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师生园地

电大作为开放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访广州电大党委书记吕泉荣

点击数:521更新时间:2008-09-18

       第一次看到广州电大的校训“网纳百川,育达天下”时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对电大这种教育形式是一种多么形象和富有文化韵味的概括。作为在全国电大系统率先提出文化建设这一概念的省级电大,广州电大在“网纳百川,育达天下”校训的引领下,为电大的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2008年全国电大党委书记校长会议期间,《时讯》采访了广州电大党委书记吕泉荣。


             “网纳百川”是使命,“育达天下”是追求


  《时讯》:能解释一下你们校训的具体内涵吗?


  吕泉荣:所谓“网纳百川”就是我们电大的教育要覆盖到所有的求学者,这和葛道凯校长提出的电大要作“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充实自我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是一致的,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开放大学的一种使命;“育达天下”是一种追求,它包含了对教育质量的一种要求,我们电大应该全面地培养学生而不仅仅是为他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只有他能够走出去,在社会上立足,才能真正实现“育达天下”。“网纳百川,育达天下”可以说是我们广州电大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时讯》:2003年广州电大率先在全国电大系统中提出建设电大文化的概念,当时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吕泉荣:我2003年来电大工作,经过对电大发展历程及电大办学现状的了解和调研,第一个感觉就是广播电视大学始终遵循邓小平同志的现代教育思想,开拓进取,有为创新,自身取得了很大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电大人很不容易,电大事业很了不起。第二个感觉是电大办学这么多年,成就和贡献这么多,办学特色和优势那么鲜明,但在外部,社会对开放教育的认知却比较偏颇,电大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内部,整个电大系统办学的凝聚力、教职工的职业自豪感,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都不够。这些现象说明电大缺少自己的大学文化。同时,我们分析认为,对电大自身来说,全国电大已有了30年的历史,广州电大也走过了47年的发展历程,具有一些文化的积淀,特别是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以来,形成了鲜明的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的优势,应该从文化的层面进行提炼和梳理;对于电大学生来说,文化也同样重要。大学教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电大作为一所面向成人的开放大学,它仍然应该具有为学生提供文化教养、文化熏陶的职责。比如,如何对学生进行适应竞争需要的职业拓展能力教育与训练,如何对在职学生进行职业诚信教育,如何培养在职学生的意志力等等,在对成人学生的培养中应该体现这种文化和知识的融合,使他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对电大未来的发展来说,电大和普通高校不同,它需要直接面对和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竞争的最高层面就体现在一种文化的竞争,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组织,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在角逐中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因此,用文化引领电大进一步的发展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这样一来,文化建设的课题自然就浮现出来。


  《时讯》:您觉得开放大学的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文化?


  吕泉荣: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也是刚开始研究,我觉得开放大学的文化内涵有许多,比如:开放、服务、合作、共享、系统等,都是开放教育所具有的内涵,但最核心的应该是“开放”和“服务”。“开放”是电大办学的基本特质,比如电大的系统办学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大学的组织文化,电大系统通过内外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与共享来维系和运转,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开放性,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文化特质。还有我们的“服务”,开放大学与其他高校相比,为社会提供教育支持服务和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特点很突出,为社会的服务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大都在地方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体系中发挥着主力和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全方位的支持服务,体现在以生为本,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的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支持服务,因此,“服务”是开放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开放大学的文化内涵还很多,可以总结的可能还很多,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当中。


  《时讯》:文化建设应该说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很庞大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州电大是怎样来逐步推进这项工作的?


  吕泉荣:一是科学设计,根据当时我们的认识程度,对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有一个初步规划和设计,学校党委专门出台了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意见,并附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是推进实施,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用4年的时间分“三期”采用多种形式逐步推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搭建文化建设的框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理念建设和标识建设。学校总结提炼电大办学理念、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以校训“网纳百川,育达天下”为核心,形成了“现代、开放、服务、优质、创新”的办学理念、“有为、创新”的发展理念、“优质教育、优质服务”的教育理念、“教育无边际、服务树品牌”的教育理念以及“遵循开放教育理念,培养职业拓展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理念等。这一系列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在办学思想的层面对文化建设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标识系统,形成了具有广州中心城市电大特色的校徽、校歌及相应的视觉、听觉标识系统。


  三是具体的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质量文化、课程文化、服务文化、学习者文化、品牌文化、网络文化、环境文化等文化建设。目前,我们文化建设的两项成果,一个是形成《广州电大文化手册》,一个是《广州电大标识(VI)应用手册》。


  《时讯》:你们是怎么进行这些具体的文化建设的?


