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知青文学(31)

点击数:447更新时间:2016-10-04

  2016.10.1星期六(31)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20)

  高颖 主编

  1973年12月23日

  12月13日,中共昭乌达盟委员会发出《向昭乌达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学习的通知》。通知说:

  将柴春泽同志给他父亲的复信在《昭乌达报》上发表,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干部和广大群众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怎样才是真正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怎样才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老一辈人应该怎样对待子女的前途和成长,作为青年的一代,应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

  今天,在街里遇到在赤峰县新中大队下乡的大妹妹柴桂英,她已抽调到大队学校当代课教师。她给我看了她的下乡日记,其中1973年10月24日这样写道:

  今天看了报纸上登了哥哥的文章,很高兴,但是又一想,和哥哥比,自己相差太远了。

  看来,我的做法已经影响到了妹妹,更应当谦虚谨慎,不断前进。

  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下乡初期,一些留城的熟人不愿再见我,也许认为我只不过是个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后来到市里参加几次会,一些人又开始见面打招呼了。近来又有大的变化,一些几年不来往的人也委托人给我捎口信问好。

  近日,盟团委、报社的同志说,我这事还可能上大报。什么大报呢?辽宁日报就够大的了。

  妈妈近来非常高兴,逢人就讲,我大儿子在农村干得很好。爸爸则不同,几次捎口信要我做好长期在农村奋斗的思想准备,还要防止骄傲。

  1973年12月24日

  今天,青干班的同学给我拿来12月20日《昭乌达报》,说:“快看看报上刊登了你父亲的文章,表态支持你扎根农村。”

  这天的《昭乌达报》第三版,在通栏标题《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下刊出两篇文章。一篇是我父亲写的《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派》,署名柴文;另一篇文章标题是《学习柴春泽扎根玉田皋》,署名是玉田皋青年队团支部委员陈月侠。原来《昭乌达报》专门开辟了一个以《向柴春泽同志学习》为题目的专栏。

  父亲在文章中介绍了我们几次通信的过程,其中写道:“读着孩子的来信我思潮翻腾,他这种扎根农村干革命,风吹浪打、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深深地触动着我的灵魂。”我非常感谢父亲在文章中表态坚决支持我在农村干一辈子,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的行动。

  1974年1月2日

  今天,回玉田皋青年队,召开团支部扩大会议。参加人:牟景祥、刘慧贤、王钟、韩会英、陈月侠、高峰、贾英华、王昌奉。

  玉田皋知识青年人数增加了,团的工作任务更重了,需要加强团组织建设,团支部需补充人员。

  会上分析研究了死猪的问题在玉田皋看场院的人发现一头猪死了,社员柳跃峰说是知青×××给打死的,要求知青队赔猪。知青×××坚持是发现死猪并不是打死。此事还未处理,生产队里的人就把死猪吃了,但仍坚持要青年队赔。我做了大家工作,不过这事很难搞清。为处理好青年队和生产队社员的关系,青年队认赔了。青年中有不同意见,请团支部做工作,不允许激化矛盾。今后一定吸取教训防止此类事情再度发生。现在看来,知识青年要在农村大有作为,必须注意和当地群众的关系,还要处理好担任社、队干部的知青与本地社队干部的关系。

  1974年1月3日

  近日,连续收到各地来信。

  中国人民解放军珍宝岛634部队83分队麻小松来信说:“我原是下乡知青,1972年12月参军。在昨天的报纸上,我看了你给你父亲的信,很受教育,我为你的成长表示祝贺,并向你学习!”

