"。听到这消息我很高兴。

  第二天一早,我带上一些替换衣服、钱和粮票等,告别集体户的知青,和大队的另几位社员走道先到达公社的圈河大队,在圈河边防站吃了午饭后(当年防川的社员在往返县社与防川,必须经过圈河边防站,在此接受检查,上交边境通行证,并由边防站具体安排通行的人员和时间。夏季安排乘汽艇沿图们江到防川,其余季节安排走道去防川。由于走道要经过当时被苏军占领的二处"借道",为了防止苏联边防军阻挠,我方规定每次走道必须至少五人同行,而且"借道"处分别由防川、圈河边防站的多名战士接送。来回通行的防川社员可在圈河边防站用餐,如果当日或数日不能通行,由圈河边防站负责安排住宿,都不收费)搭公共汽车于下午三时许到了珲春县城。经打听,我找到了县革委会的知青办。接待我的是一位姓金的大约四十来岁的朝鲜族男同志。听说我是来自防川大队,又是来修改"讲用稿"的,他热情地与我握手表示欢迎,招呼我坐下并给我倒茶水。很快他又找来一位相貌和善、走路有点带瘸、大约四十五、六岁的朝鲜族男同志,老金向我介绍,这就是县知青办的安主任。安主任笑眯眯的与我握手,他说"你写的'讲用稿'很不错,但还要作些修改。究竟怎么样修改,你就和这位老金商量。什么时候稿子修改好了、通过了才能回去。希望你安心留下来完成任务。你的住宿、吃饭问题都由这里的崔会计安排,有什么困难你与崔会计联系。"接着,安主任又让也有四十来岁的朝鲜族的崔会计与我见了面。安主任走后,崔会计和老金一起将我带到县革委会大院里的机关宿舍安排我住下。宿舍不大,仅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但炕上有三床被褥。崔会计事先已经将炕烧的热乎乎的。为了方便我修改稿子只安排我一人住宿(其余宿舍住一人的,都是从外地派来、但家没有搬来、在县革委会工作的"军代表",多数宿舍是住二到三人。)崔会计给我留下县革委会食堂的饭菜票,告诉我到县革委会食堂用餐的时间以及如何烧炕、当心煤气中毒等生活事项后便先走了。老金将"讲用稿"还给我,还给我几本稿纸,就如何修改他谈了几点意见。他叫我当天不要着急修改稿子,先好好休息,从明天起按照他讲的几点意见修改"讲用稿"。

  就在这间宿舍里,我大约用了三天时间,按照老金同志讲的几点意见认真修改好了"讲用稿",又将"讲用稿"交给了老金。很快这份"讲用稿"在知青办和县的有关部门获得通过。二天后,有关部门在统一制作好"讲用稿"首页的样稿并编上号、签字盖章后,让我负责将稿子直接送到县印刷厂排版印刷。

  县印刷厂就在珲春街上,在珲春县来讲算是一家比较大的工厂,有一百多个工人。我将稿子送到印刷厂后,接待我的一位女同志将我领到排版车间,直接将稿子交给几个负责拣字的女工,作为急件让她们立即拣字排版。拣字女工让我在第二天上午去校对样稿。

  第二天上午我到印刷厂校对样稿。看到自己手写的稿子变成用铅字排成的印刷稿,我感到很新奇。刚开始校对样稿,我不会做校对记号,是一位姓左的负责排版的老师傅热心地教我,使我较快地学会了校对。当天下午工厂就将我写的"讲用稿"印刷成规定的小册子,并送到县里有关部门。

  安主任看到小册子后很高兴,他对我说"你任务完成得不错,辛苦了!希望你回去以后进一步加强学习,不要放下手中的笔。"他让崔会计按照规定报销我来回的路费并发给误工费(误工费要上交大队,再由大队给我记工分)。

  我回到大队后不多天,县五、七战士首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份子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具体召开时间是三月十日到十五日),我们集体户的户长林兆新、大队党支部书记姜泰元和我一起到珲春参加会议。林兆新代表集体户在会上宣读了由我执笔的"讲用稿",并受到好评。会议期间,县知青办还让我和上海赴吉林省上山下乡慰问团珲春组的曾毓淮老师一起起草和修改了《珲春县"五、七战士首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份子代表大会倡议书》。会后,县知青办将我写的"讲用稿"推荐给延边地区(自治州)知青办。很快,这份"讲用稿"在地区知青办主办的《五七战线经验交流(1)》上头版全文发表。

  这年的九月份,地区要召开自治州第四次五、七战线"讲用会",县知青办点名让我带上稿子代表防川集体户到延吉市的自治州知青办报到,参加会议。到州知青办后,根据州知青办领导的意见,对原来的"讲用稿"作了压缩,从原来近一万字压缩到五千来字,并由我上台宣读稿子。不久,这份稿子题目改为《胸怀世界革命风云 做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在中共延边洲委主办的《延边简报》1971年第八期《州第四次五、七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专辑》上发表。

  我回到大队后不久,县知青办给大队来电话商量,想将我借调到知青办一段时间,主要是负责编辑一本供知青阅读的名为《广阔天地》的刊物,大队同意了。大约在这年的七月到年底,我被县知青办借调,专门负责编辑《广阔天地》。这是一本32开、一百多页铅印的小册子,由我从大量的知青来稿中选出较好的稿子,加以修改,再汇编成册交给有关领导审阅,领导同意后再送县印刷厂印刷。每期印刷2000册。小册子印好后再及时下发到各公社。县知青办的领导对我的工作是满意的。

  也就在1972年的春节后不几天,下乡后第一次回上海探亲的我接到县知青办(当时又称县"五、七"办公室)的电报,称我已经被县知青办录用为工作人员,让尽快回去办理手续。

  我很清楚,主要是我的那份"讲用稿"改变了我的知青命运。

  由于此稿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年防川知青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生活,为作为永久的纪念,现我将此"讲用稿"打印如下(为尊重历史,打印的是原文,仅个别字句略有修改):

  扛枪扛到帝修反彻底灭亡 站岗站到全人类完全解放

  -- 珲春县敬信公社防川大队知识青年集体户

  各位首长,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防川集体户全体同志光荣地参加这次县"五、七战士首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份子代表大会,感到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对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前进,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下面,我就把我们集体户二年多来在大队党支部、贫下中农和解放军的辛勤"再教育"下,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坚定扎根边防的思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反修最前哨锻炼、成长的情况,向首长和同志们汇报一下。

  我汇报的第一个小题目是;

  在接受"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中树立扎根边防的思想

  防川位于我县最东端,座落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五百六十二页提到的张高峰下,与兄弟的友好邻邦朝鲜一江之隔,与苏修则仅隔一道铁丝网。每年图们江封冻后,从圈河莲花洞到防川得紧贴苏修的铁丝网走五十里狭长的地带,其中二段道被江水冲走塌,走苏修强占去的"让道处"。使防川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个面积为十四平方公里的"陆地小岛",从图们江下行三十里就是日本海。

  防川是伟大祖国的耳朵,是反修最前哨。

  我们集体户是从一九六八年年底起,分别由来自珲春、长春、上海、辽宁的三十七名知识青年组成。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祖国的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光荣地来到了防川。

  从我们刚踏上向往已久的防川的那一刻起,贫下中农和解放军就给我们送来珍贵的红宝书和毛主席像章。在欢迎大会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姜泰元同志说:"你们从祖国的五湖四海来到防川,这就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你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一定要坚定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走到底!千万不能忘记是毛主席把你们送到防川来的!"贫下中农拉着我们的手,勉励我们"在防川干一辈子"。部队省长还特意把我们领上后山,指着张高峰上的苏修岗楼,对我们进行反修斗争教育。

  当时我们都想:我们是工人、贫下中农和革命军人的后代,是经过三年文化大革命洗礼的红卫兵,又是坚决报名并经过审批后来防川的,我们一定能扎根边防干一辈子革命。

  刚来时,我们的热情挺高,干劲也大,但不久就反映出我们的弱点。

  珍宝岛事件后,苏修在边境上活动频繁,日本海上也常有帝、修、反的军舰活动。晚间,苏修的探照灯将防川照得很亮。"老毛子"夜间打靶的枪声,飞机、坦克演习的轰鸣声通宵不断。由于战备形势的需要,民兵开始站岗、放哨,晚上还经常集中在小学校住宿,有时一夜就紧急集合好几次。我们不少知青就想:这地方太紧张,说不定那天就打起来。

  防川靠山,又紧挨图们江,离日本海近,风大沙多;而且"三多":蚊子、长虫、草爬子多。加上吃杂粮,喝"酱木里",生活不习惯;有的知青又说:"这防川怎么不是我想象中的防川?""下乡的路走对了,门却走错了。"

  知识青年荆有贵由于受"下乡镀金论"的流毒深,不安心在防川。他听说附近大队集体户有知青转户到长春近郊,以后还有招工的希望,就想:我父母体弱多病,弟妹多,经济状况又紧,如果转户,离家近,既可照顾家庭,还有上工厂的希望,再说,上那儿也一样是干革命啊。于是就写信让父母给邮来了转户证明信,准备转户。

  我们的想法和表现,贫下中农和解放军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及时对我们进行多次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帮助我们从路线斗争的高度认识扎根问题。

  姜泰元同志给我们讲了大队建队史。他告诉我们:由于以前长期不修江坝,使江水冲走了防川通往内地的二段道。上面以"军事要地,不得居住"为借口,让长期居住在防川一带的一百多户人家迁入内地,使防川有七、八年没有住户。而苏修竟借此机会乘机向我方挪铁丝网蚕食防川。夏天,"老毛子"还经常通过防川上图们江洗澡,甚至将马匹赶入防川放牧。

  一九六五年毛主席发出关于加强边防建设的伟大指示,敬信公社的二十八户贫下中农怀着保卫毛主席、保卫祖国神圣国土的壮志豪情来到防川。

  同年八月份,防川下了暴雨,图们江发起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一下子把防川淹的只剩后山一个小山包,一百多口人及牲口全挤在小山包上,而张高峰上的反a华小丑却比比划划,幸灾乐祸,以为洪水会把人都撵走;但是贫下中农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亲人解放军的全力支援下,奋战洪水,掀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扎根防川,气死苏修"的热潮。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二十八户贫下中农在防川站稳了脚跟,为毛主席争了气。

  苦大仇深的朴"阿爸依"以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控诉了新、老沙皇的滔天罪行,激励我们"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一四一、二"高地上,部队首长带领我们学习毛主席"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教导,指着被新、老沙皇霸占去的大片国土,给我们讲"历史的经验",讲"准备打仗"的形势,讲我们这一代"任重而道远"。教育我们立足防川,胸怀"三十亿",树立"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的雄心壮志,做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突击手。

  党支部又带领我们学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 ,给我们讲述建队以来的路线斗争历史,让我们回顾个人的成长史,使我们懂得:我们党和国家所以有今天,防川所以能有今天,我们个人有今天,,因为就是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到防川干革命就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任何动摇就是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不忠。

  为什么我们刚到防川时头脑那么热,可慢慢就冷了呢?为什么我们和贫下中农下一样的决心,可一遇考验就想"走"呢?我们反复学习《老三篇》,找到了我们"思想上往往是空虚的""行动上往往是动摇的"根源。不少知青说:"贫下中农来防川,为的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我们却有'镀金'的思想,认为防川是'名声大,牌子硬'以后'吃得开'""我们和贫下中农千差万差就差在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感情没有贫下中农那么深厚,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态度没有贫下中农那么坚定,根子就在我们的世界观上!"

  荆有贵提高了认识,主动把那张转户证明信拿出来"示众",并在上面狠狠地打了个"╳"。他沉痛地说:"我辜负了党和毛主席的期望,私字迷住心窍,路线分不清,差一点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了牢记教训,他把那张转户证明信贴在日记本里,并写信帮助父母提高了认识。这事不仅教育了本人,更教育了大家。

  金松春的父亲由部队转业回家乡,来信问金松春是否一起回乡?小金想:回乡固然同样可以接受"最教育"但我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应该"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于是他写信给父亲说:"爸爸,防川要我们来保卫,我更需要在防川锻炼。我决心留在防川。"他父亲收信后为儿子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回信坚决支持金松春留在防川。并勉励他在风口浪尖上锤炼对毛主席的一颗红心。大家都说:"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要继续革命就应该越是艰险越向前!"并指出:那种认为"下乡的路走对了,门却走错了""到那儿也一样干革命"的思想,包含了极大的私心,是对自己怕哭、怕死思想的一种掩盖。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来自四个地区的三十七名知青在防川站住了脚,走上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第一步。

  我汇报的第二个小题目是:

  在刻苦的 "磨练"中 锤炼扎根边防的思想

  我们下决心扎根边防,把口头上的决心变为实际行动,把一时的坚定变为长期的坚定,这是一个从立场的观点的大转变。但在实际中应该怎样实行这个转变呢?

  珍宝岛事件后,我们对"打"字想得多,战备也抓得紧,可自从中苏边境谈判开始后,苏修在边境玩弄"和平边防"的把戏,有的知青就为假象所迷惑,产生"打不起来"的想法。有的站岗不带子弹袋,在哨位上唠嗑说笑,有的还随意摆弄枪支,造成几次"走火";可随着形势的发展,边境上出现新的动向时,战备一紧,想回家的知青又多了。

  针对这些现象,党支部和部队首长经常组织我们进行形势分析,从国内外的大好形势看新沙皇的狗急跳墙;从"历史的经验"看"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摆敌情,大破和平麻痹思想,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想法和表现是缺乏"完全""彻底"的"两不怕"的精神,路线觉悟不高,扎根边防思想不牢的又一反映。我们的决心还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我们头脑中的生和死还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的。要实行从思想到感情、立场到观点的大转变,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认识提高了,大家都说:"好钢要在烈火中千锤百炼,革命接班人要在风口浪头锻炼成长!"决心在"磨练"中实现"转变"。

  不久,防川有史以来的大工程-开挖张高峰下的排水沟开始了。这条排水沟长一千五百米,深、宽各一米五十,横贯张高峰下。三月初,地冻三尺,寒风刺骨;开工前,姜书记带领我们学习《愚公移山》,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表忠心,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让张高峰上的"老毛子"看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开工时,军民齐上阵,红旗飘扬,战歌嘹亮,吓得张高峰上的"老毛子"天天爬在了望楼上用望远镜瞅了又瞅,甚至派直升飞机"侦查"。 "老毛子"的丑态,更使我们认识到这场战斗的重大意义,我们人人都抢着刨镐,几天后个个都累肿了胳膊。

  邱恩荣的手刨镐时震裂了虎口,直流血,她正在犹豫不决时,抬头看到年已半百的朴"阿爸依",虽然手上也流着血,仍一镐一镐地猛干,就象挺立在面前的活愚公;再看看周围的贫下中农,个个如此。她意识到这就是在艰苦时候产生的动摇。必须克服它!于是她又抡起大镐猛干。

  休息时,小邱钦佩地说:"朴'阿爸依',你真有劲啊!"阿爸依爽朗地笑着说:"为了保卫毛主席!"

