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解析“悖论”说

点击数:683更新时间:2014-03-31

  解析“悖论”说

  有人提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与“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都是毛主席提出的,这是“悖论”。言外之意,二者只能取其一。且不说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观点的错误。还是首先搞清楚这两句话的全文和历史背景。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是毛主席在1949年6月30日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来的。原话是“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因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这里谈的问题,是通过对农民的教育,使他们放弃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社会化,才能消灭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的经济基础。

  这里指的是生产方式问题上对农民的教育。而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这里谈的是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问题。

  这是两个不同邻域,不同范畴的问题,不存在可比性。就如,我们不能因为旧社会留给一个老太太的小脚,需要教育她“放开”而认为她不能对子孙关爱一样;又如,父母有缺点就不能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不同范畴的问题,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表现。

  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造成的,它只适合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这种生产关系将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农民习惯于几千年来封建土地制度下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因此要教育他们放弃这种方式,走集体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改变他们的观念,需要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由于中国的农民占人口的80%以上,在这个意义上“问题是严重的”。而在1955年的合作化运动中,已经实现了农业的社会化。

  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是在1968年12月22日。而在1968年10月,已经有70.1万知青到农村去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第87页)。毛主席说的这段话,显然是对这些同学的这一行动表示支持。

  “再教育”是在现有的“教育”已经进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部分组成的,在城市的学校里青年们接受了书本知识的教育,缺乏实践知识,所以提出了“再教育”问题,让大家到实践中去,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得广大青年能够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的一代。以便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农民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反复搏斗,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进行了顽强抗争中形成的,而缺田少地的贫下中农首当其冲。农民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载体,只有深入到农民中间去,和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劳动人民的伟大,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而且贫下中农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表现出来,他们是最愿意放弃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的,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所以提出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毛主席是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面临的不同问题发表的讲话。同时,为了让青年人真正了解中国的现状,克服“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26页),“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26页)由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造成了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那里的“三大革命斗争”最激烈。因此只有到农村去,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国家的贫穷,需要我们去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而正确的思想只有在“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

  关于这种教育,毛主席在1957年就提出来了。他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说:“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曾经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知青上山下乡,是找到了一条“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的道路,而且让知青们了解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从而发挥有文化的特点,解决这些困难。

  越是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实践,就越能够了解困难的情况,并且想出克服它的办法,学到在学校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和中国传统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处于农耕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就懂得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培养接班人。

  蒋介石也在他的日记中表示:用三年的时间培养10万干部,每个干部必须下乡三年(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P663).

  阎锡山的父亲也曾经对他说:“早知道你如今要负一省的责任,我一定让你背几回炭(到煤窑背煤,山西将煤称为“炭”),掏几回厕所,你才知道生活的困难和工作的艰苦,处理民事才有标准。你们生长在衙门里,不知道生活的困难,没碰过钉子,没挨过骂,完全同平民的生活环境脱离了,这可以说是你们进步的一大障碍,也是你们前途上的一大损失。”(作家文摘2011年10月21日12版)。

  老百姓都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尽管不全面,难道就没有一点道理吗?

  历代统治阶级都看到了,能够有所作为的人,年轻时都经受过磨难,接班人只能这样培养。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们的利益是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相悖的,所以不可能正真践行这种正确的认识。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就是为大多数老百姓谋利益的。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无一例外,年轻时都经受过磨难。所以毛主席指出“很有必要”。我们不否认,农民在几千年中形成的小生产观念仍然需要改造,但是谁不需要改造呢?1957年毛主席就提出“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改造自己。”(《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23页)在他83岁时还说:“有些人站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反对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就不用改造了?谁都要改造,包括我,包括你们,工人阶级也要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不然有些人也要变坏呢。”(《毛泽东年谱第6卷643页)我们这些走出校门,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当然也需要改造,就是接受再教育。正如负责农林口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指出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后,首先是农民改造他,经过一两年的劳动锻炼,适应了农村生活,锻炼了劳动习惯,学会了一般农活,与贫下中农建立了一定感情,反过来,他就要改造农民,改造农村(《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P63)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不管是毛主席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还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都是指的世界观的改造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矛盾在这里统一了。应该明白所谓“悖论”之间的关系了吧?

  奉劝提出的这种理由的同志,不要断章取义,混淆视听,还是认真学习原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上山下乡吧。

  山西夏县插队知青  葛元仁

  2014.3.28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