  在辽宁财校学习的彭俊明12月23日来信。河北省青龙县肖营子国办高中崔印珍老师12月28日来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驻军钟德伟来信。中国人民解放军辽阳市1326部队66分队骆庆儒来信。黑龙江省伊春市伊春区第五中学九年三班团支部来信。河北省承德市第九中学高二二班韩素芬来信。赤峰三中八年一班李明琴来信。

  我要把这封封来信当做不断前进的动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辜负同学的期望。

  1974年1月5日

  早晨,一起在盟“五七”干校青干班学习的同学正在洗漱,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听到,《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刊发了我在1973年9月2日写给父亲的那封信,在播出信件全文的同时还播出《人民日报》的编者按和调查附记。大家几乎同时停止洗漱,站立在原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我更是感到吃惊,停下刷牙,呆呆地站在脸盆前,好长时间,有人说了一声:“祝贺你!”大家稍加评论后又继续收听,一直到播完。

  今天的早饭,记不清是怎么吃下的,食堂里人们都在议论,还有人问我:“事先是否知道此事?”我说:“只是听团盟委和报社的同志说大报要发信,但不知是什么大报,想不到是《人民日报》。”

  本来上午要参加十大路线的讨论,干校领导通知:“《昭乌达报》报社来电话,要我立即去报社。”原来,盟里领导决定,报社和团委组织人带我回翁旗开座谈会,并写一篇通讯。

  1974年1月8日

  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各省报,许多地方电台,都播出或者刊载与我有关的节目或者文章。我被宣传、讨论我给父亲回信的声音包围着。今天《昭乌达报》报社同志来找我,特地送来刊有中共昭乌达盟委通知的《昭乌达报》,还特别说明,在《人民日报》、《辽宁日报》发表我给父亲的信之前,早在1973年12月,《昭乌达报》就登载了我和我父亲的通信,并刊发盟委通知。现将盟委通知抄录如下:

  中共昭乌达盟委员会通知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柴春泽同志是赤峰市知识青年,市红代会原副主任。现在是翁牛特旗玉田皋大队知识青年点点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他在学校第一个贴出大字报,带头申请到艰苦的地方插队落户。几年来,他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如饥似渴地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著作,自觉地改造世界观,以革命的反潮流精神,勇敢地与来自社会和来自家庭的旧的传统观念作斗争,坚定地扎根于农村,决心在农村同贫下中农一起干一辈子革命。

    现将柴春泽同志给他父亲的复信在《昭乌达报》上发表,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干部和广大群众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怎样才是真正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怎样才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老一辈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子女的前途和成长,作为青年的一代,应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

    目前全盟正在深入学习十大文件,深入开展批林整风,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每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干部和广大群众,都应以柴春泽同志为榜样,以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把学习十大文件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同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努力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974年1月9日

  本月6日,《辽宁日报》以《柴春泽的信是怎样写出来的?》为题,刊出共青团昭乌达盟委员会、《昭乌达报》记者、《辽宁日报》记者联合采写的长篇通讯。早在12月份,盟团委、《昭乌达报》社、《辽宁日报》社的领导、记者,就陆续来到玉田皋,开始找我采访,还连续通过召开知青、社队干部、群众座谈会以及走访等形式了解我的情况。

  1974年1月11日

  今天,请几位生产队长商讨春节期间看望困难户、烈军属等问题,四队队长张凤坡积极主张春节期间组织秧歌队。

  收到一些各地来信:辽宁省阜新市铁路中学三年九班张凤凡,沈阳东陵区人民公社凌云大队杜常莱,吉林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刘玉,辽宁省朝阳地区北票县八家子公社青年创业队。

  接到通知,近日,去省里参加辽宁团省委召开的座谈会。

  1974年1月18日

  辽宁团委在省革一所召开“学习吴献忠座谈会”,各市、地、盟团委书记参会。我和盟团委副书记庞文生等同志一起来省里参会。

  会议结束时,与会的青年代表魏桂贤、吕桂新、战凤梅、左卫平、刘桂芝、王冬梅联合写了“给全省青年的一封信”,题目是《做同旧观念彻底决裂的坚强战士》。

  难忘知青岁月(2)

  作者;毛德宝

  先是组织全点同学以“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怎样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什么叫扎根”,“扎根农村与抽工、招生、当兵的关系,与听从党召唤的关系”等为题目进行大讨论。在讨论中,对提出的各种问题,同学们不回避,思想上交锋“碰撞”,也特别激烈,可以说是“刺刀见红”。

  随着大讨论的深入,我感到,扎根农村一辈子这个路很长,什么样的实际问题都能够出现,因此必须早做预判,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好。于是,我提出了扎根农村的“五个怎么办?”即:“将来党组织问题有人解决了,有人还没有解决怎么办?”“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怎么办?”“面临大批抽工招生怎么办?”“将来发生变化怎么办?”“年龄大了怎么办?”