  "为了保卫毛主席!"短短的一句话深深刻在我们每一个知青的心上。

  在修建反侵略工事-挖坑道的战斗中,患有严重关节炎的金昌燮'阿爸依',从一开始就战斗在坑道里。在潮湿的坑道里劳动,常常痛得四肢关节麻木,但他从来不说半个"苦"字。打锤他抢着干,点炮他抢着点。我们要和他"争",他总是笑着把我们推到一边说:"你们没有经验,要是出了事故,我对不起毛主席!我是老头了,死了不要紧,你们的担子还重着呢!"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阿爸依"才一边指导,一边让我们干。

  有一段时期,因边防斗争的需要,上级要求尽可能减轻打坑道放炮的声音,以观察苏修理的动静。在点炮后,金"阿爸依"多次冒着被飞石砸死的危险,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地堵住坑道口。我们都激动地称金"阿爸依"为"两不怕的老民兵",他却笑着说"为了保卫毛主席,解放天下受苦人,应该这么做的!"

  和金"阿爸依"一起干活的 上海知青陆浩亮不慎被十五磅的铁锤打伤了头部,当场就昏迷过去了。当他被部队医生救醒后,想到金"阿爸依"用身体堵坑道口的形象,想到早日把防川建成毛主席放心的钢铁阵地,不顾伤痛又一步一步登上后山,进入坑道继续战斗。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小陆坚持在坑道战斗了一百多天。由于长期不见太阳光,人变得又白又瘦,但从不叫一声苦。他说:"为了保卫毛主席,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防川!"

  在挖坑道的战斗中,党支部考虑到女知青体弱,不安排打锤、 把钎,可女知青都说:"埋葬帝修反,保卫毛主席,那能讲'照顾'分'男女'!"在一再要求下,党支部终于同意女知青也参加打锤、把钎。十五磅的大锤才抡几下,不少人就腰酸胳膊疼了。女知青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教导坚持在艰苦的劳动中锤炼对毛主席的一颗忠心,为"地下防川"的建设作出贡献。

  被分配在广播站工作的女知青崔桂玉,患有关节炎、肺结核及胃病,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她始终以珍宝岛英雄为榜样,以"生命不息,广播不止"为勉,把防川广播站办成反修最前哨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阵地。在斗争最艰巨的时候,她常常手握钢枪坚守在扩音机旁,连续工作在十六个小时以上,有时竟累倒在机器旁。一次她因病上县医院,医生让她住院检查治疗,但她想到自己的战斗岗位,坚决不肯住院,让医生给配了些药就返回防川投入战斗。

  又一次知青崔东星走道回防川,路经"让道处"时,两个"老毛子"晃着明晃晃的刺刀逼了上来,是过还是不过?"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一个雄浑有力的声音给小崔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上!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决不承认所谓的"让道处"!为了维护伟大祖国的尊严,为了毛主席的崇高威望,小崔手握红宝书,高呼"打倒苏修!"的口号,迈着大步向前走去了。吓得那两个"老毛子"赶忙缩回刺刀,退出了"让道处"。

  上海女知青叶秀莲患有贫血症及其他疾病,但她始终坚持用毛主席关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鼓励自己与疾病斗争,从来不吭一声。去年二月的一个风雪之夜,正在站岗的小叶突然发病晕倒了,当她稍一清醒看到胸前那枚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喜子像章时,又顽强地挺身站立在哨位上,警惕地注视着前方。直到换岗的知青来时,才被送回到集体户。大家都心疼地责备她"病得那么重,为啥一直不说?"小叶却含着泪说:"为毛主席站岗是我的职责,我没有做好……。"第二天,小叶不顾大家的一再劝阻,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在坑道里战斗了一整夜。当晚,民兵连和部队紧急集合,演习追击,她又挎上冲锋枪加入追击的行列。就在追击结束时,她又一次昏倒在地。

  小叶被送进县医院,因病重急需做手术,并要输血、麻醉;小叶说:"血和麻药都是重要的战备物质,留着打仗时用吧!"在手术时坚决不让用麻药。她手握红宝书,让陪伴她的民兵连副指导员小王给念珍宝岛英雄的事迹报道,直到手术结束,没说一声痛,没掉一滴泪。周围的医生、护士都感动地说:"小叶真不愧是反修前哨的女民兵啊!"当姜书记代表党支部和全体贫下中农来看望她时,小叶激动地握着姜书记的手说:"姜书记,防川战备那么紧,我能在这里躺着吗?我要求立即回防川!"姜书记以全体贫下中农的名义"命令"小叶继续住院,她才勉强服从。

  小叶在组织的关怀下转回上海继续治疗。上火车前,她留着泪一再叮嘱前来送行的战友"一定要把我的刚枪擦得亮亮的,保管得好好的,不久我就要回来!"

  小叶回上海后,一直没有忘记防川,她在给我们来的 几十封信里常常引用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里郭建光的一段唱词"军民们准备反'扫荡',何日里奋臂挥刀斩豺狼?!伤员们日夜盼望身强壮,为的是早早回前方!",表达了她重返防川的迫切心情。

  去年四月末,苏修在防川纵火入境,数以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烈焰翻滚,火光冲天。看着熊熊的烈火燃烧着我们防川的土地,面对新沙皇的猖狂挑衅,我们仇恨满胸膛!决心书、请战书象雪片似地飞向边防站。在上级下达扑火命令后,我们和贫下中农、解放军满怀刻骨仇恨投入战斗。在火场上我们坚持战斗达八、九小时,在兄弟大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扑灭大火,赢得了重大胜利!

  去年年末,防川下了前所未有的大雪,足足下了三整天;夜晚西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积雪深达二尺多。晚上是轮的女知青站岗,男知青纷纷向民兵连要求:这几天的岗我们站!但女知青坚决不同意,她们说:"风雪严寒正是锤炼我们'两不怕'革命精神的好机会,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站岗,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幸福!越是艰苦心越甜!"就这样,女知青抗严寒,踏冰雪,身挎冲锋枪,英姿飒爽地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保卫毛主席的哨位前进。从集体户到哨位平时走五、六分钟,现在得与风雪足足搏斗半个多小时!

  手握钢枪保边防,横眉怒视新沙皇;风雪严寒何所惧,心中有颗红太阳。此刻,伟大领袖毛主席正在中南海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操劳;此刻,亚非拉革命人民,印度之那三国人民正在与当代最凶恶的美帝国主义日夜浴血战斗。杨子荣那种"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的无产阶级广阔胸怀,珍宝岛英雄"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光辉形象,激励着我们在风雪中前进!

  为了随时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大雪刚停我们全体民兵就和解放军战士一起踩着没腰深的雪,高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上了后山,迅速清除了全部战壕、坑道的积雪。红心向太阳,热血融寒疆,敬爱的毛主席啊,为了您,为了全人类的解放,我们愿献出一切!

  张高峰下,图们江畔,当我们挥汗如雨地劳动时,我们想到的是毛主席!为保卫毛主席战斗在防川,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荣光!

  不论在酷热的盛夏,还是在西风凛冽、雪花纷飞的隆冬之夜,不论在举国欢腾的国庆节,还是在平日的每时每深,我们始终和亲人解放军一起警惕地守卫着防川的每依从一寸国土!酷热热不过我们保卫毛主席的一颗红心,严寒冻不了我们对祖国人民火焰般的革命热情!在巍然挺立的"一四一、二"高地,在地处最前沿的"五八0"高地,在后山的每一条战壕、坑道里,到处有我们洒下的汗水、留下的足迹!

  当夜幕降临防川,我们在灯下专心致志地"天天读"时,当我们写下一篇又一篇战斗日记时,我们想到的是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向前!

  清晨,当我们迎着东方那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我们要说的第一句话是: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红日照边疆,江山分外娇。眼望壮丽的边疆山山水水,更激起我们豪情满怀,斗志昂扬。经过"磨练",我们爱上了防川!

  防川要我们来保卫,我们更需要在防川锻炼成长!

  我汇报的第三个小题目是:

  在"斗私,批修"的过程中 深扎扎根边防的思想

  从去年七月份起,我们集体户先后有四名知青上了大学,四名知青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及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这件事引起去我们思想上的一些波动。有的知青嘀咕:"到防川二年了,各方面也不差,为啥上大学没有我的份?"有的说:"上大学我不去,当兵是青年人的义务,这征兵我一定要去,不达目的不罢休。……"

  大队党支部和解放军又及时抓住我们的这些活思想,遵照毛主席"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的教导,为我们举办学习班,组织我们反复学习"老三篇",围绕着"下乡为什么?""干'一阵子'还是干'一辈子'?"开展"斗私,批修"。使我们认识到无论是"走"还是"留",都要把一颗红心放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决不能掺着私心干革命。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一颗革命的种子,党撒向那里,就在那里扎根、开花、结果。走的知青不能忘记农村,忘记贫下中农;留下的知青要安心边防干革命。

  部队首长把我们带到原防川边防站电台报务员、共a产党员、一等功臣耿长福烈士的墓前,带领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并给我们讲述烈士的光辉事迹。耿长福同志生前一心为革命,在他母亲病危、组织上三次让他回家探望时,他都坚决谢绝了。他说:"个人的事最大也是小事,革命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一九六七年九月的一天,为抢救国家的战备物质,带病三次跳入波涛汹涌的图们江,为保卫毛主席,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英勇地献出宝贵的生命。教育我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在旧社会给地主扛了 几十年长工的郭"阿爸依", 含着泪给我们讲述他血泪斑斑的家史,教育我们千万不能忘本,要做毛主席放心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上海知青章正辉原先已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以后因为需要仍让他留在防川。当时他有想法,以为有人"作弄"他,一度情绪低落。党支部及时了解了他的活思想,和他一起批判"下乡镀金论"的错误思想 ,以后他愉快地说:"只有让革命事业来挑选自己,而没有自己挑选革命事业的权利。我一定听毛主席的话,扎根防川干革命!"他这么说,也这么做,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后来贫下中农推荐他当了民兵卫生员,集体户还选她他当保管员。

  征兵时,长春知青宋宝贵心想:留在防川也可以,但总没有参军强。由于思想上有波动,不安心在防川。刚好大都让他赶牛车上圈河大队办事,他想:这是好机会,顺便上公社武装部给接兵的解放军同志说说,说不定能当兵。于是就上公社武装部去"磨", "磨"了几天没有成功,就闷闷不乐地回到防川。通过学习班的学习,他狠斗私字,说:"当兵是革命青年的义务,但是带着想离开农村'另谋出路'的想法去当兵,就不能当毛主席放心的战士。我一定要很好地'斗私,批修',做毛主席放心的边防战士。"

  由于党支部和解放军始终狠抓了在扎根问题上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使我们不断加深了扎根边防的思想。我们的体会是:扎根思想是靠斗私斗出来的,批修批出来的。只有不断地斗,反复地批,才能有在边防扎根一辈子的思想准备。

  共a产党员、民兵连副连长、珲春知青崔东星被广大贫下中农和各级革命委员会选送清华大学。党和人民的信任使小崔激动得流了泪,但他舍不得离开防川。他向姜书记提出,让别的知青去,我坚决留在防川扎根防川干一辈子。在姜书记的一再说服下,小崔才同意了。离开的前一个晚上, 民兵连没有给他排岗,但和没到站第一班岗时,小崔已挎上冲锋枪站在哨位上了。站岗的知青来了,他不愿离开。第二岗的知青来了, 他仍然不走,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清晨,旭日东升,朝霞万朵。小崔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伴随自己战斗二年多的冲锋枪擦得铮铮亮,然后端端正正地放在武器库的枪架上。早饭后,他走访了全防川贫下中农的家,向自己的亲人告别。接着,他又带领我们集体户的全体知青学习《为人民服务》,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表忠心。

  小崔要走了,防川的贫下中农,从白发苍苍的"阿爸依"到五、六岁的小孩子都涌的集体户的门前。朴"阿爸依"拉着小崔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姜书记和民兵连长严锺国带着全体贫下中农的心意,将一枚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别在小崔的胸前,紧握小崔的手,千叮咛,万嘱咐。

  望着亲人的脸,望着战斗了二年多的防川大地,小崔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放心吧,亲人!我一定为革命上好大学,誓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进行到底!"

  心崔一步一步走向后山山腰,向为反修斗争的胜利而英勇牺牲的耿长福烈士默哀,然后由我们送到张高峰山脚下。

  望着巍然挺立的"一四一、二"高地,望着被苏修强占的张高峰上的"老毛子"岗楼,望着苏修在防川周围设置的数十个明碉暗堡,小崔同志昂扬怒火烧。有紧握我们的手说:"战友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离开了你们,但我的心永远向着防川!一旦革命需要,我一定重返防川为毛主席战斗!我们一定要为毛主席争气啊!"我们激动地说:"小崔,你放心地去吧!一定要为革命上好大学。我们一定扎根边防,一举一动让毛主席放心!"

  小崔在解放军的护送下走了。望着小崔远去的背影,我们更感到"任重而道远"。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一定要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身!"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锺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敬爱的毛主席啊,我们决不辜负您老人家的殷切期望!我们要把您的教导永远铭记在心,为在地球上彻底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使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我们决心:扛枪扛到帝修反彻底灭亡,站岗站到全人类彻底解放!

