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集锦

知青文学(16)

点击数:436更新时间:2016-06-19

  知青文学(16)

  2016.6.18星期六(16)

  我所知道的《柴春泽日记》(10)

  高  颖

  1972年4月15日

  坎上修大渠,坎下散粪堆。由于人手不够,队里通知我,增援到坎下散粪堆。我跟队里社员刘俊义弟弟刘俊明抬一个筐。他看见有人“偷懒”,对我说:“咱们也别这么干了,太累,你看他们都不干。”我问:“小刘你说咱们抬粪为什么?”他说:“为使庄稼长的壮。”我又问:“庄稼长得壮为什么?”他说:“有粮吃。”我又对他说:“咱们种田为革命。”他连忙说:“对对对。”整个下午我俩干得很起劲。他累,我也累,但却很高兴。看来,农村青年虽无文化,但很朴实,只要多做些工作,他们也会树立为革命种田思想的。至于别的社员偷懒,管不了别人,自己做好知识青年的工作会有好的影响的。

  1972年4月18日

  昨晚,青年点6名共青团员召开第一次团员会议。五队政治队长薛建清领学新党章。薛队长讲:“最近要开展整建团工作,今后要通过共青团做好知识青年工作,知识青年中的团员要起模范作用。”我和参加会议的另外5名团员即王钟、牟景祥、高峰、陈玉华、赵凤平参加会议。这下好啦,正当青年点工作问题百出,谣言流传,几乎无法招架之时,加强共青团工作,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管理青年点中的作用,真是太及时,太有必要了。因此,我在会上提出,今后点内凡是发生团员与非团员之间的矛盾,团员要负主要责任,通过团的生活会解决,大家都表示赞成。这次真的看到了解决点内矛盾的光明!

  1972年4月19日

  15天修渠大战今日结束。4月3日至4月19日,15天里顶狂风,冒风沙,坚持下来,累了一些,但比起革命前辈打日本“挖地道”来轻多了。苦了一些,但比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岁月,我们仍然算是泡在甜水里。早晨,我们扛着铁锨,背着午饭,开始短途“拉练”行军。中午,在风沙弥漫的土地上,把头蒙在棉袄里吃饭。下午,风沙更大,顶风扔土(一半是沙子)迷得睁不开眼。风沙,啊风沙!永远忠于毛主席的知识青年,怎能被你这怪物吓倒?“风沙打眼志更坚,继续挥锨不怕难,为建农村红色地,愿舍生命洒血干。”风沙,你现在休要狂妄,你现在休要鬼叫,你只能苟延你的残命,我们知识青年来了,我们要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植树造林,治服你这一怪一害。“绿色丛林耸丘陵,黑山脚下为玉田皋的大变快变,前进!奋战!

  1972年4月24日晚

  带病劳动体会到集体温暖。最近几天活干得猛了些,大家说我“上火了”,嘴肿了,左眼也发肿。20日——打墙,21日——撒粪堆,22日——起圈,23日——种地(捋粪)。今天,硬是咬牙到地里,队长说,你脸肿了,如不休息会加重,他们带我去公社医院花了0.95元钱买了药。点内的战友见我有病,要给我做大米粥,我执意不肯,王钟硬是煮了粥,还把给开机器的李师傅炒的菜给我盛了半碗。我说,咱别搞特殊化,谢绝了战友们的好意。晚上和大家一起吃玉米粥。虽然我谢绝了战友的好意,但却体会到集体家庭般的温暖。最近,正是春耕大忙季节,这点病算不了什么,明天一定要坚持出工,要向焦裕禄同志学习,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献给毛主席。

  1972年4月27日夜

  最近几天昼夜奋战在春耕生产第一线:25日,白天捋粪,晚上夜战;26日,白天捋粪,晚上夜战;今天点内是陈月侠做饭,王钟去红山买肉当天赶回,白天种地。

  晚饭后正开团员会,队里通知:大渠决口跑水了,大家抓起铁锨就向大渠跑去。几十人正在水中堵决口,足有一丈宽,水势很急,刚播种过的那片地全被淹了。我们赶到后跳入水中组成人墙,一些社员见男女知识青年全都下了水,也都加入人墙行列。经一个半小时的激战,终于堵住决口,保证了下游用水。当我们从泥水中爬出来时,才感到凉得不行,我们只好先在大渠中穿着衣服涮泥巴,然后赶回青年点换衣服。

  这一仗漂亮,贫下中农都对知识青年竖起大姆指,背地里说:“关键时候,还是这些小青年。”还有的说:“最近正搞整建团呢,下水的都是团员。”还有的说:“那几个不是团员的也下水了,是为了争取入团。”

  1972年4月30日

   昨天接到公社革委会周子勇同志的通知:盟、旗知青办通知,要我作为特邀代表回赤峰市参加“赤峰市第二届红卫兵代表大会”。今天住进市革委会40号房间。招待所服务员告知:兰春久主任3次来看我,均不在屋。市红代会刘振达老师告知我本次会议日程:5月1日报到;5月2日在市革委会中间会议室举行开幕式,下午讨论;5月3日大会发言,要求我谈下乡体会;5月4日出席在市工人俱乐部举行的“赤峰地区纪念五四运动53周年大会”并观看解放军演出的文艺节目。受公社、翁旗“五七”办委托,本次回赤峰另一项任务是向盟“五七”办军代表汇报玉田皋公社知识青年工作。

  1972年5月6日

  昨天,参加完市里的会议(注:新到市红代会人员马志龙、李淑兰、郑晓华、刘飞、赵振生、周红兵、王树果、孙志军、梁志功、陈友、梁秀林)。我已经与父母商定今天退汽车票,帮家修房子,在家呆两天。又一想目前正当春耕大忙季节,广大战友和贫下中农战斗在农村第一线,我应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服从组织,就这样早7点乘赤峰至红山的19次汽车出发,10点多到达红山,碰到公社郭士昌要乘汽车去乌丹,告诉我玉田皋供销社大车在红山大车店,我便坐大马车顺利回到青年点。

  当晚与本点王钟等战友座谈分析当前青年点的情况:原打算下乡好好干,干出点成绩,结果想不到因点内生活、团结等问题影响了接受再教育,目前有多对矛盾。毛主席说:有两个以上矛盾存在,要抓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可以迎刃而解。我们现在难以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附近青年点已经有青年转点了:我们共同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一定在这里坚持下去。

  1972年5月12日

  种黄豆一天。种地的实践检验了我,接受再教育是有必要的。以前曾想种地只是累些,没什么知识可学,事实并非如此。犁也扶一扶(扶犁),种子点一点(点种),粪也捋一捋(捋粪),“簸梭”打一打(打簸梭),磙子压一压(压磙子)。这扶、点、捋、打、压可就露出了我们的弱点:扶犁,手忙脚乱,牛也不听使唤,喊什么也忘了,鞭子也成了麻烦,垅也挑弯了……这一切表明自己的确需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另外,劳动总伴随着解决青年点生活问题,八九个人每天总有人做饭,稍一疏忽,收工后吃不上饭的滋味可不好受。这在一起生活,问题就难免出现,几乎每天都处于矛盾之中,整天为做饭吵吵闹闹,动辄还得开会。这样是长久之计吗?

  1972年5月20日

  自5月13日到今天,生产队安排我跟大马车去牤牛山拉沙子,车老板是郭新久。整整8天时间,每天来回路程近40里。这属于生产队的一项副业。第一天卸车闹出了大笑话,从未接触过骡马的我要从大黑骡的脖子上取下套包,那大黑骡很不听话,我取套包又怕它踢着我,狠劲一扒卡住大黑骡的双眼,那大黑骡跳起来跑了,由于双眼被套包盖住,满院乱撞。多亏过路的邻队车老板抓住大黑骡解了围。

  第三天,交了一位蒙古族朋友。中午又累、又热、又渴,自带的水喝光了,无奈我拿背壶去头营子找水。一个叫巴特的蒙古族朋友很热情地接待我,硬留我喝奶茶,我灌了满满一下凉水。他问我能弄到“火石”吗?刚巧我随身带四五粒,全给他了。感动得他打开衣柜,取出一烟荷包双手递给我。我不解一个烟荷包为什么值得这样庄重?后来才知道蒙古族心爱的东西之一就是烟荷包。

  1972年5月29日

  自本月21日开锄到今天,连续9天锄地。过去只是在书本上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大家可是亲身体验了。最初的几天,腰酸腿疼胳膊似乎肿胀,更不好受的是早晨不想起来,心想再睡一会儿,再睁眼天大亮,扛起锄头,顾不得吃饭,往地头跑去,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一点也不过分。过去说“粮食来之不易”,但对“不”字理解不深,现在理解了。每一粒粮食都是劳动人民用汗水换来的!头顶烈日银锄猛劲舞,脚踏热土永走革命路。汗水滴进禾苗根下土,换来赤旗飘飘响惊鼓。

  1972年6月10日晚

  玉田皋五队大车店几乎成了我“办公”的场所:与生产队班子人员谈话,与青年点个别人工作谈话,与其他大队来访青年点点长谈话,大都是中午或晚间在大车店的油灯下。

  今天,玉田皋公社副主任徐凤臣(辽宁省”五七”战士结合到公社革委会任职)和公安助理孙学良来到五队,向我了解知青等情况。

  公社领导提出几项要求。

  1. 组织青年写批林陈文章。

  2.考虑一下共青团工作。公社党委建立后公社要筹建团委。摸摸底,新团员来后表现如何?在校表现较好的是哪些人?现在表现如何?