  吕泉荣: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今年是广州电大的管理年,我们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修订。我认为开放大学的制度文化里要体现人文、民主、包容、创新和发展的意涵,要能反映出时代的要求,富有时代气息;在课程文化建设里,应该体现出一种互动、共享的精神,如在教学的方式上要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转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程的设计里面要体现对学生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体系建设里面,要注重案例式的教学等,近年来,我们注意在课程建设中贯穿和应用这些特征,我校获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物业管理实物1》就比较好地体现了电大课程文化特征;学习者文化建设方面,这两年我们尤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拓展,通过组建一些专业的学生社团,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学生活动来推动这种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现在还准备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联系和沟通的平台,通过网络联系及组织一些聚会活动等增强电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服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把服务作为学校的一个品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如移动校园、一站式服务,还有招生的全套服务等等。


  《时讯》:经过了4年多的文化建设效果如何呢?


  吕泉荣:通过理念引导、制度保障、平台支撑、活动推动,领导参与全面打造,这几年的文化建设,我感觉有几个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学校的影响力大了。举个例子,我们在2003年启动文化建设的时候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向广州本地的市民发放了1000多份问卷,主要调查关于广州电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问题,可调查的结果不太理想。大部分被访者对电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知之甚少,对电大所进行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知道的就更少了,甚至有的人还认为电大是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学校。经过这几年我们对电大文化建设和宣传的重视,我们比较明显得感觉到电大声誉的提升。比如今年,广州市对各行各业作了一个行风政风的评议,在对高校的评议中,广州电大获得了“满意”,这也是评议中的最高档次,这个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社会各阶层对广州电大了解和认可。还有我们接触到的政府官员、各行各业的人士等普遍对电大给予很好的评价。


  其次,教职工的责任感增强了,整个学校的向心力更强了。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关注教职工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又加大促进教职工心身健康的多种活动和载体建设,把文化建设和教职工职业发展和健康身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教职工的分类培训,各种形式的健身兴趣小组等,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我们学校每年一次的元旦联欢会已经成为了全体教职工的“春晚”,所有校领导和教职工都积极参与,争相上台表演节目,和谐校园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再次,是学生认可广州电大,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07年我们开放教育招生达到24998人,比2006年增加了2455人。2008年春季开放教育招生突破1万人,再次突破历史同期纪录。2007年我们成人招生只有1500个名额,但有5000多人报名,并且都把广州电大作为第一志愿,还有系统建设也得到很好发展,去年一年我们的分校拓展了14个。


  从社会、教职工、学生、系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来看,我们的文化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


            “抓住机会,寻找机会”是打造品牌的关键


  《时讯》:您觉得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才能打造好电大的品牌?


  吕泉荣:文化建设是对外宣传、打造品牌的基础,只有夯实了基础,我们的宣传才有内容,才有抓手,而宣传工作可能更加广泛地推广电大文化,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打造电大品牌,要有开放的意识,运用开放的手段,要转变“闭门造车”、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思维模式,一是开放大学的宣传必须全面走向社会,这是开放大学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应有之义。要结合开放教育的特色,要善于抓住契机,寻找机会,通过有针对性地策划大型的社会活动打造品牌。如2006年,我们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开放教育与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研讨会”,广泛宣传了开放教育的理念,突出电大在学习型城市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反响热烈,影响深远;2007年底,借办学45周年和学校新校区搬迁,我们又成功举办广州电大45周年校庆活动。校庆当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充分展示广州电大开放教育成就、特色及其对广州社会的贡献,全体电大师生与广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各界友人和校友参观学校,回忆过去,谋划未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广泛利用主流媒体,善于与政府、媒体合作,用他们的力量和声音为开放教育进行宣传,多层面多视角宣传电大品牌。近两年来,我们加强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主流媒体的联系,先后与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中国教育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大洋网等开展对广州电大多方面的宣传,还多次与媒体合作,召开开放教育推介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是转变宣传思路,创建系统联合宣传机制,形成宣传合力。比如在招生宣传方面,我们摈弃了以前分校各自为政的做法,采取统一组织、分工协作的一体化运作方式,按照中央电大在招生方面的有关规定,由市电大统一宣传口径,统一招生广告用语,各分校各自组织宣传,或由市电大组织全市电大系统分校联合在主流媒体宣传,改变以往招生宣传各自为政,花钱多、声音弱、声势小的局面,形成广州电大的整体社会形象,为树立优质教育品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时讯》:你们年度的宣传经费大概是多少?