  二年多来,我们迎着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在贫下中农和解放军的辛勤"再教育"下茁壮成长。防川集体户被树为洲、县的先进典型,二名知青光荣入党,十多名入团,先后担任大队各级领导的有九名,出席省"积代会"的一名,担任"赤脚医生"的有二名。去年年终总评有二十二名被评为五好知青、五好民兵。

  尤其使我们高兴的是: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在党的诞生地上海,在省、洲、县革委会的所在地长春、延吉、珲春以及在人民解放军这所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里,都有在防川战斗过的战友,这是毛主席革命 路线的伟大胜利!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继续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认真在三大革命实践中改"观"换"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其他先进集体学习,扎根反修最前哨,永远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

      十、惜别防川

  在接到县知青办的电报后,我立即买了返回珲春的火车票,很快回到了珲春。我先到了县知青办,见到了安主任。安主任对我说:"你从上海到珲春插队是革命的需要,如今将你调到县知青办工作也是革命的需要。延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很需要年轻的汉族干部。你的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苦大仇深的老工人、上海市的劳动模范,希望你到知青办工作后,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学好机关工作的本领,不辜负党和老一辈的期望,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干部。"他还向我介绍了我今后的工作分工:让我主要负责全县知青的宣传报道及文秘工作。他还详细地告诉我回到防川后具体如何办理调动手续,让我抓紧时间办好手续正式报到。

  回到防川后,大队党支部、集体户都已经得知我上调的消息,许多社员、知青都来看我,向我表示惜别之情。好多家社员还邀请我走前一定去吃顿便饭。很快,大队和集体户专门为我召开了欢送会。会上,大队姜书记代表大队党支部和全体贫下中农对我的上调表示热烈的欢送,对我在防川插队二年多,尤其在担任"赤脚医生"时热心为贫下中农服务,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也在会上讲了话,感谢防川大队的党、团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感谢防川的贫下中农对我的"再教育",并表示到县知青办工作后,一定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决不辜负防川人民对我的期望!

  欢送会后,在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集体户的知青们为我设宴。很少喝酒的我喝了不少的酒。在离开防川的前几天,我几乎没有办法在集体户里吃饭,而是被好客的社员们轮流拉到家里喝酒吃饭,为了欢送我,好些社员家还杀鸡杀鸭杀狗打大糕,真使我十分感动!

  在社员举办的家宴上,好多社员都表示舍不得我走,对我在担任"赤脚医生"时为他们的服务表示感谢,并希望我以后方便时能常回防川看看。面对盛情款待我的社员,我感动得多次流泪。李英三医生也专门请我喝酒吃饭,他说了好多热情的话,舍不得我走,分别时我和他都哭了。姜书记也在家里设宴欢送我,大队的其他领导都参加了。他一连敬了我三杯酒,我全部喝下,终于酒力不胜,一出姜书记的家就都吐了。在离开防川的那天,一大早姜书记和好多社员就到集体户为我送行,我随身携带的书包里被热情的社员塞进好多煮熟的鸡蛋。由于是冬季,要走道到圈河大队,社员们将我的行李装上牛车,李医生说啥也要送我到圈河大队,这样,在社员们和集体户知青们的欢送下,我和李医生以及其他几名社员在边防站二名战士的护送下,步行七十多里离开了防川。

  说实话,自从我参军未成、回到防川后,我已经比较安心在防川,也相当适应防川的工作和生活。虽然不能说有决心一辈子在防川,但是在防川再干个三年五年的思想准备还是有的。因此,每当集体户有知青上调时,我并不动心,思想上也没有什么波动。就我个人的愿望而言,希望在防川再锻炼几年后,有可能上医学院,以后当一名医生。但是这次既然组织上决定让我上调到县机关工作,我当然是愿意的,并服从组织的安排。但是真正要离开工作和生活了二年多的防川,离开朝夕相处、已经结下比较深厚感情的社员和知青,确实有依依惜别之感。

  在我走到张高峰山脚下时,我看到远处还有不少社员和知青不停地向我招手。这时,在防川二年多的日日夜夜,一幕幕的往事就象放电影似的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流泪了!我永远忘不了这里--可爱的防川和这里可敬的社员、知青和边防战士!

  十一、在县知青工作的一些回忆


  再到县知青办报到后,意味着我已经正式参加县机关工作。事后我才知道,是上海赴吉林省学习慰问团向珲春县委提出建议:在上海知青下乡锻炼多年后,如果今后县机关招干,能够考虑上海知青。珲春县委接受了这个建议。我这次被招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我这一批被招干的上海知青有十来人,差不多县委、县政府各科(室)、部、委都招收一名上海知青。我所以能够到县知青办,主要是我写的那份"讲用稿"先后在县、洲的刊物上发表,反响不错。加上我曾经被借调到知青办编辑过几期知青刊物《广阔天地》,知青办领导对我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而提名我上调的,就是县知青办的主任安熙云同志。

  我报到后生活安排一停当就投入了工作。这里记述的是我当时在知青办工作的一些情况。

  (1)起草给知青、下放干部的信

  我到知青办工作两个来月,我县有的公社、大队肝炎流行,上海知青中也有得肝炎的。知青办领导很重视,通过上海赴吉林省学习慰问团珲春组向上海市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够援助一些治疗用药。上海有关部门很重视此事,很快托运来了第一批治疗肝炎用的"板兰根注射液"四千支。安主任让我就此事以县革委会政治部的名义写一份给在我县插队的上海知青的信,告诉他们上海市委、市革委会和上海人民很关心在珲春插队的上海知青,鼓励大家更好地扎根边疆干革命。我当即起草了题目为《亲切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的给上海知青的信,经领导同意在县印刷厂套红印刷了四千份下发到全县的各社、队,达到了上海知青人手一份。

  在七三年的五月初,当时还有相当多的上海知青回沪探亲未归,知青办让我以县革委会的名义起草一份《给上海(回沪)下乡知青的一封信》,希望(回沪)下乡知青及时返回边疆农村参加春耕生产。这封信也在县印刷厂套红印刷了三千份,由各公社的知青办寄给所有回沪探亲的知青。

  一九七三年一月和一九七五年二月,我受领导的委托,以县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起草了给下乡知青和下放干部的春节慰问信。这些慰问信都是套红印刷,数量各为二千五百份。

  (2)我起草的一份县革委会文件

  我到知青办工作才三个来月,县里连着发生一起一名上海男知青因殴斗致死及一起一名上海女知青服毒自杀的事件。知青办领导让我作为知青办代表,协助县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接受任务后我就随县公安局的同志先后到了案件发生地的板石公社和凉水公社的有关大、小队了解有关情况,做好有关知青集体户的善后工作,协助接待死者的家长,帮助料理死者的后事等。

  上海男知青葛某在下乡前与知青朱某等三人积下较深的矛盾,下乡后分在同一集体户,经常为一些生活琐事争吵,以至发生殴斗。这次先由葛某带来一名在安徽插队的知青(上海时的老邻居)潘某来集体户,朱某等发现葛某随身携带的行李袋中有一根三角铁条,怀疑葛某是带潘某来打架,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朱某等先将潘某赶跑,葛某见状便与朱某等争吵,以至发展到动手打架。朱某用一根朝鲜族社员洗衣服用的木棒砸了葛某的头部,葛某当场昏迷倒地。经珲春县医院大力抢救,终因脑出血而死亡。朱某等三人被县公安局刑事拘留。

  上海女知青蒋某与本集体户知青陈某因恋爱发生性关系而怀孕并回沪打胎。回集体户后社员和知青都有些议论,而两人又经常为日常琐事发生争吵,男方提出要终止关系。蒋某一时想不开服"敌敌畏"自杀身亡。

  我在参与调查后将有关情况向安主任作了汇报,安主任让我代表县革委会写一份上报洲革委会的检查报告。我写好初稿后安主任作了些修改。很快,这份《关于发生两起知识青年死亡事件检查报告》以县革委会珲革发72(29)号文件上报洲革委会。文件分三个部分:一是案件发生的经过;二是我们的检查;三是采取的措施。这是我参加工作后写的第一份上报洲革委会的文件。时间是一九七二年五月十六日。

  3、继续编辑知青刊物《广阔天地》

  我到县知青办工作后,领导交给我的另一个任务是以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的名义继续负责编辑知青刊物《广阔天地》(以前我被借调参加编辑过第二期)上海慰问团的曾毓淮老师也参加编辑工作。在第三期《广阔天地》上,由我修改后刊出的稿件有十四篇。接着又编辑出版了一本《广阔天地-革命大批判专辑》(都是"文革"中的所谓大批判稿子,内容已经不可取)。我负责编辑的《广阔天地》第三期有三篇稿件为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九日的《吉林日报》采用,有六篇稿件为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五、七"办公室编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雨润苗壮》一书采用。七五年一月我又负责编辑《广阔天地》第四期。七五年同年七月我和上海赴吉林省学习慰问团珲春组的曾老师还编辑了一本我县知青学习革命理论的小故事集。七六年又编辑了二期《广阔天地》(都是所谓的"大批判专辑")。 七六年十月十六日还编辑出版过一期《广阔天地》(通讯)的小报,但只办了一期就停刊了。

  4、宣传知青和贫下中农中的先进典型

  在我原先插队的敬信公社小盘岭大队的上海知青,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在高寒山区试种了一亩半水稻并获得成功。我得知消息后立即作了详细的采访,写出了《建设小盘岭》一稿寄给地区的《延边日报》,很快此稿在一九七二年九月九日的报纸上发表。《延边日报》社还给县知青办寄来笔记本表示感谢。("文革"发表稿件只署单位的名字)。我将这份稿件又寄给上海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文汇报》采访部很快就寄来了小样,但《解放日报》抢先一步在同年的九月十日以《大有作为的一代新人》为题发表了此稿。《文汇报》后来来信称:由于《解放日报》已发表该稿,此稿不用了。为了表示感谢,给我办寄来征文选二本,并希望继续来稿。同年十月十一日的《吉林日报》以《勇于实践 大有作为-记小盘岭大队上海知识青年试种水稻的事迹》为题也发表了此稿。我又给《文汇报》寄去上海部分七二届知青赴珲春县春化公社梨树沟大队插队的照片,写了一段说明,照片很快就在同年的十二月十日的报纸上发表。报社又给我办寄来征文选和精美的笔记本。我还采写过贫下中农户长祝恩孝、上海女知青宋爱敏等先进事迹,在当时起到很好的宣传鼓动的作用。一九七二年十月我被聘为〈〈吉林日报〉〉的通讯员。

  5、起草有关知青工作的宣传提纲

  知青办要经常宣传党和政府有关知青工作的方针政策,要向广大群众下发一些相关的宣传提纲。受领导的委托,我以县革委会的名义起草过《关于进一步贯彻中发(1970)(26)号文件 坚决打击阶级敌人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宣传提纲》(1973年6月15日);《关于做好上海七二届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工作的宣传提纲》(1972年9月30日);《一九七五届城镇中学生上山下乡宣传提纲》《一九七六届城镇中学生上山下乡宣传提纲》等多个文件。这些文件的印刷数量都在二千份以上。

  6、起草有关知青工作会议上的领导讲话稿,修改整理社、队,知青、贫下中农的"讲用稿"等。

  知青办每年都要召开几次有关知青工作的会议(包括学习毛泽东思想讲用会等),每当这时是我工作比较忙的时候。一般分配给我的工作是起草有关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有开幕词、工作报告、会议总结等,重点是工作报告。一般要求在三、五天里完成。知青办领导往往给我准备一些上级的有关文件(里面有有关的方针政策、一定时期的工作要求等)给我讲讲领导准备在会上大致上要讲些什么内容,提出些什么工作要求,其他的内容就由我自己去琢磨。刚开始起草这类领导讲话我感到比较为难,有时写到晚上十一、十二点钟,写出的稿子领导还不满意。时间长了自己便慢慢琢磨出门道,关键是要吃透上面的精神。先要认真地看看省、地有关会议的工作报告,再结合县里的实际情况,将省、地有关会议的工作报告改写成县里的工作报告,这大致上就成功了。在有关领导们参加讨论稿子时一定要仔细记录,尤其是做报告领导的意见要记下来,并按照他的意见去修改。至于开幕词、会议总结等就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按照省、地有关会议上的开幕词、会议总结的格式来写,一般都能通过。我起草的领导讲话稿主要有1973年8月的县委领导同志在知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1975年9月22日县委领导同志在第三届知识青年积极份子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有1975年8月2日县委领导同志在知识青年理论骨干学习班上的讲话以及1976年10月28日县委领导同志在全县知青建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等。这些讲话稿子有的被作为文件下发,有的印成小册子下发。

  每当知青办召开学习毛泽东思想讲用会时,便负责修改和整理要在大会上发言交流的社、队和知青、贫下中农代表的发言稿。有的典型被选拔到地区或省里开会交流,他们的发言稿常常要根据地区、省里的要求作修改,甚至要重写。我就多次被派到地区或省里去修改稿子。有时还叫县委办公室报道组的吕宗仁组长和我一起去。这是一件苦差事。当时修改"讲用稿"盛行"拔高",尤其是知青典型的"讲用"一定要讲到"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的高度。而根据我的了解这样的"典型"实际上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好多表示过要扎根农村"一辈子"的知青典型,很快就被招工、招生等离开了农村,而他们的被招工、招生也是工作的需要,与在农村干"一辈子"并不矛盾,而当时往往将扎根农村与被招工、招生等对立起来。我通过反复思考后认为,既要提倡知青扎根农村(能扎根"一辈子"值得钦佩,能够在农村扎根几年也不容易)也应该鼓励有条件招工、招生的知青去做工人、去上学读书。如果所有的知青只能是在农村扎根"一辈子",那么岂不是没有人去做工人、去上学读书吗?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当时我对地区或省里会议组的"笔杆子"要我们将知青典型一律"拔高"为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典型认为不实事求是,并提出了意见。甚至与地区或省里的一些"笔杆子"发生争执,但我们往往受到的是严厉的批评,经常是在"服从上级"的要求下只能违心地按照地区或省里的意见修改稿子。

  7、参加对全县知青工作的调查

  一九七三、七四两年,由安主任带领我和十多名下放干部两次各用二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全县各社、队,对知青工作开展全面广泛的调查。通过调查既了解到有当地社队关心和积极做好上山下乡知青工作各种的好的典型,也发现相当多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如:好些知青下乡一段时间后,便没有人来关心了,一些集体户没有落实贫下中农户长,相当多的贫下中农户长不起作用,个别的贫下中农户长思想落后,甚至道德败坏。全县先后发生过数十起贫下中农户长及社队干部强a奸、诱a奸女知青的案件,有的长期没有得到严肃的处理。最突出的是有不少社队贪污、挪用、占用知青的建房款和建房物质。所有这些情况经过整理,由我执笔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上报到县委。