  3.公社6月18日开党代会,搞个晚会,要求我们准备几个文艺节目,明天汇报一下。

  通过整建团,促进了青年点工作,这是十分必要的,要完成任务。

  1972年7月2日

  白天锄地,晚上开会。昨天,玉田皋大队召开整建团领导小组会议。经公社批准,玉田皋大队整建团领导小组由9人组成 。

  全公社整建团工作安排,共分3阶段:

  1.思想组织发动两天;

  2.开门整建团,进行路线阶级教育18天;

  3.组织整顿,建立支部团总支3天。

  大队团总支计划7月28日建立。由于参加大队整建团领导小组,五队青年点工作较过去顺利多了,形势有所好转。要借整建团的东风,进一步稳定青年点青年的情绪,为通过共青团做好青年点工作打下基础。在今晚召开的五队青年点团会上,我传达完公社大队整建团领导小组决定后,在发言中对王钟、牟景祥、高峰等在各方面起模范作用提出表扬。

  1972年7月24日

  昨天,我接大队转公社通知:本月17日至24日,到旗里参加全旗知识青年工作会议。内容有二:一是听取昭乌达盟知识青年管理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此会是6月24日至6月30日召开的);二是翁旗与会知识青年代表座谈。

  在盟知识青年会议上,赵坚司令员和顾向良同志接见代表并讲话:

  自1968年以来,全盟共有下乡知识青年13 032名,青年点1 361个。出席省、盟、旗积极分子代表会1 921人,入党110人,入团766人。参加各级班子的189人,大队支书6人,抽调其他岗位的4 188人,上大学的332人,进工厂的2 915人。现在,还有知识青年8 025人,其中北京知青655人,天津知青1 775人,上海知青351人,沈阳知青147人,赤峰知青2 855人,旗县知青2 242人。

  从现在起,各旗县、市“五七”办公室必须建立。盟、旗后半年要召开知识青年积代会。

  明确知识青年安置费。农区为每人250元,盟留5元,旗县留25元,公社不留,剩220元;牧区为每人400元,盟留5元,旗县留55元,公社不留,剩340元。

  在座谈中,我们对翁牛特旗知识青年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1968年以来,共有知识青年1 295人,现还有778人。上海128人,天津56人,北京1人,赤峰224人,乌丹334人。翁旗“五七”办正式组建,由5人组成:王博忠任主任,袁荫堂任副主任,还有吴国范、殷秀兰、周凤武。

  旗革委会政工组组长张玉峰做全旗知识青年工作会议总结。

  与会知青代表:白音他拉乌兰套亚三队邹本杰、格日僧王永政、桥头公社五七小学麻小松、翁旗大兴公社戈树奎、红山公社红山大队宋亚芹、红山公社红山大队天津知青肖淑英、灯笼河子马场孙淑兰、广德公四分地上海知青汤玲玲、海日苏公社上海知青陈士豪、亿合公社上海知青杨荣华,玉田皋公社柴春泽。

  1972年7月31日

  近期,锄地、积肥、夜战、开会交错进行,很累。按整建团领导小组计划,近期劳动之余主要工作是从事整建团工作,在五队,我们的任务是组织家庭妇女中的团员学习、讨论,时常要登门宣传做工作。大家还很支持我的工作,我当然高兴,比青年点内工作好做一些,起码说都很听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另一任务是以大队整建团领导小组成员身份筹备全大队文艺汇演。各队都是知识青年担任骨干,排练文艺节目,今天圆满完成演出任务,节目顺序如下:

  1.舞蹈《东方红》,4队

  2.快板《解放军好》,5队

  3.舞蹈《解放军好》,4队

  4.三句半《庆八一》,3队

  5.清唱《光辉照儿永向前》,5队

  6.舞蹈《牧民歌唱毛主席》,3队

  7.历史歌曲《工农一家人》,4队

  8.表演唱《老政委下乡来》,5队

  9.舞蹈《翻身农民把歌唱》,3队

  10.舞蹈《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4队

  11.独唱《唱支山歌给党听》,5队

  12.快板书《访韶山》,3队

  13.舞蹈《我爱北京天安门》,4队

  14.表演唱《哲学著作放光芒》,5队

  15.表演唱《我们炮兵打得好》,3队

  16.表演唱《看见你们格外亲》,4队

  17.独唱《誓把反动派一扫光》,5队

  18.表演唱《庆八一》,3队

  19.清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3队,4队)

  20.诗朗诵《要准备打仗》,5队

  21.舞蹈《牧民心向毛主席》,4队

  22.舞蹈《青稞酒》,5队

  23.快板《板报员》,5队

  24.独唱,5队

  25.《到敌人后方去》,5队

  26.大合唱,全体

  群众反映,文艺汇演十分成功,这也是毛主席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

  1972年8月2日

  今天上午,大队召开“联席会议”,是仿照前些天翁牛特旗革委会的开法,即“教育·体育·知识青年”工作会议。下面传达就采取3方面负责人联席会的方式。学校的李鸿昌传达旗教育会议精神,大队分管教育的副主任孙少彬传达体育会内容,我因作为知青代表去旗里开会,故传达旗知识青年会议精神。下乡以来我还是第一次面向各生产队队长,学校负责人等传达会议精神,因此十分认真,大家似乎也很满意。

  下一步有这样几项工作:

  1.8月4日晚召开我所在地的五队知识青年、还乡青年、生产队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

  2.8月5日召开大队整建团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纳新团员和建立大队团总支、各生产队团支部工作;

  3.8月6日召开全大队知识青年会,传达旗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精神。

  时间太紧怎么办?有些工作只好利用田间地头去做。例如,征求群众对纳新团员和团支部、团总支成员的意见等。(待续)

  回忆与思考(12)

  毛德宝著

  ——纪念原旅大市首批知青下乡昭乌达盟40周年

  在第一天晚上的社员会上,郭风祥的父亲、贫协代表郭振江和木匠郝喜玉,因为郝的工分问题吵了起来,郭风祥难住了,说起他爹来了。我一看不对劲,新班子刚上任,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开展工作,并且这种场合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出面制止了他们的争吵。散会后,我主动了解这件事的原委。原来,郝喜玉做为木匠,也确实为小队干了不少活,小队原给他每天13分,属于高工分,但这个人思想比较落后,常常被一些人推到前面来,与队委会闹矛盾,于是队委会改变了原决定,给他每天12分,郝不干了,不断和小队干部吵,杨队长在世时,也没能解决好。

  虽然天已经很晚了,我还是来到了郝喜玉家,和他谈起了刚才社员会上的事,对他的问题给予了批评,他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承认了自己有错。之后我又找郭振江和他谈起心来。老郭的爱人常秀荣是一名党员,这个女同志很有正义感,虽是个小队妇女队长,但在大队也是有影响的人。我也把郭风祥找来,4个人共同研究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我说:“这个问题不宜再拖了,小队新的领导班子要以解决此问题为契机,树立新形象。当前十队最重要的是要抓主要矛盾,团结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中大干快上,不能因为个别人的问题影响大局。工作必须把原则性和灵活情结合起来,原则性就是要坚决维护队委会的权威性,定下来的事不要再改变了,坚持给郝喜玉每天12分,灵活性就是以前的13分还要给他,但必须在社员大会上做检查,消除影响”。他们认为可行。

  这件事的解决,对我是个启示。处理问题要注意讲大局,抓好主要矛盾的解决,不要在小事情上纠缠,搞好稳定团结最重要。之后我把此事的解决情况向程书记作了汇报,他完全同意。

  在农村,最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解决小队领导班子的团结问题。

  在十队蹲点才一周时间,七队派人来叫我务必去一趟,我和小郭交待了工作,就来到了七队。原来政治队长老常和农业队长老田两个人矛盾闹的不可开交。我先找班子成员和党员谈话,了解情况,听听方方面面意见。这两个队长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缺乏相互沟通情况,老死不相往来,工作别着劲。掌握了基本情况,我分别找俩人谈心。

  常队长认为,田队长有些工作不主动找他研究商量,在班子中和社员大会上,对一些错误的东西不去斗争,搞中庸之道。因此,他认为田在思想上是消极的,有等着看的想法。田队长对小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的比较简单,并没有当回事,倒觉得常队长不干工作,感到小队工作就他一个人在忙乎,累的要命,反而不讨好。看来一个是计较个人得失,一个是缺乏组织观念。

  在和常队长的谈话中,我肯定了他这几年来所做的工作,批评他做为一把手,如果认为下面干部有问题,不要看,而要帮,应当开展相互谈心,开诚布公的交换意见,不要斤斤计较,一把手要善于弹钢琴,只要去掉私心,立党为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做为党小组长的政治队长要更多的负主要责任。

  在和田队长谈话时,我肯定了他工作的热情和干劲,批评他缺乏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那种你政治队长就是管学习,抓思想,我农业队长就是抓生产的片面想法,提出必须要自觉的把个人工作置于党小组的监督之下,要经常主动去汇报和商量工作,并对他前阶段参加大队会议,对布置的任务回来不传达、不贯彻等问题给予了批评。

  通过谈话,两人都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今后一定要顾全大局,搞好团结。

  晚上,我主持召开了队委会,学习了红旗杂志第三期《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团结》的文章,就小队领导班子团结问题,再次提出要求。会上规定了今后每星期一,为队委会和党小组的政治学习时间。