  这期间,同学们主动以不同形式向大队党支部和青年点团支部表达扎根农村的决心,可以说,这时候以集体形式搞一次庄严的扎根农村的宣誓活动,向党和人民递交第二份答卷(第一份答卷是下乡昭盟)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1975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是前进青年点集体扎根宣誓的日子,对我,对每一名同学都是难以忘怀的。晚上,大队会议室灯火通明(那时没有电灯,重大日子、重要会议都点汽灯,比煤油灯亮很多),歌声嘹亮,正面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幅画像,两旁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端挂着“前进青年点坚持乡村伟大胜利誓师大会”横幅,正面右前方挂着扎根宣誓的誓词。整个会场庄严、隆重。会上宣读了青年点40名同学给辽宁省委、盟委、旅大市委、克旗旗委、公社党委一份集体扎根农村的决心书。同学们举起右手向党和毛主席宣誓:

  敬爱的领袖,敬爱的党,敬爱的祖国人民,为了实现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逐步缩小和消灭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我们决心在新的形势下,跟随伟大领袖毛主席进行新的伟大长征,加入吴献忠的行列,做柴春泽的战友,和五亿农民并肩战斗,把红军的战旗扛到底。我们决心做到:

  坚持乡村60年,抽工招生不动摇,

  志在昭盟创新业,拼尽全力做贡献。

  宣完誓,同学们拿起毛笔在大红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现在回想起那一段,我也不感觉有什么幼稚可笑的,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还能够感受到当年集体扎根宣誓的场景和氛围。尽管今天回头看,我们当时的做法和提法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难免会有极端化和片面性,但我认为,一方面,它透视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一种“忧国忧民之心,愈挫愈奋之怀,自强不息之气,甘于奉献之魄”,传递的是正能量。另一方面,还要把这些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作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凭着对领袖和党的无限热爱之心,是根本跳不出那个时代的思维和要求的。“存在决定意识。”恩格斯说的好:“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当确立了奋斗目标后,青年点提出了“坚持乡村60年,大有作为看贡献”,“拼尽全力,即拼命工作,拼命学习,在一切能够冲上去的时候都要冲上去”,“要以火一样的热情,火一样的干劲,火一样的精神从事扎根创业”等口号,我和同学们注意在各个方面,用特别的劳动和功绩来践行自己的诺言。所以,在那艰苦的创业日子里,这一户知青人家就特别能吃苦、能战斗,也特别有朝气,有集体荣誉感。同学们都在忘我工作,很多人是经常带病参加生产劳动,轻伤不下火线。敬业奉献,精神状态绝对是一流的。无论是参加农业大会战,还是青年点创业建设——建宿舍、养牛马羊猪、种地、收割、打场、造林、烧窑、搞科学实验等诸方面,无不显示出一种拼搏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家都在拼尽全力,倾尽了全部热情,流汗流泪,也流了血,干得精彩,取得了很多的物质成果。在学习上,同学们自学劲头足,学习刻苦,每个人都建立了学习笔记,坚持写日记。虽然白天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但很少有人叫苦叫累,晚间或是集体学习,或是个人自学。“晚上12点前是白天”这个无声的要求,成为绝大多数同学自觉的行为准则,青年点的熄灯是全大队最晚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下乡那些年,同学们普遍都没有睡上8小时的觉,很多人的睡眠长期不足6小时,有的更少。晚上12点睡,甚至后半夜1至2点睡,早晨4至5点起床的时候很多。都在干什么呢?在挑灯夜战打场、在进行各种义务劳动(拖供烧窑用的砖坯、清理牛马羊圈、帮厨等等)、在学习、在开会、在研究工作、在谈心、在搞科研、在排练文艺节目……