  8、参加农村工作队下乡蹲点

  我在知青办一共工作过五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被抽调到县委组织的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又称路线工作队)到后进的社队蹲点。第一次是在七二年的七月到七三年的六月,到板石公社的板石大队五队蹲点,主要解决该队重副弃农及领导班子及群众不团结的问题。该队是汉族队,全队是由山东日照县因修水库被搬迁的王姓、刘姓社员组成。王姓、刘姓社员多年来积怨深,严重不和,且都不愿意务农,而以非法开挖小煤窑为经济来源。队里多次发生过窑塌人亡的事故。通过一年的艰苦工作,该队的面貌有一定的改变。第二次是在七四年的一月到这年的年底,在春化公社的草帽顶子大队蹲点。工作队的队长是县法院的院长姜善模(朝鲜族)。我和他平时长住在该大队二队的一户姓席的单身汉的家里。姜院长工作忙,会议多,不经常住在队里。大部分时间就我一人在生产队。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也是解决群众中重副弃农的问题(草帽顶子大队地处边境,又是山区,种植玉米、大豆,产量不高,群众收入低。而上山搞副业项目多,收入要高得多。但"文革"中执行极"左"政策,一味强调"学大寨"、"大办农业"、"割资本主义尾巴",宁可让山上的山货白白烂掉,限制群众上山搞副业,因此当地的群众生活相当困难)。我们去后向群众宣传"学大寨"、"大办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摸底,经上级批准,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允许有计划地组织群众上山搞副业,以增加收入,改善群众的生活,能够这样做这在当时也不容易。

  在草帽顶子大队蹲点期间,我和姜院长除了到公社、大队开会以及按照规定回县里休息外,大部分时间我都在队里,并积极参加队里的各种劳动,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受到群众的好评。县委规定;干部下乡蹲点,住在贫下中农家里,轮流在社员家吃派饭,但是不允许大吃大喝多吃多沾,并一定要按规定付给饭钱和粮票(每天付饭钱四角五分,粮票一斤二两)当时当地的群众生活都比较困难,但是他们对县里派来的工作队还是很尊重的,尽管生活有困难,对工作队员来家吃饭相当当一回事,想方设法让我们吃得好些。尽管姜院长和我多次在群众大会上讲了"我们在社员家吃派饭,已经给大家增添了麻烦,你们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千万不要另外招待",但不管姜院长在不在队里吃饭,社员还是热情接待。社员家大多吃杂粮,给我们吃的基本上是大米饭,而且往往是用大碗盛饭。我们去吃饭,几乎每家都另外准备几个炒菜,有的还为我们杀鸡杀鸭。吃晚饭时,好些社员还为我们准备了酒,一定要我们喝几口驱驱寒,真让我们过意不去。我的饭量本来不大,吃不下大碗的大米饭,社员们还认为是我客气。我还经常在我的饭里发现有社员特意为我准备的清炖哈什蚂、荷包蛋等。我们要付饭钱,社员往往不肯收,我们一再解释这是我们工作队的纪律,他们才勉强收下。虽然在草帽顶子大队工作仅一年,但与这里的群众结下比较深的感情。当地群众上山挖到珍贵的人参、采到各种蘑菇、打下松子、打到野味,经常拿来给我们看,并表示愿意以最低的价格卖给我们。这里有不少社员打到过香獐,家里藏有真正的麝香囊,花个三、五十元就可以买到。几名社员打到过一头大黑熊,一张完整的熊皮只卖八十元,问我想不想要,如果要价钱还可低些。我想到工作队的纪律,一律都婉言谢绝了。

  这年的蹲点结束后我还受到县革委会的表扬。我回到县里后,还常常有草帽顶子大队的社员来看我。此外我前后共有半年的时间先后到凉水公社、哈达门公社、英安公社的一些大队、小队下乡蹲点(主要落实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在地处平原的社、队推广水稻"起垄栽培",在山区的社、队推广玉米"一埯三株")还到县五、七干校参加过二个多月的劳动。在所有被上调到县革委会工作的知青中,我是下乡天数最多的一个。

  下乡蹲点,使我进一步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社会。尽管比较辛苦,但的确使自己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十二、难忘恩师安主任

  在县知青办工作的五年中,我的领导、知青办主任安熙云同志,以他模范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教育了我。

  老安是一位在抗美援朝时入朝参战、因受重伤而复员退伍的朝鲜族干部。抗美援朝时,他刚满十八周岁便担任了志愿军的连长。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受了重伤,好几块弹片分别击中了他的头颅、腰椎、右胳膊和左腿。经过在战地医院的紧急抢救和回国后的多次手术,总算挽回了生命。但他的大脑里留有手术无法取出的弹片,一大块颅骨被切除,换上用有机玻璃做的假颅骨;腰椎部有的神经已经被弹片切断,无法医治,左腿丧失感觉功能,走路带瘸;右胳膊的弹片也无法取出。他手术后全身的刀疤总长竟达一、五米多,成了乙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他复员后经过几年的休养,身体开始康复,便向组织提出要求工作。先是在县粮库当管理员,以后又长期在县委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文革"前是县委的组织部长。"文革"中他长期担任县知青办的主任。后来我才知道,县知青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负责省、地、县三级数千名下放干部的安置工作。

  为了做好全县一万多上山下乡知青和数千名下放干部的安置工作,安主任抱着病体走遍了全县所有有知青和下放干部的公社、大队和生产小队。一九七三、七四两年,他带领我和十多名下放干部两次各用二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社队,对知青工作开展全面广泛的调查,并由我执笔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上报到县委。

  中央下达26 号文件后,县里仍有多起迫害女知青的案件没有得到认真的查处。一九七三年他组织一批得力的干部协助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对全县所有迫害女知青的案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复查,有多名强奸女知青的罪犯在公判后被执行了枪决。

  当时上海下乡知青中也有少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有的已经触犯了法律。县公安局的意见是要抓捕。安主任知道后心情很沉重,他曾经对我说,上海知青从大老远的地方到边疆来接受"再教育",他们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主要问题出在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如果他们被捕甚至判刑,他们的父母会怎么想?我们对得起他们的父母、对得起上海的各级领导和上海人民吗?他向公安局和县委提议,给这些知青一个机会。在他的张罗下,知青办在英安公社的里化鹿场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知青学习班"。安主任亲自给这些青年上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对他们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并组织他们参加鹿场的劳动。通过学习教育,这些青年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三个月后又都重新回到了集体户。

  安主任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从不居功自傲。他这样差的身体,还经常带领知青办的干部下乡,与知青们一起下水田插秧,有好几次他的脚被水田里的玻璃、石片划破了,鲜血直流却毫无知觉。

  我在县知青办工作的五年里,他真正做到了在思想上教育我,工作上帮助我,生活上关心我。他经常在晚上来到我的宿舍,与我谈他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谈他对人生、理想的看法,谈他长期参加机关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他都及时予以热情的肯定和鼓励,对我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毫不客气地提出严肃的批评。谈得晚了便在我的宿舍里住下。

  记得有一次组织上派我和县委报道组的吕组长一起到长春参加一个知青讲用会的材料修改工作。在材料修改中,由于省会议材料组的几个"笔杆子"对我们修改后的稿子有不同看法,在吕组长提出自己看法时,有个"笔杆子"竟说"必须按我们的意见修改,不这样你们就回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吕组长也发了脾气,说"走就走,我还不想伺候你们呢!"他拉着我回宿舍收拾行李后便走出招待所搭车去火车站。省会议材料组的人闻讯后开了车来追我们,一再说好话请我们回去,但吕组长坚持带我走。就这样第二天上午我们回到了珲春。我们向安主任汇报了情况,安主任没有批评吕组长,但事后他把带到宿舍狠狠地批评了我。他说,你是代表县里派到省里去搞材料工作的,不能因为省里的同志对稿子提出不同的意见就不干回来了,这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那怕省里的同志意见提错了,态度再不好,也不应当这样做。因为他们毕竟是上级领导,下级要服从上级,有意见可以在做好工作后再提。他要我好好想一想,想通了写出一份检查。事后我不仅写了检查,还在党小组会上作了检讨。

  安主任把我当作是他的孩子,家里做了点好吃的,他经常用饭盒给我带来。逢年过节只要我没回上海探亲,都让我到他家过节。我在珲春成家后也是如此。要知道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副食品供应是相当紧张的。

  安主任虽然是朝鲜族,但他有很好的汉语语言和文字的功底,对我所写的稿件,尤其是领导讲话、宣传提纲和一些文件,他都要仔细审阅,有的还作大的修改。他经常把我叫到他的身边,一边修改我写的稿子,一边与我讨论,使我获益匪浅。

  大约在一九七四年社会上刮起一股"回城风",我县也有不少上海知青通过开假证明、办理病退等办法离开了珲春。我当时也有些心动,何况我在知青办工作,要开个假证明实在是太方便了。安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不同意我就这样走。他对我说,你是国家干部,又是一名刚入党不久的共产党员,参加工作没有几年,延边地区很缺少汉族干部,希望你还是安心工作。今后有合适的机会,组织上可以考虑帮助调动。他不仅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还是我的婚姻介绍人之一。在我年近二十七岁,还没有找到称心的对象时,是安主任动员知青办和县妇联的全体干部热心地为我牵线搭桥当红娘,最后为我介绍了一位同是上海下乡知青、在县土产公司工作的女青年。她是县里商业行业的老先进,还是团县委委员。在我们成家后,又是安主任想方设法为我们解决了住房等许多实际困难。

  一九七七年二月,我调到英安公社党委担任宣传委员。不久,安主任被重新任命为县委组织部长并兼任县人事局局长。一九七八年五月三十日,在上海与我父亲同在汽车一场工作、担任公共汽车保洁工的母亲不幸因工去世,按照当时有关政策,我只要办一个假离婚的证明,个人也可以顶替母亲到上海工作。又是安主任不同意我这样做。他对我说,你和妻子想调回上海工作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从长远来考虑,你们还是回南方工作好,但调动工作不能太着急,既要看工作需要,也要看机遇,调动手续一定要正当。约在一九八一年下半年,我和妻子的工作调动有了眉目,是安主任代表县委组织部亲自为我们起草商调函,又帮助我们办理各种手续,尤其难得的是在调动前他帮助解决了曾经长期"以工代干"的我妻子的干部身份。

  一九八二年八月我和妻子调到白茅岭农场工作后,他经常来信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还通过省林业厅办理手续,为我托运来了一立方多的红松板材。一九八四年夏天,他还利用到上海治病的机会来看望过我们双方的父母。当他看到我那由妻子剖腹产生下的活泼、可爱的儿子已快上小学时,他慈爱地抱起他,由我弟弟拍下了照片。退休前他还担任了珲春县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这些年来他多次给我们寄来珲春的土特产,每次来信、来电话都让我们能抽出时间,带着儿子回珲春看看,我们也答应了。但是终因工作忙等原因而迟迟没有走成。不幸的是安熙云同志已经在二00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三日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和妻子通过电话从其在延吉市的、现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的大儿子英男处得知这不幸消息时,我们非常难过,不禁泪下。

  在珲春工作期间,安主任不仅教我怎样写好文章,更是以自己模范的言行教我怎样做一个好人,怎样做一个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他永远是我终身难忘的恩师!在人生的旅途上我有幸遇到这样的好干部、好领导、好老师,是人生的幸福,更是难得的缘分!

  十三、 难忘知青办的老同事

  在知青办工作的五年中,知青办发生过多次人员变动,尽管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但那几位可敬的老同事我至今忘不了。这里记述的是几位老同事的往事。

  1、难忘崔昌范会计

  一九七一年在我多次借调到知青办帮助工作时,结识了崔会计,他是朝鲜族,共产党员,当年四十五、六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个子不高,但很精神,是个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工作的"大忙人"。

  他待人热情。每次我一到知青办,他工作再忙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让我坐下,又忙着为我倒开水,并问我在农村插队和上海父母的情况。对我是这样,对所有来知青办办事的插队干部、知青或知青的家长也都是这样。他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耐心而诚恳,很少看到他生气。

  他工作认真仔细。每次我借调到知青办,他都事先为我安排好宿舍,对宿舍里我要用的被褥、枕头、枕巾以及各种办公用品等都准备得好好的,连暖瓶里的开水都帮助打好,火炕都事先烧好,并准备了可以烧好多天的烧炕用的煤和引火柴,还为我提前买好了机关食堂的饭菜票。他担心我不大会烧炕,多次手把手地教我,告诉我烧炕的窍门,并一直叮嘱我千万小心煤气中毒。他还对我说,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不用客气可随时向他提出来,他一定尽量帮助解决。我正式调到知青办工作时,也是他事先帮助打扫好宿舍的卫生,并帮我将行李搬进机关的宿舍。

  他非常节俭。常年骑一辆既破又旧的自行车上下班,甚至骑它下乡。单位有公用的自行车,他从来不用。对公家的一根绳子、一根钉子、一个塑料袋子、一只旧纸板箱他都仔细地分类保管起来,舍不得扔掉。公家要用时才拿出来。一次,他到我的宿舍里看到我在新的稿纸上张贴报纸上发表的稿件,感到这是浪费纸张,他便到办公室的仓库里给我拿来几本已经报废不用但还比较新的账册,让我用它来张贴稿件(这几本账册我保留至今)。

  一年四季,他每天的工作都是很繁忙的。尤其有较长一段时间知青办直接负责发放全县知青集体户建房材料,并由他亲自掌管和发放。县委机关大院堆满了木材、钢材、水泥、钉子等建房物质,但堆放有序,整整齐齐。白天社队来拉建房物质的汽车、拖拉机在机关大院进进出出,相当频繁。崔会计的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好几倍,但他毫无怨言。好多工作他都是在晚上到办公室里加班完成的。那时每当晚上九、十点钟,我在机关宿舍里,总能看到不远处的知青办办公室还亮着灯,那是崔会计在埋头工作。有时我到办公室去看他,劝他早点回家休息,他总是笑着说:"你回去休息吧,我一会儿就回去。"临回家时,他还常到我的宿舍看我,问问我生活方面有啥困难需要帮助,看看我烧的炕有没有问题,再叮嘱我注意安全,小心煤气中毒。