  我在这天的日记里写道:“对我来说,每找一个干部谈话,解决好一个问题,都是在工作上的一个锻炼,在思想上的一次提高,也进一歨丰富了我的社会实践经验。”

  生产队长三不动撂挑子不干工作的事情,也是时常发生的。

  有一年,正值秋收大忙季节,我在后六队蹲点。后六队在大队11个生产队中是人口最少的,但地不少,因此,农忙季节是男女老幼齐上阵,每天都干15个小时以上的活。早晨,我正准备随社员上山割地,突然小队农业队长李玉真气冲冲的来找我:“毛书记,我这队长工作不干了,你们大队安排人吧!”说完就蹲在地上吧嗒吧嗒掉起了眼泪。这个人我是了解的,虽说文化程度不高,却是一个敢于管理,说话大嗓门,心直口快的人,什么事情会使他如此伤心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问,他就是不讲,只说当队长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谁愿干谁干去。无奈,我叫其他队干部带领社员上山割地。

  过了很长时间,在我一再催问下,他道出实情:因最近小队麦收进度不快,他很着急,挨家挨户动员社员出工干活,今天早晨,他到其姐姐家去动员,他姐说这几天身体不舒服不能出工。李队长觉得有的社员经他说服都是带病上山干活,自己的姐姐不出工干活,他不好再做群众工作。因为是亲姐姐,说话不太注意方式方法,结果三说两说,姐弟俩吵了起来。他姐姐是来例假了,揭开裤子,从裤裆中掏出带血的例假纸,说“就是这个病”!说罢,就朝李队长的脸上扔了过去,差点扔到脖子上,成了“血围脖”。于是,李队长觉得自己的亲人都不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还遭到如此羞辱,太窝囊,太没有面子,这工作没法干了。

  听他道来,我倒是觉得挺好笑的,真是什么事情都有,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因这件小事不干了啊,更何况是你姐姐呢。于是我便做起了思想说服工作。一个白天不行,晚上再到他家去做,说的我都口干舌燥。对这事不能用大道路去讲,也不能压他,只能从同情,理解的角度,循循善诱的去说服他。最后,他总算把这口气顺了过来,表示:你毛书记说了这么多,这道理我懂,我也要实趣,今后,工作还是要好好干,请我放心。我总算把心放了下来,这就是农村的基层工作。

  青年点李林同学被派到三队担任政治队长,已经几个月时间了,在76年春节后,我得知他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主要是与农业队长程宝珍之间在工作上有分歧,心中很不安,也很着急。因为大队程书记的家在三队,程宝珍是他的亲弟弟,程书记也多次批评过他,所以程书记不宜出面解决。我和李主任研究后,一个人晚上来到了三队,正赶上召开社员大会。

  三队在全大队中各项工作一般化,没有什么显著特点,干部、群众比较老实,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生产队有一个怪现象,社员普遍看不起青年人,认为青年人不如中年人,中年人不如老年人,按他们讲,这茬青年人完蛋,因此,小队很不注意对青年人的培养使用。李林同学善于学习,人很正直,工作肯干,派下去是放心的。到三队后,他敢讲敢干,敢于管理,积极开展工作,对一些问题进行批评纠正,由于不太注意方式方法,和程队长之间在工作上产生了矛盾。程队长觉得他是个老同志,知青是外面派来的,情况不熟,应多听听他的意见,还觉得他不被大队重用,没有当上政治队长,产生了消极情绪,在工作上不能积极主动去配合李林的工作。

  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场雪,白天小队没有干活,我利用这机会,先后召开了几个会议,听取小队班子成员、社员群众、青年团员对小队工作的意见,做到心中有数。

  晚上,我找程队长谈心,让他讲讲小队班子情况,对青年干部工作有啥意见。他很直爽,谈了个人的意见看法。我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指出他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他承认,很虚心的接受了。本想召开班子会,学习毛主席《党委工作方法》一文,我看谈的效果比较好,不如乘热打铁,于是把李林也找来了,俩人相互交换了意见,达到了心情舒畅,弄清事非的目的,之后又研究了当前和下一步生产队的工作。看到他俩由谅解达到了团结、研究工作的那股热情劲,我心中有一种成就感,也很高兴。

  事后,我跟李林单独交换了意见:我们都年轻,干工作都是急性子,但要注意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既要敢于抓工作,又要讲究工作方法,既要有松树的原则性,又要有柳树的灵活性;要和广大贫下中农交朋友,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和他们融为一体。

  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建设大寨式公社、大队,这是上世纪70年代农村工作的主旋律,要通过大干快上,而增产粮食是一个最重要的硬指标、硬任务。

  1975年12月,大队党支部在研究落实克旗三干会精神时,认为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亮丑)、沉下去(蹲点)、豁出去(大干),提出了战斗口号:“真心实意学大寨,拼死拼活赶昔阳,一年大干,两年巨变,三年建成大寨队,粮食总产达到400万斤”。

  在支部会议上,我深受鼓舞,谈了个人的想法:大队提出的目标很振奋人心,但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完成,必须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我认为三年在两年,两年看头年,76年这第一炮必须打响。从有利因素看,全大队共有耕地1万多亩,但平均亩产不足300斤,说明粮食产量有上升的空间和潜力可挖。以今年为例,粮食产量达263万斤,比上年增加50多万斤,增幅近24%,其中少量的平地水浇地小麦亩产已达500~600百斤,个别试验田块亩产近千斤。如果说不利因素,大队耕地90%以上为山坡地,靠天吃饭,能否丰收,完全看老天的脸色。另外,沿袭了几十年的广种薄收,尺二大垄的耕种方法非常普遍,当地俗话讲:“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根据大寨经验,必须要树立大农业思想,全大队一盘棋,接受新事物,转变新观念,克服因循守旧的小农经济思想。增产粮食必须是真金白银,货真价实,看得着摸得见,这来不得一点含糊,而要实现三年建设大寨队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过硬的革命化的领导班子,一批能带领社员群众大干快上的干部。

  学大寨,进行冬季平整土地大会战,就要调动各生产队的人力、物力,集中打歼灭战,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会战开始,各生产队都能按照大队下达的人员、车辆数参加会战,可干了几天,人员、车辆不断减少。原因是有的生产队觉得不是给自己队干活,派出这么多人员和车辆太吃亏了,在态度上不积极,行动上敷衍。这时我就要找队长谈话,进行批评,做说服教育工作。可以说,这种情况太多,大会战干多长时间,这种说服教育工作就要跟着贯串始终。

  我对农业生产虽不是行家,但可以在干中学,学中干,尽快进入角色,坚定不移的把大队和上级对农业生产的部署及要求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1976年4月,我来到前六队蹲点。小队政治队长陆兰是个老同志,也是个老实人,只是干工作胆子小,因循守旧,小农意识重。这次蹲点,我算是和他摽上了。

  第一个回合,是需不需要用拖拉机耕地、涝地的问题。秋天,庄稼收割后,都要进行扣地,春种前,要进行耙地,用铁耙把大小土块耙碎,再用荆条编成的排子,上面放上大石头等重物,耢平土地,为开犁播种做准备。这一年,前六队提出建设大寨式小队,要实现当年人均吨粮的目标。该生产队地多人少,平地相对较多,是粮食增产的一大优势,必须用拖拉机进行耙、耢地。但陆队长怕花钱,影响当年收入,想用牛拉农具来干。我知道后,做他的思想工作:平地是小队粮食增产的重点田,机耙、机耢效果非常好,不能仅看现在花几个钱,这实际上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在我反复工作下,陆队长思想通了,他买了桶机油,把全部的平地都耙耢了一遍。

  第二个回合,是要不要坚持在去年买2000斤化肥的基础上,今年再增加1000斤的问题。对此事不少队干部和社员群众都提出应当买,说这几年用过的效果就是好,但陆队长思想不通,直晃脑袋,左不行,右不行,还是怕花钱。他认为过去没买化肥,不是一样收庄稼吗?我认为不解决这种小农思想,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在接受新事物上,不能强迫人家接受,还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我把陆队长和抓农业的杨队长、崔队长以及保管员召集到一起,做说服工作。讲明今年大队要求,分析这些年粮食不能大幅度增产的原因,指出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只相信经验,不相信科学的思想,在学大寨的今天,我们还是老爷爷的思想,老奶奶的步伐,老祖宗的亩产,这不符合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最后他们思想通了,还是愉快的接受了我的意见,第二天,杨队长到旗里买回了化肥。

  第三个回合,是自由种植,还是不折不扣执行大队年初下达的种植计划的问题。这一天,在种地休息时,我问陆队长:“这片地种完后再种哪块地呀?”他回答是含含糊糊的,意思是西沟的30多亩地原计划是种麦子,因为社员都愿吃莜麦,准备改种莜麦。我立即感觉这里有问题,一追问,果然是要改变年初上报大队的种植计划。

  在种植问题上,当地农村存在着两种思想的争论。增产粮食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旗、公社、大队三级一直强调,要扩大高产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步缩小其它低产杂粮的种植面积,更不得擅自改变上报后已被批准的种植计划。但在一些干部中,自由种植的小生产私有心理时常发作,什么来钱种什么,什么爱吃种什么,全然不顾粮食能否增产,放不下那个“筱麦口袋”。对此,我耐心对陆队长讲擅自改变种植计划的厉害关系,为实现小队提出的夺吨粮目标,必须要多种高产的小麦,而不能再去扩大低产的筱麦种植面积,群众都看清这个道理,我们做为一名党员,这样做也是有悖于组织上的要求。最后,陆队长改变了主意,还是按照年初计划,将西沟的3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小麦。