  在老贫代的带领下,我们平整地基,盖起了25间干打垒式的房子,包括宿舍、伙房、仓库、会议室、图书室。1975年建了窑厂,当年烧了4窑砖瓦,其中砖5.4万块、瓦5千块,仅此一项就收入4000多元。这年7月,青年点房顶全部铺上了由同学们自己动手烧制的红瓦,当地人叫这样的房子为“穿靴戴帽”。远远望去非常气派,在那个年代,在那条山沟里,青年点的红瓦坯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75年,青年点对宿舍房后的山进行了规划,共栽了2000多棵果树,种了50亩杏树、80亩杨树,还种植了党参等药材。到年底,收获各种粮食,如小麦、莜麦、荞麦、谷子、豌豆、蚕豆、油料等共计4.2万斤。留足了口粮、饲料和种子,自给率达到了一半。在5亩多的菜地里进行科学实验,收获了各种蔬菜5万斤,自给有余,还支援了兄弟青年点和其他单位。

  1976年,青年点种地200多亩,搞了40多个小麦良种实验,牛马羊达到上百头,办了养猪场,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养猪46头,点里的同学和老贫代平均每人一头。青年点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劳动工分一天1元钱,这项收入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

  作为人生的一笔财富,下乡昭盟的经历永远留在了我和同学们的心中。时间已过去了40年,当年的知青人都已到了当爷爷、奶奶的辈份,但大家在一起谈起往事的时候,说到动情处,还会情绪激昂、情不自禁。回想当年,同学们都由衷感激大队党支部对知青的重视和关照,感觉能遇上这样的领导,真是我们的福分啊!每个人都为自己曾扎根创业,曾在人生道路上努力与付出过感到骄傲和自豪。

  青年点扎根创业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团组织的重视和肯定。1975年12月初,盟团委在前进青年点召开了全盟共青团学大寨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青年点唱了主角。会上,我代表青年点汇报了集体扎根农村、艰苦创业学大寨、建设新家园的体会,有6名同学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个人汇报。

  盟团委印发了宣传前进青年点《四十颗火红的心——介绍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知识青年集体的事迹》的事迹材料,并以给全盟团员、青年第二封信的形式,在现场会上发放。盟团委提出,要向宣传柴春泽一样宣传前进青年点集体先进事迹。

  信中提到:“去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给你们发了一封信,介绍了柴春泽同志继续革命的事迹。现在,当普及大寨县的伟大群众运动蓬蓬勃勃开展起来的时候,我们给大家寄去第二封信,向你们推荐一个学习柴春泽的先进集体——克什克腾旗红光公社前进大队知识青年创业队。

  这是一个集体扎根,艰苦创业的典型。

  这是一个思想革命化,特别能战斗的集体。

  知识青年在普及大寨县运动中,怎样扎根、创业、学大寨?三者关系如何?前进大队知青创业队战士们以深刻的认识和生动的实践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普及大寨县,青年怎么认识怎么办?怎样立志怎样干?前进大队40名旅大知识青年为我们做出了样子。

  团的各级组织,在新的跃进形势下,怎样进一步加强建设?怎样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前进大队青年点团支部就是很好的一例。

  祖国在我心中

  作者: 金淑芳(黑龙江)

  金风送爽,碧水杨波

  红旗招展,万众欢歌

  祖国啊,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

  啊!我的祖国,大河奔腾,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激流勇进,不畏坎坷,洗刷百年污浊,

  我的祖国,地大物博,

  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

  大漠收残阳,荷花醉明月,

  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人民勤劳,

  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

  东方神韵的精彩,人文风貌的风流,

  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你的光明,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中华民族的精神,勇往直前,气势磅礴。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创造奇迹去震惊世界

  祖国啊,我的祖国,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作者:金淑芳

  祝福你啊,可爱的祖国,

  你永远充满希望,你永远朝气蓬勃!