  他关心知青,乐于为知青排忧解难。作为知青办的会计,还负责一定的接待工作。每当有知青来上访时,他总是热情接待,仔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凡涉及到经济问题,只要是政策、条件允许的,能够帮助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耐心做好说服工作,需要请示领导的则仔细记录后向领导汇报。我还经常看到他自己掏钱给一些上访的知青买饭吃。

  他公私分明,从不沾公家的便宜。由于较长一段时间知青办直接负责发放全县知青集体户建房材料,材料发放结束后,建房材料中的板皮、不够尺寸的钢筋、破损的水泥、砖头等堆得如一座小山,这些都是修理房屋、建家庭仓库等不可少的。好些机关干部向崔会计提出分掉算了,崔会计不同意。在请示有关领导批准后,才在部分确有需要的机关干部中作价处理,崔会计也在付钱后拿了自己的一份。其实他家的住房、仓库已经年久失修,很需要这些建房材料。

  我成家后不久,知青办领导帮我在县广播站附近找了一处住房,崔会计又为我解决了盖仓库、菜窖用的板皮、砖头、钉子、铁丝,帮助我买来烧炕做饭用的煤炭及过冬吃的蔬菜。

  他有三个正在读书的女儿,妻子没有工作,家境比较困难,但他对女儿的学习和平时的教育抓的很紧。三个女儿读书成绩良好,对人彬彬有礼。由于他工作忙,在家的时间不多,没有更多的时间料理家务,而他的三个女儿都很懂事,从小就很会帮助父母亲做家务事。

  他的身体并不好,患有比较重的高血压病和胃病,还经常咳嗽感冒,但他很少请假休息,经常是带病上班。休息天也常常放弃休息到办公室上班。

  一九七七年年一月我调动到英安公社党委工作。这年九月的一天,我接到知青办来的电话,告诉我崔会计因高血压引起脑溢血不幸去世了。我听后十分震惊,立即向单位请了假赶到崔会计的家。知青办的同事都在。崔会计的遗体已经停放在家里的一间小屋里,脸上盖着一块新毛巾。我进屋后,他的妻子轻轻掀开盖在丈夫脸上的新毛巾,让我再看看崔会计。我跪下恭恭敬敬地给崔会计磕了三个头。五年多来崔会计的一件件往事在我眼前闪过,我不禁流下眼泪。二天后县机关为崔会计举行追悼会,会后我和知青办以及崔会计的生前友好、亲朋好友一起护送崔会计的灵柩到珲春镇的北山,向尊敬的崔会计作最后的告别。

  2、难忘冀副主任

  冀副主任名永山,汉族,我到知青办工作时他也刚从县林业局调来,原先是担任干事,大约在二年后担任知青办副主任,主要负责知青建房的基建工作,那时他约三十七、八岁。

  冀副主任虽然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但他毫无架子,仍然与他担任干事时一样,该干啥还是干啥,重的工作抢着干。那几年县机关大院堆满了各种建材,有的装卸工工作马虎,木料、水泥第卸下后没有堆放整齐就走了,冀副主任常常是二话不说就自己动手将木料、水泥等重新堆放得整整齐齐,经常看到他干得汗流浃背,却毫无怨言,后来我才了解到他原先当过县林业局下属的林业工人,在一次装车劳动时,曾经被一根原木砸伤过右腿,腰也受过伤。虽然经过治疗,但仍留下一定的后遗症,但他一干活就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

  象知青办的其他同事一样,冀副主任平时对我也是很关心的,经常上我住的宿舍来看看我。家里做了点好吃的,也常常用饭盒给我带来。我多次与他一起下乡搞调查或蹲点劳动,他对工作是很认真的,蹲点劳动更是不怕苦,不怕累。一次我与他一起骑自行车到英安公社里化鹿场办事,在下午回来时我骑车过一个山坡时,由于山坡比较陡,我学骑车的时间不长,车技不好,自行车又突然刹车失灵,在快骑到坡下时,自行车翻了,我一下子被摔出三米多远,衣袖、裤腿被划破了好几处,手臂、脚上有好几处被山坡地上的碎石片划破出了血,幸好没有头着地,否则后果难讲。骑车在我前面、已经下坡的冀副主任见状立即下车回过来照顾我,他连连责备自己少叮嘱了我一句,没有让我推着自行车下坡,以至出了这样的事情。他用手帕帮我扎住一处伤口,又帮我推着自行车,和我一起来到附近的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集体户的知青见我们来求援,十分热情地拿出保健箱,我用消毒水清洗了伤口,撒上消炎粉,再包扎好。一位女知青还到附近的一户社员家用缝纫机仔细地帮我缝补好划破的衣裤,我很感谢(这件事也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骑自行车、包括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逞能!切记安全第一,切记珍惜生命和健康!)。

  冀副主任是个爽快人,平时有啥说啥,对我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他都善意地向我指出,如有时我在接待来上访的知青或家长时不够主动热情,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个性比较强,有时说话不大注意场合,平时不注意锻炼身体等,他经常以他自己的经历、工作中的教训提醒我,使我获益非浅。

  冀副主任很关心我的成家,他曾经帮我物色过几个上海女知青,但因多种原因都没有成功。在我成家后,他也很关心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经常到我家来看看,帮助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难事。

  离开延边二十多年了,我与冀副主任失去了联系。不久前原上海赴吉林省学习慰问团的曾毓淮老师告诉我,冀副主任退休多年,现在住在珲春市内,他来上海治过病。他还告诉我老冀家现在的电话。但我至今没有给他去电话,因为我如果去电话,他肯定要责怪我"好一个小阮!回到上海这么多年,把老朋友都忘了!"但我和妻子以后回珲春,一定要去看望他,让他当面责怪我吧!

  3、难忘文书崔惠淑

  我到知青办工作时,知青办的文书是位朝鲜族的男干部金风林,不久调来一位四十来岁的朝鲜族女干部崔惠淑,由她担任知青办的文书。

  崔惠淑原来是延边地区的著名的排球运动员,曾经获得过"终身优秀排球运动健将"的荣誉称号,她退役后担任延边大学体育系的教师。她的丈夫李光洙当时是延边足球队外号叫"坦克"的著名运动员。"文革"中的1970年夫妇俩一起被下放到珲春县英安公社富民大队劳动。崔惠淑夫妇到大队后积极参加劳动,为当地的群众做好事,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崔惠淑曾多次被评为县和地区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份子。

  崔惠淑与其他的朝鲜族妇女一样,性格温柔脾气好,勤劳又朴素,能歌又善舞,很善解人意。更难得的是她不仅排球打得好,而且汉语讲得好,并能写一手好汉字(这也是她调到知青办工作的重要原因吧!)

  崔惠淑到知青办工作后,几乎每天早来晚上,打扫办公室的卫生,泡开水等活她都包下来了。她的主要工作是接听电话、群众的来访接待、处理群众的来信、办公会议记录等,每天她的工作也是相当忙的,但是她工作有序,忙而不乱。对每一个来访人员她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帮他们排忧解难,从没有发生过来访人员投诉的事。

  崔惠淑把我当作是她的小弟弟似的关心和帮助我。我写稿往往求快而字迹潦草,字也写得不太好看,有的稿子由于作较大的修改,稿纸上划了好多修改的记号,而重新抄写又很费时间。一次我试探性地问她:"崔阿兹妈妮,你能帮我抄抄稿子吗?"谁知她一口就答应了,还对我说:"小阮,你有什么需要阿兹妈妮帮忙做的工作就说吧,不用客气。"这真使我喜出望外。从此以后,我起草的好多稿子,都是经过崔阿兹妈妮的重新抄写后再送给有关领导审阅的。崔阿兹妈妮工作真是细心,我写得再潦草、修改再多的稿子,她都给抄写得整整齐齐,有时她发现我写的稿子里有错别字或不太通顺的地方,都及时向我指出,让我再作修改。

  她和安主任都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还是我的婚姻介绍人之一。

  一九七六年年底,由于工作的需要,崔惠淑夫妇要调回延边大学工作。知青办的全体同事到县照像馆照了一张集体照,并在珲春宾馆设宴欢送她。崔惠淑夫妇还在自己家设宴招待知青办的全体同事以感谢大家。

  崔惠淑夫妇回延边大学后,我与他们就失去了联系。这些年我也多次联系过,但没有联系上。

  十四、 我加入了党的队伍

  没有共a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a产党就没有我们家的一切,也没有我的一切。作为一个出身于苦大仇深的工人家庭的子弟,作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阳光,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做一名光荣的共a产党员,是我从小就产生的美好和神圣的愿望。

  在我入团以后,尤其在上调到县知青办工作后,入党的要求就更强烈了。

  我到知青办工作不久,就向组织上通过口头及书面提出了入党申请。大约在七二年的九、十月份的一天下午,知青办的全体党员(包括借调在知青办工作的下放干部党员)共十余人在我住的宿舍里讨论我的入党问题。会议由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知青办党支部书记安主任主持。

  会上,我首先向大家谈了对党的认识以及为什么要入党,再谈了自己学习和参加工作的简历和父母家庭的情况。接着由与会的党员表态。有几位党员发了言,大多是肯定我做得好的方面及提出一些希望,如希望我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戒骄戒躁等,在大家发言结束后进行表决,安主任宣布:同意阮云宝同志入党的同志请举手!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党员都举了手,这时我真是很激动。但是就在这时,有位我不太熟悉的借调到知青办工作的朝鲜族老同志发了言,他说"我不同意阮云宝入党,这个小青年比较傲气,我看还要好好锻炼和考察!"接着他讲了这样一件事:几个月前的一个下午,知青办领导派他和一位司机开了一部吉普车到板石公社接正在那里参加农村工作队下乡的小阮回来搞材料工作,但他就是不肯回来,说是他现在参加了农村工作队,属于县委学大寨办公室管理,如果要回县里,必须经过县委学大寨办公室同意,由学大寨办公室通知本人才能回县里。我说车都来了你就回去吧,他就是不肯。我只好和司机一起返回县里。再和县委学大寨办公室联系得到他们同意后,我们再开了车子去接他,他才跟我们回来。"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傲气的小青年!" - 他又说了一句。这时我仔细看看这位情绪有些激动的老同志,也回想起发生在几个月前的这件事。事情确实和他讲的一样,但是我认为自己完全是按照县委学大寨办公室的要求做的,自己并没有做错。我当时有些沉不住气举手要求解释,但是安主任向我摆摆手,没有让我当场解释。这时会议有些沉闷,已经举手同意发展我入党的同志都不再说什么。安主任这时说话了,他说:"按照党内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小阮的入党申请已经通过了。但是刚才这位老同志提出的意见值得小阮好好思考。应当讲在这件事情上小阮没有做错,原则性很强,但是他缺乏灵活性,我们应当是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小阮参加机关的工作时间很短,他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很爱学习,工作也积极肯干,作风正派,生活朴素,这都是好的方面。但从这件事上也反映出小阮还缺乏工作经验,很需要继续接受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接受锻炼和考察,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的我,同意这次暂时不批准他入党,再考察一段时间。希望知青办的党员同志继续关心和帮助小阮,更希望小阮同志不要泄气,保持优点,克服不足,争取早日加入党的队伍。"

  会后,就在我的宿舍里,安主任与我谈了很久,他说,他在会上讲的话只是供我参考,希望我好好想一想。他说,入党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更好地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接受群众的监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说,作为一个要求入党的人来讲,要经得起组织的长期考验,要经得起委屈,甚至要经得起误解。时间能够说明一切,党最终会对一个人作出最公正的评价。他还给我讲了好些他自己在工作中曾经被人误解、受到委屈的事情,讲他自己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我听后很感动。我向安主任表示,作为一个迫切要求入党的青年,当然希望能够早日加入党的队伍,但自己确实与党员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还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还很需要锻炼,我愿意继续接受组织的帮助和考察,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安主任很高兴地拍拍我的肩膀。

  在这次会议后,我仍然回到板石公社的农村工作队,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在七三年的六月三十日,知青办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又在我的宿舍里召开有关我的入党审批会,仍然由安主任和知青办文书崔惠淑做我的入党介绍人,通过规定的程序,我顺利地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a产党的队伍。当大家向我表示祝贺时,我激动的流了泪。党啊,我终于成为您队伍中的一员,我决心继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a产党员,决不辜负您的期望,为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十五、 组织为我介绍对象

  男大当婚。我当然也是如此。这里谈谈我的恋爱婚姻史。

  从小,除了自己的家人,我不善于接触女性。在上初中、高中时也是如此,很少也不善于与女同学交往,偶而与女同学说说话,也感到很腼腆。这也是我的一个弱点。其实回想起来,早在我上初中、高中时,也有个别有好感、暗地里喜欢的女同学,所谓暗地里喜欢,仅仅也就是愿意多看一眼,有时说几句话,也仅此而已。当时自己想的大多是如何好好读书,无暇考虑其他,而且学校也根本不允许学生谈情说爱。

  下乡到珲春以后,尽管我成天与集体户的女知青们(都是与我同一学校的初中六七、六八届的学生)学习、劳动和生活在一起,但毕竟男女有别,我与女知青们仍然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她们中的任何一位都从无任何亲密的接触。因此,女知青们都认为我很"清高"。我在小盘岭大队集体户时,大多数男知青的衣服、被子等脏了有女知青主动(或自己找女知青)帮助洗和缝,但没有一位女知青主动提出帮我洗衣服、被子(我也根本不会去找女知青)。其实就是有人愿意帮我洗衣服、被子,我也不会答应的,因为我怕麻烦别人,更怕引起别人的议论和误会。有几次我自己洗和缝被子,正好有朝鲜族的女青年到集体户串门,她们提出要帮我缝被子,我婉言谢绝。

  到防川集体户后我担任大队的"赤脚医生",接触女知青、女社员的机会更多范围更大,但我仍然对女性保持一定的距离。没有与任何一位女知青(包括上海同一学校的女知青)和女社员有任何的亲密接触,更谈不上谈情说爱了。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下乡后不久,男女知青谈情说爱找"对象"就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了。就是在防川集体户,也有好几对,而当时我对这种现象很看不惯。

  参加工作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婚姻问题也开始摆在我的面前。我多次参加农村工作队,每到一个公社、大队,时间稍微一长,总有些干部问我"有没有对象?"我说"还没有。"就有人表示要为我介绍介绍。- 当然,这都是出于对我的关心。每当这时,我只是笑笑,表示感谢。