  吕泉荣:我们有统一的文化建设经费,分几期用在不同的项目上,但直接投在对外宣传上的钱并不多,差不多一年不到十万块钱,近两年可能还要少一些。我们的宣传更看重对外宣传活动的开展,有整体的策划,在有形无形中宣传电大。如前所述的文化建设成果,都在有形、无形中宣传了电大,另外,我们有相当大部分学生是老师和学生介绍来的,学校办学质量好,学生自动会宣传电大。


  《时讯》:在宣传方面怎样才能够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吕泉荣:从我们广州电大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在与媒体合作的过程中要开拓思路,有意识地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变硬广告为软宣传,变“我求他”为“他帮我”。如我们曾和广州电视台合作,从“平民大学”的视角拍摄了一期15分钟的专题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没有花一分钱。如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党和政府的重任,电大必然要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应当多挖掘和开发这方面的宣传资源。二是宣传要社会化,要敞开大门办活动,把电大的触角尽量伸到各个领域,让社会上的人都能参与进来。三是抓住契机,注重策划,找准宣传点。现在大家对宣传有一个误解,觉得宣传就是在吹牛,所以在宣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宣传点,这个点的内容与宣传的主旨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结合。如我们广州电大党委中心组连续6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党委中心组,在表彰大会上,面对参会的广州市各行业局级以上的领导,我们利用20分钟做大会交流的时间,介绍了广州电大的办学特色、办学成就、信息化水平,这种宣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加强与政府宣传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力争实现“政府搭台,电大唱戏”。2006年我们举办的“开放教育与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研讨会”,就是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我们具体承办,因为有了政府层面的参与,我们邀请到了全市200多个单位参加,极大地提升了研讨会的水平,扩大了研讨会的社会影响力,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电视台和报纸都给我们作了很大篇幅的报道。


  总而言之,就是有机会要抓住机会,没有机会要寻找机会,大张旗鼓进行宣传。


       电大作为一所开放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


  《时讯》:今年是小平同志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作为地方电大的校长您认为电大30年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和经验是什么?


  吕泉荣:电大30年的风雨历程,发展成果来之不易,我觉得电大30年来的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电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立足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电大30年来逐步建立起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对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三是电大这种开放、灵活的教育形式为促进整个社会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四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教职工队伍。


  《时讯》:在电大30周年之际,请您对电大说一句话您最想说的话。


  吕泉荣:在新历史起点上我最想说的话是:电大作为一所开放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无论从社会的需求,从学校自身的发展,还是教职工、师生的期望,我认为电大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电大的可持续发展要靠文化,没有文化不能称其为一所大学,电大也不可能做强。广州电大要加强内涵,走向成熟,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流中心城市开放大学,必须有自己的文化。


  在和吕泉荣书记交流的过程中,“文化”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广州电大把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建设统领整个学校工作,内强质量和服务,外树形象和品牌,为电大的持续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找到了新的空间。


  (吕泉荣,广州电大党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政协广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曾在教育类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多个课题研究,其中有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 《广州市海珠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典型示范应用子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广州学习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校训”之研究等。)


  相关链接


  广州电大是面向广州,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基于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市属高等学校。创办于1961年9月,“文革”期间停办,1979年1月复办,198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单列为省级电大。


  学校下设39所分校、工作站,形成了政府办学、行业企业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多元化办学体系。全市电大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亿元。在编教职工2050人,兼职教师1109人。在读各类本、专科学生59119人,其中开放教育52821人。先后开设了60余个专业,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10万多人。非学历教育年培训近5万人次,共培训各类人员45万人次。学校国家精品课一门,省级: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市级,共有专业、示范专业。


  校本部建有千兆校园网,各试点分校建有主干百兆以上校园网络,并以4兆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此外,还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卫星IP接收系统、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流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等近20套教育信息化系统;92间多媒体教室、32间实验实训室、5间语音实验室、3间视听电子阅览室;联网计算机2223台。


  学校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依托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中国电信公网建立了远程教学平台,该平台能够满足1万人同时上网学习的需求,具有强大的网上教学和后台监控功能,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学校实践教学特色鲜明,校本部依托企业、行业组建了14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委员单位为主建立了3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组织开放教育学生到相关基地进行实训实习或答辩,较好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系统的零距离对接。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