  第四个回合,是要不要坚持科学种田的问题。开犁已经几天了,我看了一下,大队规定的平地垄距是5~7寸,坡地、台地8~9寸的要求没有落实。虽然近几年来都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但下面生产队布置归布置,干起来还是老一套。有的人就是不习惯,接受不了,特别是小队干部,总觉得这里地多的都种不过来,过去的一尺二大垄挺好的。可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名大队干部,在接受新事物上必须坚持原则,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自觉不自觉地去适应这种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耕种方式,如果缩垄密植都接受不了,还建设什么大寨式的生产队!于是,我及时和陆队长谈了此事,交换意见,提出要马上制止这种做法,他表示同意,并立即解决。

  第五个回合,是要不要在9亩平地上种青贮——玉米的问题。年初,公社党委要求:各生产队要在平地上适量种一些玉米,在青绿的时候,就粉碎深埋发酵,做为牛马羊饲料。这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成功的经验,效果显著,能够一举解决多年来冬季牲畜草料不足的问题。大队党支部要求各队长转变观念,对抓青贮要像抓粮食生产一样重视。前进大队地处克旗北面,黄岗深脚下,属高寒地区,全年无霜期只有120天左右,气候决定了不宜种玉米,即便做为青贮饲料来种,阻力也不小。许多人不理解,认为好地不种小麦,种玉米纯属瞎胡闹,我们每年不是都打草吗,荞麦、谷子秸秆不是也能解决一大部分饲料吗?在这种情况下,陆队长更是举旗不定,拿不出主意了。(待续)

  下乡知青在昭盟

  苦乐生活

  1970年夏有那么几天,虽然饱尝劳累、饥饿、炎热之苦,也享受了浪漫、悠闲、饱食之乐。

  下乡的转年夏天,青年点的房子还没建,我们6名知青挤住在小队部。队部是普通的3间土房,西屋住着五保户两兄弟,东屋办公。天气热,老乡都改用西屋的灶烧饭,东屋没了热源,自然凉爽一些。我们的炕灶除了一日三餐,生产队还要煳喂牲口的料,炕热得烫屁股。

  再热也得睡觉啊。我们的炕9尺多,铺4床褥子还要叠压,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挤一些尚能克服,蒸笼让我们实在难以入睡。于是,我们就猜拳,采取锛铰裹(锤子剪刀布)的方式来分配铺位。第一个胜出的,就可以抢到炕稍靠墙的位置,最后剩下的是炕头,输了的只好躺在热炕上烙饼。这天,贾祥盛睡炕头,我紧挨他,躺了一会已是汗流浃背,热得难受就闭眼忍着。黑暗中他下地了,回来推我,让我往里挪,我坐起问他干什么,他悄声说:“我把菜板子垫身下。”我说:“那不咯得慌吗?”“顾不得那些了,你也找东西垫吧。”我下地找来秫秸绑成的锅盖,又唤起身边的牛玉良。睡在第四位的胡志华也起来了,他看看我们,嘟哝道:“脏不脏啊!你们都垫上东西了,干脆我去桌子上睡。”桌子是小队干部的办公桌,大约有1.2米长,60公分宽,小胡把两个木箱摞起来,紧挨桌子放好,虽然还不够长,而且不一样高,也比挤热炕强,只好将就睡了。

  夏天夜短,虽然炎热,不知什么时候还是睡着了。听得鸡叫,我们不得不强忍倦意,起来烧水做饭。刚把饭捞出焖在锅里,就传来队长长长的喊声:上山喽——我们顾不得饭还没有焖透,麻利地扒下两碗,就迎着晨曦出工了。种庄稼是不讲8小时工作制的,无论冬夏,都是日出上山、日落下山。

  这天要耪的地离村最远,约有7里地。扛着锄头赶到地头,队长已经耪出去几丈远。我们急忙依次跟上。那年雨多,杂草很旺。耪几下泥土就沾满锄头,每一锄都要使出全身力气。一趟不到头,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我左前方的翟国志曾当过代课老师,和知青很谈得来。他见我气喘吁吁的样子,就主动帮我,将锄板埋得很深,偏向我这半边垄沟。这样,我省了不少力气。

  10点多钟,午饭送到。社员们精神大振,快速耪到地头。吃饭时,翟大哥悄悄告诉我,当时农民每人每年365斤原粮不够吃,生产队就想出了耪地管饭的对策。耪一天地记10分工,还管两顿饭。生产队提高了劳效,也算变相给社员补助粮食。那天吃的是芸豆小米饭,就着翟大哥给的一小块咸菜疙瘩,我吃了三大碗,足足有一斤米。下午4点左右,又吃第二顿饭,这次没有咸菜就饭,我吃了两碗后再难下咽,就泡上米汤又喝下半碗方才作罢。

  收工到家时天已经黑透。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小队部,往炕上一躺,谁也不愿意动弹。我想,此时老乡们已经盘腿坐在炕头,女人端上饭菜,饭后就可以睡了。我们同样劳累一天,还得自己做饭,想着径自睡着了。一觉醒来,饿得发慌,急忙唤醒大家。小胡其实没睡,他无可奈何地说:“粮食吃没了,柴禾也没有了,就这样躺着吧。”我急了,“躺着能解饱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大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小胡说,“你说咋办?”我说:“咱们分工,俩人去找老乡借米,俩人去场院弄柴禾,俩人负责打水做饭。”小胡说,“这深更半夜的,上哪去借粮?你去吧,我打水做饭。”我招呼牛玉良和我去借粮。我俩商量,看哪家亮灯就去哪家。令我们宽慰的是,很多家堂屋都闪着亮,女人们已经起来烧早饭了。

  我和小牛去了队长家。队长媳妇听说我们还没吃晚饭,十分心疼,找出两个干面子塞到我俩手中。这时队长也起床了。针对我们的粮食和烧柴问题,队长批准放我们3天假,一是去公社粮站领粮食,二是上山砍柴。下乡第一年,我们的粮食由粮站供应,粮站设在公社所在的村里,离我们村25里。我们找老乡借来小驴车,一个人去粮站买粮,其余的人上山砍柴。

  从我们村往西4里路就进山,山那边是巴林左旗。听村中的老人讲,以前山中长满榛柴,常有狼群出没。多年来村民过度砍伐,已经难觅榛柴踪影。我们沿山路走了2里多地,路边出现一片缓坡,坡上蒿草连片,高的齐肩,矮的过腰,主干有手指粗细,是理想的烧柴。我们分散开,挥着镰刀,将蒿草一棵棵割下,整齐地堆放一起。蒿子毕竟属于草本植物,稍微用力即可割下,功夫不大,已经割下有一捆了。我找到几株榆树毛子,割下枝条拧成腰子,将蒿草捆成捆。

  转过一道山梁,蒿子逐渐稀疏。忽然,传来几声呼唤,“二姐夫——”我们听得真切,循声望去,沟底闪出两个身影,象两只蝴蝶,轻盈地飞远了。那是两个十六七岁的姑娘,一个姓白,一个是吉大爷家的二丫,经常结伴去队部玩耍。小贾悟出了呼唤的含义,调侃地说:“小牛,喊你呢,答应一声吧。”小牛故意将矛头转向我,“喊俊峰呢。快答应啊。”我还在琢磨,听声音好像是白姑娘的喊声,应该是称呼二丫的对象。见小牛推给我,立刻反唇相讥:“喊谁谁心里明白。谁叫你没事勾搭人家了。”一句话戳到小牛痛处,他直起身,左手叉腰,右手挥镰指向我,“你说清楚,我勾搭谁了?”小贾见小牛急了,忙劝道:“干什么你俩?开个玩笑,怎么还当真?有人管我叫姐夫,我还乐不得呢!”小牛认真地说:“我可不想在农村搞对象,明年我还要考大学呢。”我不以为然,“这和考学没关系。二丫对你好,这是事实。”小牛狡辩:“对你也不错,前天晚上她从胯兜掏出一大把瓜子给你,怎么没给别人?”我被问得无话可说,眼前浮现出二丫灿烂的笑容,心想这虽是白姑娘的恶作剧,也未必空穴来风,潜意识里希望那“二姐夫”是我,未免有些心猿意马,萌生出一种青春的冲动。

  下午,我们每人背着一大捆沉沉的柴禾下山。王文藻已经买回粮食,他带给我们一个惊喜,此次还买了白面。吃了几个月的小米,终于可以吃顿面了。王世华说:“咱们烙饼吧。”小胡说:“我想吃饺子。”小牛说:“我要吃捞面。”等大家都发表完了诉求,我总结:“包饺子没有菜,烙饼没有油,只能找老乡要点酱,拌面条吃。乐意吃连汤的也行。”都没有异议,于是立即行动。去邻居家借来大擀面杖和面板,顺便要了一碗酱。“我和面,擀面条得和硬面,我最拿手。”王世华自告奋勇。擀面片时轮番上阵,切面条王文藻操刀,几个小光棍人人争先,各展绝技,6斤面粉一会功夫变成了一根根长长的面条。