  我是个正常的男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婚姻问题不能不考虑。在知青办工作几年后,知青办和县妇联就有干部热心为我介绍对象,是与我一样从知青集体户上调到机关工作的上海女青年,介绍人说女方都表示愿意,但我却没有一点儿感觉,事情就此作罢。

  坦白地说,我也曾经对原先在小盘岭大队、后来上调到县妇联的一位当地的朝鲜族女青年有那么点意思,后来托我比较熟悉的、她在密江公社工作的叔叔打听。后来他叔叔给我来信说,女方的母亲和奶奶都不同意,主要理由是:我是上海知青,担心以后不在当地扎根会"飞"走,造成家庭离散。他建议我还是找上海的女青年。这事也就悄悄作罢。

  我还看中过原先在镇郊公社当"赤脚医生"时到防川参观学习时认识、后来在县医院实习的一位上海女青年,后来托人打听,她以后要到国外的亲戚家去,不会在珲春安家,这事也作罢。

  一九七四年三、四月,在我年近二十七岁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时,知青办的安主任十分关心,他让办公室所有的同事都来关心我的婚姻问题,还动员隔壁县妇联办公室的干部也来帮我物色对象。当时我正参加县路线教育工作队,与县法院的姜善模院长一起在春化公社的草帽顶子大队蹲点。

  四月的一天我回县里休息,县妇联年轻的朝鲜族女干部金玉子来到我的宿舍,她是来向我介绍对象的,是她很熟悉的在县土产公司门市部担任组长的上海女知青邵明华。她一说起,我也想起到县土产公司门市部买东西时,曾经看到过一名个子不高、但眼睛大大长的比较秀气、对人相当热情的上海女青年,我还在她手上买过土特产,换过零钱。她还说,我把你的情况向她介绍了,她答应和你见见面,如果你同意,晚上七点到我家来吧。事情来得很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但出于对金玉子的热情关心的尊重,我答应晚上到她家和这位女青年见见面。

  当晚我准时来到金玉子家,邵明华已经在她家的小客屋等候。金玉子向她介绍了我,邵明华很客气向我问好。金玉子为我们泡了茶水,关上小客屋的门,让我们好好谈谈。初次与女青年单独交谈,我有些拘束,好在她倒还落落大方,问了我和我家的一些情况,我一一作答,她也向我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家庭的情况,两人相互之间有了些了解。大约也就半个来小时,她提出让我到她住的单位的单身宿舍去看看,我同意了。这样,我们向金玉子告别,她领着我到了县土产公司的她的宿舍。宿舍比较大,大约有二十来个平方,共住两人。宿舍相当整洁,她住的炕的右边放着箱子,里面靠墙搭着一排木架,上面还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宿舍的走道一边放着写字台,上面有小台灯,还整整齐齐地摆着好些书。另外一位女青年也是上海知青,姓王,男朋友在外地。她见我们来打了个招呼便知趣地离开了。我在她的宿舍里待了大约一个小时,大家又谈了些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我看天色已晚,便向她告辞,她很客气地将我送出公司宿舍的大门。

  与她有了第一次接触,我对她的总体印象还不错,从谈话中我了解到她生于五一年九月(比我小三岁半)籍贯是浙江省的鄞县。她父亲在上海虹口区的某工商银行里工作,母亲是街道居委的干部,她有姐弟共四人,她排行老二,是上海广中中学六七届的初中生,也是与我同年同月不同日(她是在六九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到珲春县英安公社英安十队插队的。她告诉我,原来她的父母已经给她联系好,托一远房亲戚让她到上海崇明县的东风农场插队,父母将她的户口也迁到了东风农场,但她不同意去上海附近的东风农场,而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要求到远离上海、条件相当艰苦的东北珲春县插队,并将户口迁到了珲春县。她在七一年一月就上调到县百货公司三商店工作,不久就担任了营业班长。七三年九月担任县土产公司门市部主任。在插队时曾经被评为"五好知青"。在参加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县商业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她还被选为十届团县委委员,参加过团自治州的团代会,被选为州团代会的后补委员。论相貌、人品等我都满意,唯一感到美中不足的就是她的个子矮了些。找对象毕竟是人生大事,不能不慎重考虑,说实话当时我有些犹豫,一时还拿不定主意。

  第二天的下午金玉子又来找我,问我究竟怎么想。我说其他都满意,就是对方个子太矮,还拿不定注意。金玉子讲,找对象最关键的是对方的人品是否好,相貌、个头都在其次。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总有不足的地方,如果真看上她,对她有意思,个子矮点没有什么关系的。她还以她自己为例说,我的个子也不高,结婚后不也都很好吗,并没有什么影响。这时我提出再听听安主任的意见,金玉子又和我一起来到知青办,安主任和文书崔惠淑正好都在,安主任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并问了我一些下乡蹲点的情况。我鼓起勇气与他说了金玉子向我介绍对象的事,安主任笑着对我说 ,这个事情金玉子早就跟他和崔惠淑都说过,我还专门让金玉子和崔惠淑去作过调查,这个女青年很不错,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工作上积极肯干很能吃苦,作风正派,生活简朴,很会过日子,脾气性格也好 ,人也长得可以,只是个子矮些。我们都认为她能够配得上你。我相信你如果有这么个对象,今后家庭不会不幸福。金玉子向你介绍她,也是我和崔惠淑的意思,你自己再考虑考虑吧。听了安主任的一番话,我完全明白,她是组织上关心爱护我,为我介绍的对象。我当即向他们表示,只要她真的愿意,我没有意见。安主任又讲,你年龄已经不小,这件事也要抓紧。还是要多接触了解对方,培养和建立感情,以后还要征求一下双方家长的意见,条件成熟了就可以考虑成家。他还叮嘱我,你参加农村工作队工作还没有结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不要因为谈朋友而影响工作。我向安主任表示,请组织放心,我知道该怎样做。

  当晚我到了邵明华的宿舍,请她到我住的宿舍坐一坐,她很高兴地答应了。也就在这天晚上,我向她表示愿意和她谈朋友,相互再多了解了解,她也表示愿意,让我平时多帮助帮助她。通过短时间的接触,我们相互增加了了解。

  几天后我就返回春化公社,走时邵明华还特意到汽车站来送我。我到草帽顶子大队没几天,就收到她的来信,信里说能有机会接识我很高兴,愿意和我保持最亲密的朋友关系,她还说自己是个初中没有毕业的初中生,而你是高中生(其实我也是个高中没有毕业的高中生),又很能写文章,她很佩服。让我多多帮助她。在信里她称呼我为"云宝哥",我在回信时,便称呼她为"明华妹"。就这样,在我到草帽顶子大队蹲点时,我们通过书信传递情感。在我回县城短暂休息时,不是我去她处就是她来我处相互谈谈心,增进了解,增进感情。我们向各自的父母写信告诉他们这事,并寄去了各自的相片。很快我们便收到双方父母的来信,都同意了我们的恋爱关系。

  时间过得的很快,这年的年底,我们利用探亲假一起回沪,并看望了双方的父母,双方的父母都很满意。七六年的元旦我们决定回沪结婚,双方单位给开了同意结婚的证明,我们俩一起到珲春镇民政处办理结婚登记,然后又利用探亲假一起回沪。在我们乘坐从大连到上海的轮船上,我们从广播里听到了敬爱的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我们的心情很沉重,这天是七六年的一月八日。

  当年我们的婚礼办得很简朴,只是到照相馆拍张照,由双方父母给我们准备一些新被褥,在双方父母的家里各准备了一、二桌家常便宴,请一些亲朋好友聚一聚,给亲朋好友和周围的邻居发些糖果,便算是办过婚礼了。我母亲还将她珍藏了几十年的一枚刻有"一帆风顺"字样的金戒指送给了明华。

  回到珲春后,给双方单位的领导和要好同事发些糖果,就算是告诉大家我们结婚了。刚回到珲春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仍然住在各自单位的宿舍里。后来经有关领导同意,明华搬到我的宿舍里。但是由于是机关的集体宿舍,生活方面还是很不方便的。安主任很关心我们,他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我们的住房问题。经过他的努力,在县广播站附近为我们联系解决了一套两室户的新住房。又由自己动手搭煤棚挖菜窖,在知青办同事的大力帮助下,在这年的七月我们搬进了新居。尽管住房离开我们双方单位都比较远,一到晚上周围缺少路灯,路也没有完全修好,上下班并不方便,但我们已经相当满足了。我们从内心感谢安主任以及双方单位的同事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十六、 痛失爱女

  婚后不久妻子就有了身孕,想到我们就要当爸爸妈妈了,内心很是喜悦但又有些不安:毕竟我们都毫无经验,又是在东北,父母都不在身边。明华的父母多次来信让她回上海生孩子,我们也这样打算,但是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唐山发生七、六级以上的大地震,明华此时已怀孕七个月,担心路途上不安全,最后决定不回上海了。双方的父母也同意我们的意见,还给我们寄来了红糖、桂圆以及小孩子穿的衣服、尿布等。

  听说我们不准备回沪,这里的领导和同事都很关心,我们认识并比较熟悉的珲春镇妇幼保健站的金大夫多次为明华体检,认为她情况正常,并让她到时候就在镇妇幼保健站生产,金大夫愿意亲自为她接生,我们也同意了。

  就在这年的九月底,组织部通知我工作调动,将调到英安公社党委担任党委宣传委员。安主任说,这是组织上为了培养青年干部采取的措施。今后青年干部要提拔,必须到基层的公社锻炼。我表示服从组织的决定,但又担心妻子即将生产,无人照顾。安主任看出我的心思,他对我说你放心地去,妻子生孩子的事情组织上会关心照顾的,有事情组织上会及时通知你。再说英安公社离开县城才十几里地,只要不下乡蹲点,你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安主任这样说了,我们也就比较放心了。但就在我办理移交准备去报到时,十月四日上午明华即将临产,我急忙将她送进镇妇幼保健站。金大夫检查后说生产就是一、二天的事,让她住院待产。考虑到我家的实际困难,经安主任与组织部商量,同意我暂不调动。我很感谢组织上对我的照顾。

  得知明华即将生产,我们双方单位的多名女同事都热情地到镇妇幼保健站照料她。十月五日的傍晚 ,明华平安地生下一个女孩。我们做爸爸妈妈了,我和明华都很高兴。经过商量,我们给女儿取了单名叫"莉",小名叫莉莉。在镇妇幼保健站住了一周后便回到自己家里,单位还让我请假在家好好照顾妻子和孩子。我缺乏经验,又是双方单位的同事和热情的邻居给了我们不少的帮助(由于我家是新房子,第一年住人房屋里比较冷,热情的邻居让我妻子抱着女儿到他们家洗澡和换衣服)。我们及时给双方的父母去信告诉他们母女平安,他们很快来信表示放心,让我们多加保重。

  女儿真是听话,吃饱了就睡,很少哭闹。她的头上曾经长出一些小红疙瘩,敷了些药膏后很快好了。时间过得很快,女儿满月了。很快,又满二个月了。所有来我家看望的人都称赞女儿长得俊俏漂亮。女儿满月后我就上班了。女儿满二个月时明华也上班了。当时是冬天,明华单位没有建立托儿所(按照县里有关部门的规定,女职工多的单位必须建立托儿所,以方便职工)。单位只是在附近找了一户朝鲜族人家,请这家的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太太当保姆,照看本单位女职工的五个孩子。经明华单位同意,我们也将女儿交给这个老太太照看。每天早上上班时我们将女儿送到这老太太家,上午九时许、中午及下午三时许由明华去给孩子喂奶。傍晚下班时由我们将女儿领回家。

  但是,一个多月后竟然发生了一件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不幸的事情: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五日,这天正好是莉莉出生一百天。我和妻子讲好当天上午九时带她一起去珲春照相馆拍照留念。上班时是由我背着她,冒着风雪和妻子一起将她送到托儿所的。谁知道这个老太太既当孩子的保姆,又要做饭、喂猪、做缝纫机活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很不尽心。上午我女儿哭闹时,她随手将一条厚毛毯盖在正躺在小摇车里的我女儿的脸上,自己忙着做缝纫机活,结果上午九时许当明华去给女儿喂奶时,发现女儿窒息已经不行了,当时就哭得昏了过去。他们单位知道这事后,立即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我,我立即放下手上正在写的一份材料,心急火燎地赶到那家。那家的老太太和她的丈夫哭着跪在地上求我们宽恕,说他们不是故意的,没有想到竟出了这样的事。我顾不上其他,抱着一线希望,急忙抱着女儿不顾雪大路滑奔向不远处的镇医院,明华在他们单位的几位女同事的搀扶下哭着紧跟在后面。一进镇医院我直奔急救室,闻讯赶来的医生立即对她进行抢救:给她吸氧气,打强心针,但已经无济于事,医生开出了死亡证明,万万没有想到来到人世才刚满一百天的女儿竟这样永远地离我们而去。明华抱着我痛哭,我也悲痛万分。同事们也都陪着我们流泪。同事们帮我们将莉莉抱回家放在炕上,给她揩了身子,换上新尿布,又将我母亲从上海寄来的一套新衣服给她换上。(这时大家都看到从我女儿的鼻孔里流出许多带血的白沫,这更证明女儿是窒息而死的)我含着泪最后一次为女儿洗了还带着她身体余温的尿布。想到妻子生孩子的不易,想到有了女儿后辛苦忙碌的一百个日日夜夜,想到女儿的诞生给我们、给双方的父母带来的欢乐,想到来到人世才一百天的女儿竟这样永远地离开了那么喜爱她的父母、那么关心她但还没有看见过她的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我们真是悲痛欲绝。公安局的同志也来了,问我们是否还需要对莉莉作尸检,以确定死因。我们讲死因已经很明确,保姆也承认是她将毛毯盖在莉莉的脸上造成孩子的窒息死亡。莉莉已经走了,我们不想再惊动她让她再受到痛苦。公安局的同志同意了我们的意见。按照当地的风俗,夭折孩子的遗体不能由父母来处理,而必须由老年人来处理。在我们的哭泣声中,明华单位的一位老职工用一捆稻草包上莉莉,由他冒着风雪将我们可怜的女儿送到珲春北山,埋在雪地里。女儿没了,同事们走了,我们顿时觉得屋里空荡荡冷清清的。看着女儿留下的衣物,想起可怜夭折的女儿,明华和我又禁不住流泪。