  辽宁省抚顺市赴昭乌达盟插队知青忆深   情,迎国庆,不忘家国情怀

  作者:吴亚菊(辽宁)

  1974、75、76年辽宁省抚顺市先后有4 千余名知青赴昭乌达盟插队,他们不仅向当地农牧民学会了农活,还学会了艰苦创业,学会了做人要诚实、刻苦、不畏艰辛等基本品质,与此同时与当地农牧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回城后,知青们在重建自身事业的同时,经常回乡探望乡亲,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乡开创四化建设。

  国庆节前,六十四名知青代表欢聚在抚顺马金农家休闲度假山庄,共同回忆曾经走过的艰苦岁月和创建的深厚情谊,讴歌伟大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岸雄姿,大家互相勉励,过好晚年生活,抚顺赴昭知青联谊会长姜志斌出席聚会,他在讲话中勉励广大知青不忘家国情怀,像当年奋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样,相互关心,相互搀扶,相互鼓励把晚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抚顺部分赴昭知青回乡与乡亲们欢聚一堂

  故乡礼赞

  给故乡父老乡亲的献词

  作者:江 晶

  尊敬的故乡父老乡亲你们好!

  似火的七月,不一样的七月,我们重返日思夜想的故乡——八里罕杨树林,和乡亲们欢聚一堂。记忆就像奔腾直下的瀑布,给我们带到了40年前的今天,那时我们像一群南飞的大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来到了这里,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曾记得,我们坐着开往草原的专列,来到这里受到贵宾般的迎接,细雨蒙蒙中,似海的彩旗,欢乐的人群,嘹亮的歌声,仿佛就在眼前;

  曾记得,我们冒雨乘车进村,乡亲们纷纷迎上前来,拉着我们的手问寒问暖,扛着我们的行装,踏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接我们入住家中;

  曾记得,乡亲们手把手的教我们耕地、撒种、施肥、锄草、收割、打场等农活,春去秋来,使我们成为响当当的农民把式;

  曾记得,乡亲们教会我们放羊、放牛、放马、看青,每天都在绿水青山中驰骋;

  曾记得,乡亲们教会我们养鸡养猪,准备过冬的疏菜、腌制各种大酱咸菜,使我们生活平凡中增添了色彩;

  曾记得,乡亲们教会我们洗衣、做饭等生存本领,使我们健康成长,没能饿坏;

  曾记得,我们同乡亲们水乳交融在一起,风里雨里战胜贫瘠,向往未来;

  曾记得,我们同乡亲们一起参加小北沟修梯田大会战,修建打虎石水库我们肩并肩;

  曾记得……

  当年故乡的乡亲们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乡亲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直至今天!

  在故乡的磨练,使我们有勇气、有力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练就了钢铁般的毅力,特殊的经历成就了我们定力不凡。大自然的磨难,政治风云的变幻,使我们每个人迅速成长起来,面对多变的生活,我们交上了一份美丽的答卷!

  四十年过去了,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的故乡——八里罕杨树林的乡亲们深深的礼赞!礼赞!

  敬礼!

  我爱你故乡,我爱你杨树林

  一一抚顺知青下乡昭盟40周年返乡记

  作者:江 晶

  象当年一样,在盛夏时节的7月21日,我们一行23人,穿着统一的服装,高举写着“昭盟杨树林——抚顺知青"的红旗,乘坐着开往草原的列车,重温着40年前下乡的场景,一路欢笑,一路歌,奔向草原。经过10多个小时旅途,我们到了内蒙古宁城县的天义站。

  刚出站,我们就看到当年我们下乡时任杨树林子村团支部书记,现任党支部书记程桂珍,村长吕得,老书记王文义及部分村民。他们迎上前来,象当年一样,拥抱着,接过行李,问长问短,一片关怀声,好不热闹。

  走出火车站,宁城县的景色尽在我们眼前——新广场,火车站,气势雄伟的建筑,使人眼前一亮,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一排小骄车,迎接着我们,在程书记的引领下,我们继续踏上回乡的征程。