  小胡把一大锅水烧得滚开,未待面条煮熟,王世华就一脚踩着灶台,拿筷子夹起一根面条塞进口中,塞完第二根,说:“嗯。行了。面条不能煮大,它自己还得糗呢,怯点儿火正好。”大家依次盛了面条,或蹲或站,争先恐后往嘴里扒拉,响起一片“吸溜”声。当时的情形用狼吞虎咽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吃到第三碗,“吸溜”的声音逐渐减弱了,嘴嚼的声音取而代之。小贾边吃边说:“今天吃的这叫炸酱面。”王文藻立即纠正,“炸酱面的酱得拿油炸。咱这啥也没有,应该叫光棍面。”小胡问我:“今天这酱不好吃,谁家的?”小牛不屑地说:“要饭吃还嫌馊。不好吃你去要。”王文藻神秘地说:“哥几个,再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新胜大队今晚演电影。”“噢——”大家立即欢呼起来。每人一斤面的面条吃得一根未剩。我吃了5碗,最后那碗是半碗,泡了煮面的面汤,同时招呼着,“都来喝汤啊,原汤化原食。”

  饭后,我们几个捧着鼓胀胀的肚子,去5里路以外的新胜大队看电影。王文藻唠叨着,“我买粮食回来,路过新胜大队,大队部前面的广场上有好多人。我就问路边的一个大爷,大爷说,公社放映队今天在他们村放电影。”我接过话茬:“今天吃撑了,正好消消食。”

  电影散场时已是深夜,我们踏着月光,说笑着走在回村的路上。我已经没有了腹胀的感觉,浑身轻松,不禁哼起了刚刚看过电影《地道战》的片尾曲——太阳出来照四方。大家都跟着唱,歌声在夜空久久飘荡,仿佛在呼唤着明天。

  三千知青捐资过百万,万余游人赞赏知青亭

  知青亭落成最为高兴的是知青江云,她在在浮雕上看见了当年的自己,李葆莹乐不可支地与雕塑画面里割胶的自己合照留念。

  浮雕名为《永远的情怀》和知青亭融为一体,揭幕当日,老知青们犹如过节一样,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有的还组织了腰鼓队、摄影分队、歌舞队等,各自举着横幅、旗帜,他们彼此问候,握手拥抱就像分别得太久重又相逢的亲人。有的自划场地,敲起锣鼓,演出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把白云山风景区搅得热火朝天。

  前来庆贺的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蔡东士,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及二十多名厅、局领导、上市公司的老板中多为曾插队知青,他们被公认为

  广东知青的优秀代表,接连被大家

  簇拥着合影留念。

  蔡东士感慨地说,当年的知青已经步入晚年,但是我们对祖国的情怀依然,对人类进步的奉献依然,这是知青永远年轻的根本原因。

  浮雕述今昔 永远的情怀

  知青亭建在白云山林园唱歌台左侧山坡。亭和两边长廊的视野都非常开阔,可俯瞰广州东部城区的景观。知青亭对面是一幅长15米、高2米的题为“永远的情怀”大型铜制知青浮雕。浮雕由“告别亲人”、“激情岁月”、“情怀不老”三组内容组成,记载着知青这一代人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知青亭记》写道:自此,无论风雨阴晴,登临纵目,其亭廊敞怀,昂然矗立,和云山珠水同在,与南粤大地共存,以回眸昨日,以告慰今天,以启示未来。巍巍知青亭,属我亦属你,载入千秋史,留下永世情。

  据了解,此前广州市政府投资在白云山上建起了新歌台以及活动场地,但附近没有一个避雨的场所,因此有前来活动的知青提议,由“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牵头,发动知青们捐款建亭。结果短短几个月内,就有3000多名知青捐献了124万元资金,知青亭于今年4月15日奠基开工。

  “永远的情怀”知青浮雕依山而建,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还有挡土固基、防止山泥滑坡的作用。

  浮雕作者:雕的不是艺术,是亲身感受

  知青亭浮雕的作者,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雕塑家段起来。对于他来说,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还是他对于自己的知青生活的记录。

  雕塑家段起来自己就是一名在海南省琼海县东泰农场待过5年的知青。“我在雕大家坐船远离家门奔赴海南的时候,当时的感受就在我身上:激动、懵懂,即便是现在回忆起来都一样。我雕的就是我当年的亲身感受,感觉自己就在画中。”段起来说起他的创作感受。他说,自己当年才16岁,对于下乡的选择,激动而懵懂,实际上不知道该不该去,“即便是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很矛盾”。

  昨天江云和李葆莹可乐坏了,因为浮雕上面有她们俩的形象。

  如今江云刚从广州市人事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休,李葆莹则仍是多家企业的老板。

  在浮雕中,那个撑着腮帮趴在船栏上离开广州的小女生就是江云。江云还记得,那一天是1968年的11月5日,当天下着毛毛雨,她们一群人全是华师附中的老三届同学。开过广州市政府在文化公园举行的欢送会后,大家就提着行李步行到太古仓坐船。

  回想当初,江云说:“我们所经历的这段历史没有被忘记,我们感到很欣慰。”

  北京知青桥,梦圆天顺营子

  ——记建在天顺营子的北京知青桥通车庆典

  作者:李继明

  人生经历中有很多事情在记忆里可以忘记,但我们北京老知青对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对青年点天顺营子那片热土的眷念,虽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至今不能忘怀。

  2013年9月13日,是我们响应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指示,上山下乡45周年纪念日。今天也是我们北京老知青真情回报第二故乡,为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红光公社光明大队天顺营子生产队捐资建造“北京知青桥”竣工通车剪彩庆典的日子。选择今日剪彩通车,有着很好的纪念意义。

  金秋送爽,丰收在望。昨天还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今日云开雾散,蓝天白云,老天爷似有情,特为我们通车剪彩庆典安排了好天气。

  天顺营子是令我们眷念的地方,自然环境很好。在我们的脑海中,她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胜过艰苦的往事。天顺营子、碧柳河、青羊圈、野鸡场、杨树园子等等,你只听这些山与河的名称,是否就可以粗略感觉它的自然、淳朴。

  碧柳河可以称作天顺营子的母亲河,它四季流淌,可以灌溉两岸的农田。碧柳河发源于黄岗梁山麓,是地道清澈的山泉水,从小溪汇集成河,涓涓流淌几十里,流经天顺营子大地。我们插队时,河两岸是茂密的护岸柳,护岸柳丛中是野鸡和各种鸟类的乐园,碧柳河因此而得名。

  碧柳河最美的时候是夏秋季节。我们插队年代,很多时候我们是迎着晨曦过河干活,披着晚霞疲惫地收工回青年点。每当我们扛着铁锨或拿着锄头路过碧柳河的时候,看到清澈见底的河水,看到成群的小鱼在追逐,总要蹲在河边,找块石头在水里蹭蹭铁锨或磨磨锄头,洗洗手和脸。青年男女在河边嬉闹一阵,愉悦缓解了一天劳动的疲劳。然后,人们卷起裤子提着鞋涉水过河,河水清凉、清凉的,那凉意从脚底传遍全身,用今日的话说“就是一个爽”。

  碧柳河也有让人们烦恼的时候,夏季大雨过后,河水猛涨,几天过不去河,只有望河兴叹。我记得有一年秋天,我赶牛车拉庄稼在河中翻了车,弄得我浑身是水,像个落汤鸡,使我很狼狈。冬天,我多次看见,老乡背着柴禾过封冻的河面,在冰面上滑倒,摔倒后很长时间才爬起来。那时自己切身感到碧柳河上没有桥,给天顺营子村民劳动出行带来的不便。

  1968年9月13日,我们北京知青到天顺营子插队共有9人,当时有2位知青因病和对克旗气候不适应,就因病回城了。青年点实际只留下我们7人,其中4位男生,也是我们亲表兄弟4人。文革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下乡知青有1700多万人,但一家四兄弟同时下乡,并且分在同一个青年点,全国可能仅有天顺营子一例。我们来到天顺营子后,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关心和照顾。从此,我们北京知青和天顺营子村民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北京知青在天顺营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分别有4至7年时间。后来,我们先后离开了天顺营子,陆续返城,有了新的工作。我们人虽离开天顺营子,但我们的心一直还在挂念着这个地方。

  1998年和2008年,我们在下乡30周年和40周年时都重回故地,天顺营子村前碧柳河上依然没有架桥,我开始萌生为天顺营子村民建桥的想法,由于当时精力和财力的限制,此事一拖又是5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4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天顺营子建桥,是我们北京老知青的梦,也是天顺营子全体村民多年的一个梦想,今年6月初,我来到天顺营子向村领导提出捐资建桥时,村领导也在筹划如何建桥的事,建桥成了我们老知青和村民们不谋而合的事,可以说,我们北京知青的心和天顺营子村民的心是相通的,这个建桥梦圆在了一起。

  感恩农民,当年天顺营子村民对我们知青非常好,我们知青对天顺营子村民感情也很深。我们和天顺营子村民在劳动中建立了深厚感情,今年我们重回故乡捐资建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感不是一时的轰轰烈烈,更多的是长期的交流和润物细无声细微的沉淀。中国有句古语:“受人点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我们老知青了解农村,我们不但要在心里感恩农民,在行动上更要尊重农民,尽量多为农民兄弟做好事、善事。“农安天下”农业稳,社会稳,农民富,国家才富。

  我们青年点几位老知青和我们知青的榜样柴春泽及一些朋友乘坐的小型车队,缓缓地驶到天顺营子“北京知青桥”通车剪彩现场。我们刚下车,就被早以在那里等候的天顺营子村民围拢在一起,乡音不改,两鬓斑白,当年的铁姑娘,创业队的壮小伙,已都成花甲老人,我们激动的握手,拥抱,我又握到了阔别已久粗糙而长满老茧的农民的大手,他们人虽都老了,但农民的手劲依然很大,我深深地知道,农民正是用自己手中的力量撑起家庭这片天。大家各自报说着自己的姓名,我叫姜恩,我叫郑宝春,我叫姜申,我叫赫桂兰……一个个在心里不知念叨多少遍的名字,年轻时和眼前的容貌交替在脑海里闪现,岁月的年轮无情地刻满每一个人的脸,互相之间一句共同的话是:“我们都老了”。当年20多岁的年青人,一晃40多年过去了,能说不老吗?