  下午,安主任和明华单位的领导来到我家。安主任说,县里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都很重视这件事情,委托我们来慰问你们,还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查明原因,吸取教训,严肃处理,并做好整改工作。你们失去了女儿很悲痛,我们的心情也一样,希望你们节哀保重身体。这样的事情是谁都不希望发生的。但事情发生了只能正确对待。从实际情况来看,那个老太太也不是故意的,但她工作不认真,疏忽麻痹大意。事情发生后他们老俩口也很难过,后悔莫及,感到对不起你们。安主任还说,人死不能复生,但是你们还年轻,只要保重身体,今后还会有孩子的。明华单位的领导也表示,一定要严肃处理责任者。他还表示单位过去对办托儿所重视不够,在个人的家里办托儿所,找的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现在看来是很不合适的。这件事是惨痛的教训,单位一定要自己办托儿所,选择的保姆一定要年轻些,有工作责任心。他们还征求我们对处理这件事的意见和要求。领导的到来和给我们讲的话,使我们的情绪稳定了些。

  由于明华正处在哺乳期,又是玉子的婆婆给她送来偏方,帮助她回乳。

  第二天下午我和明华一起参加了由县公安局、县妇联和我们双方单位领导参加的事故分析调解会。县公安局同志认定我们的孩子是由于保姆将毯子盖在其口鼻处时间过长而造成窒息死亡,是一起人为的事故。县妇联的同志对明华所在单位女职工多而没有建立托儿所,在居民个人家办托儿所提出严肃的批评,要求尽快整改。在征求我们的意见后,双方单位就事故处理拟定了三条意见;一、土产公司立即停办在居民个人家办的托儿所,着手建立自己的托儿所;二、任何单位都不准再聘用该肇事老太太当托儿所的保姆;三、阮云宝夫妇失去女儿精神上受到刺激,同意他们回上海休息一段时间,来回路费由土产公司给予报销,工资由双方单位照发。今后对邵明华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照顾;四、阮云宝夫妇同意不再追究肇事保姆的刑事、民事责任。双方单位和我们在事故处理调解书上签了名。由于安主任做了工作,也考虑到维护民族团结,我和明华都顾全大局,十分理智和克制,使这起事故很快就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事发后我们没有立即回上海,明华留在家里休息,我还是调到英安公社党委上班。为了上下班方便些,经房管部门同意我们与住在县公安局家属院里的团县委书记严锡彬换了房子。尽管房子比较小,但我们上下班方便。只要不下乡,我基本上是早出晚归骑自行车上下班。休息天我经常带明华到街上走走。每当看到别人背着或抱着小女孩,明华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看着看着眼泪就下来了,我们又想起可怜的莉莉。明华休息几个月后就上班了。单位照顾她的身体,不再让她站柜台,而让她担任了公司仓库的保管员。

  失去爱女使我们深感痛苦,在较长的时间里妻子也没有怀上孕。直到七七年的十月妻子才又怀孕,到七八年的八月二十五日我们的儿子国平在上海出世了,我们又有了孩子,这才真正从失去爱女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十七、 我们又有了孩子

  一九七七年十月,妻子又怀孕了,我们很高兴,双方家里的老人、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为我们高兴。为了不出意外,我们决定过几个月后就回上海,让妻子在上海生孩子。

  七八年的六月初,由于母亲不幸因工去世,我先回到了上海。在开母亲的追悼会前,我打电报让妻子回沪,这时她已经怀孕七个来月。在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妻子就留在上海她父母的家里待产。我在征得单位领导的同意后也留在上海。我陪妻子到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检查了几次身体,医生认为情况正常,让到时来医院生产。

  原来医生预测妻子的产期在八月二十日前后,妻子在预产期前住进了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产科病房。但直到二十五日的早晨妻子还没有生产的预兆。这天上午八时许医生查病房,发现我妻子腹中的孩子心跳很快,经过仔细检查,认为是腹中的孩子被脐带缠绕,要立即施行剖腹产,并需要我签字同意手术。医院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我的岳父,岳父又赶到我家与我一起赶到医院。等我们赶到医院时,已经十一点多钟了,岳母等在手术室外,她告诉我们由于情况紧急,等不及家属签字,明华已经被送进手术间一个来小时了。大约在十二点十五分手术室的门开了,一位护士抱着一个小包出来了,她一边走一边喊"邵明华家属,是个弟弟!"我和岳父母立即迎上前去,迎接又来到人世的小生命--我们朝思暮想的孩子!孩子刚出娘胎,还没有洗澡,哭声也不大,左手上挂着一只小塑料片,护士抱着他去洗澡。又看到我们的孩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又过了约半个小时,明华被推出手术室送回妇产科病房休息。她神志清楚,但人显得很疲倦,手臂上还挂着输液瓶。我父亲和弟妹这时也都赶到医院来看望。明华产后几天发现有炎症,奶水也不多,医生建议在医院多住些天观察一下,给小孩喂牛奶。明华在医院住了约二周后才带着孩子回到我岳父母的家里。

  由于要申报户口,给我们的孩子起什么名字呢?热心的岳父早有考虑,他说1978年是邓小平同志重新复出的一年,老百姓都盼望国家太平,就给孩子取名"国平"如何?我和明华都高兴地同意了。

  在岳父母的仔细照料下,国平在一天天长大,明华的身体也很快康复。在国平满月后我就先返回珲春的单位上班。在国平约七、八个月时,明华也回珲春的单位上班,孩子则留在上海由岳父母帮助照看。

  十八、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姓马名菊芳,她是浙江省黄岩县院桥马家村人,上海临解放时来到上海,由我的祖母作主与我父亲成了家。母亲是一位非常勤劳、聪明、贤惠、俭朴的妇女。她有一手绣花、裁缝、编织、烹饪的技能。父亲长期忙于工作,也不太善于理财,是母亲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母亲精心赡养我们的祖母。尤为难得的是,二十多年她从未与祖母红过一次脸,在我们居住的公交新村传为美谈。

  母亲原先没有文化,但她在我们子女的帮助下,通过学识字课本认识了不少的字。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她曾经到五角场的某冶金仓库工作,每天工资仅八角钱。为节省每天来回一角钱的车费,上下班都是步行,中午自己带饭。有时单位里发了一点好吃的,哪怕是几颗糖,她都舍不得自己吃,带回家分给我们。几年后因国家搞经济调整,冶金仓库要裁减人员,尽管家庭很困难,母亲还是主动下了岗。

  母亲任劳任怨,她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地料理家务,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我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由于我的过失,造成二弟的受伤生病。从二弟受伤生病直到夭折的几个月里,可以想象母亲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从小我患有皮肤搔痒症,为了让我安睡,是母亲彻夜不眠为我轻轻地挠痒。我自幼身弱多病,经常感冒、咳嗽、发烧,是母亲一直辛勤地照顾我。我自幼怕腥,不吃河鱼,是母亲想方设法为我调剂伙食。二妹小时候得过"猩红热",病情凶险,是母亲日夜辛勤照料,才使她转危为安。在我读初中三年级时不幸患了肺结核病而休学在家时,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是母亲想方设法筹钱为我治疗,千方百计地为我增加营养,使我尽快康复。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很少穿新衣,她甚至没有一件象样的毛衣。在我们五个子女都上学读书,三个子女先后患过肺结核,三个子女又先后下乡到东北的情况下,母亲和父亲一起把我们五个子女抚养成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文革"中,我们五个子女中有四个到外地"大串联"。汽车一场两派搞武斗,父亲也被多次揪斗。他还被派到北京为"红卫兵"开了半年多的车。母亲为我们一家的安全日夜担忧。母亲以后又被安排到场里当汽车清洁工,尽管一年四季上的都是夜班,每天的工资仅一元钱,但她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工作机会,勤勤恳恳地工作。

  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母亲,她走得竟是如此的悲惨与匆忙:一九七八年五月三十日晚上的八时许,天下着雷雨,由于场里一名修理工在修车时没有严格按照安全规范办事,忘了在被修车辆前挂红灯,结果在试验离合器时将正拎着水桶从车前经过的我母亲撞倒在地,母亲未留下一句话就匆忙地走了,她离开我们时才五十四岁!当晚,暴雨如注,雷声不停。就在这天的下午,母亲还和来探家的大妹和她的女儿一起照了相。这天晚上上班时,她走到半路上又返回家里为大妹的女儿换了尿布。谁能想到这就是母亲与我们的诀别!母亲因工去世后,我们还在东北工作,弟妹都不敢直接将真相告诉我,在电报里说"母亲病重,速回",我急忙请假回沪。在走出老北站时,来接我的弟妹哭泣着告诉我真相。我又急忙打电报让已经怀孕七个来月的妻子明华赶回上海。

  母亲她把全部的爱给了我的父亲、祖母和我们五个子女。母亲长期患有头晕病(美尼而氏症),发病时头晕目眩、呕吐,晚上还经常说梦话。但考虑到家庭的困难,母亲都没有上医院好好检查治疗过。

  我和大妹、弟弟曾经长期在东北下乡,参加工作后也不能保证年年回上海探亲。每当我们回沪探亲时,父母亲是那么的高兴。尤其是一九七六年一月我和女友回沪探亲结婚时,母亲把她珍藏了几十年的一枚名为"一帆风顺"的金戒指送给了我的妻子、她的大媳妇。一年后当她得知我妻子怀孕时,母亲特地给我们寄来小孩穿的衣服和红糖桂园。我们的第一个小孩不幸因故夭折时,母亲知道后为我们伤心流泪。我们的儿子是在我母亲去世的三个月后由妻子剖腹产生下的,但母亲没有福气看到她的孙子。我们子女对母亲、父亲都怀有深深的爱,都想今后能有机会报答我们可敬的父母亲,尤其是母亲,但老天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母亲因工去世后,汽车一场在西宝兴路殡仪馆举行了追悼会,场领导对母亲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代表家人致辞,向与会的领导、亲朋好友和母亲生前的同事表示感谢,向敬爱的母亲作最后的告别。在向母亲遗体作最后的告别时,我们子女和亲朋好友个个泪流满面,祖母更是悲痛欲绝。我和大妹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尽管是炎热的夏天,父亲的手是冰凉的。二天后我和大妹、弟弟陪同父亲到殡仪馆取出母亲的骨灰,将它存放于殡仪馆内的寄存室里。

  母亲去世后不久,我和大妹、弟弟曾陪同父亲回原籍浙江黄岩的老家散散心,父亲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内心是很高兴的。我们尽管只在老家待了四天,但陪同父亲走访了好多父老乡亲,还专门去看望了我们从未谋面年迈的外婆和我母亲的姐姐。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在我们的祖母去世后,已经退休的父亲又一次一个人回到老家。多年后我们才知道父亲这次回老家是为我母亲和祖母买墓地,也为自己百年后的叶落归根作安排)

  几年后由父亲和大妹把母亲和祖母的骨灰送回乡下,安葬于祖辈的坟地里。(附注:父亲去世后,在一九九四年的清明前,由大妹和大弟代表我们子女又回到乡下,在乡亲朋好友的理解和大力协助下,将母亲的骨灰起出又带回上海,与父亲的骨灰一起安葬于位于宝山罗泾的宝罗瞑园,实现了父母生前"生不同时死同穴"的心愿。)

  时间过去了二十七年,一切都好象还在昨天。我常常在想,如果母亲能够健在该多好!儿欲孝而父母不在,这正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我们永远难忘您--敬爱的母亲!

  十九、我的岳父和岳母

  我的岳父母现在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平时有些小毛小病,但身体还算健康。

  岳父邵文隆,生于1922年4月14日,是浙江省宁波市姜陇乡滕园村人,他出生于农家,曾读过五年小学,1937年到上海信大花号(棉花行)当学徒,通过上夜校补习文化,后考入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学习。上海解放时参加工会组织的学习培训,于1951年通过考试被录用,分配在新市区人民银行办事处工作。1952年即提拔为行政20级干部,并担任区办综合组组长。1954年到苏州银行干校学习信贷会计。以后曾因患肺结核病两次住院疗养达一年九个月,得到组织的关心和照顾。在新市区人民银行办事处工作七年,二次评为先进个人。1958年调到虹口区人民银行工作。期间曾下放到奉贤东门港农场干校和长兴岛农场劳动二年半。1976年获得会计师职称,协助单位带训业务骨干20多名。由于爱岗敬业,业务过硬,工作成绩突出,二次被推荐参加市分行、市总工会组织的疗休,1982、1983年被评为区金融红旗手,提拔为行政18级。1984年6月光荣退休,获得国家财政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颁发的从事金融工作30年荣誉证书。退休后先后被上海江湾五角场镇政府和虹口区川北信用社聘用为财务会计,直到1994年才回家安度晚年。

  岳母方彩玲,生于1924年11月25日,是浙江省宁波市梅墟镇河泗汇村人,她生于农家,1933年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1943年底与邵文隆结婚,于1945年到上海居住。1958年被里弄推荐为虹口区同心街道何家宅居委会干部,工作到1980年退休。现在家料理家务。其勤劳俭朴,热心助人,长期帮助子女照顾下一代(我们的儿子国平和我妻子大弟明璋的女儿邵芬基本上是岳父、岳母帮助领养大的),在社区堪称模范!