  经过近1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热水小镇,这个中国有名的温泉小镇。这时,夜己经深了,可我们故乡亲人的热情不减当年,为我们接风洗尘,满桌的佳肴,香甜的美酒,热情朴实的话语,使我们心儿醉了。。。。。。

  小镇的清晨,清爽而幽美。我们穿戴统一整齐,扛着大旗,准备步行前往4.2公里以外的杨树林子村,刚刚走了几步,程书记又派车来接我们。一路上,顺着车窗往外看,绿水青山,良田片片。经过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为家乡建的纪念塔,就到了我们想往的家乡杨树林村,村部已由原来的青年点附近搬到了东部,在八里罕河的对岸,看到村部门前八里罕河两岸的参天杨树,我们心情澎湃,这些杨树是我们当年种下的树苗,经过40多年的风雨己经成才,杨树啊,你屹立在八里罕河两岸,代替着我们看着故乡茁壮成长。

  走进村部会议室,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热烈欢迎抚顺知青下乡四十周年返乡"的横幅,我们知青赠送的地球仪放在会场的中间,侧面悬挂着我们精心抒写并制作的《故乡礼赞》,桌上堆满了红红绿绿的水果,饮品和香烟。在一片掌声和音乐声中,欢迎会开始了,来自八里罕镇的潘副镇长,杨树林子村的程书记,吕村长,老书记王文义,村干部王成军,青年点点长王振华,副点长郇久宏等分别讲了话。在讲话中,回忆40年前,抚顺知青来到杨树林,给当地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同时缅怀那激情燃烧的的岁月,在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我们特殊的一代人,我们永远心连心,杨树林永远是我们知识青年的故乡。欢迎会时时响起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乡亲们献上一曲曲草原歌曲,知青们也纷纷演唱,特别是蔡德军身体有恙,在夫人的陪同下高歌一曲献给故乡人,唱得大家热泪盈眶,最后欢迎会在大家共唱《欢乐今宵》中结束。

  会议结束后,伴随着激动的心情,知青们三三两两,到乡亲们家走访,回忆当年,畅想末来……

  新的一天在雄鸡的歌声中来到,在程书记、吕村长、老支书的陪同下,驱车来到我们曾经会战的地方一一打虎石水库,打虎石水库的库容量比我们参加建设时大多了,堤坝更高,更雄伟了!在蓝天下,高耸的大坝威严挺立,水库内碧水泛着浪花,鱼儿在游,鸟儿歌唱。坝下绿阴环绕,小桥流水,美不胜收。当年的汗水花作这雄伟的建筑,心里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接着我们又到上游道须沟自然保护区,面对着连绵不断的山脉,绿树掩映下的小溪,奔腾直下的瀑布,绿草中的白蒙古包,我们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女生们用手中的丝巾起舞,男生们舞着红旗奔跑着,呐喊着:“昭盟我回来了,杨树林我爱你”!

  初霞泛起,踏着乡间小路,我们来到了青年点旧址,杨树还在,可是过去两趟红砖房,中间是广场的地貌己经不存在了,一座中型养老院在此,老人们悠闲的的玩呢,我们静静的观看沒有打拢。

  站在青年点附近的大路上往南看,我们认识的老房子基本沒有,只有老书记王文义的老房子还在,沒人居住,那碾子还在。剩下全村都是农村新式建筑,镶嵌各色瓷砖的房子,还有每家门前象对联一样用瓷砖镶成的各种图案的迎客图案,美不胜收,很有特色。除了各家的房子,还有村边的各种洒业工厂是另一翻景象, 除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宁城老窖酒厂外,还有宁河源酒业,隆泉酒业,牧牛酒业,草原骏马酒业等数十家酿酒公司,现在的扬树林是真正的酒乡。党的好政策,使我们的故乡大变样,一天更比一天强。

  时间好快呀,一转眼刻到了我们要离开故乡时候,村里给我们准备了带回家的礼物,一箱箱家乡美酒,并驱车送到宁城县的天义火车站,站在车站门口,相拥道別,难舍难分,再见了故乡!再见了杨树林!我爱你故乡!我爱你杨树林!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