  40多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对一部分人来说也代表他生命的全部。

  我们当年的队长姜万,人以作古。我称他是一位伟大的农民,他自信、自强、富有幽默感。那时他反对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学大寨,当时村里地理条件不适合人工打井,那时上级硬让农民把冬闲变成冬忙去打井。他幽默地说:“这是劳民伤财,一个冬天,人抬炮崩,最后落个大坑”。实践证明,两个冬天,村民们颇费人力,物力、财力打了两口井,结果制造了两个大坑,我问社员今日“井”何在,社员说早就填平了。

  还有一件事,当年有明显的城乡差别,乡下人普遍羡慕城里人体面,城里很多人穿的都是“的确良”。他说;“城里人是穿着的确良裤,吃的棒子面肚”。意思是别看城里人穿的好,就是吃的差。那时天顺营子有他领导,有地理环境优势,社员吃的都是麦子、莜面、小米等粮食。他虽为农民确很自信,自信农民不比市民差。中国农民就是要有高度的自信和开朗的性格,我相信,农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加上党的好政策,生活会赶上或超过城里人。

  今天的天顺营子格外喜庆、热闹,虽说三春没有一秋忙,乡亲们还是放下了自己急于要收获的庄稼,男女老少满怀喜悦地参加“北京知青桥”的通车庆典。这是北京知青桥的通车庆典,也是天顺营子村民和我们北京老知青心与心相通的大聚会。

  天顺营子村民组长姜玉刚大声宣布“北京知青桥通车庆典大会开始!”。当年的北京知青和天顺营子村民话感恩,忆别情,各自收获着当年在劳动中建立的情感和友谊,北京老知青捐资建造“北京知青桥”的初衷是感恩农民,反哺天顺营子村民当年的情,也是圆梦,为天顺营子建桥是北京老知青的心愿,感情真切。北京知青桥是连心桥,是知青和村民友谊的象征,桥会讲述北京知青和天顺营子村民交往的历史故事。桥建成了,天顺营子的村民到田间地头劳动和出行更加方便了,当年的北京知青如愿以偿,乐在其中。

  天顺营子村民为“北京知青桥”立了一座碑,碑文是这样写的“一九六八年九月北京知青曾在天顺营子插队,四十五年后他们感恩回报村民捐资建造此桥,以桥见证北京知青与天顺营子村民的情感和友谊,村民命名为北京知青桥”。

  北京知青桥把北京知青和天顺营子老乡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父亲节怀感 (开心果)

  父亲节——男人益,

  西方国——原产地。

  它在中国的传递,

  几亿男人的福气。

  男人还有节日?

  从前没有的话题。

  既然来了,

  我们就应双手迎取!

  送走坎坷的过去,

  迎来五彩的新意。

  推开太久的压抑,

  感受热烈的气息。

  青春的车轮渐渐远离,

  回顾中有了轻轻的叹息

  走过的无法重返,

  强烈了我们对明天的期冀。

  经验与阅历,

  追悔与得意,

  殊途同归奔终点,

  从未有只来不去。

  病痛伤残为我们作序,

  乐观自信和我们相济。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都是苍天对我们的赐予。

  坦然笑对昨天的付出,

  欣然吸收今日的信息。

  父亲节吃顿酒宴不是唯一,

  重要应该自我深深的思绪。

  童年青年壮年老年年年垒砌

  童节青节劳节父节节节增历。

  历史相推年轮飞弋,

  这就是发展的规律和奇迹。

  你的身影仍在我身旁

  作者:马红岩

  我拥有蓝天、白云,

  你却不在我的身旁,

  但你的身影

  却总是在我眼前不断闪现……

  我拥有阳光、雨露,

  你却不在我的身旁,

  但你的身影

  却总是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

  我拥有着大片的绿荫,

  开满娇艳鲜花的草原,

  你却不在我的身旁,

  但你的身影

  却总是在我心里不断出现。

  我坐在沙滩上,

  等着你的归来,

  望着沙滩——

  想起我们儿提时代

  在这里搭建城堡的梦幻……

  我坐在树荫下,

  等着你的归来,

  望着婀娜树枝的摇摆——

  想起我们少年时代

  在这里荡起秋千的画面……

  我坐在花亭里,

  等着你的归来,

  望着天空——

  想起我们学生时期

  在这里读书朗朗、激情澎湃……

  玉树临风的你,

  吹醉了我这朵花心,

  我的心跟随你的身影四处飘荡。

  沙滩仍然是那片沙滩;

  树荫仍然是那片树荫;

  花亭仍然是那座花亭;

  但我们却已经老去……

  脸上爬满了五线谱,

  皱纹能奏起美妙绝伦的华章……

  你在何方?不管你在哪?

  但你的身影——

  仍然在我的心中还是原来的模样。

  百元大钞传奇

  原作:肖向红

  改编:姚福生

  梅姐火锅店火的不行,别说晚上,中午去晚了都要在外面排队等位。这不仅因为梅姐火锅店用的都是真材实料从不掺杂使假,更为重要的是梅姐心眼好。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听音乐会回来已经快半夜了,不知谁说了一句“有点饿了!”,竟像传染似的顿觉肚子饿得“咕咕”叫。抬头一看,整条街道只有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灯还亮着,我不相信,难道只有美国佬开的快餐店才24小时为人民服务?果然,一转弯,看见梅姐火锅店的灯还亮着。我和朋友们推门进去,发现偌大一个店里空无一人。

  “梅姐?”我试着喊了一声。通往后院的门开了,“喵……”不见梅姐的踪影却传来一声声猫叫。我循声而去,只见梅姐正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还冒着热气的铁锅。

  “你们先坐,我马上就来。对不起啊!”不等我开口,梅姐先招呼我们坐下,还努嘴指着我说“小肖啊,你是老客户又是老街坊了,先替我招待一下。”回身又丢给我一句“谢谢啊!”

  我趁梅姐从我身边挤过去的当口,不自觉地朝她手上的锅里瞄了一眼,味道倒是很香,但品相却不敢恭维。心想,吃不吃饭不打紧,梅姐在干什么?倒引起我的兴趣。我尾随梅姐来到后院一看,我明白了,满院子都是猫,足有二十多只!猫们见了梅姐,各个张开小嘴撒娇似的“喵喵”地叫着,前呼后拥就像见了亲娘似的,有一只小猫崽拉巴拉吧地迈着小腿歪歪扭扭地爬上梅姐的脚面子,梅姐马上停住脚步,嘴上唠叨着:“你这个淘气包子,越忙你越添乱!”而后,用脚面子小心翼翼地把小猫像抬轿子似的抬到院心。

  “干嘛养这么多猫啊,你还嫌累不够是咋的?”

  梅姐一边把锅里的猫食舀进地当央的槽子里,一边“嘿嘿地”笑着说:“你能看着不管吗?这都是无家可归的,孤儿!谁也没想到,你说这猫也像打了电话似的,起先来一只,不到半年的功夫,呼啦啦,来了一大帮!你说说!”

  “工人呢?咋不让他们帮把手?”

  “都是些丫头片子,晚了,不是怕出事儿啥的……”

  “那就买猫粮么,又花不了几个钱!”

  “那玩意,啥做的都不知道,把猫吃坏了咋整?”

  那顿饭,我们自己下厨房,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做得开心,吃得更开心。我还从梅姐口中得知,她也是知青,而且是小知青,她和哥哥一起,初中没念完就随父母被遣送到海南一个荒岛上,大返城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们,到现在他们也没有城市户口。

  “上访啊!干嘛不上访!”

  “算了,这么多年都过去了,麻烦人家干啥?”

  “啊,你在这受苦,就让那些白吃干饭的闲着?你倒替他们想了,你咋不替你自己的后代想想?”

  “我儿子女儿都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一个在北京清华大学,一个在广州中山大学,哥俩比着读博士呢!”

  不知咋的,从那以后我和梅姐走得更近了,时不时地到梅姐的店里乘一口,倒不是懒得做,就想和梅姐多说说话。

  那天早晨,服务员还没到,梅姐已经把饭菜做好了,打电话叫我来吃,我刚端起饭碗,梅姐还没上桌呢,就听见门口有人叫:“梅阿姨——”我抬头一看,一个亮亮堂堂的大小伙子,穿得西服革履,手里还拎着一捆子保健礼盒,旁边站着一位也穿着盛装,落落大方的女孩。

  梅姐端着刚炒好的一盘菜出来,看着两个人,愣愣地问:“你们找谁?”

  小伙子放下手里的东西,拉着女孩的手,一路小跑着来到梅姐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梅姨,我是小谷子啊!就是你给我介绍对象的那个!”