  岳父、岳母都是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模范。他们含辛茹苦地将四个子女抚养成人,在"文革"期间积极支持三个子女到外地插队伍工作(大女儿明珠到安徽旌德县的上海仪表局"三线厂"工作,二女儿明华到吉林省珲春县插队,大儿子明璋到安徽省某农场插队,他们都在外地成家。多年后明珠一家由于单位撤消,他们才回到上海,我们在1982年调动到位于安徽省朗溪县的上海的劳改单位-白茅岭农场工作,而明璋还在外地),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时间过的真快,如今我也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更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我祝愿九泉之下的父母安息,更祝愿年已八旬的岳父母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二十、在英安公社工作的日子里

  一九七七年二月下旬,我调到英安公社工作,担任公社党委的宣传委员。到七九年一月我又调到县广播局工作,在英安公社工作了整整二年。

  刚到公社报到,我就受到党委领导赵德鲁书记,文鹤然副书记以及公社其他干部的欢迎。赵书记、文副书记都知道我的女儿不幸夭折的事情,他们向我表示慰问,对我到公社工作表示欢迎,并向我介绍了公社的概况和党委的主要工作情况,并问我有什么困难需要公社帮助解决的。我讲没有别的困难,就是家属需要一定的照顾。赵书记说,党委规定公社的干部每人都联系包一个队,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党委决定让你和组织委员老金一起到公社附近的八二大队联系包队,你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另外你是党委的宣传委员,不能天天都蹲在八二大队,还要考虑做好全公社的宣传工作。我们公社长期缺少"笔杆子",好多工作经验和先进事迹没有人来写,你来了希望你多多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我公社的宣传报道工作搞上去。你如果在大队里写稿子不方便,可以随时回公社来写。总之,既要蹲好点包好队,也要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

  党委组织委员老金是位四十五、六岁的朝鲜族老同志,家就住在公社所在地的英安大队,今后我与他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又将一起到八二大队联系包队。他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公社的组织工作概况以及八二大队的一些情况。他说,八二大队原先是个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大队,但是这几年大队班子有些软、懒、散,工作起色不大。另外有群众反映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张某(是图们市的下乡知青)有生活作风问题。去查过几次没有结果。我们这次联系包队,主要解决领导班子的软、懒、散问题,再作些调查,搞清这个副书记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问题,就要严肃处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要在群众中澄清事实,消除影响,让他放手工作。

  第二天我和老金就到了八二大队,大队党支部王书记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了大队的主要工作情况,并安排我们与党支部一班人开了座谈会。老金和我向大家说明来意,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这天起,除了公社通知开会,我大部分时间就和老金在大队里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还经常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中午就在社员家里吃派饭。几个月下来,我们对八二大队的班子情况和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查清了党支部副书记张某的生活作风问题。张某以"谈恋爱"为名,长期与多名当地女青年有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在查处中态度很不老实。经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开除其党籍,并上报公社党委审批。大队的班子作了调整,大队的工作开始有了新的变化,群众比较满意。

  我除了大部分时间在八二大队外,每周用一、二天的时间在公社开展宣传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使公社的宣传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一是我办起了公社的有线广播。公社在当年的八月组织一千多名青年民兵排涝治河,在党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在治河工地上办起了有线广播,通过广播鼓舞大家的斗志。以后我通过了解、采访和编排,由自己当播音员,不定期将公社方方面面的工作经验、新人新事等通过公社的有线广播进行宣传,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建立了公社的通讯员队伍。我多次在公社展开的会议上呼吁各大队和社直各单位向公社推荐思想品质好、有一定文字功夫的青年为公社的通讯员,从而建立起公社的通讯员队伍。我多次以自己多年来从事通讯报道的经验和体会,为通讯员们上课,进行写作方面的交流和培训,并请通讯员积极为公社广播站写稿,及时向县广播站和上级有关报刊推荐好稿;三是认真总结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在公社工作期间,我除了帮助党委认真总结各方面工作的经验外,还经常到各大队进行调查研究,采访新人新事,积极宣传本公社方方面面的典型,还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我结合农村的工作写过几十篇各种稿件,分别为《吉林日报》《延边日报》《红色社员报》以及省、地的电台和县广播站采用,有的稿件还上了省报的头条,省报还发表了评论,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英安公社报纸上无名,广播里无声的现象。公社党委领导对我的工作是比较满意的。

  在英安公社二年的工作实践,也为我调到县广播局从事编辑、记者的职业,并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打下了基础。

  二十一、我调到县广播站工作

  一九七九年的一月,在我调到英安公社党委担任宣传委员二年后,我又接到调县广播局有线广播站工作的调令。要离开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和这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一定感情的英安公社,内心总有些依依不舍。

  得知我要调走,公社党委的领导和其他干部既有些舍不得我走,又向我表示欢送。在临走的那天晚上,公社在食堂设宴为我饯行,公社干部都参加了宴会,赵书记、文副书记对我在公社工作期间的表现表示满意和感谢,希望我到新的工作岗位后,继续对英安公社的工作多加关心。我也向党委和全体干部对我在公社工作期间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并表示今后不会忘记英安公社的领导和同志们,希望公社党委和公社的所有干部都关心和支持我的工作,经常给县广播站投稿,让全县人民群众能经常听到和了解到英安公社的工作。

  我到县广播站报到后,广播局的朴秉松局长接待了我,他对我到广播站工作表示欢迎,他向我简要介绍了广播局和有线广播站的工作:广播局由电视台和有线广播站两个部分组成。电视台主要是接受和转播中央电视台和延边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有线广播站主要是接受和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延边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并自办本县的新闻和其他节目。本县的新闻和其他节目每天各播出汉语和朝鲜语节目三次,每次各十五分钟。他告诉我我是从事编辑和记者的工作,并担任编播组的组长。我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编播组的全体同志准确、及时地做好宣传工作,我还要负责每天播出稿件的审稿,确保不发生差错,尤其是不能发生政治上的差错。有线广播站党支部书记兼站长朴大松向我介绍了站里的工作,介绍了编播组的全体编辑和记者。连我在内编播组共六人,其中汉语、朝鲜语编辑兼记者各二人,汉语、朝鲜语播音员各一人,其中朝鲜语播音员是位朝鲜族的女同志。

  我到编播组工作后,在朴大松同志的支持下,制定了编播组的工作纪律、编辑记者和播音员的岗位职责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如规定编辑记者和播音员要准时上下班,要积极参加政治业务的学习,有事外出要请假;编辑、记者要经常下基层采访,每人每周必须写出二份有一定质量的稿子在本站播出;编辑、记者的稿子在播出前要经过组长和站长的审阅,批准后才能播出;对所有播出的文字、文艺节目事先要认真审听,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基层通讯员的稿子要以宣传需要和稿子质量作为采用的标准,坚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 编辑、记者采写的稿子在本站采用,凡是在工作量以内的一律不支付稿费。编辑、记者向基层通讯员支付稿费要登记造册,并经过组长和站长的审核,等等。我还提出从我做起,要求大家都能认真按照工作纪律、岗位职责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较好地改变了以往编播组个别人员纪律松懈、用"人情稿"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到新单位不久,我又担任了广播站的党支部书记。

  在县广播站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也是我在宣传报道工作方面取得比较多成绩的时期。在工作比较忙的情况下,我经常到农村、厂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和部门采访,先后有数百篇稿子为省、地的报社电台及县广播站采用,有的稿子还上了《人民日报》《文汇报》等,有的稿子获得省、地报社电台的奖励。一九八一年年底,我还被推荐评为吉林省宣传战线先进工作者,到省城长春参加了表彰大会。

  二十二、曾毓淮老师帮助我们联系调动

  这里,我特别还要提的是当时的上海市赴吉林省上山下乡慰问团副团长、现任上海市法学会理事、法学研究员、研究部主任和律师的曾毓淮老师。

  我是在一九七一年下半年被借调的县知青办负责编辑知青刊物《广阔天地》时认识曾老师的,那时他是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被抽调参加上海市赴吉林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慰问团,并担任副团长。慰问团由当时的市革委会派出,主要是协助当地的县知青办做好上海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安置教育和调研工作。赴珲春县的慰问团有四十来名来自上海教育、法律、医疗卫生、新闻出版、文艺等单位和部门的干部组成,这些干部集体长住在珲春县城,他们的集体宿舍就在县政府的后院里。曾老师是慰问团有名的"笔杆子",我当时又负责知青刊物的编辑工作,于是和曾老师有相当多的交往。县里经常召开各种知青工作会议,我和曾老师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会议材料的起草和修改工作,我的有些稿件也是经他的修改、推荐而得以发表的。

  春化公社草帽顶子大队四队(又称分水岭生产队)的上海知青集体户曾经是县、地区和省的知青先进典型,当时这个集体户的知青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每天每个知青轮流写一篇学习毛著、向贫下中农找差距的"红哨兵日记"。日积月累有了上千篇。这是当时知青在农村接受"再教育"、锻炼成长的真实写照,对教育、鼓励广大知青扎根农村有一定的意义。在我负责编辑的知青刊物《广阔天地》上曾经选登过他们的部分日记。经曾老师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青年读物编辑室曹香侬编辑联系,上海人民出版社于一九七五年专门出版了一本反映在珲春的上海知青劳动锻炼与生活的《分水岭集体户日记选》,我也参加了该书的部分编辑工作。曾老师很热爱知青工作,他经常走访并生活在知青集体户,撰写并发表过许多有关知青的通讯报道,还写过相关的电影剧本。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曾老师调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专门负责冤假错案的复查。期间他多次和妻子老姜(退休干部)来到珲春,看望珲春县的各级领导,走访了许多上海知青的家庭,与许多上海知青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与市劳改局和局属劳改农场的领导比较熟悉。一九八一年的下半年,曾老师又回珲春采写文章,顺便来看望知青办的同事,也见到了已经调到县广播局工作的我。分别多年又见到曾老师,我很高兴。在分别时曾老师突然问我"你们夫妻俩想不想调到上海的劳改农场工作?"我当时并不了解劳改农场,便向他打听有关劳改农场的一些情况。他告诉我说劳改农场是关押改造罪犯的地方,上海在安徽省的郎溪、广德县和宣城地区有两个劳改农场,一个叫白茅岭农场,一个叫军天湖农场,都是属于上海市劳改局管辖的单位。白茅岭农场离开上海市区也不远。他说他与白茅岭农场以及上海市劳改局的一些领导比较熟悉,农场也很需要能够写作的干部,如果你们愿意去,这里同意放的话,我可以帮助联系联系。我当即表示愿意去。第二天我便向已经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的安主任汇报了这件事。安主任表示,这里很需要年轻的汉族干部,但从长远看你们还是回南方工作好。你们可以先请曾老师帮助联系联系,如果确实能行,组织上可以出面帮助。有安主任的表态,我又向曾老师讲了安主任的意见,请他对此事多费心。曾老师表示回去后就帮助联系,有消息会及时告诉我们的。

  八二年的三、四月,曾老师来了几封信,告诉我们事情在联系中,还比较顺利,并让我和妻子分别写一份个人的简历和一份为什么愿意到劳改农场工作的材料寄给他。我们按照曾老师的要求将这些材料写好并挂号寄去。不久,上海白茅岭农场的组织科给这里的组织部来函,要求这里将我们夫妻俩的正式商调信寄去。安主任知道这事后很关心,他亲自为我们起草了商调信,考虑到我妻子在单位里长期"以工代干",可能影响调动,在征得县委分管领导和妻子单位的同意后,安主任亲自打报告向地区组织部申请了一个干部指标,顺利地解决了我妻子的干部身份。大约在七月份,这里的组织部接到了上海市劳改局组织部的调令,我们的工作调动成功了,我和妻子一起顺利地调往上海的白茅岭农场工作。这年的八月初我们离开了生活、工作了近十三年的珲春,来到了上海的白茅岭农场。我们回到上海后,曾老师到我们临时住的岳父母家来看望我们,我们一再向他表示感谢,他说这是应该的,只是希望我们到农场后保重身体,好好工作。

  从东北的珲春调动到南方的上海劳改农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历程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回到南方二十多年来,我和妻子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我们能够有今天的生活,要永远感谢曾老师当年帮助我们成功地调动了工作。

  二十多年来,无论我们是在农场工作,还是在调到市内的周浦监狱工作后,我们始终与曾老师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往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真是亲如家人。

  永远感谢您 -曾毓淮老师!

  二十三、 惜别珲春

  一九八二年的七月县委组织部收到了我和明华的调令,我们将调到上海市劳改局所管辖的位于安徽省朗溪、广德县的白茅岭农场工作。当组织上正式告诉我们这个消息时,我们既高兴,又感到依恋。高兴的是我们终于调回离上海不太远的属于上海劳改系统的单位工作,将便于照顾在上海的孩子和老人;感到依恋的是,我们毕竟在珲春生活、工作了十三年,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有我们留下的汗水和付出的心血,有我们的欢笑,也有我们的泪水。有许多知青战友,也有不少一直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单位领导、同事和朋友,更有我们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说句实话,如果不发生女儿莉莉不幸夭折和我母亲不幸因工去世这两件事,可以肯定我们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不大会考虑调动的事,是能够比较安心地在珲春工作的。即使要调动,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但是这两件事对我们精神上的打击确实太大了。特别是我们又有了孩子后,岳父母说啥也不同意让孩子到珲春由我们带,而坚持让他留在上海他们的身边。考虑到岳父母年纪已经不小,我母亲因工去世后父亲已经孤身一人,都很需要子女的照顾。考虑到今后我们能够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便于看望和照顾老人,也考虑到我们也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年龄大了今后调动有一定的难度。出于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考虑,尽管这里需要我们,我们对这里也有感情,但我们最终选择了调动。

  我和明华的单位对我们将调走既表示祝贺,也表示舍不得我们走。在我们离开单位回家做搬家准备的半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来看望我们,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在单位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我们很顺利的做好了搬家的准备工作。又有单位派人派车将我们的家具行李等运到图们火车站,帮助办好了托运手续。

  即将离开珲春了。我们的住房也交还给了镇房管所。在离开珲春前的一周,我们吃住在单位同事、好友的家里。在我们临走前的几天,我和明华的单位分别设宴欢送我们,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几乎都参加了宴会。在宴会上,领导在讲话中对我们在珲春工作期间所做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祝愿我们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不要忘记第二故乡的同事和朋友,有机会还回来看看。双方单位还分别向我们赠送了精美的日记本。我和明华在讲话中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们长期以来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并表示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努力工作,决不会忘记这里的领导和同事,决不会忘记第二个故乡珲春。

  在离开珲春的前一天中午,安主任(安部长)特意在珲春宾馆设宴欢送我们,参加宴会的是原来县知青办所有的老同事。宴会上安主任及知青办的老同事们讲了许多惜别和祝愿的话,我和明华都十分激动,一再向大家表示感谢。饭后,安主任和他的妻子老金以及安主任的大儿子英男夫妇分别与我们照了相。当晚我们就住在安主任的家里,安主任一家又以朝鲜族家宴招待我们。要离开亲如家人的安主任和他的一家,此时我们的心情很复杂,尽管有许多说不尽的知心话,但此时尽在不言中。平时很少喝酒的安主任和我这晚都喝了不少的酒。

  第二天早晨吃好早饭后,安主任一家和双方单位的领导、部分同事又到珲春汽车站为我们送行。在一片"再见!""多多保重!""有机会还回来看看!"的欢送声中,我和明华含着热泪离开了生活、工作了十三年的珲春。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