  梅姐看着小谷子,终于认出他来:“是,是小谷子,你啥时候回来的?你不是休学了吗?我可是到你的学校打听了好几回了,走了,也不跟梅姨言语一声!”转而,看着女孩,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拉着小谷子的手,低声问:“咋?换人了?”

  小谷子“哈哈”地笑着:“哪能呢,还是她!我一准认准的还舍得换?”

  “我是小琴呐,梅姨!”梅姐对女孩端详了半晌,也笑了:“可不是咋的,你瞧我这眼神,还没到老天爬地呢,咋就不中用了呢?不过,也不怪梅姨,你可胖多了,脸色儿也红红扑扑的了,这要是走在大街上,你冷不丁地叫我一声‘梅姨’还不把我吓一个跟头才怪呢?哪来的这么一个俊姑娘,天仙似的啊?哈哈哈……”梅姐笑得非常开心,就像自己的儿子领着媳妇来看她似的。

  我们一边吃饭,梅姨他们三个人一边争抢着向我叙说原尾。

  三年前,梅姐的火锅店开张不久。一天凌晨,梅姐好不容易送走了最后一波客人,刚想把门关上,门却从外面被推开了。走进来的正是小谷子。那时的小谷子又黑又瘦,穿着也邋里邋遢。

  “对不起,打烊了!”

  “阿姨,饿死我了!”

  “你妈不给你饭吃是咋的?”

  “阿姨,我是附近长春大学的学生,看书看的兴奋了,也不知道现在是啥时候,我不挑,给我一口吃的就行!”

  梅姐愣住了,心想“这咋跟我当初进城时说的话一样呢?”

  那时,梅姐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哥哥去了国外,音讯皆无,一双儿女刚考上大学,而丈夫却因病去世,她本打算去儿子或女儿读书的城市靠捡拾垃圾维持生计,但又怕孩子担心自己而影响学习,因此,孤身一人跑回两眼一抹黑的长春。还是心眼好,良心正,处处有人疼。别人往捡拾的垃圾尤其是纸箱里浇水、涨称为的是多赚几个钱,梅姐却全部晒干,就为这,垃圾收购站的姜老板非要娶她为妻不可,梅姐说啥也不吐口。

  “为啥呀?”我问。

  “人家比我小两岁,刚结婚就死了老婆,一直没娶,没孩没崽,我这条件……”

  “你这条件咋了?心眼好比啥不重要,这年头像你这么心眼好的上哪找去呀?人家不也就是看上你这点吗?”

  “那你可说的不对,我长得不好看吗?我虽然没在长春长大,但我是正儿八经的长春人呐?长春人有几个长得不好看的?尤其是姑娘!”

  我在梅姐脸上、身上,正儿八经地端详了一番,还别说,梅姐年过半百,额头上真没多少皱纹,白头发也没见几根,生了两个孩子,遭了那么多罪,也没见她老到哪去。是由于人们常说的“心宽”吗?但她对第二春可不怎么心宽!姜老板苦苦哀求,甚至坐在火锅店里不走,梅姐还是不吐口。

  “我给你跪下行不行?”姜老板说着,拉着架子真要跪下。

  梅姨斩钉截铁地:“不行!”

  “为啥?你说说,为啥?”

  “啥也不为,我心里还是想着他……”梅姐哭了,放大悲声地哭了,那哭声把窗户上的玻璃震得嗡嗡响。

  气得姜老板一蹦八个高,也痛哭流涕,声嘶力竭地:“他好,可他死了,他不管你,我管,咋了?”

  “他不管我,是因为他死了,管不了我了,我还活着,我要管他!”

  “这都什么年代了?你简直就是出土文物!活着的木乃伊!”

  “年代不归我管,年代也管不着我!”

  无奈,姜老板给梅姨钱,让她开个火锅店,梅姨死活打了欠条。

  “我不挑,给我一口吃的就行!”也许,只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一句话,让梅姐对小谷子顿生怜悯。

  “进来吧,我的儿女和你差不多一般大,也在上学……”

  梅姨给小谷子炒了一盘鸡蛋西红柿还特意放了点肉末,看着小谷子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

  “多少钱?”

  “一万!”

  “啥菜呀?金子做的?一万?”

  “你吃到嘴里还能吐出来是咋的?”

  “我要看看菜单!”

  “菜单都是下火锅菜价,这是我单给你做的,跟你要一万,那是客气,你满大街打听一遍,这啥时晚儿了谁还侍候你!”

  “你对我的饱腹之恩,我没齿不忘,能不能看在我一个穷学生的份上优惠一点……”

  “这还差不多,不过,你给我记住了,我姓梅,你就叫我梅姨,现在,你可以走了,以后还可以经常来,就把梅姨这儿当成家!”

  “钱……”

  “再提?再提,我就给你重复一遍……”

  小谷子扔下一百元钱就要走,梅姐说啥也不收,二人僵持不下之际,又进来一群小姑娘。梅姐告诉她们,店里所有的饭菜全部卖光,只剩下切面和鸡蛋,小姑娘们频频点头,一人要了一碗荷包蛋煮面条,吃饱喝得,说说笑笑地走了,小谷子也跟在她们的身后出了店门,梅姐长出了一口气,心想,这下可以休息了。谁料,还没等她把关上,门逆着她关门的劲,再次被从外面推开,一位女孩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似的上下蹿哒着走进来。梅姐一见那女孩霜打了的样子,头差不多耷拉在脖子上,要是没有那层皮连着非掉地上不可,胳膊上随处可见被烟头烫伤的疤痕,不用说话也知道,这女孩是干“那个的”。她心里骂着:“你说你一个女孩家家的,不缺胳膊不少腿,长得又不磕碜,干点啥不好……”可还是把她让进店来。

  那女孩屁股刚贴在椅子上,立刻“哎呀妈呀——”地叫起来。

  梅姐走到跟前,严肃地问:“咋的了?火燎屁股了是咋的?”

  “钱!”女孩指着桌上的一百元钱。

  “还没吃呢就给钱呐,显你有钱是咋的?”

  “不是我的……”

  “不是你的你瞎咋呼啥?”转念又想“不是你的又不是我的,那是谁的……”不觉,说出声来“是小谷子的!”

  “谁是小谷子?”

  “刚才出去和你走顶头碰的那个!”梅姐心想“这钱可不能让女孩给昧下了,说不定半个月的伙食费没了。于是,提高嗓门道:“还是个学生呢,穷得叮当烂响还把钱到处乱扔!”

  女孩听罢,抬起身就往外走,追了好几条街,快到学校门前的时候总算把小谷子给追上了。

  “这钱……还你……”女孩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我不认识你,干嘛要你的钱?”小谷子警惕起来,“你不会是讹人吧?”

  女孩一屁股坐在地上,两手抹着眼睛委屈地哭起来。

  小谷子一脑袋文化,从来没见过一个女孩在自己面前哭得这么动情动意的,一下子麻爪了!

  恰在此时,梅姐来了。小谷子一见梅姐立刻欢实起来,梅姐故意不搭理他,直接对女孩:“哭够没有?”

  女孩想站起来,站到半截“扑通”一声,一屁股又坐回地上,“呜呜咽咽”地又接着哭起来。

  “哼哼!”梅姐干咳两声,以引起女孩的注意,女孩止住了哭声,梅姐却迈开双腿,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架势。

  女孩抱住梅姐的大腿,央求着:“帮帮我,把钱还给他……”

  梅姐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女孩挣钱那么不容易,不是自己的却一点也不贪婪……”转念又想“这两个犟种,讲道理我是讲不过你们,不过吃咸盐我可不你们吃得多,不能强攻,我就智取!”

  于是,盘腿坐在女孩跟前,问:“总得通报个姓名啥的吧,认识一回。”

  女孩跪在地上,一把拉住梅姐的手,高兴的像孩子似的,沙哑着嗓子,连珠炮地说:“我叫小琴,这位大姨你帮忙帮到底,送佛到西天,这钱说啥你也得帮我说清楚,说啥也要还给人家……”

  “人家就是不收!你能把人家咋地?”梅姐问。

  “这钱,我本来就不能收……”小谷子肯定地。

  “这钱是不是你的?”小琴问。

  “不是!”小谷子斩钉截铁。

  “那是谁的?”小琴又问。

  “是梅姨的!”

  “瞪着眼睛说瞎话!”梅姐指着小谷子的鼻梁骨逼问“你说说,怎么会是我的呢?”小谷子一时语塞。“可以肯定”分别指着小谷子和小琴“这钱,不是你的,就是你的!一个死活要还,一个死活不收!你说咋办?”

  “那你给出个主意……”

  “听我的?”

  “听——”二人异口同声。

  “现在,天快亮了,你们俩要是可怜我呢,就到我的店里,我给小琴弄口吃的,钱呢,放在小琴手里,要是想还呢,你们俩就留个电话啥的,日子不长着呢么,忙啥呀?看不把你急的跟火燎屁股似的……”

  梅姐让一百元钱成了小谷子和小琴相互联系的媒介,她原想,让小谷子撬开小琴的脑壳,别再鬼混了,谁曾想,爱情的力量还真是非比寻常,先是小琴一边到梅姐的店里打工,一边去夜校拿到了会计资格证书,被一家会计事务所聘用,成了兼职会计,除了兼作梅姐店里的会计还兼作五六家企业呢。但由于体力不支经常病倒,小谷子就休学陪小琴治好了一身的毛病,而他们喜结连理可是梅姐也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小谷子把梅姐的茶杯斟满,又把小琴和自己的茶杯斟满,然后,俩人端起茶杯,毕恭毕敬地举到梅姐跟前,激动地说:“我俩虽然在家乡已经举行了婚礼,但总觉得梅姨没参加不够完美,今天补上,谢谢梅姨大媒人!”

  梅姐把茶喝了:“祝贺还是要的。不过呢,你俩错把山鸡当成凤,媒人怎么会是我呢?明明就是那一百元钱嘛……”

  小琴眼里噙着泪花,从口袋里拿出那一百元钱,执意要还给梅姐,梅姐说啥也不肯收。

  “我看这样吧,这一百元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质媒介而成了你们美好姻缘的媒介,更是梅姐真情自有回天力的见证,我去买一个相框,把这一百元钱镶在里面,就挂在梅姐火锅店里醒目的位置,我再写一篇故事,就叫《百元大钞成就美好姻缘》怎么样?”

  大家齐声叫好。

  群海拾贝

  一壁残阳报道:知青歌曲《我们曾经年轻》唱响五洲

  武汉知青之友艺术团创建于1997年。

  1998年,在纪念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之际,该团隆重推出题为《我们曾经年轻》的大型歌舞晚会。这个晚会的主题歌“我们曾经年轻”曲调流畅上口,情绪高昂振奋,曾感动了许多知青朋友,不少知青演出团队竞相排练,颇具影响。

  本视频合唱由深圳、沈阳、香港三地知青朋友同台演绎录制。本平台发帖时已由捷歌进行了综合编辑。

  作词:胡发云

  作曲:姚峰

  演唱:深圳秋之语合唱团

  沈阳二中老三届合唱团

  香港侨友社合唱团等

  指挥:王军

  我们曾经年轻,

  我们曾经年轻,

  像蓝天,像白云,

  像山间小溪水盈盈;

  我们曾经年轻,

  我们曾经年轻,

  像花朵,像小鸟,

  像春风田野草青青;

  我们曾经年轻,

  我们曾经年轻,

  像烈火,像雷霆,

  像搏击长空的鹰,

  像冲锋陷阵的兵!

  我们曾经年轻,

  我们曾经年轻,

  在那贫穷的土地上,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听那冬夜的风雪声。

  八千里路啊,坎坷风和雨,

  几十春秋变幻阴与晴。

  岁月冲刷着我们的额头,

  我们的额头深深浅浅刻上皱纹,

  沧桑爬上了我们的双鬓,

  我们的双鬓发丝如云。

  只有那一颗不老的心,

  热烈地燃烧,

  照亮我们热烈的生命!

  啊,朋友,

  伸出你的手,握住我的手;

  啊,朋友,

  捧出我的心,温暖你的心。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知青!

  知青漫画家黄老邪作品欣赏

  桃花有约

  作者:邓国辉(四川省成都市)

  三月,是龙泉山最美的季节……

  那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最令人心醉神迷的当数桃花,漫山遍野,十分妖艳,好似天上的彩霞飘洒人间,这是一副多么秀美而神奇的画面啊!令海内外游客为之倾倒……

  在被称为龙泉香格里拉的一片花海里,游人如织,欢歌笑语不时从其间飞出,置身其间,你会感概: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啊!这里的桃花是最美的,一树树,一串串,让你想扑入她的怀抱里永眠不起……时值午间,一株老桃花树下远远走来一位年近六旬端庄女士,穿着一件紫罗兰色风衣,右手袖管分明是空荡荡的,她表情深沉凝重,眼神迷茫地眺望远方,她在思索,她在回忆?在她身上有着一段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着我不声响……”山间传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浪漫的歌声。这时,山路上走来了一位风度依然的六旬男子,看神情,他像在找寻什么?周围的美景仿佛与他无缘。突然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不远处桃花树下的女子,是她!记忆中的她。那女子也看见了他,真像电影里的画面,一阵欣喜若狂,他双手紧紧握着她残存的左手,任泪水奔涌而出……四十年啊!多么漫长的岁月,你在哪里?这是一段令人扼腕又悲情的故事……

  那时,十八岁的李兰在龙泉山中当知青,任大队赤脚医生。圆脸大眼睛十分可爱的她为山民热情服务,深受山民的喜爱。两年后一个桃花烂漫的季节,她与回乡探亲的军人华青在桃花树下相识并相爱了。华青的父母年老多病,父亲是伤残复员军人,平常李兰非常照顾关爱二老,他们都挺喜欢她,做梦都想李兰成为他们的儿媳妇。一月后,华青要回部队了,那天黎明,李兰送了一山又一山,说不完的知心话。他们相约:山崩地裂,永不变心!如果今生不能成为夫妻,即使十年二十年直到永远,希望能有再相见的一天!还是在这桃花树下,他们分别了。挥手别离去,此生两茫茫。他回到了数千公里外的黑龙江某部,她依然在山里劳作。鸿雁传书,他们的感情与日俱增……

  谁知老天竟是如此的无情。一年过去了,李兰的父亲终于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充当了现实版的王母娘娘的角色。为了五个当知青儿女的前途和命运,他不惜放弃在北京公安局的官位,回到故乡内江市某建筑公司工会工作。他到三女儿下乡处任带队干部,又悄悄地到几十公里外李兰处乡上办好调离手续,神不知鬼不觉地硬逼女儿离开龙泉山。这是一个多么精明又狠心的父亲啊!当然,他内心是深爱女儿的。她父亲切断了他们一切书信往来,从此再无消息……

  李兰心中深爱着这个年轻英武的军人。为此,她做了最坚决的抗争:绝食。一个弱女子能够想到的方法都用过了,却无法打动父亲的铁石心肠。几个月后,在父亲安排下,她回父亲公司当了一名电焊工。从此,她只得将这段美好的恋情埋藏在心里,时常品尝这曾经甜蜜而又苦涩的回忆。六年后,她与本厂一个工人结了婚,后来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作为建筑工人走南闯北,以工地为家,十分艰苦。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九一年盛夏的一天,在绵阳某重点工程的加班施工中,李兰不幸遭遇意外被电流击中右臂,那年她三十八岁。从此,她接受了永远失去了右臂的现实。单位只得让她提前退休,月工资两百多元。后来,公司解体,老公又下岗了,儿子才十岁,生活的磨难与艰辛考验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为了全家的生计,他们必须付出努力,干什么好呢?最终选择了卖烧烤,凌晨四五点就得去几公里外的市场进货,街边地角随处可见这个独臂女人忙碌的身影,她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还得随时提防突然袭击。因为,污染城市环境是每个城市都不能容忍的。命运对于这个女人似乎太残酷了。两年后,老公因为实在受不了这种苦,终于选择了离她母子而去……

  从此,这个独臂女人更艰难了,她经历着风霜雪雨中最凄苦的岁月,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独自支撑家庭的重担。她卖了8年的烧烤,在她不懈的辛勤劳苦中,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终于在绵阳城里卖了一套八十多平米的房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儿子中学毕业后,她把他送到了空军某部服役。几年后儿子退伍进了某航天企业工作,孙女已上小学了,现在一家人非常幸福。只是这多少年来,寂寞、孤独时时占据着她的心。于是,今春她来到这片曾经奋斗过的土地,搜寻追忆似曾美好的故事……

  再说华青,一九七五年从部队退伍后,在村小当民办教师,他始终忘不了心中的女孩。直到年近三十才与追求他多年的村支书女儿玉梅结了婚。他过得并不幸福,心灵的痛苦时时困扰着他,玉梅性情很暴躁,对公婆极不孝顺。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十几年前久病不治的父母先后辞世。二十年后,华青终于转正成为小学高级教师。女儿长大并成家立业了,一家人生活也渐入佳境。不幸玉梅因突发脑溢血于前些年去世了……就这样华青孤独地走过了漫漫的人生岁月。

  多少年来,心中美丽女孩的影子总是刻骨铭心,无法忘怀。每年春天,当漫山遍野桃花飞舞人间之时,他总会去那片曾经记忆中的花海里心驰神往,总是幻想奇迹出现……今春,他退休了,人生将是多么地从容啊!是我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帝吗?奇迹就在眼前,他看见了花海中的那个永恒的她啊!……

  风雨之后,终于见到彩虹的美丽。桃花有约,欣赏着这盛世的桃花。泪光朦胧中,他们叙述着各自的故事,不禁令人感概万千::人生有几多的坎坷与悲苦啊!这悲欢离合大概就是人生的精彩吧!这时,天空飘来丝丝细雨,一阵阵微风吹来,一片片妖艳又多情的桃花飘落在他们身上,人生如梦,岁月如诗,好像在说着他们的故事……

  注:写完这个故事,我早已是泪流满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很多年前就想写这个故事,但我这拙劣的笔无法表达出来。

  她是我的同学兼知青战友,我与她的经历大致相同,但幸运的是我与老公相濡以沫走过了三十几个幸福而多姿多彩的春天!对于他们,命运是如此地无情!我常感叹:珍惜人生,珍重爱情,活在当下,幸福如意!让那曾经的悲苦离愁,都随一江春水向东流吧!


版权所有:赤峰智能教育网 copy 2005-2010总裁:柴春泽常务站长:高颖E-mail: cfccz@263.net 电 话:13704765925(专收短信)站长:赵杰电话:0476-8666066 8668099

技术支持:启天网络蒙公网安备15040202150519号蒙ICP备20002477号蒙网警:150402010196号